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蔚來沒有成為吉利的一種“未來”?

[釘科技述評] 2月25日,蔚來宣佈與安徽省合肥市簽署了蔚來中國總部落地合肥的合作框架協議。

協議內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其一,蔚來中國選擇落戶合肥,後續與中國業務相關的經營、管理、研發、製造、銷售等活動都會以合肥為中心展開;其二,合肥市會牽頭組織對蔚來的戰略投資,約定的投資金額是不少於百億元人民幣。

另外有消息稱,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斌已經對媒體否認了“吉利入股蔚來”的消息。經歷了一週的持續發酵,2月18日那條“吉利入股蔚來”的消息,以及蔚來當時做出的“關於公司融資項目,要以上市公司公告為準”的回應,看起來終於算是塵埃落定了。

​为什么蔚来没有成为吉利的一种“未来”?

不過,《澎湃新聞》對蔚來總裁秦力洪的專訪稿件中提到了這樣的內容——“秦力洪說道,在項目落地的過程中,蔚來也不排斥其他渠道的融資,‘其他方面有投資的需要和能力,我們也是非常歡迎的。’”看起來,蔚來的後續融資還有很多可能,但結合李斌的回應,融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應該都無關吉利。

即便再回過頭來分析“吉利入股蔚來”,可能性也並不是不存在。

一方面,吉利李書福雖然曾表示對互聯網造車不算看好,但近年來應該也看到了“新勢力”的變化,態度不是不能有所轉變。比如,電商平臺此前大都追求輕資產,但近年來卻愈發重視實業,致力於線上線下的融合;互聯網手機品牌,近年也發力線下渠道;而眾多以線下為主的家電品牌,逐步展開了對線上的探索。

另一方面,蔚來已經是有認知度的高端電動車品牌,自研自產的大功率電機以及自動駕駛技術也有獨到之處。在高端電動車市場更有建樹,也正是吉利的訴求。

那麼,為什麼吉利並沒有出手,與蔚來產生關聯,讓後者成為自己發展中的一種“未來”呢?

再看一次“吉利入股蔚來”消息傳出後吉利控股官方的回應:“不知道此事宜,也不對市場傳言做評論”。吉利對類似消息的判斷很明確,即“市場傳言”,至於“不知道此事宜”,則有兩種可能:一是,從來沒有過類似打算;二是,論證之後打消了類似打算。

不妨先假設第二種可能。

在汽車圈,吉利的標籤,除了“自主品牌一哥”之外,應該還有“熱衷收購和投資”。不過,熱衷不代表“頭腦一熱”,儘管蔚來有可能在高端電動車市場對吉利形成助力,後者相關需求也略迫切,但從更多維度做考量,“入股蔚來”或許就可有可無。

首先,可以看到無論是收購澳大利亞DSI、沃爾沃、倫敦出租車、寶騰,還是入股戴姆勒集團,吉利都在期待相對短期的可見的回報,類似回報,蔚來短期內無法實現,無論是從資金、技術,還是品牌。

其次,從吉利此前的投資和收購動作來看,吉利需要的是實質性的聯動。比如根據《證券時報》早些時候的消息,吉利入股戴姆勒後,“李書福說,如何與戴姆勒進行合作是我們的核心問題,我們的任何股權投資都必須要實現戰略合作才有意義,都必須要為我們的核心產業服務,這是一種戰略上的思考。”而蔚來並沒有獨立的汽車生產資質,在其它方面積累業有限,那麼,吉利與蔚來的聯動也難免有限。

另外要看到的是,在此前傳出的“吉利入股蔚來”消息中,吉利出資為3億美元,那麼,其雖然有可能成為第三大股東,但獲得的股權也不過將近10%。從這裡看,蔚來如何與吉利聯動也要畫上問號。

即便從高端電動車來說,吉利有與沃爾沃和戴姆勒的聯動,其實也不缺技術和品牌影響,需要的只是時間。

那麼,吉利入股蔚來,似乎只是“拯救”了後者。

看完吉利,接著看蔚來。

據瞭解,蔚來在上市後設置了ABC的股權架構。其中A類股票每股可投1票,B類股票每股可投4票,C類股票每股可投8票,而持有C類股票的只有李斌1人,李斌持股只有不到15%,卻擁有50%左右的投票權。就此來看,即便吉利以更高的金額進行投資,嘗試控股蔚來,李斌卻不會同意。

蔚來之後,還有此前常被忽略的江淮。

蔚來和江淮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四年多,二者之間也形成了新的合作模式,磨合之下也彼此熟悉,這讓蔚來對合肥也會有“感情基礎”,蔚來可以帶動地區產業協同,與江淮合作的再進一步也不是沒有可能,江淮也需要在電氣化轉型上繼續發力。

綜上來看,蔚來沒有成為吉利的一種“未來”還算自然而然。但真正的未來走向會如何,依舊充滿不確定,變化,隨時存在。(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註明“來源:釘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