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說到陶瓷,有人歌青花,有人頌景德鎮,卻鮮有人想起它——浮樑瓷局,元朝唯一一個瓷局,這在當時中國的許多瓷區中是絕無僅有的。它是皇家御瓷的製作機構,它卻以開拓者的身份,驚豔了70年時光。它確立了自己在景德鎮的地位,引領了一場曠古爍今的創新浪潮,它將景德鎮的瓷業推向了風口浪尖,使之成為全國瓷業的代表。又正是這條創新之路影響了民窯,繼而推動了外銷瓷的發展。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故宮博物院藏

高27.5cm,口徑20.4cm,足徑19cm。

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砂底。內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為飾,自上而下用青花雙絃線分隔成4個紋樣帶。頸上繪纏枝梔子花,肩部繪纏枝蓮花,腹部繪纏枝牡丹,近足處繪仰蓮瓣。

這件青花罐造型飽滿莊重。青花色調明豔,呈寶石藍色而帶黑色斑點,表明使用的是外來青料。畫筆流暢,構圖繁而不亂,每層紋飾之間因有弦紋相隔,既突出了主題圖案,又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

宋代,景德鎮因優質的制瓷原料、豐富的柴火資源以及便利的水路交通,成為了當時重要的瓷窯之一,這裡生產的青白瓷享譽天下。

公元1278年,忽必烈大筆一揮,在景德鎮設立浮樑瓷局。浮樑瓷局是元王朝在景德鎮設置的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室服務的瓷局。浮樑瓷局秩正九品,掌燒造瓷器,並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 在瓷局的掌管下創燒了樞府釉瓷、青花、釉裡紅、藍釉、藍地白花、孔雀藍釉瓷器等。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元 孔雀藍釉帶蓋梅瓶

1987年杭州市朝暉路窖藏出土

通高35cm 口徑6cm 腹徑20.5cm 足徑12.5cm

折沿撇口,束頸,豐肩,圓腹,近底足部稍外撇,上有覆缽形蓋。胎粗松厚重,呈土黃色。胎上施白色化妝土,外施孔雀藍釉,近底足無釉。胎釉結合不牢固,剝釉現象嚴重。肩部釉下書“內府”二字,釉下字款需在釉上有水的情況下才清晰可見。

元王朝在建國初年就設置浮樑瓷局。瓷局實物的特異紋飾由元廷“將作院”提供。該院下屬機構分工極細,除有製造物品的專業司,局二十五所之外,還設有一職能特殊的畫局。該局不生產任何產品,其職能是為將作院下屬各專業司,局“描造諸色樣制’,其規模略大於瓷局。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元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高2.3cm,口徑17.8cm,足徑11.4cm。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故名“卵白釉”。足內露胎無釉。

盤外壁刻劃變形蓮瓣紋一週,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驕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託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經科學測試,卵白釉中氧化鈣的含量較青白釉低,約為5%,而氧化鉀、氧化鈉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溫粘度增大,燒成溫度範圍變寬。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劃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託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除了“樞府”、“太禧”之外,還有“東衛”、“昌江”、“南水”、“福祿”、“福壽”、“白王”、“天順年造”等銘款。“樞府”、“太禧”分別代表元代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和專掌宮廷祭祀的機構“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記載:“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歲時忌諱日辰享禮典。天曆元年,罷會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總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銘卵白釉瓷的燒造年代應在太禧宗禋院的設立之年天曆元年(1328年)以後,其下限當在元末農民起義軍佔領浮樑地區的1352年。

“太禧”銘卵白釉瓷器甚為罕見,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傳世的僅有三件,此為其中之一,彌足珍貴。

為什麼元朝的統治者沒有把管理全國的瓷局設在其他地方,而設在景德鎮?這是由於景德鎮在那個時候,吸取了北方定窯的不少的工藝特點,燒造出了含鉛氧化物很高的一種白瓷,而蒙古族是很崇尚白顏色的,以白為吉。所以就因為景德鎮的瓷器是白顏色的,很符合蒙古族人的民族審美心理,所以他們就捨棄了其他的所有的地方,而選定景德鎮。”如果說,最初景德鎮是因為白瓷而得到了朝廷的青睞,那麼浮樑瓷局的設立,則使景德鎮的瓷器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瓷都之源 元代景德鎮“浮樑瓷局”

元 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

故宮博物院藏

高4.5cm,通流長17cm,底徑8.5cm。

匜(yí音儀)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光彩奪目。這件藍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於河北保定窖藏,同時出土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的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豔如新,實屬罕見(參見河北省博物館:《保定市發現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

全國各地的優秀工匠紛紛來到景德鎮,使景德鎮瓷器燒造技術得到極大的提高,很多新的品種在景德鎮燒製成功,尤其是在元代中期,景德鎮創造出了成熟的青花瓷,標誌著中國的制瓷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儘管這個時候景德鎮的制瓷業在全國已經是舉足輕重,但它還是隸屬於浮樑縣的。所以元朝在這裡設立的瓷局還是叫“浮樑瓷局”。這便是景德鎮御窯廠的萌芽。

獲取古玩拍賣信請關注典藏拍訊微信公眾號 guwan19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