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江郎才是否真的尽了?


江郎才是否真的尽了?

江淹

生卒:南朝(444-505)

代表作:《恨赋》、《别赋》

轶事典故:江郎才尽


江淹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是说到“江郎才尽”,可谓人尽皆知。这个成语出自《南史·江淹传》,传说南朝时期,有位少年名叫江淹,寒门贵子典型代表,自小写得一手好文章,人称江郎。江郎吟诗写文时文思泉涌,金句频出,渐渐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学家。其后更是官至宣城太守,当他罢职回家的时候,停船在禅灵寺,夜里他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说:“以前我送给你一匹锦缎,现在该到还我的时候了。”江淹遂从怀中抽出几尺锦缎,那人很生气,说他把锦缎剪裁得快没了。正在埋怨,见丘迟(当时一文人)站在旁边,张景阳便对丘迟说,“剩下这几尺,也做不成什么了,就送给你吧。”还有一次,江淹在凉亭午休,又梦到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笔放在你那里多年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随即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就把笔归还郭璞。经过这两个奇特的梦境以后,江淹写起诗文来,就再也没有名言佳句了。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年轻人一定要注意睡眠健康,少做梦!

江郎才是否真的尽了?



当然这个故事多少有一些玄幻色彩,但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把镜头聚焦在历史上真实的江郎身上,重新走一遍这条才尽之路。


江淹的身世背景基本和故事里差不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心盼着早点工作赚钱让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成年后便因才华出众辗转于各个“金主爸爸”之间充当幕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一位就是刘宋建平王刘景言,他们俩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刘景言的人生目标就是谋反,而江淹的工作重心就是劝他不要谋反,甚至狂写诗十五首予以劝谏,刘景言很认真的看了这些诗,然后把江淹贬到福建去左县令去了,眼不见为净!江淹在福建一干就是三年,期间写下诸多佳作,其中以《恨赋》、《别赋》最为出众,这两首赋奠定了他作为汉赋大家的地位。

江郎才是否真的尽了?


《别赋》中的第一句“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广为流传,金庸老爷子的《神雕侠侣》中杨过使的那招“黯然销魂掌”便是取自于此,“黯然销魂掌”共有十七式,即「六神不安」、「杞人忧天」、「无中生有」、「望穿秋水」、「徘徊空谷」、「力不从心」、「行尸走肉」、「魂牵梦萦」、「倒行逆施」、「废寝忘食」、「孤形只影」、「饮恨吞声」、「心惊肉跳」、「穷途末路」、「面无人色」、「想入非非」、「呆若木鸡」。每一个招式都是离别后的一种心境和状态,和《别赋》中所传达的百千种别离一样,有人说黯然销魂掌的招式称谓是金庸笔下最没有文学底蕴的,我想不妨试读《别赋》再言其他。


江郎才是否真的尽了?



在这之后,江郎的才情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首先就是因为他入齐得到了萧道成的重用,官运一路亨通,两千石的待遇和早年间捉襟见肘的生活水平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这对他写文章有什么影响呢?早年间他需要通过才情得到赏识,困顿之时他需要借着自己的才情抒发苦闷,如今伯乐在侧,衣食无忧,他写什么呢?人家本身就志不在此,又何必强说愁呢?清朝姚鼐在《惜抱轩笔记》中说:

“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后世词人受此病者,亦多有之。”意思就是江郎并非才尽,只是生活在别处罢了.

江郎才是否真的尽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入梁投靠萧衍之后的事了。梁朝代齐以前,齐永明时期有著名的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这八个人都是当时一流的文坛明星,其中的萧衍篡夺了齐的天下,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在萧衍继位以后,原来的哥们儿都自觉低调起来,比如竟陵八友之一的沈约也是萧衍的心腹大臣,曾经有一次和梁武帝比才学,两人比赛看谁知道关于“栗子”的典故多。二人各自分条写下,最后沈约比萧衍少了三件事。出宫后沈约说自己是故意输的,担心皇帝输不起,结果梁武帝听说后大怒,后来沈约恐惧而死。沈约时候,梁武帝不肯给他“文”的谥号,改谥号为“隐”。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你比领导强可以,但你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事儿。江淹附议。


“张天如……又曰: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史臣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诗品笺》


江郎才是否真的尽了?



江淹最后死的时候已经62岁,受封醴陵侯,连梁武帝也为他穿素服致哀。他的才华在他最好的年华里盛放过;他的一生历仕宋、齐、梁三朝完满谢幕;何人谓之才尽?恨、别二赋意犹未尽。


搜索关注吉时太学公众号:jishitaixue,即可订阅更多有趣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