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我是一名教師,喜歡讀書,讀的書散漫而凌亂,怎樣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

吳建義


喜歡讀書是好事,如果想構建知識體系的話,個人覺得可以以本專業知識為核心,閱讀與之相關的書籍,以這方面為主。當然其他方面,只要自己喜歡,都可以涉獵,很多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可以融匯貫通。



lyl千江月


喜歡讀書、讀書多是好事,這是一個大量輸入、厚積薄發的過程。

讀的散漫而凌亂,不能有效地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個人感覺這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把輸入(大量讀書)有效內化(思維認知提升、形成體系)並轉變為輸出(學以致用、流暢表達)等。

怎麼有效地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呢?

從一個普遍性的角度來說,作為老師的話,閱讀應該分為兩大板塊。

一是專業方面的,包括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方面。這個我相信你應該沒什麼問題。二是非專業方面的,既為了拓展自我、提升修養或興趣愛好等等而讀,那這個要看你是讀小說、散文、歷史等什麼書了,不同類別稍有區別。

但是不管讀的是什麼,有幾個相通的基本方法:

1.讀書要留痕,做好讀書筆記,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在腦子裡說不定哪天忘了,記在筆記上永遠能找得到。

2.讀書筆記要精簡歸納一本書的主旨,觸動自己的優美語言或精彩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形成簡要的思維導圖。

3.要時時回看,溫故而知新。學會把同一類別的書籍的內容、觀點進行相互聯繫比較,打通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4.學以致用。學、思、悟、踐達成一體化,在腦子裡、在生活中反覆揣摩,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就可以旁徵博引,做到隨心所欲地輸出了。

以上是一點拙見,望有所幫助。


修成子


假設您是語文老師吧。其他科老師讀書散漫而零亂的不多見。

作為語文老師,第一要熟悉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吧?至少是常識性的知識要了解。韋勒克的《近代文學批評史》和艾布拉姆斯的《鏡與燈》很不錯。錢理群等《中國新文學三十年》應該算作必讀書。

第二是語言學要略知一二吧?索緒爾、布龍菲爾德、喬姆斯基……這些人的原著不讀,但要讀一點簡介吧?王力、郭錫良等人的《古代漢語》和最新版本《現代漢語》要讀兩本吧?

第三,作為教師,教育學和心理學是看家本事,杜威的書是必須讀的。心理學流派繁多,著作汗牛充棟,您自己選讀吧。

第四,教書育人,該考慮培育什麼樣的人啊。自己懵懂,怎麼幫助學生思考人生呢?所以要讀幾本確實好的哲學書。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伯特蘭.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基礎書。

第五,人類的歷史要了解,嗯嗯,必須瞭解。《歷史》都是某人看待歷史的結果,記述歷史的角度差異很大,選讀要謹慎。近期大熱的《人類簡史》(以色列人寫的那本)可讀。呂思勉的“中國古代史”可讀。

上述知識架構紮實地建構好,做一個語文教師大約可以啦。最好再學習一門科學,達到本科水平就可以,不需要精深。我們的教育有問題,理工科人缺少人文素養,文科人是科盲。這是致命的知識結構缺陷。


從北向北


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我摸索了很久,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和您分享。

我是應印象筆記來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思路是這樣:

建立筆記,筆記按“見~思~行~文”四個步驟來思考。

1.”見”是把所見的、零散的進行收集。我們通常在看各種各樣的書或者文章時,有些一見鍾情的東西,但有不知道怎麼歸類。我們就可以先用印象筆記收集起來。
  • 在這個環節,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只顧著收集,而沒有整理。所有的知識體系建立都要依靠整理, 才有成果。
  • 我是固定每週五整理一次的,因為週一到週五要工作,週末可以有時間來思考和寫些東西


2.“思”是把前面所見的結合自己經歷、經驗進行思考,然後寫出對所摘抄的部分形成的自己見解。這個環節就要貼出標籤。

也就是利用印象筆記建立標籤。

我們一般正常的思維拓展,不能超過四層,所以建立筆記不能超過四層。所以很多人開始用印像筆記時,使勁建立筆記是錯誤的用法。

我們應該更多的去建立標籤。一段所見的文字可以有N多個標籤,不同時間不同時期,我們對同一段文章有不同見解。這樣我們需要建立不同標籤。




3.“行”是對之前不同見解進行
歸納,用於什麼地方。前面的“思”是有了一個基本的標籤分類,但是這個時候的標籤分類是初步的,隨意的。而在“行”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定位,比如這段文字的這個思考,我可以用在職場和教育。把這個確定下來。

4.“文”是對“行”的同一類標籤整理成文章。

這個是我的知識體系架構搭建方法,和您分享



學語文教數學的梁粑比


不知道你教的是什麼科目的老師?如果你是一位語文老師,那麼我從自身的實踐經驗來幫你解答一下這個疑惑。

作為一位專業的語文老師,自從你踏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開始,我們首先要閱讀的不是別的書籍,而是你所教的語文專業的所有教材,就是課本里的課文。如果你教的是小學階段的,一到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一共有12本。這12本教材不要教到哪個年級才去看,或者說邊教邊看。而是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提前去閱讀,看看教材編排的目的是什麼?規律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編排?從事教育事業是一輩子的事情,把自己所教的學科的教材看透,吃透,研究透,這樣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心裡要有一個整體概念,在課堂教學上才會行雲流水,得心應手。此外,每一個學期的教參也都要提前閱讀,看看教參是如何來指導教學的,以便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偏離教學目的和重難點。

其次,再閱讀相關的教育理論書籍。比如說教育學的,心理學的,班級管理方面的。各學派之間的大家的代表作品都應該去讀一讀。閱讀,首先要為自己的專業服務,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用之以學。這樣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第三,閱讀文學類,寫作類的書籍。作為語文老師眼要高,手也不能低。瞭解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每個階段的流派,著名的作家及其代表作,經常寫作品,寫反思,寫論文,寫學生的習作範文,這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

最後,閱讀自己興趣領域內的書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工作外的閒暇時間裡,閱讀自己興趣愛好方面的書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比如說我在下班後就喜歡閱讀理財類的書籍:股票的,基金的,債券的等等,我用了五年時間在理財領域從一個門外漢到略知一二,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個領域的神奇,讓錢去生錢,不費勞力,樂之無窮。

總而言之,要閱讀的書籍是非常多的。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好閱讀的規劃,系統地去閱讀,不是零零散散,沒有目的性。閱讀的數量最好努力做到一年讀100本,平均下來就是每週讀兩本書,要講究閱讀的速度和方法。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對您有用,謝謝!


兒兒老師


要想形成知識框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內在的知識系統顯性化,把知識框架畫下來以便於理解和記憶,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我現在比較習慣利用計算機構建知識體系。一些軟件用起來特別方便。他的好處主要包括:

1.便於修改。隨時可以添加內容而不破壞整體結構;

2.形式多樣。導圖有時間軸,邏輯圖等多種類型;

3.可以選擇呈現不同層級的內容。一個主幹知識可以包含多種分叉知識,而且可以隱藏和呈現,方便理清思路。

根據我的經驗,搭建知識框架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建立好相應的文件夾進行歸類。我把我的知識框架按照學科分類,根據自己的興趣,我的文件夾分為歷史,心理,生物,小說等等;

第二,在使用思維導圖時,不應該限於某一本書,而應該有這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比如歷史分中國史,外國史。中國史主要就是各個朝代,我會分別建立框架。在讀到某些朝代知識時,填在適當的位置上,並會標記來源;比如小說,我會給不同的作者分別建立框架,然後讀到他的著作就會填到框架中,並記錄梗概,寫作技巧,精彩摘抄等;

第三,知識框架要不定期回顧,並且隨時加入自己的思考,否則時間長了仍舊會遺忘。有時候,讀一本新書,確實不如回顧一本經典舊書帶來的收穫多。

這是一些關於搭建知識框架的具體方法,我自己也在按照這樣的方法學習。感興趣的朋友,或者需要軟件的朋友,可以評論回覆郵箱即可!

廢話不多說,上圖為證!





導圖小課堂


許多人對“知識體系”的設想是,知識像商品一樣分門別類地擺放在貨架上,不同的知識分屬不同的類別,擺得井井有條,按需提取。這看上去挺像一個“體系”。

然而,人腦中的知識卻有一種稟性——“易連接性”。由知識A聯想到知識B,再聯想到C、D、E、F……由此而及彼,舉一而反三,這種體驗大家都不會陌生。

舉例,當我說“瑞士—奶酪”之後,再說“比利時—( )”,很多人馬上想到“巧克力”。要知道,我可沒有聲明任何“遊戲規則”,沒有說你應該怎麼想,而聯想就自動發生了,像是我們的本能。

這種聯結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特徵,就是發散性。從一則知識出發,我們可以想到許多其他知識,就像自一個點向四面八方射出蛛絲,很有可能發射得很遠。

春晚小品《鐘點工》裡,宋丹丹對趙本山說,你不認識歌星麥當娜不要緊,她的妹妹你肯定認識,誰呢,麥當勞啊!“麥當娜和麥當勞”之所以能形成笑點,就是遠距離連線之功。

因此,我們頭腦中的所有知識更像是一張巨大且複雜的蛛網,而不是井井有條、分門別類的貨架。如果我們硬要用貨架的思維去建立我們的知識體系,那就得硬生生把知識之間無數或明或暗的鏈條剪斷,成了削足適履。

知識的價值不僅取決於其本身的內涵,也取決於它跟其他何種知識存在關聯。如果一個人頭腦中具有足夠多的知識,那麼這些知識就有可能建立數量更大的連接——很多時候這些連接在潛意識中即可完成;而相反,如果一個人腦袋空空,所知甚少,那就不可能建立多少連接,知識體系更無從談起。

要讓知識相互關聯而成體系,需要以下幾步:

首先,增加所獲知識的數量和質量遠比追求搭建知識體系更重要。

如果能掌握足夠多的知識,知識簇擁起來,就自然而然就粘在一起,建立各種連接。而如果所學不精,基礎不紮實,只是去研究什麼“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論”,空談方法而不問實學,一定會無功而返。

其次,從權威的入門教材開始,先掌握一個領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識,是建立知識體系的第一步。

由於知識之間必相連接,當我們學習一種知識時必然會牽扯出緊密相關的其他知識,這其中最要緊的是“先導知識”,也就是作為此種知識的根基知識。

假設現在我要學習有關“火星探測器”的知識,那我至少要知道什麼是火星吧,最基本的知識點包括:火星是距離太陽第四遠的行星;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在五千多萬公里到四億公里的範圍;火星的表面基本上是沙漠,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等。瞭解這些先導知識,我們才可能對於“需要什麼樣的機器進行火星探測”有一個基本概念。如若不然,我只是知道火星探測器有“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這些名稱,就跟報菜名一樣背出來,沒有意義。不僅知道某種知識,而且知道這種知識的根源和背景,才是知識體系的價值所在。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利用科學概念來包裝兜售各色神藥神器的騙局,就是看中了很多人只知道某些知識的大概,似懂非懂,因缺少先導知識而無從甄別,就稀裡糊塗上了當。

所以,知識這張大網是分層級的,必定有些知識是基礎,而另一些知識是基礎之上的衍生、拓展或深化,屬於相對高階的知識。基礎知識所連帶的連接數量遠遠超過高階知識,因為五花八門的高階知識追根溯源,必定會回到這些相對少量的基礎知識之上,否則便無法落腳。

學習基礎知識最好的方法是從最具有權威性的入門教材開始,比如學習心理學,最好從閱讀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或丹尼斯·庫恩的《心理學導論》等經典教科書開始。這是學習的正途,不易走偏,如果一味求快,想跳過基本知識的學習一蹴而就,那就如同造房子不打地基,早晚得塌。

第三,打好了知識的地基之後,需要以問題來牽引,把知識串聯起來。

一塊領域的地基型知識就那麼多,而接著往上走便會迅速發散開,變得極為豐富和多元。沒有人有精力涉足哪怕一個領域中的全部知識,這就需要讓問題來牽引。問題像一根金線,把七零八落的知識珍珠顆顆串起。

好問題約等於“真問題”。真問題,或是來自於你工作中屢屢遭遇的現實挑戰,或是來自於深度閱讀之中的一次主動發問,或是為改良社會、幫助他人計而尋求某種解決方案。而假問題,要麼把人帶入學究式的死衚衕,只知撥弄連篇術語,要麼只是在追趕時髦,每每三分鐘熱度,成了無根之萍。

最後,個人知識體系或者說知識之網的建立,要走先深後廣的路線。

先深,是說你得找到一個領域,一猛子扎進去,越深越好,因為可學的知識實在太多太廣,你必須先足夠地聚焦,才有成為高手的可能。而當你能獨擋一面時,就需要往其他領域擴展,把重點放在拓展知識的廣度上,但要注意,這種廣度的增加仍舊需要與你的主業相聯繫,而不是天馬行空地去涉獵。

近百年前一位文理兼通、自學成才的大師王雲五,說過一句話:“為學當如群山式,一峰突起眾峰環”。意思是說,有學問的人所擁有的知識,就像山脈一樣,我們知道很少有山是孤零零的一個山峰,而是連綿的山峰,而這之中總有一個最高峰,這個最高峰就是一個人最擅長的某種學問或者技能,而在最高峰的周圍還有幾個略矮的山峰,加以環繞,它們就是一個人作為輔助的學問或技能,兩廂搭配,形成群山式,才是理想境界。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6880635448066436"} --}

尹銘的前院


  一個愛讀書的教師一定是有追求的教師。愛讀書還要思考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就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師。

  但是不知道應該讀什麼書,那就需要問自己為什麼要讀書?

  一、如果閱讀是為了專業發展,那就要確定好自己的發展目標。

  舉個例子吧,假定你是語文教師。一個教師的核心專業技能包括教學能力和教育能力。語文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可以包括閱讀教學能力和寫作教學能力。那閱讀教學能力又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和古詩文的教學能力。寫作教學也可以分為應試作文和日常隨筆練習。

  僅從專業教學能力發展角度,就可以細分為這麼多領域,那麼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選好一個細分領域,加入選擇古詩教學這個領域,要想搞清楚弄明白古詩詞教學這個領域,目前有哪些教學模式,古詩詞教學和現代文教學的共性在哪裡?古詩詞教學的特性是什麼?你的優勢是什麼?如何結合自己的優勢來開展?

  那麼通過回答以上問題,那你要讀的書、要讀的資料就很清晰了。但是讀書只是解惑的途徑,通過讀書實現專業能力的發展,並確定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教學思想才是根本。

  二、如果閱讀是為了知識變現

  想要實現知識變現,前提還是要考慮你的優勢是什麼?你的閱讀量很大?你讀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書籍?你對職場發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你對寫作有自己的套路?還是你對心理學很有研究?

  假設因為之前的閱讀你對寫作很感興趣,也寫過一些文字,那你就可以專攻寫作這一領域,閱讀古今中外關於寫作的書籍,你可以寫成聽書稿、拆解稿,可以去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聽書等相關平臺,找範文進行模仿、上稿、變現。

  三、如果你閱讀就是為了怡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我們喜歡的,恰是我們擅長的。也因為我們擅長,所以我們喜歡。即使是怡情,也請專業地怡情。這樣也為我們在短暫的塵世間留下一些可以回顧的印記。比如,流瀲紫主業是教師,但她利用業餘,發展的愛好寫出了《甄嬛傳》;《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名公務員。所以,即使怡情,也需要你想好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然後在這個領域裡,多讀這方面的書,積累、沉澱,即使不成名家,也做一名名副其實的愛好者。

  綜上所述,這位教師首先需要思考你的優勢是什麼,你閱讀的目的是什麼,想明白了在一個細分領域裡深紮下去,閱讀相關書籍成百上千本,那麼搭建知識結構、發展能力都不是問題。

 

  


青禾寫作


先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本質上,這個問題屬於“知識管理”的問題:

有一定的知識攝入量,但是缺乏條理和邏輯,所以影響到輸出,當然,題主也沒有提到輸出的問題。

所以,題主應該考慮的真正的問題,不是搭建知識架構,而是關注輸出。讀書散漫而凌亂也是一個結果,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因此,答案其實很明確,如果題主把重點放在產出上,確定了輸出目標,按照一定的路徑和方法去讀書,知識架構自然就搭建起來了。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1.什麼是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的本質,就是收集和整理知識,有效率的產出結果,解決問題。

用身體打個比方,就是吃的好(足夠的信息輸入),吸收好(整合內化),更健康(轉化能力產出)。

涉及題主提問的搭建知識架構,就是知識管理整合內化的環節

一般人對於讀書學習吸收知識,會有一個認識,就是讀了多少書,學了多少課,記了多少筆記等等,這種誤解就會使知識管理和內化陷入誤區。

2.對於搭建知識架構的誤區

1)知識架構不只是記筆記、畫導圖

有的人讀到了好書,遇到了好知識,就下意識的把它收藏記錄下來。長久以來,書買了一堆,知識收藏了很多,管理工具也試過不少,而且還會頗有心得,比如,整理成花花綠綠的導圖或者曬朋友圈。但是其實,他們有兩個件事沒有做到:

一個是什麼時候去用、輸出?

另一個就是怎麼輸出,輸出的作品是什麼?

所以,知識管理其實不只是收藏和分類,記筆記、畫導圖可以輔助整理和記憶,但不等於知識架構搭建起來。筆記記得再好,不提取和表達也是沒有意義的。

2)知識架構不一定非要從前到後

有人認為搭建知識架構,是從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識開始,然後經過讀書、學習,學好了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再用於輸出和解決實際問題。如此建立知識框架的流程是

“從前到後”的方式。

這樣的“從前到後”是一個學習的方式,但久了會導致一個人只想學習不輸出,漸漸就沒有輸出的能力和信心;陷入“只想去學——認為自己知識始終不足——又學得更多”的循環,卻沒有轉化成能力或者作品產出。

其實搭建知識架構可以“從後往前”的順序:

從問題出發,發現解決不了,用輸出倒逼輸入,再回頭去補充知識,最後基於問題或者領域形成一個框架。

這樣的知識框架是任務式的,不是空泛的理論花架子,而是更能聯繫實際;更有針對性和邏輯性,比單純學習更高效。

3.應該怎麼做?

基於上面論述,我們應該用“從後往前”的方式,應該更關注輸出,根據輸出再去建構知識框架。所以實際上這個問題就是:

應該怎麼輸出?

主要的輸出模式有三個,內容、技能和評價

1)輸出內容

輸出內容基本形式不限,可大可小,可簡單可複雜。比如,創作一個演講稿,提出一個有特色的解決方案,改善一個流程,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簡單的一個內容,其內部也要有邏輯性或者理論支持,這樣就把實際和理論聯繫起來,便於知識框架的系統化。

2)輸出技能

比上面具體內容更高級的,是以技能的形式輸出,那背後是以知識抽象化為堅實的基礎。

比如,培訓演講能力,背後涉及語言知識、寫作知識,表達方法,心理學知識,再結合業務場景,等等……綜合在一起的整合輸出,這樣的訓練對於知識系統化更有益。

3)輸出評價

如果知識能轉為評價,用於自己和別人的決策,這種知識系統化、抽象化更高的要求,因為它不是某個知識或者某類知識,更多的是宏觀把握某一領域,包括理論和實際。

如果能持續輸出評價和觀點,並且為人所接納的話,長期積累就會成為某一專業或領域的專家,這樣的視野已經不只是讀幾本書,或者是知識框架的問題了,它包括整個人的層次都提升了,眼界也會大不同。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點贊加關注,我是@老阿姨談語言,我們一起討論學習和問題。


老阿姨談語言


建議您可以將所讀的書進行分類,以搭建自己的知識架構。

你讀什麼,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創立於2009年的小一大書悅讀會

認為:每個小一,都是大書

首次提出五色閱讀,五彩人生

一是藍色博聞類的書

廣博見聞,日深月久,自不尋常,以不變的學習來應對變化的世界。只求自己愛讀,歷史也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軍事也好,互聯網也好。

二是紅色熱血類的書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對這個社會是有用的,而工作是很重要的一個路。只有持續增加自己的軟硬技能,才能為社會更好地做出自己的貢獻。比如《幹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

三是綠色消遣類的書

不快樂的一天是不屬於你的,人生需要快樂,而讀書可以帶來很多。如繪本和網絡文學,便屬消遣類。

四是白色修養類的書

所謂修養,猶如我們栽種一盆花,需要時常修剪枝葉,又得施肥澆水。比如《論語》、《道德經》、《孟子》、《近思錄》、《傳習錄》等。

五是黃色情感類的書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而是廣袤大地的一部分。我們對人生需要從高處去欣賞。最有效的是讀文學作品,尤其是讀詩,比如王維、陶淵明。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五色閱讀,五彩人生,讓我們將悅讀進行到底!

首家五色閱讀俱樂部 匯聚獨特五色悅讀者

SINCE 20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