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大清朝士兵的衣服不一樣有寫:"兵","卒","勇"?

彷彿在線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從清朝兵制的一個發展歷史說起!

首先給大家說一下,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寫有“兵”或者“卒”,又或者“勇”,很多都是不具有參照性的,純屬道具充數而已。

接下來我給大家細講一下他們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首先 “兵”,就是士兵了。它在清朝代表就是常備武裝力量,是正規軍。當時的正規軍分為兩種,八旗軍和綠營軍。前者由八旗子弟組成,這是清軍早期的主力軍隊。最開始只有滿八旗,後來隨著清朝統治疆域的擴大,又增加了蒙八旗、漢八旗。這些算是清朝的家底兒,也是最為信任的軍隊。

而綠營出現在八旗軍之後,主要是由清軍在統一全國過程中,收編和組建的漢人組成,他們以綠旗為幟,故稱綠營。這兩種士兵所擔負的任務也是不相同的。滿洲人的士兵在職責上擔負的是京城的安危,是國家的精英所在,所有配備精良的武器也都會先滿足這樣的軍隊,那待遇也是最高的。

當然了,在地方上也有八旗軍駐守,其更多的是擔任一個監督作用,其最高長官是將軍,比如年羹堯的杭州將軍,《武狀元蘇乞兒》裡的廣州將軍。與當地的巡撫、總督乃是平級。

八旗軍的巔峰時期在清朝初期,入關之後,他們養尊處優,逐漸墮落,淪為戰五渣。

擔任地方守衛的一般是綠營兵,相對於八旗,他們的待遇和裝備都會差上一些,兵力也都比較分散的,但總體數量非常龐大。而且在清朝中期階段,綠營兵已經徹底取代了八旗軍,稱為清朝的主力軍。比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就是依靠綠營的英勇發揮。


而我們在影視劇上,經常見到的士兵基本就是這種綠營。

3、“勇”,也叫“鄉勇”,是兵的一種,只是這種軍隊更是零散,沒有很正規的組織,乃是由地方組織,相當於民兵。在戰爭到來的時候,八旗軍和綠營兵戰線吃緊的時候,就會在當地臨時招募一些人,組建成一個軍隊,當戰爭結束後,這些人就各自解散了。這些士兵沒有固定的糧餉,即使是戰功赫赫的人,也不會在軍隊中長久待下去。

但是,在清朝後期,鄉勇才逐漸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糧餉,並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其中比較出名的便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

4、“卒”,看管監獄的,一般是”卒“。


白話歷史君


相信在看很多電視劇裡面,大家經常可以看到“兵”“卒”“勇”這些字,但很多人對這這些不同標誌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們先來看看印又“兵”和“勇”的區別,其實用一句話就能很清晰的表達清楚兩者的關係,那就是:“兵”是正式工,“勇”是臨時工。

清朝的正規部隊大致分為兩種,一由滿人所代表的八旗子弟兵,再有就是由漢人組成的漢兵。他們的衣服上都是有“兵”的。

清朝是當年滿人從朱姓漢室王朝手中奪來的,八旗兵是當時清朝的原始部隊,在清朝建國以後原來的編制是不變的,也就是不論領軍將領、還是普通士兵,全都是由滿人組成的。

而在清朝創立以後,八旗兵即使戰鬥力再強,但人數還是有限,為了有足夠的士兵來調遣使用,於是就有了由漢人士兵組成的漢兵,因為漢兵軍中的軍旗是綠顏色的,所以也叫綠營兵。地位上漢兵是不如八旗兵的,但漢兵和八旗兵都屬於清朝的正規武裝,他們的軍服上都刻有“兵”字。

“勇”與“兵”相比,就是臨時工。

當時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會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他們不屬於國家正式的軍,最具代表的是清末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

嚴格點來講,“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像是自己私募兵團。

兵和勇還都屬於國家的軍隊,而貼著其他字號的屬於警察系統了,例如“卒”。

科普一下,一般情況下在州縣裡駐紮的稱為“卒”,相當於武裝警察;身上是“捕”意思就是捕快,相當於警察;身上貼著 “牢“的就是獄警;身上貼著“驛”的是是驛站裡的工作人員;貼著“衙”的就算是現代的法警了,所以,這樣區分自然一目瞭然了。



這些歷史要讀


三字代表三類士兵,差別還是很大的:

1、“兵”一般是指清朝的正規軍,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為滿兵,後來因為滿兵人數不足,又組建了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政府軍”,但戰鬥力和重要程度就大不一樣了。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清朝電視劇裡浩浩蕩蕩的大都是綠營兵。

2、 “勇”也是兵的一種,類似民兵,一般是臨時招募的。“勇”是從雍正、乾隆時期開始出現,當有戰爭發生時,若八旗和綠營的兵力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戰事結束後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待遇也差,即便在戰爭中立了功,也不能長期保留。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軍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土兵和 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

3、最後一種就是“卒”,我們習慣性談到的就是獄卒——就是身上是“卒”字的士兵,實際上是看守犯人的。

這種士兵沒什麼技術性,每天就是管理一下犯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獄卒喜歡在牢房之中喝酒打盹,因為實在是太無聊了,沒什麼技術性!對於他們來說恨不得上戰場打仗去,即便是死了也是為國捐軀。

還有一些資料上顯示,古代”兵“指單個的士兵,而”卒“指一小隊士兵。

總而言之,清朝隊伍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在士兵們的胸前用上明顯的字,用來區別對待。在清朝的時候,漢人的地位一直處於比較低的位置,雖然朝中也有漢族大臣,但依舊沒有改變滿人佔統治地位的基本態勢。





近現代風雲


這是因為導演們能找到的道具不一樣所致,歷史上清軍衣服上寫的可不是簡單的一個字。

很多人看了清代電視劇,認為清軍士兵胸口有個“兵”字或者“勇”字,不過這純粹是導演和編劇或者是道具搗鼓出來的玩意。清代士兵胸口確實有字,叫做補子,按照規定,書寫的應該是這個士兵所屬的部隊番號、他的姓名等等信息。

所謂有圖有真相,我們先看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清代廣州駐守在租界附近的清軍士兵,雖然因為像素原因,字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還是可以辨認出上面是番號,下面是親兵兩個字

這張照片雖然因為像素低,字看不清楚,但是顯然不是兵或者勇。

另外這是比較傳統的號衣,實際上到了晚清時期,隨著西式武器和西式操練方法的引進,士兵的服裝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有些類似西式的短上衣,不再拖下來,下面配長褲。

這張照片就是晚清時期德國教官訓練的新軍,他們的軍服相比傳統的號衣,要短小精練些,胸口的字雖然看上去有些模糊,但是大致可以看出有好幾個字,顯然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兵”字或者“勇”字。

另外此時由於大多是督撫自己籌餉練兵,因此在軍服上款式較多,胸口的補子花樣更是繁多,純粹看主將的喜好,不過基本要素不會變,就是補子必須寫明士兵所屬部隊,下面的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補子格式,包括了所屬的營-哨-隊。

所以說,電視劇裡清兵的衣服有寫兵、卒、勇不同字的,純粹要看道具能找到什麼道具服,和歷史上的清軍沒什麼關係。


不沉的經遠


清朝兵的穿戴基本上是一件短衫,四面開衩以便騎馬、運動,在短衫外面罩一件坎肩,就像我們現在的馬甲。坎肩中間一個圓圓的補子,上面寫著兵、卒、勇等字。這件坎肩叫做號坎,標明瞭這些人的職業。“兵”“卒”“勇”三個字代表的是清朝不同的武裝職業。

“兵”是清朝的國家常備武裝力量,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是滿人組成的滿兵,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

”卒“的意思就是在州縣裡駐紮的小兵,比如看管監獄的,一般是“卒”。還有一些資料上顯示,古代”兵“指單個的士兵,而”卒“指一小隊士兵。

“勇”也是兵的一種。在乾隆朝之後才出現的。如果遇到戰事,八旗和綠營兵不夠用了,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就是戰事有功的也不會留用。




梔子小舍


從總體上來分為兵卒和勇,勇是清代獨有的;

主要區別就是兵卒是中央軍,勇是地方軍,俗稱鄉勇。好比去央企裡面,你是編制內的還是合同工,待遇各方面都是不一樣的;打仗方面勇就像是收編的部隊,鄉勇上了才上正規軍;

那麼兵卒的區別呢,雖然區別不大,但還是有區別:

我的理解就是兵是前線部隊,廝殺搏命的,卒是後勤部隊,地位稍微要低一些。


大象猛得翻斯基


兵、卒的差別並不大。

兵卒。清朝兵卒基本是指綠營,基本上擔負主要作戰任務和非作戰任務的部隊士兵,都稱之為兵或卒。如魏武卒、驛卒、騎兵、步兵(也可叫步卒)、火兵、車兵。其中既有戰鬥兵種,也有後勤兵種,很難分清。

勇。清代獨有的制度。所有編練的民團人員,區別於正規軍的兵卒。都被稱為勇,鄉勇等


逍遙湖畔崽


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服裝上印有“兵、勇、士、丁、捕、牢、驛、衙”的字樣,他們是什麼意思,代表著什麼職位和身份哪?下面就給你一一解釋。

在古代軍隊中的最底層主要構成是士、兵卒,勇。

一,士,是軍隊士兵中的精銳,屬於高等級的士兵。大多是近衛,羽林啊有點像現代特種兵的意思。

二,兵,屬於第一線作戰的部隊,相當於現在的野戰軍。

三,卒,主要負責糧草的守衛,相當於現在的後勤部隊。

四,丁,屬於非戰鬥部隊,主要負責糧草的運輸和補給。

五,勇,鄉勇,是清朝特有的一種編制,相當於現在的民兵或預備役。

六,捕,相當於現在的警察。

七,牢,相當於現在的獄警。

八,驛,驛站是中國古代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休息的場所。穿驛字服裝就是哪裡的工作人員。

九,衙,相當於現在的法警。


跪射俑


兵和卒兩者區別不大,都為國家正規軍,領朝廷的俸祿。而勇則不同,勇為地方武裝勢力。自籌錢糧,不屬於國家軍隊統屬。比如曾國藩自己建立抵抗太平天國的湘勇,就是曾國藩得到朝廷的許可,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在湖南老家組建武裝力量。勇一般來說都是為實現短期單一目的而臨時組建的。戚繼光練過鄉勇,岳飛的岳家軍也屬於鄉勇,李鴻章的淮軍還有左宗棠的楚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