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走向明天的零售支付—歐洲的戰略

歐洲央行執委Benoît Cœuré在本文中表達了歐洲金融精英群體對歐洲支付系統自主性的憂慮以及應對措施——歐元體系零售支付戰略,該項戰略的核心是市場化的泛歐零售支付解決方案。


走向明天的零售支付—歐洲的戰略

雖然歐洲在單一市場和貨幣聯盟方面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但針對零售支付市場,仍然缺乏歐洲解決方案。這是因為缺乏泛歐行事的方式,國家碎片化,以及(非歐洲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創建單獨的新的支付生態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跨境支付的需求。

完全依賴非歐洲的和新的生態系統可能帶來兩種風險。第一,全球穩定幣帶來的未經驗證的性質的風險。第二,可能損害歐洲支付系統自主性和彈性。依賴非歐洲的全球參與者,使得歐洲支付市場更容易受到外部干擾。擁有全球市場力量的服務提供商(以Apple、Goolge、Facebook和Amazon等為代表的全球大型科技企業)不一定會從歐洲利益相關者最佳利益出發。其他國家的貨幣力量不會從歐盟的最佳利益出發,甚至被用來對付歐盟。

美元貨幣體系被用作對付歐洲,這不是風險,而已經成為了現實。SWIFT已經成為美國揮動制裁大棒並且玩弄“長臂管轄”的利器,甚至被用來對付美國的盟友。美國已經威脅要通過切斷SWIFT連接來制裁仍與伊朗保持貿易關係的歐洲公司。歐洲的國家包括英國、德國和法國已經開始與俄羅斯、中國和伊朗建立一個獨立的支付體系以規避美國對伊朗以及與伊朗保持貿易關係的歐洲公司的制裁。

Cœuré認為應對這些風險的唯一有效對策是歐洲銀行合力來提供既反映消費者需求又加強單一市場的支付解決方案,因此歐洲央行理事會已經決定積極推動零售支付的泛歐市場舉措。這些舉措必須實現五個關鍵目標:泛歐覆蓋和客戶體驗;方便且經濟高效;安全和保障;歐洲身份認同和治理;全球認可。歐元體系零售支付戰略的核心是泛歐的市場化支付解決方案。

筆者認為,歐洲實施零售支付戰略的挑戰有兩點——全球大型科技公司的挑戰和歐洲國家的碎片化。歐洲最佳應對方式應該是鞏固和擴大歐元貿易結算量和發行零售的歐元央行數字貨幣,但歐洲金融精英因為希望保護商業銀行利益而選擇自斷手臂放棄了零售CBDC方案。

歐洲一直沒能形成本土的大型互聯網企業,因此當全球大型科技企業攜龐大用戶基數和多樣化的經濟活動的生態進入支付和更廣泛的金融服務領域時,歐洲幾乎無力抵抗。雖然單一的歐洲支付方案能夠提供給消費者全球一致的支付體驗,滿足其對支付快捷、低成本、安全、易用的需要,但與大型科技企業的DNA商業模式相比,幾乎勝算。DNA商業模式的關鍵特徵是數據分析(Data Analytics)、網絡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和緊密結合的(經濟)活動(Interwove Activities)。這三種元素互相增強:網絡外部性為用戶帶來更多用戶和更多價值,這反過來又允許大型科技公司生成更多數據,這有助於增強現有服務並吸引更多用戶。與大型科技公司相比,歐洲銀行(特別是單個銀行)擁有的客戶基數小得多,提供的服務類型(經濟活動)侷限於傳統金融服務,缺乏大數據和大數據處理經驗。銀行在利用數據、網絡外部性和緊密結合的活動之間的反饋循環方面遠不如大型科技公司有效。銀行與大型科技公司在提供金融服務方面的競爭力差異還體現在後者的增長已經對金融服務業的行業組織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金融等級制度正在逆轉,銀行從傳統金融系統的中心正在降級為從屬於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支付服務,中國的螞蟻金服和騰訊已經表現出這種特徵。

歐洲國家的碎片化可能削弱歐洲實施零售支付戰略的效果。這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統一的支付解決方案的歐洲利益相關者是碎片化的歐洲銀行業,作為對比大型科技公司的支付解決方案背後是一個強大的網絡平臺和一個經濟生態。其次,單一歐洲市場實際非常碎片化。Cœuré在《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面臨的數字挑戰》的發言中說指出,”儘管20年前創立了單一貨幣,但歐元區的跨境電子商務並未起飛。國內偏見依然強烈。只有三分之一的歐洲電子購物者從其他歐盟國家的賣家購買商品。大約40%的歐洲網站不向其他成員國的消費者銷售,而近80%的在線銷售是國內的“。Cœuré繼續說,”將新貨幣(如Libra)連接到現有網絡可能比在現有貨幣(歐元)上構建新網絡更容易。很少有零售商將歐元的引入視為圍繞歐元建立泛歐網絡的機會“。無論是否使用歐元,單一服務市場仍然不完整。

為鞏固歐洲支付系統的自主性,歐洲首要任務是鞏固和擴大以歐元結算的貿易計算量。2018年,美國和歐盟分別佔全球貿易總量10%和11%,但美元和歐元結算的全球貿易量分別為50%和30%。歐洲貢獻了相當額度的美元計價貿易量(即使貿易雙方與美國都沒有關係)。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容克曾表示,歐洲每年進口價值3000億歐元的能源,但卻要用美元支付80%的訂單,這十分荒唐。任何一種國際貨幣的地位都是首先以其支付的貿易總量來衡量的。

歐洲央行也應該像中國央行一樣堅決地發展央行數字貨幣以增強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力,抵禦類似Libra全球穩定幣對自己貨幣主權的侵蝕。德國和法國央行的高官出奇一致地表示,目前歐洲央行會考慮發展批發央行數字貨幣,但對零售央行數字貨幣持審慎態度。法國央行第一副行長Denis Beau表示,“在歐元區範圍內推動零售CBDC的“商業案例”有點薄弱“。德國央行執委Johannes Beermann指出“對於發展至今的家庭、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經濟關係而言,零售形式可能意味著一種範式轉變”。這裡本質的原因是零售CBDC意味著央行削弱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權力,“批發形式是對現有結構的改進,但它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很小或根本沒有影響”。這解釋了為什麼德法的財政高官強烈呼籲“歐洲發行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而央行官員(不管是歐洲央行還是成員國央行)反饋並不積極。

所以歐洲所謂的零售支付戰略,只是在面臨全球大型科技公司在跨境支付和數字貨幣創新帶來的挑戰時,歐洲金融精英的權宜之策——喪失(主權政府的)貨幣主權和零售支付的陣地,還是從商業銀行回收一部分鑄幣權給“央行”(政府)以增強抵禦其他貨幣對其主權的侵蝕。歐洲金融精英做了與他們中國同行們截然不同的選擇,這種選擇是有理由的。超主權的歐盟的成立基礎是反國家意識和削弱成員國主權,歐洲的銀行背後更是一群沒有國家意識的精英們。在面臨這種挑戰的時候,自然的選擇是維持銀行手中的“鑄幣權”要高於去維護在他們意識中一直淡薄甚至不存在的國家(貨幣)主權。這也解釋了歐洲央行高官對Libra暗許態度的理由。Cœuré在10月份接受布隆伯格採訪時表示,“全球金融監管機構沒有計劃禁止Facebook Libra或其它穩定幣,但這些以官方貨幣為支撐的數字貨幣必須符合最高的監管標準“。

推崇反國家意識、缺乏主權理念,歐洲金融精英的選擇,令人意外又如此合情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