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我也是農村的鄉下小夥,經常出門在外眼界也開闊了知識面也增加了,與鄉下的父母距離也越來越遠了,我該怎麼辦呢?

張樹煜


勿忘初心。

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基於你的父母,不管你現在如何的功成名就,都應該牢記這點。

你有很多辦法,拉近與父母的關係。

他們培養你,讓你的眼界寬闊,同樣,你可以帶著他們,到處看看,開闊他們的眼界;

縮短實際距離,拉近心靈距離,不做‘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事。

祝福你


番茄蜜語


小夥子,老夫先給你講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是跟你一樣的毛頭小夥,出門在外,三年而返。

老父親拉了輛板車去接他。

還沒進村,兒子忽然在板車上一驚一乍,“我的爸爸!這一望無垠的田野裡,怎麼長了這麼多綠油油的韭菜啊!現在,在我們上海那地方,這東西可老貴呢!”

因為是夾生普通話,老父親差點沒聽懂,特別是以前都叫爹,現在猛一喊爸爸,老頭牙都快被磕磣掉了,把車停下問,“二狗,你說啥?”

二狗指著地裡的麥苗,“我說,這怎麼長了這麼多的韭菜啊!不過,我的爸爸,以後可不許再喊我二狗了,我現在改名叫洋洋了,洋氣的洋!”

老頭看著花裡胡哨的兒子,二話不說,調轉車把,一下就把他給乾溝裡面去了!

二狗跌了個狗吃屎,灰頭土臉的問,“爸爸!你這是幹什麼嘛!虎毒不食子,你竟然對你親兒子下毒手啊!”

老頭點上旱菸,搖了搖頭,“崽啊,你不是俺的兒,俺兒在這裡活了二十年,豈能五穀不分,還能不認得麥子?況且,俺兒叫二狗,你卻是叫什麼羊,這咋能是俺兒呢?”

這個故事有點極端,但卻有其代表性,有多少的年輕人,因為常年在外,自以為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就說什麼”與父母拉開了距離”,呵呵!說什麼鬼話,其實就是看不上他們了啊!

小夥子,把麥子說成韭菜,那不是你長了見識,而是忘本!

有首老歌《酒幹倘賣無》唱道:“沒有你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沒有你遭苦受難的父母,哪裡來的你呢!

什麼都可以選擇,父母不能選擇,什麼都可以嫌棄,父母不可以嫌棄!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

兒行千里母擔憂,永遠不變的是父母,產生了距離,那是你的問題!

至於說“你該怎麼辦呢”,七鬥告訴你,撲在你的老父母的懷裡,給他們一個真摯感恩的擁抱,一定就能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七鬥


我自己就是在外工作了幾年的,只有每年過年的時候才回去,和父母聯繫都是通過電話聯繫,也許是我長大了,也懂事了,在外邊見識了很多父母不曾接觸過的東西,打電話的時候他們大多數都是默默的在聽我講,慢慢的發現確實還是存在距離的。

隨著我們長大,父母給我們的愛越來越小心翼翼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以前嚴厲的父母,愛罵我們的父母變了,什麼事都在和我們商量,而不是小時候的命令口語,“金,今天我們吃白菜要不要?”“外面天氣不好,把這個衣服帶上好不好?”,反正父母說話的口氣真的變了很多,哪怕是想給我一個東西都要徵求意見,就好像怕惹我們不開心了。



自己長大了,自己即將脫離父母成為一個新的家庭。

結婚了的話肯定距離越大了,因為已經是兩個家庭了,你要顧及自己的妻子孩子,同時也為自己的家生活而努力,肯定有的時候會對自己父母照顧不周,沒結婚的人也一心想著離開父母的懷抱,想享受自由,想找對象開啟新的生活。


我們的父母還是一樣的愛我們,變了的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不管我們是襁褓之中的嬰兒,還是到了中年,在我們父母眼中都是他的孩子,而我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羈絆,是我們變了,想要父母的關心,想要父母的支持,想要父母的幫助,想要父母不給我們添亂,甚至父母老了還會嫌棄他們....是不是啊各位?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很現實,趁父母還在,多多關心他們吧。


金榮未乳


其實只是你自己變了!記得剛從農村出來的時候爸爸把我送出門、眼睛裡滿是不捨也無奈。多少年在外面、每次回家都感覺這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每一寸土、每一口菜都覺得是最好的美味!看爸爸媽媽總也看不夠!就怕陪在他們身邊時間少!不管你在外面混啥樣記住:根不能變!


荷蘭逗逗


父母在,不遠遊。

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要在父母身邊盡孝,但是現實社會是在農村很難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也很難養家餬口,所以我建議你首先在外面打拼,爭取獲得自己的一片小事業,在你喜歡的城市買房,然後把父母接城裡,這樣你就能實現照顧父母,和發展事業的兩全。如果實在發展的不好,或者父母不願意到城裡生活,那就經常的回家看看父母,不讓父母的老年生活感到孤獨。


網絡豬豬俠


農村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常年在外奔波,與父母親朋左鄰右舍關係疏遠了,這是當今社會存在的普遍現象。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我認為:

一、經常電話,網絡聯繫。問寒問暖,交流勾通,互相理解。

二、以有假期,常回家看看。幫幫父母做些家務活兒。

三、若平時不能回家,可根據父母的喜愛,郵寄一些衣物,喜食的新鮮食品水果等。

總之,多聯繫,多勾通,勤回家是最有效的辦法。


文武43940769


工業化、城市化就是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進城運動,把鄉下人變成城裡人,這是中國這一輪發展最顯著的成就,開闊了農村人眼界,拓展了農村人知識面,改變了一代人。

縱觀世界工業化、城市化歷史,就是一部農民進城的歷史,即使勞動力跨國界流動,主流都是農民向城市流動。

相對而言,留守者囿於自身視野和知識結構,跟時代距離越來越遠,甚至被高速奔馳的時代列車拋得遠遠的,這正是你面臨的困惑,就是你進步了,但留守的父母進步很小,彼此距離越拉越大,找不到共同語言,價值觀衝突越來越多。

面對這樣的代際分野,許多年輕人對父輩越來越不耐煩,有的心生厭倦,甚至對父母不理不睬。偏偏不少父母不甘於自己的落伍,常常拿自己的老觀念嘮叨,甚至利用家長權威對年輕人施壓,如各種各樣的花式催婚,令人不勝其煩。

這樣的時候,正是考驗年輕人知識和修養的時候,年輕人需要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像個真正的大人,做家庭的精神支柱。

首先,要讓父母理解孩子長大了,懂事明理了,以孩子為傲,這樣的話,他們就會相信孩子,主動接受孩子的思想觀念。

此外,要對父母保持足夠的尊重,耐心跟他們說外面的世界,打開他們的視野,可能的話把父母帶在身邊,讓他們跟著時代進步。

當然,不少農村父母會固守農村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與年輕一代格格不入,這是許多年輕人煩惱不已的。如有的父母喜歡熱鬧,與素不相識的外人打得火熱,守不住家庭的隱私;有的父母保持農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愛吃鹹菜、隔夜菜等。更多的衝突發生在孩子教育上,農村父母習慣用傳統方法管教孫輩甚至溺愛孫輩,與年輕人的教育觀念直接衝突。對此,年輕人要跟父母多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相信絕大多數父母是通情達理的。

總之,你要相信,年輕人跟父母的關係,是一個家庭中最複雜的關係,處理父子、母女關係的金鑰匙多掌握在年輕人手裡。

2020-02-07


作家程明盛


借用蘇軾與佛印的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常懷感恩之心,多看到父母和身邊人的優點,可以將在外面的見聞講給父母聽,覺得距離遠了就做努力改變。真正的大智者必定虛懷若谷。


九月安安


這是每個人成長的煩惱,階段性的過程,特別是現代社會,科技進步日新夜異,代溝會更明顯。

以前我年青時候,跟我父母也是這樣的感覺;現在輪到我孩子跟我們一樣的情況。有句俗語說得好有道理“生兒才知父母恩”,很多時候我們年少輕狂,自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在外面的世界接觸和學習許多新知識,新東西。其實,道理都一樣,父母的奮鬥,就是為了你能夠過得比他們好的生活。人世間最殘忍的,就是這樣,當你也明白這個道理,你有能力想讓父母過好日子的時候,父母已經老了,走遠了……

其實你也不必想太多,繼續在外面增加你的眼界和知識面就好,眼界越來越開闊,知識面越來越多,你的父母越高興。不管你走得多遠,代溝距離多遠,他們都不會覺得遠,你永遠也是他們最親近的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回答你的問題把自己寫哭了!不說了!你……)





說得好有道理


父母具有養育之恩。無論你飛得多高,走得多遠,沒有父母從小把你養大,你就沒有今天。

父母成長與你成長所處的年代不同,雙方會產生一定的代溝,這是客觀原因,無法改變。你現在長大成人了,懂得東西比你父母多,甚至看不起鄉下父母土裡土氣的樣子,那你就是忘恩負義了。一身農民打扮的父母,站在你身邊,從內心上想,你還覺得丟了你的面子,怕你的朋友笑話你原來是農民的兒子,這時,你多麼不希望你父母出現在你身邊。

其實,你心裡還是虛榮心在作怪。農民出身的父母有什麼不好呢?大家都不是從農村出來的。你還得感謝你父母,他們識字不多,還把你培養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