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關注」達拉灘農村改革第一人!看40年前“大包乾”如何成就“小崗夢”?

「關注」達拉灘農村改革第一人!看40年前“大包乾”如何成就“小崗夢”?

「關注」達拉灘農村改革第一人!看40年前“大包乾”如何成就“小崗夢”?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最南端起伏的丘陵溝壑間,一座掩映在綠樹旁的小院格外引人注意。6間樓板房,牆面被白色瓷磚罩得嚴嚴實實,寬大的院子裡鋪設了大理石地板,收拾得乾乾淨淨。

這座院落的主人是陳綠師。他的母親就是40多年前在全國率先進行包產到戶的趙醜女。這個村子是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城塔村,也是原來的耳字壕人民公社康家灣村。

見到陳綠師時,他和妻子剛從玉米田裡除草歸來。安頓記者一行人到家中坐下,陳綠師便講述起40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那場重大變革。

“那時我只有十幾歲,還在學校讀書,放假回來還要幫母親種地。”陳綠師說,趙醜女所在的康家灣村位於達拉特旗最南端,依靠著黃河的灌溉,從清朝晚期走西口以來,就是內蒙古重要的糧食產區。40多年前,康家灣與其他地區一樣,也是實行“大呼隆”生產方式:農民們每天聽生產隊幹部的哨子上工、下工,集體勞作。除了大年三十和年初一兩天不用下地幹活,所有人所有的時間都被束縛在土地上。

雖然趙醜女家附近就有一片生產大隊的耕地,但她每天仍然要來回走40多分鐘的路,先集合,再出工。當時50多歲的趙醜女看不下去這種“光跑路,幹不出活兒”的生產方式,便向隊委會提出把離她家近的那片地讓她種,她“每天走路的工夫就可以把那點兒地給拾掇了”。

“隊裡當初主要是為了照顧她的年紀比較大,就答應了她的請求,把離她家最近的14畝地以及兩臺水車、一頭騾子交給了她。”時任生產大隊隊長的韓子義回憶說,當時包給趙醜女地是出於對她出工不方便的考慮。“這裡十年九旱,地廣人稀,許多地方形不成村落。趙醜女家住在後山的樑上,去集體的地頭來回出工得花一個多小時時間,隊裡就允許她包14畝地,後來發生的事情是誰也沒有想到的。”雖然已經年逾80歲,韓子義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

康家灣村當初的決定還不能叫做“承包”,因為生產隊只是將那塊地的耕種任務單獨交給了趙醜女。收成還是全部歸集體所有,仍然按照工分計算,只是她的工分不是按出工時間計算,而是參照集體勞動耕種一畝地需要多少工時給她打分。但趙醜女卻對這塊“由自己種”的土地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我母親種地可下了辛苦,起早貪黑侍弄莊稼。”陳綠師回憶說。

1973年的秋天,康家灣村集體勞動的地每畝只收了五百來斤,而趙醜女耕種的地糧食畝產卻上了1000斤,收成翻了一倍,她一個人共向隊裡上交了1萬多斤糧食,大白菜、大蒜的收成滿足了整個生產隊的需要。“秋收後,趙醜女家的人均收入比整個生產隊高出了幾倍。但是,在分配勞動所得時,卻發生了很大的爭議。趙醜女能夠多打下糧食,但是仍然參照集體勞動給她記工分,她就明顯吃虧了。隊裡很快就商量出了一個‘以產量定工分’的辦法,即以一定的產量給趙醜女定工分,如果趙醜女第二年還能超產,就把多餘的產量折成工分獎勵她。”韓子義說,後來,此種方式被總結為“以產定酬”。由產量而不是“出不出工”作為考核方式,進一步激發了趙醜女的生產熱情。

很快,從第二年開始,趙醜女的辛勤勞動有了回報,她種的14畝地收成多,為她折算的工分多,她最後得到的糧食自然就多了起來。

1976年,一篇描寫趙醜女主動“包產到戶”,解決自己吃飯問題的文章在《鄂爾多斯日報》發表,引起了轟動。當年,康家灣又率先開始實行起了“包產到組”,模式便是參照趙醜女的方式:生產隊分成3個組,給每個組定產量,超產部分折算工分,再根據工分分配糧食。1978年,當人們爭論不休又拿不準調的時候,康家灣村就率先實施了更徹底的包產到戶。鄰村趙家梁,看到康家灣村實行了包產到戶,也嘗試著包產到組,一年下來全社的收入翻了6倍多。那年春節,豐收了的村民們開始挨家走串喝酒慶祝。

回憶往昔,陳綠師和韓子義歷歷在目,如數家珍。

沿著農村改革發展的軌跡,陳綠師也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

“1997年,國家第二輪土地承包制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期限由15年沿長至30年。從那時起,我們思想更活了,也更捨得投入了。” 陳綠師說,在“五荒”開發“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政策激勵下,陳綠師家又開發了幾十畝水澆地,耕地總承包面積由增加到到100多畝。

2006年,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民徹底從土地包袱中解脫出來。“現在,我們不僅不用交稅了,國家還給我們發糧食直補、糧種補貼、農機補帖、退耕還林還草補貼、農業保險補貼等。現在種地用機械,一百多畝地從種到收,自己也不用出多少力。”陳綠師笑著說,今年來,他家裡陸續購置了拖拉機、翻地機、播種機、土豆收穫機等機械設備。現在僅靠種地,陳綠的師純收入超過十多萬元。

今年60歲的他繼承了母親勤勞樸實的美德,整天閒不住。從陳綠師的住家到老院子有一公里多路程,他時常過去看看40多年前母親承包的那片土地。今年,他盤算著在那裡建設幾個暖棚發展蔬菜種植。

跑好改革“接力賽”

一位名叫趙醜女的普通村民,當初只是為了能節省來回往生產隊裡跑的時間,而請求生產隊允許她單獨耕種離家最近的一片土地,竟無意中觸及了當時最急需解決的農村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問題,她的成功又無疑給後來的農村包產到戶開了先河。趙醜女在耳字壕公社激起第一朵農村改革浪花,在達拉特旗,乃至鄂爾多斯市逐步改變過去的與天鬥、與地鬥、與人斗的發展方式,迅速掀起一輪又一輪新的改革浪潮。

40年來,改革如同黃河的波浪,一浪接一浪。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鉅變,無數農民也大踏步跟上了時代。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年純收入破十萬,趙醜女一家切切實實了改革成果,讓農民活得更有尊嚴,也讓農民越來越有話語權。

40年前,“大包乾”精神成就了“小崗夢”。如今,實現農牧業的現代化、農村牧區的繁榮發展、農牧民的全面小康依舊是農民的期待。現在,“塞外小崗”乃至整個內蒙古都在以這樣的精神,持續推進農村改革,跑好改革這場馬拉松的接力賽,努力繪就亮麗的祖國北疆風景線。

「关注」达拉滩农村改革第一人!看40年前“大包干”如何成就“小岗梦”?
「关注」达拉滩农村改革第一人!看40年前“大包干”如何成就“小岗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