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下的“到家”业务能否拨云见日,迎来变革拐点?

新冠肺炎期间,多亏了“到家”业务。否则,人员隔离与蔬菜等刚需的矛盾,真不知道怎么解决。到家业务也让近年声音式微的新零售,再次火了一把。


零售行业是疫情打击的重灾区,对各业态、各品类的影响不尽相同。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从2010年的340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0050亿元。2020年的春节受疫情影响,根据恒大研究院估算,估算餐饮零售业同期损失5000亿元,相比于以往春节黄金周的消费数据而言,此次可谓跌入低谷。


疫情下的“到家”业务能否拨云见日,迎来变革拐点?


在零售领域,生鲜品类一直是线下零售的最后一道护城河,一代代的生鲜电商求索多年,部分细分市场如定位高端的盒马模式得到验证,但生鲜电商整体始终难以取得跨区域跨场景的全面突破。究其原因,老年人是买菜的主力人群(55岁以上占比50%),他们对网上买菜总是不放心,同时更难接受新模式。疫情期间,一方面老年人是防疫重点人群,被迫选择线上,大大扩展了生鲜电商的人群覆盖面;另一方面,中青年人困居家中,平时出门聚餐和外卖的需求都导向了买菜做饭,既有电商人群的需求量大大提升。


但疫情对“外出”的限制,反过来会推进消费者对“非接触”类消费业态的认知和使用,如“到家”业务的井喷式发展,而此次疫情由危转机的发展契机有可能培育转化为长期的消费习惯。

生鲜电商的需求端瓶颈被突破了,“到家”业务意外成热点。以下将从线上运营、社群管理、无人配送以及供应链的整体较量来分析“到家”业务的创新及未来的发展机会点。

“到家“订单暴涨,疫情催熟业务发展


现在的零售店有四种状态:闭店、开店、到家、开店+到家。


因为闭店比例很大,所以,开店的门店生意比平时好,客单价高,更好的就是「开店+到家」。


这次疫情,家庭消费比平时大得多,除了蔬菜、米面粮油和方便食品外,日用品消费比平时大无论是超市大卖场,社区生鲜店,生鲜加强型便利店,还是前置仓到家业态,它们的销售额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只要能够有足够的引流产品或到家业务,销售就不差。


疫情下的“到家”业务能否拨云见日,迎来变革拐点?


春节抗疫期间,各大商超及生鲜电商的销售倍增:家乐福到家业务增长超过300%;永辉超市日均线上订单增长超2倍;沃尔玛到家业务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倍;生鲜类电商平台如,盒马鲜生在成熟市场线上日销同比去年翻倍;每日优鲜春节销量同比翻3倍;叮咚买菜的客单价由55元提升到了90元;苏宁菜场日销已达节前的6-8倍;美团买菜日均订单量为节前的2-3倍。


那么需求端的暴涨,接下来就是对线上运营端的考量。


疫情期间,沃尔玛全国400多家门店一直坚持无休,稳物价、保供应,并将“到家”与“到店”深度结合,全渠道满足因疫情而爆发的“宅需求”。顾客对鲜食品类需求表现尤为旺盛,春节后第一周对比春节前一周,“沃尔玛到家”鲜食订单量增长突破120%。针对疫情期的居民社区全封闭式管理,“沃尔玛到家”升级服务,集中配送直达社区。线上平台不再受限于门店周边3公里范围,而是通过LBS技术锁定门店周边多个社区,居民只要位于平台覆盖的社区均可在线下单,顾客订单以社区为单位集中;在线下,拣货后批量派单,以社区为单位安排货车集中送货,一日两送直达社区,再由物管人员分发到户。


“到家”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不单单是原有赛道的企业加码业务的发展,就连巨无霸中石化也抢起了菜篮子的生意,在340座加油站开通了“安心买菜”业务,用户买菜并不需要下车,只要在加油时通过“易捷加油”APP中的“一键加油”下单,而后通过“一键到车”页面选择“蔬菜礼包组合”进行购买,随后由该加油站的员工将商品直接放到顾客的后备箱中,全程“无接触”,甚至还送一个口罩……


面对疫情期间井喷式的“到家”业务需求的增长,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疫情结束后,到家业务肯定会急剧萎缩,虽然会萎缩,但一定会沉淀一部分。从中长期来说,零售行业的配送“到家”业务或受正面拉动,随着消费者“线上下单—快速配送到家”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对于积极建设线上线下全场景的新零售龙头,有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中长期看好配送到家业务快速增长的头部企业。


社群化中的经济复苏


从线上需求到“到家”业务的开展,除了供应链和配送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社区社群承担着“连接纽带”作用。


疫情期间,以社区为单位的微信社群等团购形式迅速崛起,倍受消费者亲睐。很多居民自发行动起来,利用微信建立各种“买菜群”,依靠郊区的菜农菜贩,实行“套餐制”,团购同时不忘互通信息;便利店、连锁小超市等有条件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开通线上销售,通过设立APP、公众号等方式,让顾客就近线上下单,商家线下配送,使消费者不出家门就可以满足日用品的需求。


社区社群有两个特征:一是社区性。只要是社区性,就有线下强关系;二是社群。把有线下强关系的熟人,拉到一个群里。


疫情期间的步步高重押到家业务,其布局的小步优鲜重点业务在次日达的社区团购,对标的是兴盛优选、每日优鲜。小步优鲜目前试运营10天时间,服务数达200个社区,单量在2000单左右。而在未来,步步高欲通过降维的社区拼团业务,掠夺社区流量,3公里范围内的到家业务。对于很多传统零售商而言,这次疫情给了一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刻,大家都想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如果实体门店不做线上,那线上的流量和生意就被线上的企业抢走了。”步步高董事长王填称。


生鲜连锁品牌百果园方面表示,疫情期间,百果园利用微信小程序到家、小程序的会员码、微信社群的运营、企业微信的协同,有效提升了品牌的运营能力和运营效率。目前百果园小程序和社群运营都不错,尤其是通过利用社群+小程序到家的转化,已经实现了小程序到家5倍的增长。而除了线上到家的直接销售额增长外,利用社群接龙到店,社群下单配送等,百果园也产生了很多销售额,甚至有一天能够通过社群卖出一两万元的商品门店。


此次应急而生的到家业务,社区社群是重点。

无接触配送,加速线下模式变革


“无接触配送”一词随着疫情的蔓延发展横空出世。无人超市、无人柜、机器人应用加速,以此来解决疫情期间商家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问题。


1月26日,美团外卖率先在武汉推出这项服务,初衷是为了保护用户和骑手在收餐环节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传人的几率。而这个词语也得到了多家外卖、生鲜等企业的响应,纷纷宣布提供这项服务。


随着无接触配送的普及,生鲜智能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最近,有媒体披露,永辉生活的生鲜智能柜,悄悄出现在杭州滨江区的社区里。大润发、沃尔玛也加入了社区团购配送的队伍,目前湖北省内多家大润发超市开通社区无接触配送服务,由社区代表提前统计好居民的订单需求,统一下单,当天订次日送达。


严格来说,无接触配送本身只是一个交付环节,无论即时配送还是自提,都可以做到。从消费者的角度,最多就是一种履约方式的选择。关键是不同的模式,是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合理模型。


虽说这样的服务在市场上早有先例,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无接触配送”所迸蕴藏的势能远比字面上要深远许多。


线上业务基础,为疫情下到家业务按下加速键


为了探索全渠道扩展及数字化转型,不少商超此前已打下线上业务基础,此次因疫情而出现的线上买菜需求激增,为商超线上业务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其中,永辉超市的上游生鲜供应链较强,门店的数字化探索相对早。目前,其到家业务覆盖23个省份的645家门店,打通永辉生活、永辉社区购、京东到家等多个平台,疫情期间,永辉超市全国线上订单量最高达30万单。


为了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永辉超市调整了送货模式,以小区为单位集中装箱配送。2月16日,永辉超市与龙湖集团合作,为重庆超过100个住宅小区和机构提供配送服务,在社区合作模式下,订单直接从永辉中心仓发货至社区的统一收货点,业主再自行取货,既能减少接触,也利于永辉针对性备货,提高配送时效。


“上线首日,订单突破5000单,客单价100元以上。”永辉方面透露,还计划与万科等物业方合作,将模式推广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大润发、沃尔玛也加入了社区团购配送的队伍,目前湖北省内多家大润发超市开通社区无接触配送服务,由社区代表提前统计好居民的订单需求,统一下单,当天订次日送达。


受益于一大润发线上业务大爆发,其母公司高鑫零售从1月到至今,同店销售增长近5%,线上到家的客单价增长2倍,销售增长近4倍。“如果运力够,10倍都能达到。”高鑫零售CEO黄明端称,“疫情让线上订单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两年前我们开始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是正确的。”


由于人员到岗率不足,在大力推行到家业务的关键时刻,打单、打包、拣货、配送等相关人员紧缺,商超普遍面临“用工荒”,只能各显神通。


华润万家上线到家业务的门店达2000多家,“我们会从各部门每班安排10人以上协助拣货,在订单量比较集中的时间点,甚至是全员一起拣货。经过多次核对无误后,打包的商品会放置到交接区等待骑手取货配送。现在,线上拣货员每天经手上万件单品,线上管理员每班次需要跟顾客进行约50个电话沟通,有时忙得连吃饭、喝水都会忘记。”华润万家一位负责人介绍。


最终的较量还是在于供应链的PK


疫情期间,“到家”业务需要兼顾的是反应速度、调度能力、运营弹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全面均衡的能力,才能应对。


疫情下的“到家”业务能否拨云见日,迎来变革拐点?


许多社区卖生鲜的小超市,或是夫妻老婆店就遇到了缺少生鲜货源,货物运不进来等供应链难题。因为这些小店平时的进货渠道比较零散,不仅采购数量较小,采购方式(时间、地点)也比较随意。这在平时货源充足时,表现为小店的灵活性。而在非常时期,小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鲜供应链体系的弱点,则暴露无遗。


叮咚买菜每日新增用户多达4万人,而且为了应对今年的特殊情况,叮咚买菜还调整了产品架构,力推半成品菜,成功实现品类拓展;物美超市探索创新商品组合,联合多点推出“菜肉套餐”,上线第一天5,000份组合快速售罄,这些都是基于供应链能力展示出来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事实上,在经历了这个春节的缺货潮之后,盒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思考——目前盒马的生鲜产品都是委托第三方的供应商或服务商,尚未打通从产地到餐桌的全链路;而沃尔玛、永辉等线下超市对产业链上游的掌控更深。在疫情突发的前10天,沃尔玛门店有货率能保持在96%以上。


为什么传统线下零售的玩家,这些大商超会有一套完整的仓配体系,除了自身物流的需要,还因为采购规模大,周转时间长,但是好处在于可以跨区域调货。


当然,供应链优势还指差异化的商品。比如,苏宁家乐福指出,在中高端商品的销售方面,苏宁家乐福比同行有一定的优势,数据显示,家乐福的客单价比同行高30%左右。

结语


现在需要观察的是:“到家”业务在疫情结束后会否持续?


“到家”业务是新零售的一项业务,盒马早先就做的不错。所以,不能说疫情催生了“到家”业务。但是,疫情确实让更多的企业参与了到家业务,另一方面短期内也培养了用户习惯,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获客成本。


但“到家”业务能否守得住疫情期间的增量用户,最终还是由商品品质所决定的,尤其是生鲜类的品控,若没法做到,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