09.05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很多新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

我对学生体贴备至,什么都为他们考虑,平时和他们嬉笑打闹成一片,他们起先都很喜欢我,但时间久了,发现他们越来越不把我放在眼里。他们犯错了,我批评他们,他们也满不在乎。我感觉在他们面前完全失去了权威性,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出在与学生走得太近上。涉及到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问题。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01、“亲而不纵”、“威而有度”!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和学生过分亲密,要适当保持距离,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和亲近。”

老师和学生之间:既不应该过远,远了就有疏离感;更不应该过近,近了就有戏谑之忧。用我们的老话讲,合理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亲而不纵”、“威而有度”!

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理念来看,我们老师就应该拼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个人认为,这句话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在师生关系的远与近之间是需要有一个过度地带,用以缓冲师生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我们在处理师生关系远近上不能够走入极端:或者过远、或者过近。

下面我们谈一谈与学生过远或者过近会产生什么问题。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02、与学生过于亲密和过于疏远,会产生什么问题?

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旦过近,亲密无间后,在后续师生矛盾的处理上就会失去可回旋的余地。

比如,你和学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到“哥们儿”、“姐们儿”的程度了,这时我们“身份平等”已经是你们之间一种很平衡的关系。不打破它,一点问题没有。可一旦要去打破了,问题就来了。首先的问题是,作为老师,你还不得不打破这种关系,否则就无教育可言。其次,最大的问题是,你在打破这层关系的时候,势必会伤害到学生的感情。以学生早恋为例:

因为你和学生“哥们儿”、“姐们儿”的关系,你很容易能得到学生群体的信任,了解到他们早恋的情况。但是教师的身份要求你,面对这种情况,你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避免他们因为偷食禁果而产生后续的恶果(朋友关系则没有这层义务)。

但等你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想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为你这是在试图破坏这种平衡关系,那么肯定会让学生感情上受到伤害,他们会想,“亏我原来那么信任你,我看错人了,你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因为有这样的情绪,他后续又会产生对你的仇视心理,出现反抗行为。从而大大加深了你对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难度。

这就是与学生过近给你的教育造成的问题。这同时涉及的是他对你的身份认同的问题:他认你是朋友,那你就没有批评权;只有当他认你是长辈,那才会正视你的批评!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反之,和学生过于严肃、过远,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也会给自己的教育工作增加难度。

很多老班主任经常会给新班主任传授这样的经验:面对学生,平时一定要不苟言笑,而且尽量离学生远一点,这样他们自然会因为琢磨不透你,对你望而生畏。何愁学生管理不好?”

老班主任这样的经验,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就中学生而言,会得到两种结果:

  • 1、学生对你阳奉阴违。因为怕你啊,所以表面上屈服于你,但背后还是我行我素。这样会出现的情况是,这个学生问题,你提醒了,他当场会服从;但是之后,又很快会复发。弄得老师最后自己焦头烂额。
  • 2、学生叛逆的心被你激发。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望而生畏,平时不注意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一到有问题了就采用“大嗓门”、“红脖子”策略,想吼住一切问题。这种策略,对于胆儿小的一点的学生会起作用,但班级里总会有胆儿大的学生,他们容易逆势而上,与你对着干,从而激化矛盾。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老师们应该是很清楚的,万一和学生撕破脸了,最后我们只能是无能为力。

所以,针对中学生群体,我个人认为,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个度是需要我们好好去揣摩揣摩的。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03、接下来,从个人经验出发,谈一谈应该如何与学生保持“亲而不纵、威而有度”的合理距离的问题:

1、建班之初立威;

立威的最好时机不是学期中、学期末,而是学期初,尤其是建班之初。

之所以要立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老师有底线的目的则是为了后期更好的与学生亲密相处。这两者仔细琢磨一下的话,其实并不冲突。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人性就是这样:弱者的爱,有时是非常无力、容易被无视的。你只有让人感觉你很强大、很有自信时,你付出的爱才真正会有分量。因为,弱者的爱很容易被误认为一种软弱,激发出学生“受之无愧”、“不给有罪”的想法。

这一点,新老师其实是可以好好琢磨的。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2、注意老师的语言艺术:

作为教师,面对学生,我们首先要有为人师表的想法,语言切不可以随便。即使你说不出特别有哲理、特别艺术性的话,也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就事论事,把问题给他指出来,多为他想出路,少给他做决定,这样就行。

比较禁忌的是一个老师,只会用同一种语调、语气、方式,和任何情况的学生进行交流。这本身有违科学!

  • 有些学生问题比较严重、又有冥顽不灵的状态,那么适当可以用一下禅宗里的“当头棒喝”,目的是点醒他、引起他注意,便于你们后面的交流;
  • 有些学生做错事了,本身已经战战兢兢,他已经知道错了,就等老师给他一点处罚、给个台阶下,这时,我们其实就应该和声细语的为学生创造台阶。
教育的手段千变万化,不管是严的、宽的、诱导的、暗讽的、激将的,都可以有,但总的目的我们要把握好:
敲开学生的心门,让他愿意和你交流,然后激发他内心的善,完成自我救赎。手段说到底只是工具,遇到不同学生要会选择运用,这才是智慧。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3、不同场景、不同学生,要运用不同的相处方式;

教育应该因人、因事、因地不同,在方式上要有所变化,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 例如,当学生比较弱势、害羞、讷于表达时,我们老师就可以热情一些,与他拉近距离,主动和他表示善意;当学生泼辣无理、张狂无度时,我们就应该敬而远之,必要的时候要施以颜色当头棒喝,避免他顺杆上,得寸进尺。
  • 再例如,在学校的大部分场合、尤其是教室里、教学时段,我们要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在课余时间、平时生活里、娱乐活动上,你又不妨放下身段,和学生适当拉近距离。
与学生零距离的班主任,十有八九是新班主任,犯了错还不自知

04、结语:

怎么样与学生相处,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或严一点、或宽一点,这与每个人的性格、习惯有关,我也见过各种类型的老师都有成功的例子,所以,你什么性格,与能不能管理好学生是没有必然的关系的。

但是,在这些有出色管理能力的老师当中,我们能发现的共同点是,他们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都非常善于把握与学生的远近关系,能够运用好严与爱的威力,让学生在这之间得到教育和管理。

这是一种能力。建议新老师都花一点时间进行琢磨和修炼。

好了,以上是君山的一点个人看法,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