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红楼梦》里,为什么要安排甄士隐和甄宝玉这两个角色呢?

柳侍墨


你好,我是国风!

是所谓真即是假,假既是真。红楼梦中的真真假假如果不用心去考究绝对分不清楚!比如甄士隐的存在,绝非只为了突出一个:真事隐去的概念。更多的是用它的存在提醒大家,这部书并不像大家看到的那样。看到的事实也许真的不是事实,而看不到的虚幻,往往却是真的事实!

甄宝玉即贾宝玉!不过是一个界点分开。甄宝玉变成了假宝玉。贾宝玉变成了真宝玉。其实是在现实中原本就是一个人!

所谓甄宝玉变成了假宝玉,是因为他失去了缘觉,失去了大光明,失去了真性,失去了赤子之心。虽然活在这个世上,却是虚伪的活着,虽生犹死。

贾宝玉变成了真宝玉,贾宝玉原本就是虚幻中的一个人物,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作者赋予他了真性情,真感悟,赤子之情。所以即使在虚幻中他也虽死犹生。

两个宝玉可能都是作者自身性情的一种释放。虽然以真实的人生活着,但是活得和死了一样。所以幻想了一个太虚幻境虚假的自己。却把自己的全部真性赋予了它。让他在虚幻的世界永远的存在!

所以红楼梦以文字的方式永远的流传在这个世界上,镌刻到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


国风1974


在小说《红楼梦》里,作者要安排甄士隐和甄宝玉这两个角色,是有各自不同的用意的。

甄士隐的主要作用,是与贾雨村形成对照,来提示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这部书,而甄宝玉,则是为了和贾宝玉形成对照。

作者用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名字的谐音,来告诉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理解这部小说。

甄士隐名字是费,它的谐音就是“废”,体现了甄士隐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产的一面。他的字是士隐,加上他的姓,谐音就是“真事隐”,表示作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通篇都是把真实的情况隐藏起来的。

贾雨村的名字是化,加上姓,谐音就是“假话”,他的表字是时飞,谐音就是“实非”,雨村只是他的别号,但加上了他的姓以后,谐音就成了“假语存”了。

作者用了这么多的谐音,只是在一再的提醒我们,这部书里写的话都是些假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只要“反”着看这部书就可以了。也正因为这个,作者的好友脂砚斋还多次地在批语里提示我们:“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甄宝玉,则是用来和贾宝玉形成对照的,就像本人与镜子中成的像一样。

贾宝玉是天上的神瑛侍者的化身,因为他在天上待腻歪了,“凡心偶炙”,非得要下凡来“造历幻缘”。这个神瑛侍者以前浇灌过一株绛珠草,还修成了个女体,也想要借此机会陪他下凡,正好就把神瑛侍者以前对她的“灌溉之情”,用自己的眼泪来还给他。

下凡之后,神瑛侍者成了贾宝玉,绛珠仙子成了林黛玉,所以她要整天对着贾宝玉哭哭啼啼的,好偿还那些灌溉的甘露。

就为了他们俩这点儿事,天上一大批的“风流冤家”也都跟着下凡来了,好陪他们一起了结这件事情,就像尤三姐死后对尤二姐托梦时说的那样:“你依我将此剑斩了那妒妇(王熙凤),一同归至警幻案下,听其发落。”这就说明,小说中的尤二姐、尤三姐以及王熙凤,她们就都是从警幻仙境那儿下凡来的,都是虚幻的人物。

甄宝玉,才是实实在在的真人,而且他和贾宝玉的模样,性情都一样,而且这甄、贾两个家族还是老亲。

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但我们也能猜得出来,最后他还是得要回到警幻仙子那里去“销假”的,但是甄宝玉的结局我们就不好猜测了,只能知道至少在前八十回里面,他和贾宝玉还是很像的。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许多人看红楼梦,里边名贵的扇子,贾宝玉陪为晴雯说撕便撕了,那块宝玉也说砸便砸了。这种疯癫之下,有谁能看出曹雪芹的那颗孤独渴望被理解的心。红楼梦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众不同者的坚持而已。

人生百年一闪而过,在贾宝玉眼中什么也没有一个懂得自己内心的人重要。所以,在他眼中那些讨论经济之才的人,全都是俗物。所以,他才会对着林黛玉不只一次的说出,“我是为了我的这颗心”“我把我的心都使碎了”而他和林黛玉的争吵也全都是因为对自己心的不理解。

这样的价值观,在当时人的眼中完全是不可理喻的。因此,有着这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也只是一个“假宝玉”罢了,而那个能向世俗妥协,走上世俗价值观的人才是“真宝玉”。只是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在我这儿,你们眼中的“真”才是“假”,你们眼中的“假”才是“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说的便是这样的心思吧。

只是后来续写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所做的无非只是曹雪芹眼中的另一个甄宝玉罢了~

附两张图,字不好,有些羞愧




时代之废


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作者对世事的一种感慨吧!作者在书中写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是说世间的事假假真真,有时真的说不清楚,但世事总有它的因果报应,这需要人们有了一定的经历后才能体会。

《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名字常有谐音,甄士隐,就是将“真事隐”藏了。作者在写自己的祖辈、父辈、同辈所有的人,都隐去真事。这跟我们今天八卦的态度不一样,有一种厚道在其中。

对作者来讲,回看自己家族的历程,他既要透露,又要隐藏,在隐藏里包含着对活过的人的爱恨,他已经超然了,他要留给活着的人一点点可以活下去的安慰或者鼓励。

现存版红楼梦中秦可卿是生病死的,但脂批中提到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章,被作者删去,但从秦可卿葬礼中贾珍的表现可以看出贾珍的过度表现,说明翁媳关系的不正常,作者不明写这就是作者的一种悲悯,一种厚道。

“真事隐”对应“假雨存”,也就是“甄士隐”对应“贾雨村”。书中甄士隐最后出家了,而贾雨村先是做官后来也落魄了,纵观两人的一生实际也可以看出,“真”做人的却得不到好报,“假”做人的往往过得很好,但作者还是提倡做人要真诚的。从贾雨村一生也可以验证“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人世大道。

甄宝玉和贾宝玉,两者互为影子,所以书中描写两者有共同的特点:看到女孩就舒服,看到男人就呕心。实际上这里作者把“真假”两宝玉的性格、人物特点写得一样,也是作者心中对做人要表里一致的认可。


不惑文史


这是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因为此书定名为《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是“狐兔相逢大梦归”的一场人间悲喜剧,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如不以神仙附体这样的手法,就没法表现作者的寓意。

这边是一僧一道天上神仙;这边是贾母家政凤姐一干俗人。一僧一道漫天云游,贾家钟鸣鼎食杂事纷呈,人世间过着平常日子,神僧也乐游无忧,天上人间说不上话,因此必须有一个承上启下 ,天人感应,一个转承启合衔接过渡的人,这就是甄士隐和甄宝玉出现的价值所在。

书的开头,就介绍了甄士隐这一个悲剧角色。在丢了女儿,遭了火灾,散了家财之后,落魄之人偏偏能悟透“好了歌”,为他跟随僧道成仙作为舖垫,也为《红楼梦》这部书塑造了一个破题解题之人。

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当下烘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在整个《红楼梦》一书当中,如果没有甄士隐这一场戏,情节是很难安排的。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甄宝玉的出现也是如此,但是角色正好掉了一个个。

在红楼梦的后期,宝玉己经悟道渐入佳境了。整天发愣,犯傻,对宝钗和袭人一点都不上心,冷漠的可怕。宝钗已有察觉,非常担忧,经常暗自痛哭。因为作者根据情节的安排,宝玉要走了,要升天了。甄宝玉这时候应该出现了。一虚一实,一神一人,角色呼应,这是小说的高超手法。

且说宝玉自那日见了甄宝玉之父,知道甄宝玉来京,朝夕盼望。今儿见面原想得一知己,岂知谈了半天,竟有些冰炭不投。闷闷的回到自己房中,也不言,也不笑,只管发怔。宝钗便问:“那甄宝玉果然像你么?”宝玉道:“相貌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间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也是个禄蠹。”宝钗道:“你又编派人家了。怎么就见得也是个禄蠹呢?”宝玉道:“他说了半天,并没个明心见性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这样人可不是个禄蠹么!只可惜他也生了这样一个相貌。我想来,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宝钗见他又发呆话,便说道:“……倒说人家是禄蠹。”……

凡夫俗子的郑宝玉的出现,恰好用于替代贾宝玉的升天。

神仙和凡尘,天上和人间。真的和假的,虚的和实的。甄士隐和甄宝玉,这两个角色的出场和退场,在书中表现的恰到好处。

曹雪芹的奇妙构思,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确是神来之笔。

但是我似乎觉得,甄士隐这角色塑造的非常完美。而后四十回里出现的甄宝玉似乎不那么鲜话,是不是高鹗的笔力不够呢?


江东艾


甄士隐后半部分肯定还有戏,属于承上启下的人物,因为没有下半部分,他的作用没用显现岀来,大家觉得没用!还有一个妙玉也是这样,黛玉,宝玉,妙玉,他们三个人都有一个玉字,肯定后半部分有故事,也是可惜看不到了!

至于甄宝玉,就是真正的宝玉,贾宝玉是假的宝玉!真和假怎么分辩呢?《红楼梦》就是一个梦,所有的事情都是梦中的故事!甄宝玉是现实中的宝玉,贾宝玉是梦中的宝玉。就是说,《红楼梦》是甄宝玉的梦境!甄宝玉现实中的妻子可能是秦可卿,而梦中的情人是林黛玉!


花狸猫mm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还有人称之为奇书,里边有许多隐喻和伏笔,人物和地名好多都有对映。而甄士隐即为`真事隐',即告诉读者这部书里把真实故事和人物隐去了,写甄士隐起到铺垫作用,暗示了故事的走向和结局,甄士隐有贾宝玉的影子,两人都出身富贵家庭,而因为变故家道中落,最后受高人指引,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和宝玉的人生有点重置。而写甄宝玉,我觉得是对照,甄宝玉生在江南甄家,生活习性和贾宝玉很像,长的又一模一样。那岂不是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子,作者要表达的是甄(真)宝玉是真正的世人,而贾宝玉是幻化的影子,曹雪芹祖上任江宁织造,正是在江南地区,曹雪芹小时候在江南过了一段绵衣繁华的生活,而《红楼梦》就是写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艺术创作,所以就有了甄(真)贾(假)宝玉。


人在天涯84


甄士隐是写作方法,甄士隐又是作者,书外人,甄士隐同时又是书中人,见证了真的事实的故事。甄宝玉,与贾宝玉同为玉玺。贾宝玉,即假宝玉,权力被人操控潛越,影射同治“衔玉而诞”,影射慈禧的垂帘听政。甄宝玉,江南一宝玉,根据“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写作原则,甄宝玉就是假宝玉,影射明亡朝丢掉江山的玉玺。所以,甄宝玉与贾宝玉长得一模一样,一个德性,都是中国文化元素里亡国思想的德性。翁同龢的沉怨有解,红楼梦中一、二、三的概要有解。

添锦2020.3.4.


大观园添锦


我一直认为甄士隐是宝玉的一个分身,有这样几个作用:

1.前半生演绎宝玉成年

甄士隐富庶地方的乡绅,生活富足,吟诗作对观花修竹,典型不弄俗事的人。如果贾府不倒,这会是宝玉的理想生活。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有妹妹伴着,神仙一般。

2.后半生伏宝玉出家

家里连续出事,不弄俗事的人根本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只好避世出家。这便是提前告诉我们宝玉的结局。

用小荣枯伏贾府之败,用甄士隐伏宝玉一生。


红迷轻罗小扇


老师您好!我来简单回答一下。

作者写甄士隐谐音“真事隐”,是有寓意的,即:将真事隐去。作者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也暗示了故事人物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悲凉的基调,也埋下了伏笔,甄士隐的彻悟也预示小说主人公贾宝玉人生相类似的结局。写甄士隐,起到了提纲挈领,一线串珠的作用。

而作者塑造甄宝玉这个人物角色,是为了和贾宝玉形成鲜明的对比。

甄宝玉谐音“真宝玉”,虽然与贾宝玉性格相似,却热衷功名。

贾宝玉即“假宝玉”,性格叛逆,不愿意追逐名利醉心官场,作者以真假作对比,表示在封建社会,只有热心功名的人,才是真正的宝玉,是有用的人才!而像贾宝玉这样的叛逆公子,只是无用的一块石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