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為什麼救不了黃百韜?原因和粟裕大將有關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是三大戰役當中,解放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一場戰役。稍微瞭解這段歷史的人,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杜聿明率領的徐州主力解救不了黃百韜兵團之圍?兩者之間的距離只有不到70公里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粟裕大將的一個奇招,使得杜聿明不敢全力救援黃百韜。

黃百韜兵團被包圍在碾莊之後,國民黨蔣介石急忙命令杜聿明率徐州主力大軍東進救援。可是卻被英勇的人民解放軍頑強阻擊在徐州東邊的大許家一線。解放軍戰士雖然武器裝備不如國民黨軍,但是打的英勇打的頑強,沒有讓國民黨軍越過雷池半步,雙方都處於焦灼的態勢。

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為什麼救不了黃百韜?原因和粟裕大將有關

當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總體戰略目標是:在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前,絕不能讓國民黨杜聿明救援部隊(邱清泉、李彌兵團)突破大許家阻擊防線,等到快要殲滅黃百韜兵團的時候,再把杜聿明救援部隊引至大許家以東地區,並派一支縱隊由徐州東南北向截斷杜聿明救援部隊的退路,以便將他們殲滅在大許家周圍地區。這一戰略可是說是非常高明的,是解放軍圍點打援戰術的昇華。

於是,粟裕大將就結合戰場實際,先後幾次調整了殲滅黃伯韜兵團、阻擊杜聿明救援部隊的部署。圍繞著在殲滅黃伯韜兵團的同時,誘使杜聿明救援部隊向東深入,斷其退路,而後殲滅的作戰意圖進行。怎樣才能給杜聿明救援部隊更嚴重的打擊,以改變徐東阻擊戰的嚴重形勢呢?

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為什麼救不了黃百韜?原因和粟裕大將有關

粟裕大將的目光停留在了徐州東南的潘塘。潘塘位於徐東阻擊戰場的南端,是徐州機場的門戶,也是隴海、津浦兩條陸路交通幹線的咽喉。潘塘向西,就到了邱清泉、李彌兵團的側後方;潘塘向東,就是華東野戰軍阻援部隊的側後方,這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地段。於是粟裕大將決定派韋國清的蘇北兵團3個縱隊前進至潘塘一線,從背後攻擊杜聿明救援部隊後路,用攻其必救的戰法,迫使杜聿明救援部隊有所顧忌,不敢全力救援黃百韜。

當時,在國民黨方面,杜聿明也看到了潘塘的戰略地位,令二線部隊七十四軍(孟良崮之戰後重建的)向潘塘鎮附近集結,然後從潘塘迂迴攻擊大許家,以打開正面攻不動的僵局。  可是說,粟裕大將和杜聿明想到一塊去了,這便有了淮海戰役中戲劇性地發生的潘塘之戰。

潘塘之戰經過一天一夜激戰後,粟裕大將果斷下令解放軍主動撤出陣地,準備讓國民黨軍放膽東進,誘敵深入到大許家而後殲滅之。潘塘之戰對於解放軍來說,一方面粉碎了杜聿明迂迴攻擊阻擊防線的企圖,讓他感覺到解放軍兵力雄厚,救援黃百韜的信心受挫;另一方面轉移了國民黨正面救援部隊的視線,緩解了正面阻擊的壓力,為解放軍殲滅黃伯韜兵團創造了條件。

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為什麼救不了黃百韜?原因和粟裕大將有關

此後,杜聿明救援部隊雷聲大雨點小,害怕救不了黃百韜兵團,還將自己打進去,時期非常低落,始終突破不瞭解放軍的阻擊防線。黃百韜兵團被殲滅之後,杜聿明的救援部隊如喪家之犬,倉皇逃回到了徐州,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

粟裕大將制定的“潘塘迂迴”這一個奇招,最終為成功殲滅黃百韜兵團提供了前提,打下了基礎,是解放軍指揮靈活的體現,也是英勇的解放軍戰士拼死奮戰的結果。讓我們向粟裕大將致敬,讓英勇的解放軍戰士致敬。各位讀者,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