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到一線解決問題——渭南市“街社吹哨、部門報到”試點工作綜述

記者 白冰濤

困擾市化工廠家屬院200多戶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就要徹底解決了:2019年12月27日,市自來水公司將供水管道接入家屬院,待近期住宅樓供水管道改造完成,居民就可以用上自來水了。

“市化工廠家屬院的供水問題由來已久,比較複雜,這次處理的效率挺高,多虧了‘街社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臨渭區文昌閣社區黨支部書記朱儁峰感慨地說。

2019年5月,市委組織部在臨渭區開展“街社吹哨、部門報到”試點。所謂的“街社吹哨、部門報到”,就是街道辦、社區對解決不了的問題發出召集信號,相關職能部門迅速到場解決問題,其本質是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破解基層“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難題。

哨聲“響”起

市化工廠家屬院位於渭南城區老城街東段北側,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有住宅樓8棟。長期以來,由於城市供水管道不到位,小區僅靠一口自備井供水,每天定時供水、水質差,居民對此意見很大。由於事情牽扯的部門較多,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

為解決市化工廠家屬院吃水問題,2019年10月24日,臨渭區文昌閣社區黨支部吹響了排民憂解民難的“民生哨”。臨渭區住建局、市自來水公司、市城東供熱公司、市產投金源物業公司迅速“報到”,現場勘察,研究對策,最終敲定小區接通自來水方案。臨渭區住建局將太寧街地下供水管道移交市自來水公司,市城東供熱公司設計供水管道線路,市產投金源物業公司安裝供水管道,市自來水公司將小區供水管道接入城市供水主管網。11月1日,管道鋪設工程啟動實施。目前,市化工廠家屬院供水管道已接通城市供水主管道。

“街社吹哨、部門報到”是我市結合實際,借鑑北京市平谷區於2017年探索出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而提出的。它的核心是堅持黨建引領,形成到基層一線解決問題的導向,打通抓落實的“最後一公里”。

2019年3月,市委組織部組織市委編辦和韓城市、臨渭區、華州區、澄城縣、渭南經開區組織系統領導,赴北京市平谷區考察學習“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做法。平谷區地處北京市遠郊,常住人口40萬,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區,與我市的產業現狀、城市發展成熟度基本相當,他們所面臨的城市治理方面的問題與我市基本相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做法可以在我市推行。經市委同意,臨渭區先期實施“街社吹哨、部門報到”改革試驗。

在具體工作中,臨渭區完善了社區服務管理網格,建立了“服務民生類”、“社會治理類”和“綜合執法類”三類清單,涵蓋市政設施維護、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違法用地、水電氣暖等20個方面問題,明確了27家市、區處置單位。分三個層面制定“吹哨報到”線路圖:社區處置層,由社區黨組織協調自身力量或黨建聯合會成員單位、共駐共建單位進行處置;街道處置層,社區處置不了的,及時報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由街道黨工委協調自身力量或黨建聯席會成員單位進行處置;聯合處置層,街道處置不了的,由街道黨工委根據三類清單,向市區相關部門“吹哨”,共同進行處置。截至2019年11月底,臨渭區共“吹哨”42次,解決居民關注問題43個。

到一線去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臨渭區開始試點“街社吹哨、部門報到”後,韓城市、華陰市、華州區、渭南高新區主動作為,創新作為,堅持以群眾呼聲為導向,加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提高基層治理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之前巷道一到下雨天,積水都快淹過膝蓋,嚴重影響行人出行,上個班還得備上高筒雨靴,現在路修好了,出行安心又舒心。”華陰市西嶽社區居民孫金萍說道。

西嶽社區轄區共有34個小區,既是中心城區,也是西嶽廟景區所在地,地域範圍廣、流動人員多、問題複雜多樣、民情收集困難,單靠社區的力量難以有效解決居民需求。針對這一情況,華陰市岳廟街道辦黨委決定在西嶽社區試點開展“街社吹哨、部門報到”。

在瞭解到老街下水不暢、人行道嚴重損壞等情況後,西嶽社區立刻向岳廟街道辦黨委提交了問題清單,由街道辦黨委“吹哨”,華陰市住建、城市管理等部門聞哨而動,現場辦公,組建專項處理小組,立即制定解決方案,解決下水管道堵塞、人行道地磚鬆動、路面損壞嚴重等問題。

同時,西嶽社區將每週二定為民情收集日,在轄區所有小區和“黨建驛站小屋”設立民情收集箱,收集居民所需所盼,向社區居民公佈服務事項。列出問題清單,由街道辦黨委對標問題制定解決措施,對相關部門“吹哨”分解任務,及時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

通過“街社吹哨、部門報到”,2019年以來,該社區先後協調電力公司電力改造78戶居民,協調天然氣公司安裝天然氣70餘戶,協調維修道路3.5公里,更換上下水管網3000米,開設醫療保健講座3期,解決物業糾紛、社會治安等10多個難題,把黨建工作幹到了群眾的心坎裡,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機制。

2019年11月6日,接到居民反映鄭家小區私搭亂建嚴重後,渭南高新區金城社區黨工委在鄭家小區隨即召開了整治工作安排推進會。在共建單位高新區黨群工作部、綜合管理執法局、創建辦、新聞中心的配合下,社區對鄭家小區的私搭亂建設施進行拆除,共拆除違建20餘處、清運垃圾43車,並對小區植綠,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大明鎮黨委吹響了“扶貧哨”。華州區電力分公司黨員幹部職工頂烈日、冒酷暑,大幹快上,短時解決了27戶危房改造戶的用電問題。華州區人社局在薛馬村、大明社區、鎮機關進行了為期8天的花椒培訓和為期15天的月嫂培訓,目前600餘名群眾掌握了花椒田間管理、修剪等技術,20名月嫂已簽訂意向合同,攜證上崗。與此同時,華州區財政局、農業局、自然資源局、住建局、審計局等部門也積極響應,在下李村等10餘個村,舉辦了花椒技術培訓20餘場次。

2019年9月,韓城市禹錦園小區居民反映小區門前沒有自行車位,禹明宮社區瞭解情況後,及時聯繫駐區單位韓城市綜合執法局直屬執法大隊處理,最終在禹錦園小區門口規劃了17個自行車停車位,解決了群眾訴求。

哨聲“吹響”後,環境髒亂差得到整治、安全隱患得到剷除……一個個城市“痼疾”正逐步破題。從機構改革到下沉執法力量,更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正在形成。

治理有效

群眾利益無小事。社區工作很少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多數都是雞毛蒜皮、家長裡短,如何處理好這些小問題考驗著基層治理的智慧。“街社吹哨、部門報到”聚焦群眾身邊事,城市管理力量下沉,基層治理力量聚合,及時有效統籌解決問題,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點贊,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9年7月29日上午,臨渭區人民街北塘巷一棵大樹連根倒下,砸在了一輛小汽車上,扯斷了附近的電線。一時間,交通擁堵、周邊停電,情況十分緊急。4分鐘後,居民宋亞鋒通過東風社區城市治理雲平臺的小程序端的“隨手拍”功能將現場情況拍照上傳社區,社區工作人員接到後5分鐘內趕到現場,及時進行疏導交通、張貼警示標語、維持現場秩序。雲平臺在上報街道黨工委的同時也對接職能部門和相關力量,在網絡上吹響了社區“緊急哨”,人民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到位了,志願者到場了,人民街52號院的黨員也向支部報到了,供電、交警、園林、執法大隊等部門紛紛應聲“報到”,快速處置,短時間內一切恢復如初。處理結束後,居民宋亞鋒也在平臺上對整個“吹哨報到”工作過程給予了“五星好評”。

臨渭區建立了“一事一評價”制度,每次問題處置完成後,由街道、社區和群眾代表對“報到”部門工作進行評價打分,部門全年“報到”得分按30%的比例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對“報到”不及時或“報到”後推諉扯皮、解決問題不徹底的進行提醒、通報;對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交區紀委監委問責。此外,組織在職黨員每週五到社區“報到”,參與各類志願服務4萬餘人次,幫助社區解決問題140餘件。結合實際,分批分類組建小區黨支部64個,以黨支部引領各類社會組織、社工、志願者參與小區“微治理”,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新格局。

通過臨渭區、韓城市、華陰市、華州區和渭南高新區的實踐可以看出,“街社吹哨、部門報到”確實發揮了積極效應,值得在全市推廣。正如臨渭區委組織部幹部徐文所言,通過“街社吹哨、部門報到”,臨渭區城市基層治理實現了三個大轉變,即基層黨組織從開始的畏難到積極謀劃如何讓城市治理更加簡約高效的轉變;幹部作風從開始的被動應付到主動作為的轉變;黨建與服務從開始的“兩張皮”到用黨建引領城市治理追趕超越的轉變,打破了“九龍治水、水不得治”的怪局,辦好了群眾關注的煩心事操心事,構建了精準高效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