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讀經典用經方——小建中湯(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

讀經典用經方——小建中湯(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組成】 飴糖一升,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大棗12枚, 炙甘草二兩

【方解】 本方病證因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化源匱乏,氣血俱虛,故見心悸、面色無華、發熱、口燥咽乾等。症雖不同,病本則一,總由中焦虛寒所致。治當溫中補虛而兼養陰,和裡緩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藥湯,重用飴糖組成,然其理法與桂枝湯有別。桂枝湯以桂枝為君,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主治外感風寒表虛,營衛不和證;本方以飴糖為君,意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中焦虛寒,虛勞裡急證。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名家各論;

《類聚方》:當有腹中拘急之證,其方類芍藥甘草湯也。

《方極》:小建中湯,治裡急,腹皮拘急及急痛者。

《傷寒論今釋》:古人稱脾胃為中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藥之治腹中急痛者,名曰建中湯。建中者,建脾胃之謂。然此方,君膠飴之滋養,佐芍藥之弛緩,則知病屬營養不良,腸腹部神經肌肉攣急,致腹中急痛,非真正脾胃病也。

又云:男子黃條,非真黃疸,乃營養不良,肌膚萎黃耳。

《傷寒論解說》:本章(按:傷寒陽脈澀條)所論述的是,原來氣血虛弱的人,或平素雖然很強健,但因過勞而致血氣的循環不良的人,患傷寒的時候,便不會呈現太陽病的表證,而遽發陽脈澀陰脈弦的太陰病與少陽病的中間證。患傷寒而陽脈澀陰脈弦,則當會發生腹痛,雖然未發生腹痛,亦應據其脈狀,給予小建中湯。所謂不差,並不是指腹痛,是指傷寒而言。雖以小建中湯補其裡虛,而傷寒的病邪仍未解者,是為少陽病小柴胡湯的主治。這裡是論述少陽病而帶有裡虛的證治,所以用小建中湯補其裡虛,如此病邪仍未消散時,才用少陽病的治劑小柴胡湯。更具體的說,就是雖然有少陽病之證,而兼呈裡虛證者,應在使用小柴胡之前,以小建中湯補其裡虛。

《千金方》:“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因大病後不復常,苦四體沉滯,骨肉痠痛,吸吸少氣,行動喘乏,或少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以小建中湯。”

加減化裁:若中焦寒重者,可加乾薑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兼有氣滯者,可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朮健脾燥溼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可加人參、黃芪 當歸以補養氣血。少腹疼痛,經後腹痛加當歸。(當歸建中湯)自汗短氣,加黃芪。(黃芪建中湯)脈沉肢冷,加附子。(附子建中湯)心悸眩暈,腹中上衝,屬水氣凌心者,加茯苓。(茯苓建中湯)

【禁忌】

1.嘔家不可服。(甘能動嘔)

2.中滿者,忌之。(中滿忌甘)

3. 口渴思冷者,忌之。

4.腹痛拒壓者,忌之。

[現代用法] 桂枝6~15g、芍藥15~30g、甘草5~10g、生薑10g、大棗12枚、飴糖適量。將五味藥水煎,濾出藥汁,加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溫服。每日三次。


[方證] 1.慢性腹痛伴動悸、煩熱、虛弱;腹部扁平而肌緊張。 2.舌質嫩苔少,脈弦細。

[擴大應用]

1.腹中陣發性痙攣性疼痛為主證的疾病:如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過敏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繫膜淋巴結核、慢性腹膜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道結石、慢性膽囊炎、過敏性紫癜、前列腺增生症、輸尿管結石、痛經、蛔蟲病、股疝、便秘等。

2. 以動悸、眩暈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神經衰弱、心率失常、低血壓症、貧血等。

3.其他方面:肺結核、血管神經性頭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小兒遺尿症、水皰性結膜炎、眼底出血(暴盲)、鼻衄、自汗、盜汗、發熱、黃疸、遺精等。

讀經典用經方——小建中湯(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