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景罕镇曼面村旧院村小组,这个昔日曾坐落于景罕镇海拔最高村子之一,全村64户,275人,是典型纯景颇族山寨。回想当年生活,寨子里的老人们直摇头:苦,太苦了……寨子奚落几间茅草屋、油毛毡房,山路崎岖,交通闭塞,下到坝子走路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村民们生活来源全靠种植甘蔗,但是由于田地多是山地,甘蔗产量不高,辛苦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甚至家里老人小孩生病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看病,生活甚是艰难……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由于原址偏远,有地质灾害隐患,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2008年旧院村民小组被政府立项集体搬迁至新址,新寨子搬迁到半山腰,新修的公路似一条玉带蜿蜒在山间,村民们下到坝子只要10几分钟,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村子建起了村民活动室。笔者进去采访的当日,恰逢村子里有家村民办喜事,欢快的鼓点搭着景颇歌声,寨子里无处不洋溢着幸福喜悦的分子。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新房建好了,道路通了,但是旧院村民世代收入仅靠种植甘蔗,如何带领村民创收,成了村干们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陇川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的蚕桑产业,在政府宣传以及到邻村实际考察后,旧院村有一位老人在默默地思考着问题……,老人就是旧院村党支部书记都麻双。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都麻双,景颇族,男,1956年10月生,现任旧院村支部书记。初见支书,“精神矍铄、斯文有礼”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看起来约摸55岁上下的样子,言谈之后,才发现其实支书已经年过花甲。整日沐浴在几百亩山林的天然氧吧中辛勤的劳作,支书看起来竟比同龄人年轻了10岁。“呵呵,您这是在做有氧运动啊”这是我和支书开的第一句玩笑。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旧院村民坝子良田少,全村村民有656亩的山地,除了少部分用于栽种甘蔗,大部分地都荒着,都麻双常在想如何才能利用好村里的这些山地,不仅可以让资源不闲置还可以为村民创收,通过考察,他想到种桑养蚕应该是最佳的出路。说干就干,他组织召开群众会、算账给群众听……一遍一遍动员,一次一次解释,苦口婆心,但大多村民仍持观望态度。“只有自己带头试验了成功了,村民才会信服自己”带着这样的使命,这位老人带着自己的老伴一头扎进自家的山地里,于2017年4月一口气种下了30亩桑苗,同年8月开始养蚕,第一年收入1万余元,2018年收入达4万余元。多年的好友,同村的石麻腊老人,今年已经70岁,在得知好友都麻双种桑养蚕的事情,约上自己老伴,也加入都麻双开荒种桑的队伍,夫妻俩勤勤恳恳种植20亩,2019年蚕桑收入3万余元。一户、两户、三户……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桑养蚕,2020新种植150亩,现在旧院村小组种植桑地面积已经达670亩,昔日荒山变绿洲,不仅环境变好了,村民也增收了,家家户户传出的笑声更多了。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旧院村民新上任的85后小组长排麻屯,积极组织策划,成立了“院兴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们以土地入股,分散种养,集中管理,合作社定期组织收购企业的蚕桑辅导员培训以及种植能手与社员相互交流,2019年合作社收入共计28.6万元,2020年预计超过50万元,合作社成立不仅可以提高村民蚕桑种养殖管理技术,大家生产统一规划、互助合作,才能越做越强。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前前后后当了20年村小组以及支部“领头羊”的麻双支书说:“虽说年纪大了,但是只要群众需要,我还可以再干上几届。”在支书的感染下,现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身影……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建档立卡户岳麻当一家3口,原本生活就艰苦,雪上加霜的是还要供养自幼就是孤儿的侄儿子,在支书的的感染下在自家20余亩山地种上桑树养上蚕宝宝,不仅生活来源宽裕啦,一家人也更和睦相爱,其乐融融了……

一把锄头映初心 双手勤创院兴盛

建档立卡户施腊仁一家4口,夫妇俩带着一年级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平常手头拮据,看着孩子营养不良,不能享受同龄人该享受的欢乐,施腊仁几次偷偷抹泪…… 自从看到同村大家都种桑养蚕增收后,把自家的5亩山田也种上了桑,养起了蚕,第一年增收2000余元,2019年增收1万余元……“种桑养蚕不仅给一家人增加收入,将来还要靠种桑养蚕致富哩。”施腊仁笑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