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商朝首都是安阳殷墟还是朝歌城?

中国文字博物馆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商朝又称殷商,得名也正是因为自盘庚迁殷后数百年不曾徙都,在这数百年之中,殷的确是商朝的首都。然而,盘庚仅是商朝中后期的帝王,成汤伐夏建商后几百年的首都又在哪里呢?还有《封神》中的“朝歌”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两个较复杂的问题。

原因就是商朝这帮老祖宗太不让人省心了。历史上有个说法是“商人善迁”,又有个说法是“前八后五”,指的就是商人先后迁了13次都。还有后期所谓的“离宫别馆”,要将这些一一说出,才能对各代商王在位时的商都有个基本了解。

一、自契至汤

商人始祖叫契,为黄帝之后。

契长大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传十三世生成汤。

由舜至禹,紧接着启建立夏朝,500多年间商都作为一个部族、一个诸侯国而存在。而在此期间,从契到汤,他们迁徙了八次。

这八次据王国维先生考证,分别是“契自亳迁蕃”、“昭明迁砥石”、“昭明迁商”、“相土迁商邱”、“相土迁泰山下,又复归商邱”、“商侯迁殷”、“殷侯迁商丘”、“汤始居亳”。

蕃在今山东滕县。昭明为契之子,砥石未详所在,有学者认为在今河北元氏县南槐河;而昭明又迁商,即契始封之地,应该就是商丘。相土为昭明之子,商邱即商丘,与早都“商”大约相隔不远。商侯迁殷,其时商侯为王亥,即《史记》中说的振,为契之六世孙、昭明五世孙、相土四世孙,殷应该就是后来盘庚迁殷的安阳。殷侯迁商丘,这件事发生在孔甲九年,其时上甲微(即微,为王亥之子)在位。传到成汤,居于亳,亳有三处。

三亳分别为南亳、北亳和西亳。成汤即位时,始居南亳,有说即今商丘高辛镇;北亳为成汤伐夏时会盟诸侯之地,有说即今商丘蒙县;西亳为成汤伐夏建商后的定都之地,《封神》第一回说“于是汤始即位,都于亳”,有说即今偃师。

前八,指的仅是商人八次大的迁徙,事实上如果加上三亳,在商立国之前,应该是十迁才对。

二、自汤至盘庚

按《史记·殷本纪》,从汤至商亡,他们又进行了以下迁徙:

1、立国后第十代帝王中丁时,迁于隞。一般认为,隞即今郑州市区。

2、第十二代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

3、第十三代祖乙迁于邢。在今河南温县东。

4、第十九代盘庚凡五迁,最终迁殷。即今河南安阳。

5、第二十七代武乙去殷徙河北,至朝歌。即今河南鹤壁市淇县。

《竹书纪年》记载有些出入:

1、仲丁迁嚣。仲丁即中丁,嚣或作隞、敖,今郑州市区。

2、祖乙居庇。庇,一般认为在今山东鱼台西南之费亭,也有人认为与邢是一个地方。

3、南庚迁奄。南庚为第十七代君王,奄故地在今山东曲阜东二里之奄里。

4、盘庚迁殷,直至商亡,773年间更不徙都。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享国共554年,《封神》中作640年,此处的773年仅是指盘庚到纣灭,此前大商还有十九代君王,那么按《竹书》记载,商朝享国至少1000年,想想就夸张。

三、武丁至纣王

“更不徙都”四字,是《竹书纪年》中的原话,恐怕也是盘庚的遗训,只不过没人太当回事。

仅仅过了三代,到武丁时就不想呆在殷都了。

武丁为商朝第22代王,迁妹,又作沬。《史记正义》:

《括地志》又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原来武丁迁沬,后又迁回殷。其后武乙、帝乙,两次迁沬,帝乙为纣王之父,纣王即位,即以沬为都城。

据《竹书纪年》:

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意思是纣王整修了殷都,并且扩大了沬都的规模,成为离宫、别都。此时商帝国法统意义上的首都是在殷,而实际的君王驻跸之地在沬。

沬都规模扩大后,纣王以城西有朝歌山,于是改名朝歌。

也就是说,朝歌之名,出现于纣王之时。直至纣王,这里都是商帝国的别都。

回到问题本身,商朝首都是安阳殷墟还是朝歌城?

我们可以说,在成汤之后、盘庚之前,商都是不固定的,亳、隞、相、邢、庇、奄、殷,都曾作为都城;

盘庚直至商朝灭亡,商朝的都城只有殷都;

朝歌是别都。

我已经写了500来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欢迎关注,共赏神话。

王事情



有几个问题可能需要先说一下——第一,“首都”这个叫法,是现代词汇。商朝的时候,称“亳”或者“大(天)邑商”,现在学界的规范说法是“商王都”;第二,“殷墟”,是指殷商遗址,并非地名;第三,安阳和“朝歌”是一个地方,盘庚迁殷后王都没再迁徙;第四,商朝,自建立中央王国开始,前后有七个王都,不只两个。

一,商王朝起始时间,有两个说法。古本《竹书纪年》称,商代“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就是公元前1553-前1027年;现代学者多认为商代共526年——前1572-前1027年,这与孟子的说法一致。这五百余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天乙”即大乙“汤”开始至帝辛“纣”的十七世三十一王。汤灭夏之前,商族有过六王。 二,成汤经过多年战争,先翦伐夏诸侯,再在鸣条之地打败夏桀。三千诸侯拥立成汤为天子。汤迁九鼎于亳,商王朝建立。这是商朝第一个王都。结合考古发现,学者们认为,此“亳”当在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具体考证很详尽,不必赘述。
三,有意思的是,在河南郑州也发现了一处“郑州商城遗址”。此处遗址开建时间还早于偃师商城,分好几个地质层,后期的规模大于偃师遗址。学者们对于商朝王都的判定标准是一致的——文献记载、都邑规模加王室宗庙。对此,有“王都与别都说”、“数都并存说”、“主都辅都说”。比较被接受的,是认为此处曾是商族建国前的城邑,偃师遗址成为王都后,这里又被扩建,王都遂迁徙至此。自成汤建国,至中丁,共有七王居于这两个王都。这个阶段,学者们称为早商时期。 四,然后中丁迁都于隞(áo),文献中还称嚣或敖。古时,隞嚣同音,实际是一个地方。关于隞的地望,有三种说法,其中的荥阳隞地说得到了考古证实,其处于荥阳西北20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这里发现了大型中商初期遗址。中丁至盘庚的九王,被称为中商时期。这个时期,迁都频繁——即史称“九王五迁”。
五,中丁之后,经历卜壬(外壬),到戋甲(河亶甲),又迁都于相。关于相于何处,也有三种说法,多数学者赞同“内黄说”,一些学者还更具体地认为在内黄和安阳之间。

六,戋甲之后的商王祖乙,把王都迁至邢。史上关于“邢”的地望有四种解释。商代有邢国和邢侯,周朝仍有邢国,均于现在邢台之地。学者们认为祖乙之王都即在今邢台。邢台葛家庄中商遗址应为邢都。

七,祖乙之后,又经历祖辛、羌甲、祖丁,到南庚,再次迁王都至奄。根据文献,奄于曲阜奄国之地。但目前考古发掘的证据似还不够充足。迁隞、迁相、迁邢,三个王都均沿黄河迁徙。南庚迁奄,则打破了以往的规律,还待考古的进一步证实。

八,南庚经阳甲,至盘庚再次迁都至殷——一般认为,位于安阳小屯。好在殷墟发掘已经提供了足够证据。自盘庚之后,经小辛、小乙、武丁、祖己、祖庚、祖甲、康丁、武乙、帝辛(纣),商朝王都再未变动。当然,都城中心有所变迁,但均未离开殷地。古本《竹书纪年》说,帝辛登基后,继续扩大王都,大兴土木,在南面建了朝歌,朝歌是别宫离馆。商史著名学者宋镇豪、王震中说,现在勘查发掘商朝殷王都已达36万平方米,还没扩展到朝歌,但朝歌属于王都核心的一部分是可以确定的。从盘庚到帝辛这个阶段,被称后商时期。九,算下来,商朝前后有七个王都。前两个,正在国力强盛时期。尤其是从偃师迁往郑州,属于“改善居住条件”。后面的五次迁都,都是迫不得已。这源于商朝中期九位商王的“内忧”——不尊祖宗“父死子继”的规矩,激烈争夺王位造成了“九世之乱”;内忧带来“外患”——周边方国诸侯趁乱而不服辖制,甚至乘虚而入,挑起战事。 抢夺到王位的新商王,一为避开旧王势力反抗;二为逃躲方国诸侯侵袭,只好迁都了。


一老沈一


商朝首都是安阳殷墟还是朝歌城?

提到商朝,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暴君纣王,然后是妲己,再然后可能就是朝歌了。

只是大家是都清楚,商朝作为一个绵延5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只有一个都城。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商朝的都城多次进行迁移。甚至有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间,就迁移好几次都城,这也没办法,喜欢搬家。

商朝的祖先是契。传说是简狄吞吃了玄鸟蛋,而生的。玄鸟是什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燕子,看来简狄很贪吃啊。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契实际上是五帝之一的帝喾与简狄的儿子,所以说,契一出生就是“王子”。

契的封地是商邑,有说是契的父亲帝喾封给他的,也有说是他的弟弟帝尧,封给他的,也有说是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封给他的。

总之,商邑这个地方,成为了契的封地,契的子孙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越来越壮大,成为“商”部落。

契的六世孙,王亥,实际上就是商部落的第七个君主,他非常的聪明,开创了贸易,慢慢的,人们就将从事贸易行业的人称为“商人”。商人有钱呀,慢慢的“商”商部落开始发展壮大,渐渐地开始威胁到当时的夏朝的统治。

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带领当时的各方诸侯,经过鸣条大战,灭亡了夏朝。并且最终经过诸侯大会,被推举为了天子,建立了商朝。

商汤一开始都城是商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后来为了灭亡夏朝,将都城迁到了毫,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

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了“北蒙”,并且改名为殷,这就是著名的“盘庚迁殷”。从这时候起,商朝才被称为殷商,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安阳殷虚。

至于朝歌,在现在的河南省淇县,是殷商末期,纣王在建立的行都,一开始叫沬邑,后来改称朝歌。

所以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毫”,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由商汤灭夏建立而成,这之后商汤在亳建都,大概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商朝是经历多次迁都的,到了盘庚继位之后,便将国都迁往了殷,今天的安阳,国家才逐渐的稳定下来,而我们都知道商朝晚期的都城是朝歌,纣王便是在这里自焚身亡的,那么两座古城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商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个朝代的名字,但是在这之前。商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他们以畜牧业为生,在商汤灭了夏之后,商汤便选择了毫作为国都,而毫便在黄河之畔,就地理位置而言,是非常有利于农耕畜牧发展的,但是在商朝建立不久,商朝的王室子弟们,为了争夺权力,连续九代都处于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各路诸侯们都不愿意前来朝见,在这期间商朝经过了多次迁都,都城有嚣,相,邢,庇,再到我们所熟知的殷。

这些都城都是围绕黄河沿岸选址修建的,商朝不断的迁都,有王室内斗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黄河,虽然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但是我们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几乎每隔几十年,黄河就会爆发洪灾,在古代黄河沿岸的洪涝灾害更是严重,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单靠人力对黄河进行治理,几乎就没什么效果,所以在商朝九世之间的多次迁都,大半的原因还是因为洪涝灾害。

盘庚继位之后,迁都到了殷,这时商才逐渐的稳定了下来,王室内部的矛盾也逐渐被盘庚平息下来,又经过了武丁的励精图治,商开始慢慢强盛,也是在武丁这个时期,将朝歌立为都城,在《史记》中记载:“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沫邑便是朝歌的旧称,到了帝乙即位后,才将沫邑改为朝歌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下,朝歌的性质是属于行都,所以即便是到了商朝晚期,纣王统治的时期,商的实际国都仍然还是在殷,所以朝歌可以说是历史上,我国出现的第一个陪都。

在武丁之后的商君,不断的征讨四方的小国,导致了国力日渐空虚,从而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的加剧,我们看《封神演义》上面记载,纣王是因荒淫无道而导致国家灭亡的,而事实上,在纣王继位后先后征讨了莱夷,九苗等部落,不断扩大地盘,而忽视了对西北的控制,同时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力空虚,因此周人乘虚而入,灭了商取而代之。帝辛本是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将中原王朝的地盘一路扩展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却被后世描绘为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暴君。

有个词语叫做铁桶江山,常用来形容一个朝代的基业稳固,商朝虽然延续了五百多年,但是其中较为稳定繁荣的时间也只是昙花一现,从国都的不断迁移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商朝远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稳定,在商朝晚期,殷墟和朝歌同样是做为国都同时存在着的。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历史一直都是在变化中前行的,一个朝代自然也不例外。商都的首都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常变更首都,这体现了商朝的繁荣昌盛程度。

早期

商朝的祖先,分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在经过夏桀暴政的洗礼后,商人决定奋发图强。终于在成汤的带领下,举旗反夏,在亳(商丘)建了商朝,这是商朝最早的首都。

此时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商汤死后,国家就陷入内乱,争权夺利,各人都为了财物争得死去活来。这期间商朝的首都也一直在变化。

据《竹书纪年》记载,这期间首都先是从商丘(亳)迁到了郑州(嚣),接着又从郑州迁到了安阳市西(相),接着又从相迁到了河北邢台(邢),又从邢台迁到了山东运城(庇),随后又迁往了曲阜(奄),总之变化无常。

中期

到了盘庚手上,首都又迁到了河南安阳(殷),自此以后国家算是稳定了下来,取名殷,此后殷作为商朝的首都长达273年之久,所以后人常称商为殷商。

末期

到了商纣王时期,纣王大肆扩张都城,大修离宫别苑,一度扩建到了沬邑(河南鹤壁淇县),并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朝歌”。有道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可见其骄奢淫逸。



愚人之娱


美好一天很荣幸能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我认为殷墟是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后定的都城。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十分丰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地层、出土青铜、玉器等遗物,以及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史记》中记载:洹水南,殷墟上。所以,殷墟是商朝的都城这点事无疑的,不过商朝共分三个阶段,早期和中期商城迁都频繁,盘庚迁殷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等我都城是计较固定的,殷墟就属于这第三个阶段等我都城,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器物和甲骨文字材料都证明了这点,另外,商朝还有一个都城叫朝歌,《史记》明确记载了周武王攻打朝歌城,商纣王与周武王决战于牧野的事情,所以朝歌应该是存在的,但是很可以目前没有关于朝歌的考古材料,据文献记载,纣王将都城沫邑(今河南鹤壁)改名为朝歌,沫邑是商朝最后四位统治者的都城,至于殷墟和朝歌是不是同一地方,目前来看应该不是的,但是两个都曾是商朝的都城,只是殷墟有事实材料证明,而朝歌目前仅限于文献记载。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青梅煮酒聊历史


我想朋友们不应该很死板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古代的都城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就死死划定在一个地方,更何况古代以帝王为政治中心,帝王在哪里行政中心就在哪里。在这里,行政中心所在地和明确的都城其实就成了两个概念。

一、从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记录来看,古代的行政中心地是可以随时变动的

譬如唐朝,本来就有长安、洛阳两个都城,后来甚至有五都之说,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成为了当时的行政中心地,至于说官员,除了留守长安、洛阳的以外,是可以随着皇帝移动的。譬如说唐玄宗每年十月后到华清池洗个澡、度个假,唐帝国的行政中心地就迁到了华清宫,而不在长安城内的大明宫或太极宫,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正常的事儿。譬如说,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等都是喜欢巡游的皇帝,你以为他离开都城后就可以不管国家的事儿了吗?还不是到哪儿,就在哪儿处理政务。

二、古代的行政中心地可以随时变动,但名义上的都城不可能随时变动

在古代,都城到底是什么?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帝王住的地方、帝王和官员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对古代来说,都城更重要的是宗庙的所在地,帝王祖先魂灵所依托的地方。宗庙不可能随时迁徙,因此都城不可能随时变动,这是和行政中心地的巨大差别。

三、与商朝有关的类似的都城地方太多,但盘庚迁殷后,安阳做为商朝都城,直到商朝灭亡也没有改变

商朝早期及其中衰时期曾屡次迁都,传说中比较有名的地方大概有偃师、商丘、邢台等地,很多地方都是后人的猜测。但盘庚迁都北蒙(即殷)不但是确定的,而且得到了考古认证,更何况商朝中后期在安阳一待近300年。安阳和朝歌(河南淇县)都在黄河以北,两地相隔并不远,古代所谓的殷商故地,河内地区,两者在当时其实是一体的。无外乎是安阳有老的宫殿、宗庙,而朝歌修了新的宫殿而已。

四、倘若朋友们还不能理解,星火辰在拿后来朝代类似的例子做个对比

秦朝较老的都城本在陕西宝鸡附近(雍城),秦孝公时迁到了西安附近渭河以北的咸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修宫室,从咸阳一路延伸到宝鸡,都是秦朝的离宫别馆,也就是说这一带都是皇帝的宫殿区域。

再譬如,汉朝京畿附近有三辅之说,所谓的长安城、左冯翊、右扶风,这个范围相当的大,远超出如今西安的范围。

隋朝、唐朝也是类似的,隋唐本脱胎于北周,北周的核心地带本在左冯翊的同州,隋文帝后来新修了隋唐著名的长安城,但同州一带有隋唐皇帝老家类的长春宫,其实照样属于京畿地带。

有了这些例子,我们再看朝歌,商高宗武丁时期,已经在安阳南部不远处兴建宫殿,到商纣王时期,朝歌宫殿大成,商纣王便迁徙到朝歌处理政务,但并没有说商朝的都城就变了,安阳做为殷都仍然在那里。朝歌做为宫殿群的延伸,成为了商纣王的行政中心地,这不是很正常吗?


星火辰


殷墟是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后定的都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十分丰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地层、出土青铜、玉器等遗物,以及甲骨文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史记》中记载:洹水南,殷墟上。所以,殷墟是商朝的都城这点事无疑的,不过商朝共分三个阶段,早期和中期商城迁都频繁,盘庚迁殷是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等我都城是计较固定的,殷墟就属于这第三个阶段等我都城,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器物和甲骨文字材料都证明了这点,另外,商朝还有一个都城叫朝歌,《史记》明确记载了周武王攻打朝歌城,商纣王与周武王决战于牧野的事情,所以朝歌应该是存在的,但是很可以目前没有关于朝歌的考古材料,据文献记载,纣王将都城沫邑(今河南鹤壁)改名为朝歌,沫邑是商朝最后四位统治者的都城,至于殷墟和朝歌是不是同一地方,目前来看应该不是的,但是两个都曾是商朝的都城,只是殷墟有事实材料证明,而朝歌目前仅限于文献记载。


喜欢历史的学生


由于商代时黄河改道频繁,所以商代首都在不同时期都在更替。殷墟是商中期的首都,而朝歌城是晚期首都


默默爬的蜗牛


商代的都城很多,以商汤为界,有“前八后五”之称,殷墟仅仅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都城而已。

至于朝歌,因封神榜中的鹿台而得名,应该算是商代的“离宫别馆”。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室游览的“离宫别馆”。

而唐高祖李渊原来在山西当官,后来隋晋阳监裴寂让晋阳行宫中的两个妃子陪他睡了一觉,迫使他不得不起兵造反,而这里的晋阳行宫也就相当于“离宫别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