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启功先生为什么说临摹好一个字帖,并不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千千千里马


临摹字帖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临摹字帖只是有助于对书法的理解,手法技巧的锻炼,并未最终的追求。如果当作是书法好坏的一个硬性指标,估计颜公临摹的柳体,也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赏识,但大家还是大家,技艺之高水平之好,并不因为这点因素被抵消。

且俗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练字个人的特色和习惯很难说一下都脱模子一般的转换。要面面俱到,各个都精通复刻,是不是也太”执着”了,这样子反不轻松。艺术这东西就是追着自己心里的光在跑,变成了跟着别人的指头走,就反倒不自由了,更难有建树。


没有栗子的栗子羊羹



white白语


启功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书法大家,不浮夸,不做作,谦虚谨慎,为人师表,堪称楷模!

认为必须要考虑个人的喜好。适合入门练习的字帖很多,但为了练而练,只考虑技巧不顾个人的喜好,或者人云亦云,别人说哪个帖好就去学哪个,大部分人是写不出感觉的。

关于写得像不像,不是为了写得和字帖上如出一辙,而是学习借鉴其中的方法。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在临摹中迟迟找不到水平进步的契机,其实就在于眼光只盯着字的形,而忘了求法才是学习的目的。

启功先生的话说得句句平实,书法的学习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你如何励精图治,只要坚持点滴的练习,就能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只不过大部分人都因为各种原因迷失在前进的路上了。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最好!



智者文水


我个人认为启功先生说的很客观。 学书法的人,想必其功于一帖,靠一招笑傲武林,那是不可能的。


不否认,书法的艺理与精髓存在通适性,系统深入的去临摹一位名家的作品,对书法的学习养成有很大好处,通常会掌握一般的技法技巧,大略的审美情趣,这对学习其他名家的书帖有着“方法论”层面的意义。但是,任何一幅作品,乃至任何一位书法家,都无法涵盖和囊括所有的书法艺术元素,在灿若星河的书法海洋中,只是书法个体。因此,启动先生说临摹一个字帖,并非是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凡是书法名家,绝不会囿于一两位书法家,更不用说囿于一两本法帖,注定是要书读百家博采众长,进而融合造化。反之,也有的书法爱好者,执着于几十年的功夫都在临摹一两本字帖,我想说的是,即便临得一模一样又如何?不久前的国展,出现了一些临摹之作入展的情况,有书友感言,世上已经有了孙过庭,还需要你来复印《书谱》吗?可谓一针见血。

想靠把一本两本字帖临精搞透,书法功力自然大增、艺术境界自然超拔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书法艺术的锤炼锻造,临摹只是工具,只起着方法手段的作用,靠得是理论的积学与技法的贯通,既需要古人的共性,也需要个人的特性,最关键的是讲二者联系协调起来。每一个书法人,都必然由自己的个性色彩,从技法到风格,有其独特之处。学会了张三的帖,怎么可能就自然而然的也会写李四的呢?还是需要细心研究,认真钻研打磨的。

闲谈。插图选自抱庸行草原创诗词二百首专栏。


抱庸詩書


各位书法爱好者说的都很对。启功先生是当代的书法家,在书法界享有一席之地。

对于临帖,我认为首先是学字的目的是什么?一,学学毛笔字而已,那就是另论;二,如果要学习书法,那就应听听启功先生建议。书法是非常严格的,须循规蹈矩,不能走样。过去上学,儿童时代要学描红,然后才可写大仿,随后仿帖。一步步非常严格。慢慢的脱帖、背帖,逐步练习,开始眼高手低,逐渐成熟。这个过程,很艰苦。

我由于工作需要,经常用毛笔写字,剧团演出,每天都要写许多海报(到市内广告牌上张贴)、写水牌(每天演出的剧目)。有一天,市艺校校长(青岛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张书年(字墨卿)对我说:字好看,但一看就知道你临帖基础沒打好。我立即想起上学写大仿时,老师说:走还没学会就想学跑!所以说启功先生对如何写仿临帖的要求是非常正确的。

仿帖要专一认真不走样。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朋友叫冯国荣(后调市文联),他临郭沫若先生的体,年复一年,临的维妙维俏,他把临的字寄给郭先生,郭沫若给他回信大加赞赏鼓励,还送了他一幅字。临帖是学书法很重要的一环,孜孜不倦。

再是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他的行书自成一体,被称为“舒同体”。山东的《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山东报纸报头都用舒同体。机关干部,学生兴写钢笔的舒同行书。但,近代自称一体的却很少。

所以大凡学书法的人对写帖是必经之路,要循规蹈矩,才会有收效,千万别想自成一体,这门槛是鲤鱼跳龙门。


文藻巧翁


首先很荣幸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我本人也是很喜欢启功先生的字的,记得先生说:"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与字帖一致。″很多学书法的前辈,你也是这样教导我们,先学好一家贴,研究透,先力求写的形似,慢慢的再力求神似,技能融会贯通再去学其他家的法帖。

这都是多少前辈先贤总结出的非常宝贵的经验。

不可不谨记。

这对于初学者选什么样的帖子就非常重要。那么究竟选什么样的帖子才适合自己呢?

就得选自己非常喜欢的。和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脾气爱好相一致的帖子。只有严格的选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帖子。才能一直坚持下去,不至与半途而废。不能从一家开始,长期的坚持练习,不能专一的专心的学好它的笔法,字法,章法。不能使那些冷冰冰的字帖,冷冰冰的字融会贯通并融入到我们的血肉当中。不能和我们成为一体,还是原帖作者的字。那就是毫无意义的。





书法志


临好一个帖,要满足三个条件:1.基本笔划过关,2.间架结构好,3.能写出帖中没有的字,其风格味道与原帖如同一辙。第一点是基本功,第二点是难点,第三点是更上一层楼。

这是说的一本帖的三个功夫,掌握了之后并非可以写一切的字和碑了。大家知道中国书法有真草篆隶行不同的五体,就楷书来说,还有颜、欧、柳、赵、褚、虞和北魏等书法之分。再比如说颜真卿个体,其前后期的书风也不一样,即使是时期相近的作品,也会因文章内容、书写心情、纸笔好坏、环境氛围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显示出风格的变化,加至刻工拓印的优劣、石碑风化的程度,更使得一碑一面目,一碑一精神,你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凭单一的技法而横扫一切?

所以说,临摹好了一个字帖,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你要写另一本帖,又得从头开始,把上述三种功夫重新来过。

至此回到题面,启老的说法很有道理,尔等应记之。




日月墨儿香


启先生说得对,因为第一,书法里面,字体就有很多类,每一类字体都有不同的技法要求;第二,同一种字体,不同的风格,他们的技法也不一样。

一、书法里面,字体众多,估略计算,大类上分就有8种: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这些大类下面还分了很多小类,比如楷书就可细分为魏碑和唐楷2种;草书也可细分为章草、今草、狂草3种。(这个可以看我头条里的图集,我有将各类字体的代表作品发出来)

这些字体,每一种对于笔法的要求都不同。比如唐楷,基本是用笔尖写就,而金文,就必须用到笔肚,如果仍然用笔尖,就写不出金文所带有的金石味;同时,金文书写时重中截而不重起收,唐楷则正好相反。再细致一点说,唐楷中不会出现尖入起笔的情况,都有一个切笔或藏锋的动作,而金文中就有运用尖起笔。简单举个例字“用”,唐楷的“用”,没有尖入笔,而金文“用”则很明显有。

唐楷的“用”

金文的“用”

二、还是以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唐楷为例。唐楷中就有颜体和柳体之分,这两种风格的差异就很大,用笔自然也就不同。比如颜真卿50岁以后,将篆书用笔融入到楷书中,所以颜体的起笔多逆入藏锋,而柳体则不存在逆入用笔;颜真卿纯中锋用笔,而柳公权则掺有侧锋(如图片“夫”字第一横,颜体的明显是中锋用笔,而柳体则用到了侧锋);颜体线条多外拓,而柳体则不强;颜体如田间叉手并足的大汉,而柳体则如铁骨铮铮的士子。从用笔到精神面貌的不同,都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差异。

颜体的“夫”

柳体的“夫”

所以,无论是从字体上论,还是从风格上讲,它们之间都有着绝对的不同,这种不同也就决定了临帖的时候,解决了一本帖就解决了临摹一切字帖的基础了。即使学颜真卿,你学会了《多宝塔碑》,也不见得就能直接临好《颜勤礼碑》了,还是要重新学习用笔方式,现在很多人就是用写前者的笔法来写后者,这就有问题了。


明之书苑


千里马先生您好,我是青翁文化。

鄙人认为启老说的是对的:临好一个帖,并不是临摹一切的基础。

书法笔法相通,但书写风格各异。君不见二王风格基本相似,传承到苏黄米蔡,却又是一个大的改变。

举例有些人学欧体,学了很多年,已经学的很相似了,但你让他学别的体,他学不来。所以说,学会一种帖,并不代表打通了所有体的任督二脉。

我们要博览群书,多临帖,多开眼界,争取集大成自成风格,这也是我们学书人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一辈子只临一种贴,只写一种体。书法的海洋浩瀚无边,固步自封岂不可惜?

不知千里马先生满意否?

附鄙人习作几幅,还请多多赐教!祝安好!





青翁文化


启功先生说:"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与字帖一致。″

临摹好一字帖,并不是临摹好一切字帖的基础,启功先生说的正确。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不同字帖,所用的书写技法和结构特征不尽相同。现举例分析说明:

一,《睡虎地秦简》:

是秦始皇公元前27年之物,隶书墨迹本,用笔杂有篆书笔意,改篆书又长又曲的笔画为又短又直笔画,己有初步隶书特征。此帖圆笔中锋,顶锋入笔,注意点画衔接。

二,《乙瑛碑》:

汉隶碑刻,建于山东曲阜孔庙。如横画有方起方收笔,圆起圆收笔。起笔头方尾部如燕尾,和蚕头燕尾横这几种笔法。结构平正而飞动。主笔伸展。

三,《叶慧明》碑:

属唐代隶书,唐开元五年(717年)立,工稳庄严,骨力劲俏。

四,伊秉绶隶书:

清代隶书,平直用笔,起笔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稍顿即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