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太平洋形成之謎,到底是怎麼個奇聞異事,神祕力量怎麼而來?

太平洋形成之謎,到底是怎麼個奇聞異事,神秘力量怎麼而來?

(圖為南太平洋航拍系列圖之一)

太平洋形成之謎。理解海水的成因之後, 就要討論海盆, 即海的凹坑的成因。 尤其是太平洋, 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海洋, 佔全球總面積的%32。 它比後來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 有著許多特有的演化史, 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 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 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 ...那麼, 古太平洋的凹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太平洋形成之謎,到底是怎麼個奇聞異事,神秘力量怎麼而來?

(圖為月球表面凹坑示意圖之一)

長期以來, 科學家們提出國許多關於太平洋的成因假說,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中, 喬治·達爾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說”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溶解狀態, 其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 同事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 如果潮汐的振動週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週期相同, 變回發聲工振現象, 使振幅越來越大, 最終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 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 成為月球, 而留下的凹坑遂(sui二聲)發展成為太平洋。由於月球的密度(每立方厘米3.341克)與地球淺部物質的密度(包括地幔頂部橄欖岩曾在內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2~3.3克)近似, 而切人們也確實觀測到, 地球的自轉速度有越早越快的現象, 這就使喬治·達爾文的“分出說”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

太平洋形成之謎,到底是怎麼個奇聞異事,神秘力量怎麼而來?

(圖為流星類天體撞擊地球演示圖之一)

然而, 一些研究者卻指出, 要使地球上的物體飛出去, 地球的自轉時間應少於24/17小時, 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於1小時25分。 難道地球早期有過如此快的旋轉速度嗎? 這顯然很難令人相信。 再者, 如果月球確實是從地球飛出去的, 那麼月球的運行軌道應在地球的赤道面上,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還有, 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齡值(40~45.5億年), 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僅38億年, 這顯然也與“飛出說”相矛盾。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 由於天體地質研究的進展, 人們發現, 地球近鄰——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廣泛地被發現有隕石撞擊坑, 有的規模相當巨大。 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 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樣的撞擊。 1955年, 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 太平洋可能是由流星撞擊而成的。 他還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衛星, 直徑幾乎是月球的兩倍。 此後, 還有一些人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可惜沒能提出足夠的證據。

太平洋形成之謎,到底是怎麼個奇聞異事,神秘力量怎麼而來?

近年, 我國科學者在研究了月球等類天體的地質特徵後, 對比月球上凹陷的月海, 進一步論證了太平洋系撞擊形成的可能性。月海, 是月球早期小天體猛烈轟擊形成的近於圓形的窪地, 其底部由稍後噴溢的暗色熔岩物質——月海玄武岩所充填。 這一點已為現代科學的考察所證實。 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麵積達500萬平方千米。 中國學者認為太平洋與月海具有幾方面的共同特徵。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佈是不均勻的, 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 太平洋也偏隅(yu二聲)地球一方, 這反映了早期撞擊作用的隨機性。2、月海具有圓形的外廊, 並比月陸平均低2~3千米; 太平洋也大致呈圓形, 比大陸平均低3~4千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