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刘备听到张飞都督有表上奏,在没有看的情况下,为何断定张飞已死?

祥子谈历史


公元221年6月,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

张飞还没有出兵,刘备听到张飞军营都督有表上奏,刘备只是听到这一消息,还没有看见奏表的内容,便感叹一声:“噫!飞死矣。”

等到看见上表,果然被刘备言中了:张飞死了。真是神奇啊!刘备凭什么断定张飞已死?

星宿显灵,多少有点迷信气息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写道:出兵之前的一个深夜,刘备心惊肉颤、寝卧不安,总觉得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刘备便走出营帐,抬头看看天空,只见西北方的天空中,一颗星星大如米斗,忽然之间,划过天空坠落地上。

刘备惊讶疑惑,连夜派人去问诸葛亮。

诸葛亮回奏刘备:天象推测将要损失一员大将。在3天之内,必定有令人吃惊的上报。

听见这样的推测,刘备有些恐惧,便按兵不动。

果然不错,第二天,刘备侍臣突然奏报:“阆中张车骑(张飞是车骑将军)部将吴班(都督),差人赍表至。”

刘备联想到巨星陨落、联想到诸葛亮的推测,头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张飞死了。

张飞是不是天上的星宿?不能妄加评断。

有一点真的很奇怪:代表张飞的那颗巨星从天空坠落,偏偏就让睡不着觉的刘备看见了。

心灵感应,满满的都是手足之情

《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人歃血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关于兄弟之情,刘备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正是由于关羽死亡,刘备、张飞才约定出兵攻吴,为关羽报仇雪恨。

关羽死亡后,刘备、张飞不约而同想到三人在桃园的誓言:同年同月同日死。

张飞急于为二哥报仇,没想那么多;

但刘备心细、冷静,他就预感张飞要死了,自己也活不长久了。

所以,听到张飞部下都督有表上奏,还没看内容,刘备就有心灵感应,最坏的消息瞬间跳上心头:张飞已死。

这就充分说明,刘备时时刻刻把桃园结义的誓言牢记心中、刘备时时刻刻把兄弟手足之情放在首位。

按理推测,张飞之死确实刘备早有预料

因为张飞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甚至残酷虐待下级将士,所以,刘备很担心张飞会丢掉性命,便常常告诫张飞:

“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非常危险的。”

刘备的话语讲的很清楚了,不是不让张飞鞭打士兵,而是担心张飞把被打过的士兵放在自己身边、对张飞生命构成威胁、会招来杀身之祸。

可是,张飞不听从大哥的忠告,依然我行我素。

刘备听说张飞手下的都督派人送来奏章时,预感大事不好,很可能是兄弟被杀了。

常规判断,张飞一定发生意外或叛或死

刘备命令张飞带兵,张飞就是部队的统帅。

如果部队有新的要求、新的变化等,一定是张飞派人上奏刘备,而不会是张飞的部下都督上表刘备,因为那样做是越级了,越级反映问题在那个时代是不允许的。

当刘备听到张飞都督有表上奏,不要看奏表,刘备就有两个反应:

一是张飞不想出兵了,都督特来向刘备告密,希望刘备采取措施;

二是张飞死了,都督暂时行使权力、快速向刘备奏报,让刘备下达新的命令。

凭刘备对张飞的了解,张飞绝对不会反叛,因为张飞报仇心情十分迫切。

只有第二种情形:张飞死了,因为他平时对待下级太过野蛮。

所以,刘备不要看奏表,就说:张飞死了。

事实证明,刘备的预感是完全正确的:张飞真的死了,就是被部下杀死的。

因为二哥被杀,张飞心情极度糟糕,喝酒之后,看部下不顺眼,动辄就是拳打脚踢。

张飞醉酒睡下之后,麾下将领张达﹑范强合伙砍下张飞头颅。

张达、范强提上张飞的首级,带领憎恨张飞的一群士兵,快速奔去投奔孙权。

人死前后,有没有感应,真的不好说,现在有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人的灵魂。

不管怎么说,刘备判断这么准确,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还不止一种原因,甚至几种原因综合作用,才在刘备头脑中产生了这样的灵感。


岳飞的飞


刘备听到张飞都督有表上奏,在没有看的情况下,为何断定张飞已死?

这个问题我就以《三国演义》为中心,发表一下我的观点,个人浅见,认同的朋友点赞关注,欢迎留言评论。

演义中张飞之死埋下多处伏笔

01.首先在出兵之前,刘备就对张飞多有嘱咐

飞临行前,先主嘱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

由此可见,几十年的兄弟,刘备对张飞的脾气可以说是一清二楚,知道张飞闻听二哥噩耗,必定怒火攻心,借酒浇愁之下,会比以前更加变本加厉的惩罚手下,所以有此嘱咐。

02.其次张飞自己也有些许预感

却说张飞在帐中,神思昏乱,动止恍惚,乃问部将曰:“吾今心惊肉颠,坐卧不安,此何意也?”部将答曰:“此是君侯思念关公,以致如此。”

张飞心慌之下,更是想要饮酒,不知不觉间喝的酩酊大醉,之后被范、张二贼趁机刺杀身亡。

03.张飞遇刺身亡当晚,刘备也有感应

却说先主是夜心惊肉颤,寝卧不安。出帐仰观天文,见西北一星,其大如斗,忽然坠地。

看到有星星落地之后,刘备询问孔明,孔明的回答是‘损一上将’,蜀汉上将就那么几位,这时候的刘备依然感觉到张飞已经身亡。

经过三次铺垫之后,才有了张飞的部将吴班派人送来表奏的时候,刘备没有看表就脱口出“噫!三弟休矣!”

参考正史《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

里面也记载过刘备劝诫张飞的话语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张飞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阶级,敬重有加,对军中健儿却不体恤,这和关羽恰恰相反;刘备也经常劝诫他的这种做法是取祸之道,张飞却不悔改。

以刘备对张飞的了解,很早之前就断定了张飞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才会在张飞营中都督表报的时候,没有看表奏就说:“噫!飞死矣。



三点文墨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张飞和关羽曾经桃园三结义,三兄弟之间的感情十分浓厚,现代人依然喜欢这段故事,毕竟这种浓厚的兄弟情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多见了。但是书中有一段描述让人们感到有些意外,那就是关于刘备在得知张飞去世后的反应,当时刘备先是听到张飞的手下都督来上报,刘备在没有看奏表的情况下就已经确定了张飞已经死了,而且这段描写中刘备的表现似乎有些过于冷淡,所以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疑问。


当然按照小说的描写可以大致推测出刘备和张飞之间的感情比较深厚的,所以张飞的死应该和刘备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得到这样的初步结论后其实又感觉有些不妥,那么刘备和这件事究竟有哪些瓜葛呢?在小说中张飞的死是因为遭到了范江和张达的谋害,范江和张达曾经因为被张飞鞭打过,所以对张飞怀恨在心,张飞喜欢喝酒,两人就在张飞喝醉酒后将他杀死,后来还拿着张飞的首级奔孙权而去。这段小说中的描述其实在正史中并未体现,但是通过两人在杀害张飞之后的行动可以看出,张飞的死应该和孙权是有直接关系的,而范江和张达二人虽然和张飞之间有仇,但是可以让他们豁出胆子去谋害张飞的背后推手应该就是孙权,他们二人还提着张飞的首级去投靠了孙权,理由就更加充分了。

而且张飞的死是对于孙权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张飞死后孙权是直接受益人,因为张飞本来和刘备已经谋划好要让孙权腹背受敌,但是张飞一死刘备的计划就泡汤了,这样孙权就解除了一个对手,因此张飞的死和孙权是脱离不开干系的。而面对张飞的死,刘备的冷漠态度其实让人们感到颇为疑惑,张飞作为一个为蜀汉拼死作战的人,为什么他离世后换来的却是刘备如此冷漠的对应呢。在小说中其实刘备曾经警告过张飞,大意是将范江等人留在身边是很危险的,因为张飞曾经得罪过他们,在警告后果然应验,所以刘备可能早就知道张飞会死于他们二人之手,所以没有太惊讶。


其实从当时蜀汉的一些现状来看也不难找到原因,虽然当时刘备的麾下看似有很多能人,可是后来孟达和傅士仁等都接二连三的叛变,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表明刘备当时已经尽失人心,所以这些人才会背弃了刘备而投靠了他人。这背后也许还隐藏着一个不能明说的真相,也许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三人感情早已不如从前,所以在张飞离世后刘备才会如此冷漠。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我来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对刘备的印象并不好,觉得他很虚伪,那么刘备究竟是不是伪君子,我无法定论,但刘备的政治谋略一定是出色的,否则他不会从一个贩履织席之徒成长为开国之君,与曹操,孙权等当世英雄争天下。

那么,争霸天下需要什么?除了谋略,智慧,武功这些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才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刘备家世背景远比不上其他诸侯,他只能自己图谋发展,而他发展自己实力靠的是什么呢?就是“仁义”,他很清楚自己只有高举“仁义”大旗才能令更多的人不嫌弃自己的出身而甘愿前来投靠。关羽,张飞就是有感于刘备的仁义而对他死心塌地,后来关羽,张飞的勇猛在几场大战后为世人所知,那么伴随着的就是世人对刘关张兄弟情义的感佩了,与此同时,刘备的“仁义”也渐渐感动了更多的人,刘备常说他以“仁义”立本,一点也不差,不管是不是真的“仁义”,他毕竟一直坚持着,而且不能丢。

所以,当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后,刘备痛哭流涕的同时也立即以报仇为名发兵攻打东吴,刘备需要这个借口发动战争,虽然他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根本目的就是收回荆州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之地,但他必须表现出异常的悲痛且要让所有人知道,他是为兄弟报仇而不是夺荆州,仁义的大旗不能倒。



夷陵是荆州通往西川的交通要道,刘备取西川后若想图谋天下最佳选择就是从荆州出发而后进取中原,所以刘备即便拿不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必须把夷陵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扼住西川与荆州的咽喉,日后可再做打算。

征吴之战爆发后,刘备从成都出发,命张飞从阆中出发,两人计划于江州会和,但是不幸的是,发兵之前,张飞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两人割去张飞首级投靠了孙权。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

根据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张飞死后,张飞帐下都督上奏刘备,刘备一听到张飞营中都督有表上奏后还没看就说:“唉,张飞死了”。

那么刘备在没有看到奏表内容后为何如此肯定的说张飞死了呢?其实这里面是有两个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刘备很早之前就认为张飞对待下属过于残暴,迟早会出事。

根据《三国志》里的记载: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刘备曾经劝过他,他对待士兵百姓太残忍了,既鞭打他们还把他们安排在身边做事,早晚会出事的,刘备苦口婆心的劝他,但是张飞呢?

飞犹不悛

就是不听劝,老话说得好“听人劝吃饱饭”,况且还是一国之君在劝你,多少给点面子好吗?既然不听劝,那么刘备也只能时刻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很多人都忽视的一个原因。

刘备令张飞同时出兵,张飞是这支部队的统帅,如果部队有任何情况都应该是以张飞的名义上奏刘备,而不会是张飞的部下,张飞的部下越过张飞给刘备上表,这就是越级,如果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在刘备心中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是两个原因,一是张飞要造反,他的属下坚决不从而向刘备告密,二是张飞出事了,属下暂代他的职权并及时向他奏报,第一个原因刘备肯定立即排除了,谁都有可能造反唯独张飞不会,那么排除这一点之后,就只能是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张飞出事了,再联想到他平日时常打骂士兵,所以刘备听闻张飞部下来报时就基本确定了张飞会遭一劫难。

虽然刘备对张飞之死的悲痛并没有表现的特别激烈,但其实张飞的死与关羽的死一样给刘备带来了很大的悲痛,否则他不会上表没看就大呼“张飞死了”,他这么反常的表现不也恰恰说明了他很在意张飞吗?


咸鱼闲聊


张飞之死,原本让人感觉太过突兀,疑点重重,而刘备在没有观看张飞部下都督送来的奏表,就先来了一句“噫!飞死矣。”竟然一语说中,这难道是巧合吗?关键是,刘备的这种语气给人冷漠无情的感觉。

当时,刘备为何就能断定张飞已死?难道,张飞之死和刘备有关?

以当时的事件来看,刘备绝对不会做出对张飞不利的事情来,但是这结局又不得不令人深思。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

关羽死后,刘备打算攻打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因此,刘备令镇守阆中的张飞,整备1万军队,前来江州与自己会合。其目的是想让张飞率领水军,从长江上游直接威胁东吴新取的荆州,以牵制东吴部分军力,自己则从陆路出兵猇亭,经夷陵道攻打东吴。

以此来看,两路出兵的战略布局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张飞被手下刺杀身亡。然而,令人感到太过巧合的是,刘备告诫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没过几天,张飞就被刺杀身亡。

令人不解的是,范江(疆、强)、张达刺杀张飞,割下首级,身上难道没有血迹吗?手提血淋淋的张飞首级,又是如何从阆中逃到1575.8公里(今高速里程)外的建业(今南京)的,难道没有关卡盘查,没有人追杀吗?

刘备没看表奏猜到张飞已死,告诫后张飞接着被杀,凶手杀死张飞这样的重臣安全逃离,这三者也太巧合了吧。

如果按照现代案情推理逻辑,超过二次巧合,就是预谋。虽然“桃园结义”只是虚构情结,但是以刘、关、张三人的感情,又以当时的出兵环境,刘备根本没有害张飞的理由。可遗憾的是,张飞确实就这样窝窝囊囊被杀了。

还有一点也令人费解,难道凶手范江、张达没有亲人吗?为何刘备没有派人去杀其族人为张飞报仇,或许二人的族人本就皆在东吴。

如此以来,范江、张达俩人难道是孙权暗中派遣的卧底间谍。因为,张飞的死,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孙权,一举消除了被刘备水陆两面夹击的危险。

据《三国演义》记载,范江、张达负责督办“白旗白甲”一事,因无法按期完成,被张飞令人缚于树上,各打了50鞭子。因此,二人怀恨在心,趁张飞醉酒之机,骗过守卫,将其刺死后,割下首级,顺水投奔了孙权。但是,正史并无张飞醉酒一说。至于诸葛亮看到将星坠落,预知“定损一员大将”的说法,自然也是艺术加工。

以此来看,范江、张达之所以敢在防守严密的大军之中刺杀“万人敌”张飞这样的蜀国重臣,且不担心性命之忧,也就说得通了。如果真是如此,孙权又岂会不派人接应;如果范江、张达二人只是想逃跑,也没有必要杀张飞而增加逃跑风险呀;如果二人想要建功,在两军对阵之时突然反叛,岂不功劳更大。

同时,刘备的兵源主要来自荆州和益州(汉中)两地。张飞出征益州时所率领的兵士,应该大多数来自荆州。也极有可能,在孙、刘联盟的这个时候,刘备为了应对赤壁大战,曾大量扩军,或许范江、张达二人就是此时投靠到了张飞的麾下。因此,二人具有成为间谍的便利条件和时机。

此外,以刘备对张飞 “噫!飞死矣。”的冷漠态度来看,其人格魅力,似乎并非世人想象中的那么高大。自糜芳、傅士仁的叛变,到孟达、沈耽、沈仪的叛变,再到范江、张达的反叛,仅仅不到一年的功夫,麾下叛敌的人物竟然达到了7人。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应该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吧。

因此,不得不怀疑,如同亲兄弟般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后期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内在矛盾?关羽、张飞之死,是否也与此有关呢?

或许,随着历史古迹的发掘,张飞之死的谜团会有解开的一天;或许,也将一直成为永远的历史遗憾。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给后人带来了精彩的追忆,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祥子谈历史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发生在张飞遇害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张苞、吴班和刘备。原文如下:

却说二贼当夜割了张飞首级,便引数十人连夜投东吴去了。次日,军中闻知,起兵追之不及。时有张飞部将吴班,向自荆州来见先主,先主用为牙门将,使佐张飞守阆中。当下吴班先发表章,奏知天子;然后令长子张苞具棺椁盛贮,令弟张绍守阆中,苞自来报先主。时先主已择期出师。大小官僚,皆随孔明送十里方回。孔明回至成都,怏怏不乐,顾谓众官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却说先主是夜心惊肉颤,寝卧不安。出帐仰观天文,见西北一星,其大如斗,忽然坠地。先主大疑,连夜令人求问孔明。孔明回奏曰:“合损一上将。三日之内,必有惊报。”先主因此按兵不动。忽侍臣奏曰:“阆中张车骑部将吴班,差人赍表至。”先主顿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览表,果报张飞凶信。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众官救醒。次日,人报一队军马骤风而至。先主出营观之。良久,见一员小将,白袍银铠,滚鞍下马,伏地而哭,乃张苞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得知关羽被害的消息后,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调集大军东征孙权。张飞奉命回到阆中,进行战前准备。不料,部将张达和范疆将张飞暗杀并逃往东吴。不久后,刘备也得到了张飞遇害的消息,当即昏厥于地。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心惊肉颤”,意为十分害怕不安,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张飞遇害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凶手确为张飞的两员部将。据《三国志张飞传》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为何被杀呢?虽然该传中没有明确的说法,但该传中却有“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的说法,据此推断极有可能如小说所言是张飞虐待将士而招致杀身之祸。

至于谈到历史上张飞死后刘备的反应,《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刘备得知当得知张飞手下的都督派人送来奏章时,仅仅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为何刘备如此肯定张飞死了呢?其实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上面提到的刘备多次提醒张飞“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这番话。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张飞虐待手下将士的情况非常严重,令刘备深感不安,担心张飞迟早会因此丢掉性命。其次,既然张飞身在阆中,有事情也应该是他本人亲自上表,突然出现其手下都督上表这样越级的事情,自然是张飞出了事。


进击的胖子


都越级上奏了,难道还以为是手下人专门给皇叔打小报告不成?


百里胖


这应该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桃园结义》时,三人誓言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已死,刘备迷信,估计张飞快死,收到报告,作了最坏的打算。刘备急于伐吴,也担心自己命不久矣,急于为关羽、张飞报仇,以全兄弟之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