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英雄血染杜鹃红

英雄血染杜鹃红

浏西老郑

英雄血染杜鹃红

(血色的杜鹃,染红了山岭,仿佛革命先烈的鲜血。)

老子本姓天,住在黄茅尖。

白天冇一个,晚上千数千 !

这是至今仍在浏阳西乡一带流传的红军歌曲,也是当年红军战士凭借山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游击战的真实写照。

黄茅尖处在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的北段,与北边的大围山和南面的井岗山遥相呼应,离省会长沙的垂直距离不足五十公里。当年,工农红军以山地为纵深开展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很容易在这里形成了燎原之势;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以长沙为大本营的疯狂反扑这里也是首当其冲。

这里有当年传播革命火种的金江书院。书院创办于1872年。1920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利用进步书刊宣传新文化和马列主义。革命青年陈章甫在金江书院进步校长黄谱笙的支持下在这里创立“浏西文化书社”,积极翻印和推销《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毛泽东亲自送来梨木印板一套。 1922年,学校老师中已有夏明翰、陈章甫、陈作为三名共产党员。10月上旬,中共浏阳第一个党支部——金江学校特别支部成立,当年这里成为了传播革命火种,培养进步青年的所在。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抗日名将潘玉昆、彭士量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宋任穷和潘裕昆还是同班同学。

国民党反动派对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恨之入骨,动用反动军队和地方反革命势力进行疯狂镇压。反动势力当年在"宁愿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反动口号下,在这里杀害的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就达数千之众。普迹保安团团长张梅村曾抓到一个年仅十多岁的叫化子,身上搜出一盒火柴,经点数是28根,合着共产党的共字(廿八),便将其残酷杀害。

现在,建立在金江书院旁的浏西烈士纪念塔,碑文上仅有800多名烈士的英名,还有很多的无名烈士,抛洒了满腔的革命热血,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 当年反动派镇压革命志士的残酷惨烈可见一斑。

英雄血染杜鹃红

(《潘虎》连环画封面。)

在众多的革命先烈中,有一位红军早期将领潘虎,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潘虎原名潘昌秋,1900年7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官桥乡会同村一个佃农家庭(与抗日名将潘裕昆将军同乡同宗)。他从小替地主放牛,稍大便扶犁掌耙。长得膀大腰粗,气力过人;讲话虽然有点结巴,却声音宏亮。虽然没读过书,但深明事理,正直坦荡,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潘老虎”。

192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唐生智的部队到浏阳西乡招兵,潘虎和与村里的几个青年人应招入伍。5月初,所部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叶开鑫部队的攻击,从长沙退往湘南。潘虎所在第二营路过株洲时与直系军队遭遇,战斗中,排长阵亡,潘虎因作战英勇取而代之。

5月中下旬,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挺进湖南,与唐生智部汇合,挫败了北洋军阀进击衡阳、“征服全湘”的计划。随后唐生智加入北伐军行列。潘虎随军参加了北伐。在攻打长沙、岳阳等战斗中,潘虎率部英勇战斗。攻克武昌后,他升任连长,与营长林国玉(中共党员)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在湖南发动"马日事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6月下旬唐生智回湘,大肆清查部队中的共产党员,扣押了营长林国玉。潘虎见这个队伍连林营长这样的好人都容不下,于是负气离队,带枪回乡。

1930年春,湘鄂赣苏区进入全盛时期,浏阳东乡一带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深受林国玉熏陶的潘虎,觉得应像东乡红军那样轰轰烈烈干一场。他秘密联络十多个贫苦农民,以“劫富济贫”为旗号,组建“红军游击大队第一队”,并自任队长。首先,他们夜袭恶霸地主庄园,缴获一些枪枝和一些粮食;接着又攻击了普迹团防局,查抄了几户奸商。他们所到之处,贫苦农民欢欣鼓舞,地主恶霸闻风丧胆。游击队将没收的钱物除小部分留作经费外,其余分给贫苦农民。潘虎一时威名大振,队伍很快扩展到100余人。

然而,这支队伍毕竟是一支自发农民武装,成员多是农民、工匠。他们不懂政策、纪律,而且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连军事行动都由一老者卜卦决定。一天晚上,潘虎队伍又卜了卦,说近日有探子前来,便派人四处侦查,想把探子除掉。第二天,正巧共产党员邓洪(原名郑子卿,毕业于金江书院初中班,因革命需要化名邓洪,此后终身使用化名)装扮成钟表匠,途经会同村去醴陵活动,被当作敌探扣押。

当时地下党组织制定了一些联络暗语。邓洪被审讯时使用暗语,潘虎却全然不知,只是下令将他吊起,用竹片拷打。邓洪知道一时难以脱身,忽然想起认识当地一位钟表匠,便叫潘虎找来对证。正好这个钟表匠就在队伍里,潘虎这才相信邓洪是自己人。他马上下令松绑,摆酒压惊,赔礼道歉,并真诚地留下邓洪为他掌舵。

英雄血染杜鹃红

(合影图,圈中为邓洪同志。)

从此,这支游击队划归浏阳第十六区党组织领导,由潘虎,邓洪分别担任队长和党代表,成为真正的红军游击队。

在邓洪的领导下,部队进行了整编整训,政治和军事素质大大提高。潘虎也由一个朦胧的革命者投入了党的怀抱。

整训结束后,潘虎参与攻打驻扎官桥的敌人。他率部担任主攻,一举消灭守敌一个营。不久,组织安排潘虎担任新成立的浏阳赤卫军第五师副师长兼机械连连长。

7月底,红三军团攻克长沙,潘虎带了两个营的赤卫队员守卫在浏城桥一带。他严格要求部下,不准私带一枪一弹、一针一线,白天巡逻、宣传,晚上站岗放哨,出色地完成了维护城内秩序的任务。不久,由政委邓洪和师长李猛介绍,潘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率部参加了湘鄂赣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战斗中,他充分表现了英勇善战的指挥才能,他的名字威震湘东。

1931年冬,浏阳赤卫军第五师一部被编入湘鄂赣独立第一师,潘虎仍任副师长。为了扩大红军,巩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上级安排浏阳选送2000名青年入伍参战。潘虎负责将这些新战士安全护送到中央苏区。当时浏阳山区已是冰封雪盖,敌人又在沿线层层设卡,加之新战士第一次远离家门,个中艰苦可想而知。在通过黄茅尖时,潘虎因扶救一名新战士,滑倒山下,左腿负伤,鲜血直流。他草草包扎了一下,又带领队伍继续前进。当他们行至江西萍乡芦溪镇与宣凤镇之间时,突遇大批敌人的阻击。紧急关头,潘虎派两个排带领新战士撤到山里,自己则带一个排牵制敌人,掩护主力撤离。敌人来势凶猛,很快对他们形成包围。潘虎沉着指挥,奋力冲杀,终于掩护主力部队脱离了险境。而他,却不幸被一串机枪子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

英雄血染杜鹃红

(《杜鹃山》剧照)

革命胜利后,潘虎同志的搭档一一当年红军游击队政委邓洪,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省建设厅厅长、省农林厅厅长、江西省副省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他在工作之余创作革命回忆录《潘虎》一文,详细记录了自己和潘虎同志当年一道从事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该文编入了毛泽东唯一题写书名的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并选入中学课本,成为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后来上演了家喻户晓的革命样板戏《杜鹃山》,人们都视他们两人为剧中柯湘和雷刚的原型,这在党史界也曾有定论(见《湖南党史》月刊1989年第4期)。

英雄血染杜鹃红

(大围山,杜鹃红。)

近年来,关于杜鹃山的原型也出现过多种板本,家乡浏阳的有识之士也在据理力争。愚以为,从纪念革命前辈、发扬革命传统、开展红色旅游、发展家乡经济的角度看,打造红色景点确实有此必要,但大可不必与其他地方去作非彼即此之争。《杜鹃山》原本就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其生活原型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革命前辈当年出于解放人民、造福人类的初心连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何曾在乎过一己一族、一乡一地的小名小利? 一部中共党史,是多少先烈们的热血写成! 应该说,只要是染过烈士鲜血、绽放着血红杜鹃的山岭,都是我们应当无限敬仰、永远歌颂的杜鹃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