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抓住一早一晚“家门口消费”小店就是最大赢家

不知道大家又没有这样的发现,都市上班族早上一出家门,首要的可能就是在社区底商早点铺买馒头、包子或油条、豆浆,买完后拎着就往公交站、地铁站或公司赶去。同样,下班回家后,就在小区附近的小超市解决晚上吃饭的问题,很少人会去路途相对较远的大型综合超市逛一圈。

为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便利消费的需求,7月初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指出,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以城市为单位推进,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推动出台支持连锁便利店发展的政策。从店铺选址、注册登记、经营许可、技术应用、供应链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为便利店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抓住一早一晚“家门口消费”小店就是最大赢家

便利店,蔬果专业店,社区购物中心,社区超市及百货店,各种业态瞄准社区,使得“暗战”大片不断上演。

01举措

近年来,在推崇便捷消费的新时代背景下,社区生鲜店俨然成为各路资本角逐的主战场之一。目前,欧美国家社区商业占商业总额支出的60%至70%,而目前中国社区商业整体水平还不到30%,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市场推动力是国民消费力量,生活服务便民商业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亮点。

以特大型城市北京为例,2018年北京“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得以广泛推广,大型零售终端迅速向社区延伸,知名社区服务品牌进军社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更好地推动便民消费,北京社区商业下一步目标即是要让北京的市民基础消费尽量在社区就得以实现。为此,商务局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基本便民商业网点的精准补建,主要是量与区域、品质、业态等两方面的精准。以便利店为例,素有“便利店荒漠”之称的北京,当前便利店发展存在各区域分布不均与门店品质不一的问题。“竞争激烈和相对短缺并存,高水平与品质低并存的现状就要求我们要进行精准地去施策。”蔡小军表示。

从现有数据来看,每百万人拥有300个左右便利店是相对平衡的一个状态,也就是现在上海的水平。现在,北京是平均每百万人拥有220个便利店,所以北京连锁便利店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二是重点要抓商圈与一早一晚经济的发展,一早就是早餐,一晚就是深夜晚餐,专注于上班族日常的痛点。未来几年,北京市将重点打造22个商圈,将商圈分成广域、区域与社区等3个层级。在这个大的规划背景下,北京市将提供多种方式来满足人们对品质早、晚餐的需求。北京市打算用两年时间,以东西南北点状分布的形式在全市打造一批深夜食堂的聚集区,同时与一系列配套设施连接起来,比如相应的交通配套与夜里活动安排等。

蔡小军说,“北京推动社区商业的发展,主要是紧抓便民消费、便利消费来做,从规范、连锁、便利、品牌、特色、智能6个维度来推动,最好是满足广大市民对日用消费或社区消费多样性与品质消费的需求”。

02落地

到便利蜂门店买份套餐,只要把商品条码往机器一靠近,然后扫下付账码就可以走人,比以前人工结账便捷许多,终端支付方式完全智能化。

抓住一早一晚“家门口消费”小店就是最大赢家

社区商业中心往小而精、小而美、一站式、综合性与更为贴近社区居民的趋势在向前发展。“下一步社区商业中心面积要调整至500至1000平方米,小而全更能贴近社区、贴近居民、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能实现便民利民的要求。”

抓住一早一晚“家门口消费”小店就是最大赢家

北京便利蜂研究院院长张先振认为,“为聚居人群提供有品质的便利服务”就是智慧社区商业的核心定义。在他看来,社区商业有着三方面特征:首先是贴近性,距离要近,方便人们到达,这与董利的认知不谋而合;其次是便捷性,消费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商品;第三就是丰富性,要多样,选择性强。同时,他认为社区商业呈现3大发展趋势,分别是小型化、智慧化与个性化。

便利蜂提出“品质生活 便利中国”,这8字重点就在于“品质”和“便利”。品质方面,便利店内80%的商品都是吃食,所以便利蜂非常重视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营养健康,把食品安全作为一个高压线来对生产、配送、上架等各个环节进行管控。便利蜂从商品生产端就贴到商品上的二维码,一直延续至门店。张先振说:“食品二维码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最重要的就是能确保商品如果过期了,在门店端消费者是买不走的。同时,二维码的应用能够代替传统的条形码,对食品安全、打假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此外,便利蜂还利用技术手段来加强食品的安全管控,比如从制作到废弃环节商品在货架上的陈列时间一般是4至6小时,一旦超时,机器会发出蜂鸣借以提示员工,门店员工就要在摄像头下来操作商品废弃这个动作,操作流程全程可追溯。还有,在门店采用智能化硬件,运用物联网技术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陈列柜,一旦失温就会传输至门店,进行检修。

人们往城市迁移时就进入了一个个社区当中,社区就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小世界,便利店、社区超市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