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結交友邦,更不是尋找建文帝

鄭和下西洋浪費財力?並非如此,明成祖:賺銀子全靠他了

導語: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在海天之間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諸多蕃島之民紛紛前來下拜,迎接天朝使者的到來,隨即獲得了上使鄭和賜予的大量瓷器、絲綢、茶葉;朝堂之上的明成祖坐在龍椅上沉默不語,在聽聞諸多臣子議論鄭和下西洋可能是尋找建文帝的傳言後,朱棣並沒有太多的解釋,反而在心中盤算起了一筆大帳……明永樂時期,在朱棣的支持下,三寶太監鄭和奉命下西洋,揭開了古代一次航海史壯舉的序幕;後代史學家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存在爭議,並提出了尋找建文帝和海外結交鄰邦兩種觀點;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編者就來跟大家說說,重新探索幾百年前那場史詩般壯舉背後的隱秘。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結交友邦,更不是尋找建文帝

​明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造數艘鉅艦下海組成龐大的船隊,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活動;在此之後,鄭和又六次下西洋,直至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才正式結束了這一場史無前例的海上大航行。在七次下西洋的航行中,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通過江蘇劉家港集結完畢後,直至福建太平港口正式展開航行之旅;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一直徘徊在太平洋與印度洋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彭亨、暹羅、古裡等地,甚至最遠還到達了東非與紅海。《中國史稿地圖集》曾經在概述中說道:“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如此高的評價,直讓現代人感到驕傲不已。可即便如此,後世史學家對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仍持有不同看法;所總結出的結論有三: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結交友邦,更不是尋找建文帝

​1.宣揚威德說

很多專家認為,自古中原王朝都是以天朝上國自居;明成祖朱棣自承繼大統之後,便開始好大喜功,準備創造出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

明成祖朱棣令鄭和造鉅艦,且艦上攜帶大量的本國物資與諸多甲士,為的就是“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傳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帶有很強的“耀兵異域”色彩;如此一來,諸多蕃島外民才能誠心歸附,令大明河山一統。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結交友邦,更不是尋找建文帝

​2.尋找建文帝下落說

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大明王朝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兵戎之爭;鎮守北疆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著名的“靖難之役”;戰爭最後是以朱棣為勝利者而結束,兵敗的朱允炆燒燬皇宮,至此再無下落。

不少史學家認為,朱允炆的失蹤可能是逃往異域的結果;朱棣也一直對自己的侄子不放心,故此才會水旱兩路尋找建文帝的蹤跡;戶部都給事中胡瀅負責在國內明察暗訪,而鄭和則擔任外交官探聽建文帝流落外域的虛實。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結交友邦,更不是尋找建文帝

​3.軍事目的說

除了以上兩種觀點外,還有專家結合當時的世界形勢,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進行了評價;明成祖時期,中亞地區崛起了一個巨大的阿拉伯帝國,該帝國實力雄厚且經濟繁榮,其擴張之迅速令當時的明帝國感到擔憂;

為了能夠對付即將可能引燃的戰火,明成祖朱棣開始採取積極的準備措施,不僅在西南邊陲進行了充分的防禦,而且還將一支強壯的海上力量分派給鄭和;一旦兩大帝國開戰,鄭和的海上船隊,將會成為一支從背後插入敵人胸口的利劍。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結交友邦,更不是尋找建文帝

​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自己能夠立足的依據,但是還有專家提出了更為新穎的看法;能夠提出這種看法,是專家們基於當時明帝國經濟狀況而言的。從宏觀上來說,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並未讓明帝國大傷元氣;可是從經濟繁榮的角度來講,四年的兵禍之災,讓明王朝的經濟瞬間倒退;明成祖朱棣榮登大寶時,國內經濟體系已經面臨崩塌之勢,朝廷連官員們的俸祿都發不出來;雖然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與朱元璋的政策有關,可是明成祖朱棣必須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否則將會導致自己手中權力的動搖。為了緩解國庫財政緊張的問題,明成祖朱棣採用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發俸方式——以物代俸;其主要方式是,以當時名貴的香料蘇木、花椒為媒介,代替為官員發放的銀錢糧米俸祿,並允許官員們向民間出售香料換取銀兩。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並非結交友邦,更不是尋找建文帝

​蘇木與花椒並非本土所產,大多數都是由西域進貢和購置而來;明王朝在購買香料時,所支付的成本並不高,可是在支付官員們的俸祿時,卻將其價格提高了50倍之巨;如此巨大的買賣落差,讓明王朝獲得了極大的利潤,並以此緩解了當時朝廷內部的財政危機。由此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賺取白花花的銀兩,以此來穩定國內政治形勢的潛在動盪;畢竟在中原人的眼中,瓷器、絲綢、茶葉這些本土之物,能夠換取大量的香料,確實是一項極為划算的買賣;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以上幾種說法的存在性,只是它們的可靠性非常低,難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而已;畢竟一代君主的政治胸襟,並不是幾篇文字就能徹底一言以蔽之的。

[參考資料:《鄭和下西洋》《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