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鱼
甄士隐这个人物不平凡,他身上藏着太多秘密。
甄士隐谐音有两个:
第一“真事隐。”
他是富户,又是个读书人。性格如同隐士,不喜欢官场。闲来只喜欢喝酒作诗。他欣赏有才华的贾雨村,慷慨资助他完成参加科举。但是后来贾雨村高中,不仅没有报答他,反而在后来断案时,把他唯一的,被人拐卖的女儿甄应莲判给呆霸王薛蟠。直接造成甄应莲一生更大的不幸。
贾雨村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世所罕见。
这里交代了甄士隐人生两大不幸。
第一;爱女被拐卖。
第二资助贾雨村,如同农夫与蛇。甄士隐交友不慎,这是他人生第二大不幸。
第三,是他的老丈人封肃。甄士隐爱女丢失,家中遭受火灾,前去依附老丈人封素。不料这个老丈人把他的钱财,半骗半赚弄得家财散尽。甄士隐反而一直埋汰他,说他不会过日子,好吃懒做。可怜名士一般的甄士隐,不到两年时间竟然被逼迫得如同下世的老人一般。
这是他人生第三大不幸,被亲戚算计,并且泼污水。
最后贾雨村看破红尘,出家而去。是令人唏嘘的一生。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归宿,和宝玉是一样的。
第二;真事引
甄士隐被写到首篇,整部红楼梦都是从他身上开始。说明这个人物,并不只是代表一个人物那么简单。他其实更像是代表一个王朝。
一个从繁华走向落末的王朝。
他的爱女甄应莲像是江山社稷,被家中奴仆霍启抱出去弄丢,最后被呆霸王薛蟠霸占。很像是被无能的臣子误了社稷的意思。呆霸王薛蟠,则比较像后来甄英莲死亡的新霸主。
贾雨村是个读书人,这应该也是一群受甄士隐这个王朝深恩的臣子,后来没有守住自己的节操。贾雨村,应该代表的一群人,而不是某一个人。因为文本内的宝玉最恨读书人。
反复骂禄蠹。禄蠹意是就是指窃食俸禄的虫子。宝玉对读书人的恨意,几乎到了咬牙切齿的态度。
文本里面,他对女孩子们是极好的。差遣他做什么他都乐意,就是丫鬟晴雯等时常怼他,他也不以为意。唯独叫他读书,他就撂下脸来赶人。贾母自己说,我们这些人家的孩子不管他怎样刁钻,见了人礼貌还是要的。不然不管他生得怎样好,也是要打死的。
可是宝玉却处处公然对抗,暴怒不已,这个举止太不寻常。
尤其是文本内一提到贾雨村求见他,他那个烦已经是到了不能忍耐的程度,岂止是烦,分明是恨。
一个尚未经历世事的少年,光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不可能对读书人有这样深刻的恨意。所以甄士隐这个人物,应该影射的是一个王朝。或者是一个没落的权贵。当然这个人必然跟宝玉有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
红楼梦里面与贾宝玉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甄宝玉。他和甄士隐一个姓氏,这分明是在告诉读者,写甄士隐是为了引起贾宝玉和甄宝玉。
而这两个宝玉,就是同一个人。甄士隐甄宝玉是同一个姓氏。鸳鸯拒婚是说宝天王,宝皇帝也是暗指宝玉的身份至贵。
所以,甄士隐这个人物身上隐藏了太多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全部浓缩在了甄士隐这个人物身上。
所以,甄士隐这个人物,太值得研究了。
书灯幽见
“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他在《红楼梦》一书中的意义是:
通过他引出贾雨村这一人物,进而联系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弃家投奔贾府的情节,为全书故事内容的展开作铺垫。
甄士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去”,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作者把《红楼梦》由盛至衰最后败落这一主题,首先从甄士隐的经历这个雏形故事中预演出来,甄士隐的彻悟也预示着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类似的结局。但原书只到八十回为止,续书让甄士隐在结束时出现应当是符合曹雪芹原来意图的,所不同的是甄士隐和贾雨村那一席充满了庸俗的富贵荣华的议论,只能看作是续书者思想的反映,歪曲了甄士隐在书中所起的作用。
小福星帅
甄士隐,这个人物,是承上启下的人物,《红楼梦》就是从甄英莲(香菱)进贾府开始引出来了男女主角!这个香菱进贾府在前,林黛玉进贾府在后!
大家觉得甄士隐没有什么用处,是因为《红楼梦》没有后半部分!后半部分肯定和甄士隐有关!还有那个香菱,写到她被贾金桂折腾,小说上半部分没有了。人们根据判词:至从两地生枯木,至始香魂返故乡!认为香菱被夏金桂害死了!
实际上这个香菱没有死,作为一个引子,她进府,贾家由盛而簑,到贾家败落她出府!她是一个贾家败落的见证人!两地生枯木,是一个桂字,这个叫桂的人,上半部分没出现!
《红楼梦》中,一直没有新生儿出生,贾家的结局是:兰桂齐芳!兰是贾兰,桂是谁?这个桂应该是香菱生的孩子,贾桂出生,香菱死亡,红楼梦结束!这个贾桂父亲是谁?贾宝玉连是贾琏?不得而知!如果薛宝钗真的嫁给了贾宝玉,香菱跟着薛宝钗进了贾府,后来是不是和贾宝玉有了孩子?当然,没有了小说,大众都是猜想!
后半部分甄士隐和甄英莲(香菱)是故事的结束,才是真的!
花狸猫mm
作者在《红楼梦》的开篇就描写的甄士隐,和小说中的人物还是有着重要的联系的。
甄士隐是香菱的父亲,这样写,就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香菱的出身。
香菱是薛蟠的妾,看似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孩子,可其实她的出身,也是一个大家族里的千金小姐。
香菱判词的第一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就是这个意思,别小看了不起眼的菱花,她的“根”,可是和端庄秀丽的荷花是一样“香”的。
香菱原名甄英莲,她的父亲甄士隐,在当地也“推为望族”了,家道颇为丰厚,只是因为香菱小的时候,被拐子拐跑了,最后被改名叫做香菱,还落得个给人家做妾的地步,要不然,她也是一个父母珍爱的千金小姐,也会有着幸福的人生。
甄士隐还是一个“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人,这也
就为后文中的“香菱学诗”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香菱如果没有“慧根”,她是不会这么苦心孤诣地想要学诗的,而且还很快就学会了。
甄士隐资助了贾雨村,是贾雨村后来飞黄腾达的第一个恩人。
贾雨村是小说中的一条暗线,在书中经常性的若隐若现,而且,他还和贾府最后的败落有着一定的关系,是小说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
当贾雨村还没有发达的时候,是一个连上京赶考的路费都凑不起来的穷书生,正是凭借着急公好义的甄士隐送他的五十两银子,他才得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成功,所以说,甄士隐是贾雨村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当然,小说之所以要先描写甄士隐,除了他和书中的这些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外,还有着一些其他的重要作用。
由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名字的谐音,来告诉读者该如何来看《红楼梦》这本书。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贾雨村的谐音,是“假语存”或“假语村”,这就告诉了读者,在看这部书的时候,其中的真实情况,是作者假借着村言村语给隐藏起来的,所以“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应该反着来看这部书。
用甄士隐家的小荣枯,来引出贾府的大荣枯。
甄士隐的家族,在当地算是一个望族了,但最终的结局,还是败落了。贾府算是天下的望族,最后也是难逃“家亡人散各奔腾”的结局的。
借着甄士隐的梦境,作者对太虚幻境做了一个初步的描写。
小说的作者在描写一个物品或一个场景的时候,有时是不会一次就完完全全地描写清楚的,总是要经过反复皴染,才肯为读者展现出它的面貌,太虚幻境就是这样描写出来的。
作者凭借着甄士隐的梦境,为读者描写了太虚幻境的大致场景,以及其中的对联、匾额,这样等到后来,宝玉再到太虚幻境游历的时候,对场景的描写就不会显得过于繁琐了,还会让读者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烟雨江南话红楼
敝人认为甄士隐是《红楼梦》全书的引子,是《红楼梦》背后的那根看不见的线,串起了整个红楼家族。分析如下:
首先,《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借甄士隐的梦境,道出了红楼故事的源起,此外,甄士隐此名字则蕴含了作者“将真事隐去”的主旨,因此,甄士隐是全书的引子。
其次,甄士隐家庭由盛转衰,英莲(应怜),霍启(祸起)等人物的设定,预示着红楼四大家族大厦将倾的命运,甄士隐看破红尘随疯跛道人出家的命运暗示着贾宝玉日后遁入空门的结局。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诠释,更是预示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因此,甄士隐是全书人物命运走向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再次,由甄士隐还引出了一个重要人物——贾雨村。借由甄士隐对贾雨村的慷慨相助,到日后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故事,暗示了四大家族中勾心斗角、忘恩负义、颠倒是非的种种孽事,预示着其注定走向灭亡的命运。
综上,甄士隐及其家族的故事其实是四大家族的一个缩影,是隐藏全书中并暗示其情节走向的一条暗线,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行读北京
作者写甄士隐大有深意。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即把真事隐去,留下“假语存”(贾雨村)。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真事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蠢言)。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人物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悲惨凄凉的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也暗示贾宝玉的人生结局。同时也是提挈全书主体的一个总线。
作者把《红楼梦》由盛至衰最后败落这一主题,首先从甄士隐的经历这个雏形故事中预演出来,甄士隐的彻悟,也预示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类似的结局。甄士隐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我认为应该是提纲挈领,一线串珠。
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三岁时,正月十五元宵节不幸被拐子拐走,后来被同时卖给一个无权无势的冯渊,和有钱有势、财大气粗的薛蟠,结果薛蟠打死了冯渊,案子落到了贾雨村手上,贾雨村以前曾经是一个穷书生,多亏了甄士隐给他盘缠,他去赶考,才取得了功名。
但他全不念英莲是自己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随手把这件案子胡乱一判,来了个顺水推舟,既讨好薛家又讨好了贾家,后来,英莲跟随薛家到了贾家,在大观园中过了一段好日子,改名叫香菱,以后回到薛家,最后作了薛蟠的妾室,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来难产生下一子后,不幸死去,最终还是逃不出“真应怜”的悲剧命运。
甄士隐自丢失爱女,家里又着火,到岳父处借钱又受讥讽,最后在两个高人、也许是仙人的指点下,出家走了。
甄士隐解注《好了歌》(节选)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官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鲁呦萍
大家好,我是璞玉待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老先生都说了,自己写的是荒唐言,却流下了真诚的辛酸泪。
“甄士隐”即将真实隐去之意。甄士隐老年得女,应该是家道殷实,安度晚年的幸福情节,但是他缺遭遇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后再机缘巧合之下遁入空门。窥一斑而知全身,甄士隐又何尝不是“贾宝玉”的缩身。贾老先生借甄士隐之身,预言了主人公的命运。
其次,我们知道第一章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一起来写的,没有甄士隐的仁义善良,就图不出贾雨村的投机钻营。甄士隐家道败落之时,真是贾雨村春分得意之时,这里曹老先生暗喻,世事变迁、家族兴替、个人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什么都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浩瀚天地间的一粒尘埃。
最后,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引子,对甄士隐的描写,点明了主题。而贾雨村又引出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就相当于搭好台子才能唱戏,属于搭台。就相当于先写一个说书先生,再由这个说书先生之口说出真实的人家沧桑一样。我们知道《红楼梦》是禁书,作者只有尽可能地写得普通低调,才能让这部巨著问世,让读者拜读。
璞玉待琢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才能出来呀。
甄士隐和他的女儿英莲在红楼中出场次数不多,但是着实推动了剧情。
一开始贾雨村贫寒,投宿在葫芦庙,甄士隐爱惜读书人,与他结交,喝茶饮酒,封银五十两助其春闱,因此高中,也因此步入仕途。
按理说,老甄是贾雨村的恩人无疑了。
他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当知道甄家败落,士隐出家,英莲丢失
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
可巧他依靠贾家东山再起,真的给了他一个报恩的机会。
英莲,也就是香菱,找到了。被拐子一女卖两家,还扯上了人命官司。
贾化(假话)老爷装神弄鬼了一番,英莲进了贾府,给呆霸王薛蟠当了妾。
后来被薛蟠正妻夏金桂折磨致死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再说这英莲被抢,薛蟠是背了人名官司的,薛蟠进京是为了送妹妹薛宝钗参选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他惹出这么大祸事,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宝钗落选。不管是选妃嫔还是才人赞善,家世很重要。
宝钗落选后,贾府的金玉良缘说甚嚣尘上。
之后黛玉还泪,魂归离恨。
宝钗嫁了宝玉,却输了一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束发
为什么写,作者已经明确讲述了: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我最近正在读巜红楼梦》。感觉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没有谁是善良的。面对利益,所有人都低头了。
甄士隐的悲剧源于两意外事件,女儿被拐与火灾。不是天灾,全是人祸。有人高价买,才会有人卖,所以女儿会被拐,这是社会的毒瘤—人贩子。失火后家境困难,岳父都要落井下石,世态炎凉啊
梦回千年木子李
“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和贾雨村一样,有着名字上的谐音作用,让人知道这是隐去真实的事情。再者,这人物也起到从旁边写出宝玉的补天石,引出了那句重中之重的好了歌,无甄士隐则无贾雨村也,也就无冷子兴说宁荣二府,让观众开始谁就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薛蟠打人买英莲,则黛玉与宝钗便不可以登场,无贾雨村的判案,无法表现世态炎凉。所以说,他是非常重要的。
《红楼梦》中写贾雨村和甄士隐绝不是可有可无!他们是整个故事的线索式人物,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别看他们只是偶尔出来打点酱油,可要是没有他们,嘿,“红楼梦”这盘菜还真就炒不出来了! 红楼梦里好多人物都是谐音命名,实为暗示。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名贾化,就是“假话”;第一回里让甄士隐离去,就是暗示“将真事隐去”,后来让贾雨村说话,就是“假语村言”,其实就是想说,这个故事都是假的。
贾雨村: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贾雨村是个着墨不多的人物, 但他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中却是一个穿线人物,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一些重要情节发展,都与这个人物的出现有关‘贾宝玉之出生入世,依神话是一僧一道将其推入红尘而来,但他的正式与读者见面,虽出自冷子兴的口中:“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但第一个对贾宝玉作出非同一般认识的,则是贾雨村一大段正邪二赋之论。
尔后,恰恰另两个主人公林黛玉与薛宝钗她们之来到贾府,又与贾雨村有关。那个无法无天的呆霸王薛蟠,就更不用说了。贾雨村确实像个魔鬼的影子,总跟在贾府的身后,他时隐时现,而在他的发迹中,又总给一些人带来厄运。无论对于贾宝玉或者整个贾府,他都永远像一颗灾星,令人慌忙躲避而不及。 当然,贾雨村的形象是复杂的,他一开始似乎还不是那么坏,所以有人曾探讨过这个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这是有意义的,但同时,作者精心设计这样一个全书的穿线人物,其用意是很深的。
甄士隐: 一:他是巨著的“引子” 《红楼梦》先从与“红楼梦”无多大联系的乡宦甄士隐一生的兴哀经历开笔,这是何故?脂砚斋批道:“所谓真(甄)不去.假(贾)焉来也”。这就是说.甄士隐这一人物在《红楼梦》中是作引子出现的。 二:他是《红楼梦》人物命运的预言者 甄士隐虽然亦是曹雪芹笔下所塑造的《红楼梦》人物之一 ,但他又不参与《红楼梦》正戏,始终游离于情节发展之外。当他在《红楼梦》序幕中演完他自己的兴亡悲剧后,便隐身幕后.成为“红楼梦”正戏的清醒旁观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经历“红楼梦”正戏的主角、配角的命运。
三:他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 作者从甄士隐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悟这几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空”这一主题,因此可说甄士隐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 因此,可以说甄士隐这一凡物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在结构上作者用他来作全书的引子;在塑造人物时,用他来为自己笔下的人物预言,为这些人物制定命运的框架;又通过他具体传达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主旨。甄士隐在《红楼梦》中虽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作者却用他无形地操纵了《红楼梦》的结构、人物,主题,令读者不得不叹服作者对这个人物独具的匠心。
《红楼梦》最初出场的是甄士隐亦真亦幻的一梦,梦里有一僧一道一顽石,一株绛珠仙草,木石之间的一段未了情。真正开始写实是从甄府写起,涉及到三个主要人物:甄士隐、甄英莲、贾雨村,如若从全书看,这三个人并不是主角,与《红楼梦》全书也无太多牵连,当真要论起主角来,当属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将士隐、英莲、雨村这三个人放在小说的最开始部分呢?细思之,这三个人物是作者早早设置下的三个重要伏笔。
1、甄士隐: 甄士隐,早已有人指出他的名字谐音为“真事隐”,含“将真事隐去”之意。曹雪芹擅埋伏笔,不喜欢像一般的笔记小说那样偏向于平铺直叙故事情节,也从不直接在书中表达他对书中一些角色的看法,然而他的《红楼梦》中的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句即情而抒的诗、一支花签、一个灯谜,常暗喻主人公的性格或者命运,这只能说是作者有心设置的巧合。《红楼梦》的写作如士隐在梦里的太虚幻境里看到的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因为“真事隐”,亦真亦幻,因此《红楼梦》是一个千古猜解不透的谜团,又像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曲径通幽。
小说中实写的甄士隐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文人雅士,喜赏花修竹,然而他千不该万不该资助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去求功名,雨村判案时明明认出了恩人失散多年的独女,却忍心让她继续沉于不知何处是止境的苦海。祸不单行,英莲走失后的几天,甄府在一场大火中成为一堆灰烬,寄身于岳父家,无奈老丈人也是个势利眼,不仅不资助落魄的女婿,还变法算计他的钱财。真所谓家破人亡,贫病交迫,光景难熬,甄士隐后来在一个跛足疯道人的指引下出了家,那道人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宣扬的是一种富贵荣华一场空的道家思想,——如同“红楼梦”的字义,“红”即“朱”,“朱”即“富贵”的象征,却终归是“梦一场”! 因此,《红楼梦》从一开始就写到了甄士隐,一是利用他名字的谐音,二是通过《好了歌》来奠定《红楼梦》全书的故事基调,——虚荣浮华、炎凉世态!或是沉迷到最后的万劫不复,或是如士隐那样地超脱。
2、英莲: 《红楼梦》的重要配角之二:英莲。英莲,谐音“应怜”,取“应当被可怜”之意。士隐抱英莲上街看热闹,遇到了疯和尚,他说,“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我罢!”士隐自然是不肯,疯道人便念了一首专指英莲的诗,其中有一句是,“菱花空对雪澌澌”,英莲落入拐子手中后,几经辗转,进了薛家的门当了薛蟠的小妾,改名“香菱”。菱花于夏日开花,竟遇“雪”,喻生不逢时,饱受摧残。“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暗示她最后是被薛蟠的大老婆夏桂摧残致死。甄英莲,真应怜!也难怪疯颠道人说她的,“有命无运”,但这种“有命无运”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大观园中诸位出身高贵的小姐们的最终命运呢?因此,英莲的早早就出场,暗示了大观园中诸芳最后不尽人意的结局。
3、贾雨村: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倾心于权势的野心家,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仁不义,连一向为人厚道的平儿都骂他是“半路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然而这个人物在全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他在甄府中所吟三首诗从表面看是抒发他个人的胸怀抱负,但据我看来,这三首诗还暗示了《红楼梦》中宝、黛玉、宝钗三大主角的出场,暗喻了他们三个人的性格以及追求。 诗一:玉中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诗二: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诗三: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前两首诗很明显地可以看作是写贾雨村的雄心抱负,他在等待着机遇,渴望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后一首诗是甄家丫环无意中两回眸,被有心的贾雨村看到,以为丫环有意于他,便自我陶醉起来,吟了此诗。 贾雨村,何许人也?也值得曹雪芹这般不惜墨?仔细看,他的这三首诗绝不仅仅是写贾雨村。散文中常常会有“明线”“暗线”同时铺展开来的做法。《红楼梦》中也有多条线同时铺展开来的做法,一些话语“一箭多雕”,明一层意思暗一层意思地重叠交叉却又并行不悖。还记得人们评价凤姐的第一次出场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么在《红楼梦》中,黛宝玉、宝钗这三个主角的出场则是通过贾雨村的那几首诗来达到“未见其人,先有暗示”的效果。
诗一“玉中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暗指了“黛玉”和“宝钗”。“价”与“嫁”同音,“玉”指“黛玉”,“钗”指“宝钗”。诗暗示黛玉一心一意地恋着宝玉,心中别无其它的选择,她是被动地守候宝玉这个“真命天子”,求善嫁(价);而宝钗则不同,她懂得积极进取,一直努力地找寻着向上爬、通往富贵荣华的机会,所谓“待时飞”。《红楼梦》的第四回有写到“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人才赞善之职。”接着就提到薜潘到京城的目的,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为游览上国风光。书中最初是有提到宝钗待选的,只是后来就没了下文,想必是落选,之后才有“钗黛之争”。
黛玉之欲嫁宝玉多半是为情,为了前世的“木石前盟”,而宝钗则多半是为了家族利益,薛家已慢慢败落,哥哥也不成气候,而贾家是一棵还不错的可以倚靠的大树。宝钗又是个标准的顾家的乖乖女,重视仕途经济,“见哥哥不帖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第14回)。 诗二“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一首暗喻宝玉的出场,宝玉从一出生就是“众星捧月”般地被宠爱着,就连贾母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长也处处依顺着他,不舍得打不舍得骂,甚至不舍得旁人对他有非议,视之如心肝宝贝。其它人对宝玉则更是不必说。
黛玉到贾府后,宝玉第一次正面出场,诗曰其“面若中秋之月”,我认为这是对此“暗示”的回应。另外,书中喜用花品来象征人的品貌,如用芙蓉花象征黛玉。《枉凝眉》的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首曲唱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黛玉当然就是“花”,“月”无疑就是宝玉,这又是一个呼应。 诗三“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欲提“三生愿”,须追溯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与赤瑕宫神瑛侍者的传说。绛珠草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今生化身为人,于今世偿还,谁知“未卜三生愿,频(平)添一段愁”,越是偿还越是偿不清。小说中宝玉和黛玉有一次闹了小矛盾,“贾母急得抱怨:‘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宝黛二人原本也并不知晓这句俗语,传入耳朵,才如参禅一般,低头咀嚼个中滋味,一个临风洒泪,一个对月长吁。”
这“临风洒泪”“对月长吁”不也正是雨村诗中的“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愁)”?因此,此诗看似写雨村与娇杏,实为写宝玉与黛玉之。 总之,《红楼梦》写的是一个长长的故事,主角未出场重要配角先出场,——甄士隐来奠定故事悲凉的基调,甄英莲暗喻大观园中诸芳的最终的凄凉结局,而贾雨村诗中所暗示的三个主角则是全书中这一长长的悲凉的故事的开始,——一个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一个被“金锁”锁了一生;余下的那个人的结局80回的《红楼梦》中没有明写,或许他的结局就是甄士隐的结局。
一,甄士隐为什么会做梦? 因为他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男孩,“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念方三岁。”接着就做梦了。所以,不用看下文,他必然是梦想得到一个儿子。这至少是诉求之一。 另外,甄士隐的梦全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主观想象或潜意识,是日有所思、自说自话而非僧道额外赐教。 二、他为什么要梦里求子,而不是像贾雨村一样纳妾生子? 因为甄士隐是宿命无为、清谈冥想的真儒士,贾雨村是制天命而为之的不择手段的假儒士。甄士隐想通过存天理,修智性而受到佛道垂青,进而赐子。
纳妾会损害自己神仙一流的人品与晚节,只可作为下策备选。贾雨村则想通过存人欲,从风尘知己身上获得足够的上京赶考的信心和性欲驱动力。有了功名,其他的钱财、美妾、儿子自然会随之而来。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由于当时的社会进入假世,好色者昌,好德者亡。甄士隐的冥想功夫终究没有发挥效力,没能像魏征一样梦斩泾河龙王,空留下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贾雨村则事事顺意,平步青云。儒家的社会就是这样真假循环着,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甄士隐为什么会梦见“一僧一道”? 因为他不是纯粹的儒士,是由儒及道、佛的理学家。“三教”在他心中是一家亲,遇到难事可同时相求,有求必应。理学家的特点是: 当处在顺境时,主观求天理,客观求人欲,所谓“义利”即是。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人欲包括功利色子(子或为酒)。而他们之所以求诸佛道,一是认为佛道具有更高境界的天理,是儒理的升级版;二是可以顺便谋取更多数量更高品质的人欲,如长寿、起死回生、赎罪等。只是此时的人欲已被堂而皇之改名为客观人欲,或者说是赏赐之物了。 当处在逆境时,单极存天理,灭除一切人欲,包括客观人欲、赏赐之物。直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遁入空门皈依佛道。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可以用卓越来形容。《红楼梦》的诞生与其说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更像是历史背景的促成。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人们在自己创作的国度中虚以待日,而社会上所反映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简称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由于其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以及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而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红楼梦》以贾宝玉的见闻为第一视角,描写了社会上的人生百态,从文中众多片段不难读出其中的爱恨情仇以及真善美,悲剧美。
可在《红楼梦》中的开篇,作者曹雪芹却提到了甄士隐升仙的故事,这样的叙述与后文中有怎样的关联呢? 古人在写文章时,有一忌讳,就是开门见山。曹雪芹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这个甄士隐升仙这一引子,进而引出整篇文章。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众人皆知,他们二人的遭遇所体现的,恰恰是世事无常,这与《红楼梦》中的内容正巧相呼应。在文中所发生的故事中,最主要体现的就是“真假无常”,进而可以感受到。所谓的真,即人生到头一场空;假,即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除去这一点,还有最通常的一点来说:在文中先以别的人物做铺垫,进而引出真正的主角,这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