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鵝鴨城遺址見證東夷人最後的處境,最終被華夏文化融合

禹王山東為鵝鴨城遺址,該城規模不大,僅500米見方,城內目前較低掛,土質呈黑褐色,似曾遭長期水浸,鵝鴨城之名很可能就是因此得名。

鵝鴨城遺址見證東夷人最後的處境,最終被華夏文化融合

從鵝鴨城遺址的位置、地層堆積及出土物的特徵看,與春秋中期徐偃王敗走武原完全吻合。吳滅徐時所反映出的徐都周圍地理環境與鵝鴨城也極為相似。

《左傳》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已卵,滅徐”。從這一記載來看,徐都依山近水,地勢較為低注,吳人因此可以用水攻。鵝鴨城東、北、西三面分別為谷山、鍋山,、禹王山環繞,地勢低窪,三面之水均通過鵝鴨城南流。現城的西,北兩面均築有堤壩,以攔截山上的洪水。

在鵝鴨城東北谷山與青崗山之間為一低地,向東不遠即為泇河,若截斷泇河引水西灌鵝鴨城是很容易的。今鵝鴨城內仍然排水不暢極易積水,難以種植莊稼,當地農民不得不挖塘養魚。因此鵝鴨城就是徐偃王北遷武原的都城。

自僖公十五年婁林之役失敗後北遷武原,徐國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安定時期,但吳國在南方崛起後,徐國的命運再次發生逆轉。野心勃勃的吳王也力圖爭霸中原,而徐國是其北上的必經之地,因此徐國的存在就成為其爭霸的障礙。

昭公三十年,徐國終於被吳王以收留並放走公子掩餘為藉口所滅。在春秋戰國這種弱肉強食的時代,處於大國夾縫中的諸侯小國的命運是極其坎坷的,徐國也是如此。

徐國在歷史上曾經多次被迫遷移,徐人也歷經顛沛流離之苦,有的跟隨國家遷徙,有的留在當地成為勝利者的戰利品,有的則逃往他鄉。

在浙江及江西都曾多次發現徐器,特別是浙江,當地有不少關於徐偃王的傳說,這一部分徐人很可能是徐國在婁林之役失敗後南遷的。

春秋後期,徐國滅亡以後,原東夷族已經基本上消失,東夷族文化逐步融合到華夏文化中,東夷文化也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秦漢以後仍然可以看到有關東夷的記載,但那主要是指東北夷及倭,與原東夷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