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ws-15“峨眉”航空發動機是什麼水平?

李克爽


ws_15是我國殲20所配套的發動機,屬於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採用了各種技術結晶的最先進發動機,擁有三維矢量推力技術,推力在17噸。是一款小涵道比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推重比在10左右,壽命估計2000小時。



F135發動機是為F35聯合攻擊戰鬥機所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是世界上第二款推重比過10的發動機,推力為19噸,推重比為11.7,壽命估計一萬小時左右。


F119發動機是F22的發動機,是世界上第一款推重比10的發動機,推力為10噸,加力推力15.5噸,採用二元矢量推力技術。壽命8000小時。


EJ200發動機是歐洲颱風戰機所使用的發動機,雖然說颱風不是四代機,但EJ200稱呼為四代機動機名符真實,推力9噸的發動雖然沒有矢量推力技術,但依然能讓颱風戰機發揮超機動性能,推重比也達到10一級。


產品30發動機,也可以稱為AL41發動機,是留裡卡設計局設計的用於蘇57的發動,據說其推力達到18噸,推重比11。壽命應該有7000小時,,採用三維矢量推力技術。

其中F119最好,雖然是十年的產品?但性能依然強動,更別說普惠公司這些年對其的改進了。F135雖然推重比大,推力大,但只有垂直起降系統先進,它採用F119一樣的核心機,加大了進氣流量,雖然推力太,但也導致其高空性能差些。,渦扇15採用三維矢量推力發動機,推力推重比上雖然趕上F119但在壽命仍有缺點,產品30屬於看不到實物,雖然推力推重比很好,但其推重比要有些水分,,按俄標減一才是真的,EJ200是好,代表歐洲戰機發動機的最好水平。可惜殲31用不上這好東西。


墨天工


2018年年初,殲20正式入役中國空軍,部署到滄州空軍飛訓基地。其實早在2017年年中,就有殲20試裝鼎新空軍基地的消息,並參加了當年的紅劍-2017演習,在演習中取得了優異的戰績。然而目前,殲20使用的發動機還是WS10B,跟殲16的發動機型號一致。不過有消息稱殲20現役發動機是WS10C,這個說法仍然存在可能性。

但是不管是WS10B還是WS10C,都存在著一個問題:發動機功率較小。五代機的“4S”,分別是擁有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短距起飛。而後面的3個S,都與發動機相關。殲20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毋庸置疑,超機動性也有鴨翼彌補,短距起飛怎麼辦?

其實如果殲20擁有了WS15才能是真正的殲20。而且,WS15種種跡象表明都會採用矢量噴口,單臺發動機推力達到16噸。毫無疑問,殲20如果採用了WS15,那才叫一個如虎添翼。16噸的推力已經直追F22戰鬥機使用的F119了,更別提殲20的戰鬥力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如今使用的WS10,包括殲16,殲11,殲10三個系列的機型都在使用,如果換裝了WS15,很有可能殲15也加入進來,大家一起搶發動機。不過WS15對中國空軍來說就是至寶,戰鬥機性能直追美國的F15,F16系列。

如果殲20採用了WS15,當年F22原定數量760架,卻削減到187架這種情況將不復存在。現在的小規模試產,只是為了等待WS15的同時,增強己方空軍戰鬥力。今後殲20的數量絕對會超過300架,為了應對周邊各國部署的F35和F22。而如果WS15成熟了,殲20的脈動生產線馬力全開生產也說不定。目前殲20總有4條脈動生產線,一年下線12架。未來擴建生產,也許增加到6條,以每條生產線每月造成75%的殲20來計算,一整年就能製造出54架。不過在投產後的數量超過這個數字,是極有可能的。


浩漢防務論壇


首先筆者要說一點,對於網上滿天飛的披露渦扇15的技術指標的文章,讀者朋友們不用搭理,因為作為一個嚴格保密的航髮型號,所謂的軍事寫手們不可能知道渦扇15如此具體的性能指標。那些所謂的軍事寫手披露出來的性能指標,99.9%是為了博眼球而瞎編亂造的。筆者作為一個普通的軍迷,當然更不知道渦扇15的具體信息,只是根據公開信息結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這是網上能搜到的關於渦扇15這個型號最早的一張照片,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渦扇15,但是推重比為10的發動機中國現在找不出第二個。注意照片中的時間,說明渦扇15立項的時間是2006年。而我國四代機選型確定是2007年前後的事情,說明我國在研製四代機之初就已經統籌規劃了配套發動機項目。

除了明確推重比為10,其它關於這款發動機的參數就知之甚少了,只有一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論文非常隱約其辭的描述過這款發動機的渦輪前溫度等指標。根據這些公開或半公開的指標,大體可以知道這款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就是對標美國F22所裝配的F119發動機,而且考慮到殲20與F22一樣追求超音速巡航的能力,一款大推力、高推重比、小涵道比的航空發動機是必然的要求,也就是說渦扇15應該在各方面都很像F119。但是以筆者愚見,不能指望這款發動機真的就能達到F119的水平,尤其是在可靠性和壽命指標上。希望未來的渦扇15能狠狠的打筆者的臉。

這張罕見的照片明確的說明了渦扇15這個型號的存在。

在立項大約5年後,渦扇15首臺地面試驗用發動機完成組裝,這個速度算不上快也算不上慢。F22的F119發動機是1982年立項,1986年首次臺架試車,用了大約4年。從2011至今,渦扇15已經完成了高空臺和100小時地面持久試車等項目,至於有些人說的已經在某架殲11上裝機試飛的消息,筆者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渦扇15的進度目前已經到底到了哪步,筆者也不知道。對比F119,1990年原型機開始裝機試飛,1997年第一臺生產型交付。從1982年算起,F119的研製歷史為15年,考慮到我國航發研製的基礎,2021年之前不會看到渦扇15版本的殲20。雖然我們在渦扇10系列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繳納了昂貴的學費),但是筆者覺得對於渦扇15的進度不宜樂觀,2025年能堪用就不錯了。

近期我國航發發動機領域的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在一場公開講座披露,大陸第四代軍用小涵道比發動機將在3-5年內設計定型。考慮到目前中國航發現狀,“第四代軍用小涵道比發動機”幾乎肯定就是渦扇15。劉院士的這個言論,瞬間引爆了軍迷圈,廣大軍迷奔走呼號,憧憬著3-5年後,裝備著渦扇15發動機的殲20一統江湖,而我國也將“心臟病”的帽子一舉甩到太平洋裡去。

但是,去年出現的裝有太行最新改進型的殲20體型我們對於渦扇15的進度不要過度樂觀。如果渦扇15能在3-5年內成熟,軍方和廠家不會多次一舉的加塞這麼一個過渡型號,因為裝有太行罪行改型的殲20試飛也得個幾年的功夫。另外,即便劉院士不是吹牛逼,也不能認為我們在3-5年後就能用上渦扇15版本的殲20。太行發動機定型於2005年,但是裝機的殲11B系列在2014年前後才形成可靠戰鬥力。雖然我們在太行上有足夠多的教訓,但是對渦扇15的進度還是保守一些吧。並且考慮到研製廠家在渦扇6、渦扇10、崑崙幾個型號上的表現,堪稱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最黑暗的片段。

渦扇10版本的殲20說明了99M系列發動機和渦扇15發動機同時出現了問題,這也說明網上關於俄方99M系列發動機在質量方面的問題可能不是空穴來風。另外筆者要說一點,殲20上面裝備的不是渦扇10B,02批次以後的殲16裝備的是渦扇10B,據稱最大加力推力13.2噸。殲20上面裝備的是渦扇10最新改進型,具有全權限電子控制功能。正是因為發動機供應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目前殲20的產量,目前殲20的年產量不超過10架,網上所謂的每年超過40的脈動生產線,都是胡說八道。

我們當然可以暢想渦扇15成熟後,殲20在各方面將完成對F22的超越,登上最強戰鬥機的王者寶座,但是我們還是要立足當下。話又說回來,目前的發動機是殲20的短板嗎?筆者的觀點:是,但是能接受。

前文說過,國家對於四代機和配套發動機的研製是由統籌考慮的,軍方和廠商對我國航發基礎也心知肚明。這樣的大背景下,成飛殲20方案在2007年贏得四代機選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與沈飛的“雪鵠”方案相比,殲20鴨翼帶邊條的升力體佈局對發動機的要求較低。隱身、超級信息能力、超巡、超級機動是四代機最重要的幾個指標,如果從幾個指標的重要性上,筆者覺得排名也是這個順序。對於目前的殲20來說,與F22相比,隱身性能略差和超級信息能力超出,但是超巡和超機動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一般認為,雖然殲20在氣動設計上具有較好的超音速升阻比,但是99M或渦扇10系列發動機無法為殲20提供與F22相媲美的超巡能力。F22超過1.6M的超巡速度使得其獲得了無與倫比的視距外攔射能力,而且推比10的二元矢量發動機使得F22在近距格鬥方面也無出其右。

看看F22變態的包線圖,即便不考慮隱身性能帶來的巨大優勢,優異的機動性能也全方位秒殺三代機王者F15,更不用提肥電了。而這,很大程度上是靠變態的F119實現的。

但是在四代機時代,發動機只是決定了其性能下限,隱身和態勢感知決定了其性能上限。被奚落為“肥電”的F35,即便在在飛行性能方面比不上要被它所取代的F16,但是仍然擋不住F35在與典型三代機或三代半戰機在空戰中打出15比1以上的交換比。與飛行性能相比,隱身和態勢感知能力帶來的革命性才是空戰規則的改變因素。

四代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空戰規則,機動性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恐怕已經不是首要因素了。

而且歷史上也不乏發動機一般但是整體性能一流的戰機,F-14就是很好的例子。

F-14早期用的是TF-30渦扇發動機,這是第一代渦扇發動機,推重比低、還有壓氣機方面的問題。但是這沒有妨礙F-14成為那個時代最強大的戰機之一。因為其以遠距攔射為主的作戰方式對發動機的要求不高,而這也是殲20以後最主要的作戰方式。當然,自F14B換裝了性能更好的F100系列後更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所以,筆者覺得99M系列或者太行系列版本的殲20固然不完美,但是仍是我軍目前迫切需要的裝備,尤其是在我國周邊四代機已經大規模部署的情況下。與其陷入對渦扇15不切實際的念念不忘,不如進一步挖掘日趨成熟的太行系列的潛力,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殲20的產量。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總歸要好過不切實際的一步登天。

有網絡媒體報道,在今年的“紅劍-2018”演習中,殲20扮演了第三方的角色。這個消息很好的體現了殲20目前對於中國空軍的意義,那就是讓中國空軍逐漸摸索頂級四代機的使用經驗,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找出反制四代機的經驗。只有真正裝備了四代機,才能真正找到克敵之道,而不是沉浸在“殲8槍挑F22”的臆想中無法自拔。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航空發動機領域,我國與美、歐、俄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這點必須承認。目前航發領域最先進的是美國的普·惠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和英國的羅-羅公司,俄羅斯留裡卡-土星公司的發動機也可以。

在戰鬥機用的大推力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方面,最牛的是普·惠公司,其為F-22研製的F119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156千牛,為F-35戰鬥機研製的F135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191.27千牛,最新的增推型F135GO1最大加力推力可達210千牛左右,油耗降低6%;而下一步改進的F135GO2的目標是達到230千牛左右。

通用電氣公司和羅-羅公司研製的F136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與F135差不多,也是一款優異的渦扇發動機,但是美國空軍沒有采購,就成了儲備型號。

俄羅斯為蘇-57研製的“產品30”,也就是AL-41F3新型渦扇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達到了180千牛,比現在原型機所用的AL-41F1發動機減重30%、節省燃油30%。

我國研製的渦扇15是為殲20配套的新一代渦扇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據稱在161.86-181.3千牛,超過了F119,低於“產品30”和F135。從推力來看,顯然是明顯超過了渦扇10B的142千牛,推重比達到了10一級。如果殲20換裝2臺渦扇15,那麼性能會有很大提升。不過,渦扇15的發展進度較慢,這是因為我國在航發領域的底蘊不足所致。而且渦扇15即使研製成功並裝機使用,也只是推力達到了世界第一梯隊的水平,但總體性能上與美、英、俄同類發動機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在發動機壽命上,美國可達上萬小時,這不是我們一時半會能趕上的。(S)


聯合防務


ws-15"峨眉"航空發動機是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一次騰飛,標誌著我國在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領域又一次歷史性的跨越,達到了世界同類發動機的先進水平。對我國在四代機領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涉及到材料、冶金、電子、機械、信息等諸多領域,產業鏈長,覆蓋面廣,且研發週期長,研發難度高,對技術儲備、人才儲備、資金投入有著極高要求,因而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目前世界上能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屈指可數,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但在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領域,我國也就是跨過了這道門檻,離世界先進水平還尚有一段距離。


自新中國成立到至今為止,中國在航空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氣動佈局設計、電子設備、武器系統、雷達系統等方面都已接近或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在航空發動機方面一直飽受詬病,由於西方技術封鎖、俄羅斯限制技術轉讓,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可謂是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然航空發動機是關係到國家安全、彰顯強國地位的重要裝備,中國在意識到這項重要性關鍵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有了極大發展之後,開始大規模投入進行研發。ws-15便是中國航空發動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縮影。

ws-15"峨眉"航空發動機,是我國為第四代戰機研發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發動機,由606所、624所、614所、410廠、430廠和113廠等單位專家組織研發。首臺於2006年5月運轉試車成功,2011年中航黎明完成了ws-15驗證機的交付,保節點是2020年完成研製,2021年開始量產裝備。

ws-15"峨眉"發動機最大推力為16噸,中間推力為10噸,加力耗油率為2.02kg/daN/h,中間耗油率為0.665kg/daN/h,推重比為8.86~10,空氣流量為138kg/s,涵道比為0.382,總增壓比為28.71,渦輪進口溫度為1477攝氏度,最大直徑為1.02m,長度為5.05m,質量為1862.3kg 。與世界同類產品做一下數據比較:ws-15的推重比為10,最大推力16噸;美國F-22戰機裝備的F119發動機推重比為11.7,最大推力為15.5噸;俄羅斯蘇57戰機裝備的AL-41發動機推重比為11.1,最大推力為14噸;美國F-35戰機裝備的F-135發動機推重比為10+,最大推力為17噸。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到ws-15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接近美俄最頂尖發動機的水平。


ws-15的研發成功讓中國主力戰機在發動機方面擺脫了受制於人的窘況,擁有了一顆強勁的中國心,可以飛得更高、更快、更遠,更好地捍衛祖國的領空。ws-15發動機的優秀性能可以讓我國第四代戰機殲20在動力方面抗衡美國F22,補齊整體性能最後一塊短板,有望超過美國F-22、F-35、俄羅斯蘇57,成為世界最強四代機。

ws-15的研發開啟了中國在世界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逆襲之路,昔日中國戰機飽受詬病的"心臟病"已不復存在。如果說航空發動機是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那麼中國必然將會讓這顆明珠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了不起!我的國!👍👍👍👍👍👍👍👍


無語勝似有語


ws-15算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超水平發揮。

之前我們得知ws-15發動機的研製資料,ws-15發動機是中國獲得了俄羅斯的r-79b-300發動機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研發。



本身r-79b-300計劃使用在雅克-141垂直起降戰鬥機上為了後面的適量噴管在技術上做了太多的妥協。因此並不算是成功的發動機。

早期研究過程中計算即便是國內通過改進和減小重量ws-15的推重比也僅僅可以勉強的達到8,依舊是很難驅動J-20這樣的重型戰鬥機。然而最新的資料表明ws-15推中比已經達到了9.5-10.87之間。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

要知道最初的r-79b-300發動機的推重比只有5.64,在去掉矢量機構厚推重比也僅僅能夠達到6.2。

我們在以及ws-15的研發過程中會減少部件複雜度,加大輕型材料所佔比例的前提下計算ws-15的發動機推重比最多能達到8.1。


現在看到新的ws-15對r-79b-300發動機僅僅是繼承了原理級別的內容,整體結構有了大幅度的改變,再材料上比原始設計又了大幅度提高。


新的ws-15 比r-79b300直徑小了將近40%重量減輕了近900公斤。推力卻保持不變並有所提高。在航空工業上應當說是一個奇蹟。

本身ws-15的存在意義甚至要大於殲-20的橫空出世,在ws-15的基礎上再努力下我們會有更大推力的發動機。現在看ws-15雖然是領先水平,但還只是我們航空工業的一小步。


軍武數據庫


——————————————

發動機被譽為“工業上的皇冠”,屬於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高科技產品。而我國航空發動機一直是我國工業的軟肋,我國目前能設計世界一流的隱形戰機殲20,但是卻生產不出與之匹配的發動機。

近年來俄羅斯擁有成熟完整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在這一領域裡,俄羅斯可謂輕車熟路。目前來說,俄羅斯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依然十分先進。雖然中國的國產發動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矢量推進系統和耐用性方面,還存在著更進一步的上升空間。別看俄羅斯這些年的經濟實力不怎麼行,但前蘇聯時期積累下來的技術,依然足夠讓俄羅斯傲視群雄。


儘管中國正在研製先進的隱形戰鬥機,如殲-20和殲-31,但事實證明中國在噴氣發動機技術方面仍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眾所周知,殲-20使用了俄製AL-31FN發動機。但俄羅斯設計這款發動機的初衷是為蘇-27改進版提供動力。

自從殲20戰鬥機被官方人士非正式證明即將使用以於13年定型的WS15峨眉發動機,軍迷們的心就一直被這愈隱愈現的中推力發動機緊緊揪住了,一直到殲20正式加入空軍的裝備序列,國內終於公開這個早已為人所知的代號:WS15。


F119可以達到12噸的軍推,可以實現F-22達到1.7馬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同樣俄羅斯的30型發動機也可以達到12噸的軍推能力。F-22和蘇-57空重約20噸,空戰起飛重量28-29噸,裝備上兩臺12噸軍推的發動機,可以讓這兩架戰機擁有1.6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殲-20空重只有15噸多,空戰起飛重量約24噸,配備上兩臺10噸級軍推的發動機也可以實現1.5馬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客觀來講,WS15應是達到和追平了以F119為代表的西方發動機的水平,有優有劣,優勢在於推出時間晚,電子技術應用和多元矢量噴管可以提供更好的機動性,應優於二元噴管。劣勢在於,在生產和實踐經驗上的差距,預計使用壽命仍只有F119的5-7成。從無到有,從落後30多年到基本追平,這個進步是極其明顯的,這個需要肯定和大大稱讚!另外,因為是否量產還是一個疑問,這個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有一點需要肯定的是,俄羅斯在其技術上雖然很有特點,我們的目標仍是美國。

在發動機上受到俄羅斯的控制,歐美國家更是對中國實行嚴苛的技術封鎖。因此,在航空發動機的研製上,我們只能靠自己。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除了獨立自主、自立根生這條路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國產新型發動機的研製刻不容緩。畢竟,我們自己先進戰機的命門不可能讓俄羅斯掌握在手裡。只有這樣我們中國的戰鬥機才有更強的威力,我們的軍事力量才會更加的強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光明科普


在航空發動機領域,英美一直是處於第一梯隊,法國和俄羅斯是第二梯隊,中國目前還在第三梯隊上。

美國的普惠公司、通用電器,英國的羅羅公司是世界三大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目前美英軍隊所使用的軍機引擎都是這三個公司提供的。

(羅羅公司之前旗下還有一個豪華汽車品牌叫勞斯萊斯,後來賣給大眾了)

如今現役最強悍的發動機應該就是F-35上裝配的那臺F135渦輪扇發動機了。

這臺發動機是F-22上的那臺F119發動機的升級版,最大推力超過191.27千牛,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被刷新到210千牛。

(F135渦輪扇發動機)

(肥電F-35)

相比之下,咱們的差距還是非常巨大的。WS-15發動機雖然在2006年就已經成功試車了,據說現在最大推力可以達到180千牛,但可靠性尚不得而知。

目前英美兩國的發動機都可以達到上萬小時的壽命,俄製發動機雖然壽命很短,但其動力還算不錯,像我國的運20上依舊是使用的俄製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絕對是一個高技術領域,其不光需要燒錢般的投入,這裡還涉及到精密機床加工和材料製造工業,絕非一朝一夕能觸手可及的。

英美法俄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其技術優勢還是非常巨大的,而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且我國的精密工業製造能力較弱,也是造成我國航空發動機長期無法有所突破的重要原因。


千佛山車神


渦扇15發動機是全球先進,世界數一數二的先進戰鬥機渦扇發動機。它將會是殲20的主要動力,沒有渦扇15的殲20是不完整的,而且渦扇15的問世也快了,我國目前採用了分子系統測試的方法,先期開展了渦扇15的矢量尾噴的測試,其整機很快就會出現在殲20身上。

圖為正在殲10B戰鬥機上測試的渦扇15隱身軸對稱三維矢量尾噴管。


渦扇15發動機的推力和F35戰鬥機所用的F135發動機幾乎是一致的,都達到了18噸的級別,但是顯然他的壽命要低很多,畢竟F135的壽命達到了5000多小時,渦扇15能夠達到3000小時就是勝利。當然,現在的技術差距畢竟是存在的,追求性能要比追求整體的無故障間隔重要的多,因為首先要確保飛機在空戰的時候不會吃虧,然後才是他能飛多少時間的問題。

圖為渦扇15發動機結構圖。


渦扇15發動機的推重比達到了12一級,這是典型的第四代航空發動機水平,和美國的F119和F135都是一樣的。但是渦扇15有一項技術將會比F119和F135強大的,那就是他的矢量尾噴技術,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殲20的機動能力,而且還對飛機的飛控系統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為電傳飛控控制下的數字化發動機尾噴口可以和飛機的翼面一起協調動作,然後確保飛機在部分機動指標上取得優勢,比如瞬盤、穩盤、爬升率等。

圖為太行WS10發動機。


其次,渦扇15發動機還將會是第一款我國自己研發核心機的新一代渦扇發動機。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太行發動機核心機並非是自己設計的,他是我國測繪美國的CMF56得到的,這導致了太行發動機的改進潛力不大,因為核心機不敢亂改。但是渦扇15不同,他在2016年就完成了自己設計研發製造的核心機的交付,這意味著我國對渦扇15瞭如指掌,完整走完了整個過程,一旦發動機有問題,馬上就能回溯修改,保障發動機的性能可靠,同時還未未來的升級留下了空間。

圖為渦扇15發動機的結構圖。


相信,裝備了渦扇15發動機的殲20戰鬥機,將會爆發出強大的戰鬥能量,我們期待渦扇15能夠早日入列空軍,為我國空軍戰略轉型作出貢獻。


海事先鋒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皇冠山的明珠,全面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總體水平。從一定意義上將,航空發動機就是一個國家所有工業成就的結晶。航空發動機產業設計上百個產業、涉及眾多技術環節,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生產航空發動機。我國航空發動機產業起步較晚,但是近些年來開始發力並且取得了巨大進步,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渦扇15峨嵋第五代航空發動機。

相比我們正在使用的渦扇10航空發動機,渦扇15航空發動機是一款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第五代航空發動機。自從渦扇15研製的消息傳出之後就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與現在的國產發動機相比,渦扇15最大推力、超音速巡航能力、使用壽命等都有大的提升。總體而言渦扇15發動機達到美國上個世紀80年代的水平應該沒有問題,與俄羅斯航空發動機相比應該是不相上下。當然渦扇15的穩定性還需要在其問世並列裝之後才能驗證,當前僅僅從技術指標來看確實能夠達到僅次於美國的水平。

從公開資料可知,渦扇15航空發動機能夠解決殲20超音速巡航問題,從而讓殲20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渦扇15的設計更加接近世界一流,材料使用也更加先進,在工藝上也擁有一定的優勢。當然從整體上講渦扇15與美國的航空發動機還有差距,但是渦扇15一下子拉近了中美之間的差距。與俄羅斯發動機相比,渦扇15有不少技術指標領先,但還有不少指標落後於俄羅斯。俄羅斯畢竟是有著較為豐富的航空發動機生產經驗,中國能夠達到俄羅斯相當的水平絕對算是巨大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