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文 |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看小說有一種情節是讓人看得最爽的,就是人生奇遇。比如,很生活化的一幕,一個人被另外一個人撞了一下,而被撞的人發現對方並不是有意地,沒有責備對方不說還問對方有沒有事。

然後,被撞的人剛好去一家公司面試,面試官或是這個部門主管剛好就是撞人的那個人,由於先前有了好印象,面試結果大家可以想到了,他可以上班了。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人生奇遇

小說、電影中這樣的故事情節雖然有虛構的成分,但現實中這樣的人卻也不少見。那麼,為什麼這個被撞的人有這麼好的性格呢,怎麼就輕易地原諒了撞他的人呢。表面的事很小,但裡面的事卻很大。

看小說爽了和過癮了之後,真正有價值的卻是背後的故事。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故事

其實,這些故事體現在我們所接受的每一次學習和生活感悟之中。也許這麼說會有人不能理解,舉個例子吧,如《大學》中說到:“致知在格物”,第一個(含義)故事誕生於治學的態度上;第二個故事誕生於生活中種種瑣事的明辨是非上。

下邊我們就從詩詞文章和名人事蹟中,看看有關於它們“格物觀”的故事。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一首詩《江雪》,我們都曾學過,“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每一句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個字“靜”,靜得一點聲音都沒有,這不施為一種靜的高深境界。有人評價這首詩是柳宗元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如世外桃源一般美麗,可羨卻不可得。是不是幻想境界呢,這個答案不好說,但有一點是每個人都可以知道的,就是他的內心裡一定裝著這樣的“靜”界,所以才能流淌於筆下,讓我們後世之人觀賞到如此奇觀。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靜”

柳宗元是一代文學大家,歷朝歷代這樣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風骨。懂欣賞的人會從文中識其人的性格和修養。

我就看到過這樣的人,通過欣賞書法就能夠看到書法者的樣貌與性格,這雖然有些神奇,但卻是事實。話說回來,文學家柳宗元的《江雪》一詩中,也體現了他的人生修養和境界。

修養是什麼呢?百度了一下,說到修養是指人的綜合素質、道家的修煉養性等。如果有意於修養一事的人,我認為“綜合素質”和“修煉養性”這八個字值得深究。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江雪》

其實,我更想從生活中、從旁觀者的角度回答一下什麼是修養。

首先這個人必須要是有容人之量,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小說橋段;

其次,他能明辨事非,既然對方不是有意撞到你,你應該選擇平和以待;

再者,自己被撞了之後還能問及對方有沒有事,這絕對是給人的感覺是善良了。

如果這個人再有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我能想到一個詞彙來形容他即是溼潤如玉。我這樣形容其實並不誇張,修養性情的人也一定會是一個閱讀豐富的人。

我也見到過性情粗獷的人,為人灑脫講義氣,但我卻很難將修養放在他的身上。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修養性情

修養是需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打磨的,如《江雪》這首詩,給人的感覺“靜”的氣氛十分濃厚,為什麼這麼靜呢,畫如其人,裡面的聲音在每一處的細節描寫中都被抹除了,真的是靜出了一種人生境界。

我們看到裡面的高山、江河、白雪,但是畫面裡感覺不到一點聲音。即便有一個老翁,也是獨自安靜地坐在那裡。

這首詩無處不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它也“靜”出了一種包容性,但又不失個人獨立的精神意志。所以,它更像是作者內心的真實寫照。

如果柳宗元先生不是這樣的人和沒有這樣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他也寫不出這樣的詩情畫意。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我們再來看先秦的《學弈》:

弈秋是當時全國下棋最好的人,後來亦秋收了兩個學生,其中一人很聽老師弈秋的話,一心撲到了棋藝的研究和學習上;而另一個人卻有些心不在焉、心中總是想著拉弓射下天上似乎將要飛來的大雁。

那麼,這兩個人的棋藝成就便一目瞭然了。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博弈

他們二人之間差的是智力嗎?不是。表面上看他們差別在於學習的態度上,其實也不是。

專注與用心是有前提的,即“希望和熱情”,它們是專注與用心的兩個重要因素。希望從字義上可以理解為人生目標,但是如果你想知道那些文學大家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只是理解和聽說卻是不夠,我們要從他們那種痴迷的行為和態度中去感受。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希望和熱情

關於魯迅的一個故事也許大家都聽到過,由於他看書太專注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也不放下書本,一邊吃飯一邊看書,結果樂子出來了,誤把墨水當作食物送進嘴裡。後來有人拿這事說笑他,而魯迅也自嘲地說到自己肚子裡太需要墨水了。

往往在專注中不只是精神投入,更深層的是一個人的志向的是什麼。所以,只談專注與用心,而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內心向往就捨本逐末了。如弈秋的第二個學生,明顯他的志向不在於此,即便他做出一副專心學棋的樣子,也是空有其表。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博弈

在明確志向的前提下,專注與用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不單是求學如此,在人的修養上亦是如此。改變別人相較於改變自己要容易得多,改變別人只需要間斷性的關注就可以了,而改變自己卻是一個專注而長遠的工程。形成一個壞習慣只需要放逸,而養成一個好習慣,卻裡要長期的專注與堅持。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讀小說、看電影是一種快樂的體驗,特別是有些網絡小說,讓人舒爽到心坎上。相對而言,還有一種深入心底的愉悅感,應該有不少人體會過,即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心學習和專研而得到了進步和成長,然後你的內心油然而生出的一種愉悅感。

舒爽與愉悅這兩者比較起來像什麼呢,一種是植物花香、另外一種是人工香料,植物花香清潤腑臟、人工香料浸滿鼻息。

詩詞、文章、名人故事裡的“格物觀”

花香清潤腑臟

“格物”是什麼呢?我認為他是在我們接觸到的一切物與事,都能清晰的分辨與劃分,他們各是什麼,自己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去對待。

對文學也好、工作也好,亦或是生活中的種種是與非,在“格物觀”的指導下,去創造與撰寫屬於我們自己的傳奇與故事。


END

關於“格物觀”,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