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乾隆為什麼不喜歡張廷玉?

紫嶽居


整個清朝,張廷玉作為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可見其政治生涯是非常成功的,從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張廷玉經歷了康雍乾三朝,始終位居高位屹立不倒,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雍正遺詔命其“配享太廟”,張廷玉的仕途算是走到了頂點。

乾隆繼位初期,張廷玉依舊頗受恩寵,作為輔政大臣,乾隆每次外出都留張廷玉在京總理朝政。張廷玉的失寵主要是因為兩件事,但是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乾隆要加強皇權。

先說說張廷玉失寵的兩個導火索

退休事件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乾隆宣諭慰留。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請旨歸鄉,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

眼看著張廷玉的仕途就要畫上圓滿的句號,不知是真的老了,還是過於看中“配享太廟”,在叩謝皇恩的時候張廷玉說了這樣一番話:“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言外之意就是讓乾隆給他一個“配享太廟”的憑證。

乾隆雖然不快,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請求,要求得到滿足後,張廷玉竟然派自己的兒子進宮謝恩,激怒了乾隆,乾隆下旨,令張廷玉回奏。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命令還沒有下達,張廷玉就親自前來謝恩,乾隆得知有人給張廷玉通風報信,心中更為不滿。從而罷去了張廷玉的“配享”優容,留京待罪。

退休事件升級版

乾隆十五年,皇長子永璜去世,乾隆內心懷有愧疚,非常悲痛,這時候張廷玉再次請旨歸鄉,乾隆正愁無處發洩,張廷玉正好撞到槍口,於是乾隆舊事重提,說張廷玉不知感恩,皇長子初祭剛過,就即奏請南還,實在是冷漠無情,最終處理結果是,罷配享,免治罪,令其歸鄉。

回鄉五年後,張廷玉病逝,乾隆念及舊情,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乾隆打擊張廷玉,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張廷玉勢力過大,讓乾隆放心不下,雖然張廷玉沒有結黨,為官也比較清廉,但是三朝元老,門生遍佈天下,“謝恩事件”,皇帝還未下旨,張廷玉就已經先知道了消息,這些都讓乾隆心中不安。通過打擊張廷玉,乾隆的君權達到了空間的高度。


一點點歷史


乾隆皇帝執政早期還算仁厚,中晚期就暴露了本性,原來他和他爹雍正一樣的為人刻薄。張廷玉做官一輩子小心謹慎,戰戰兢兢,沒想到到老了還是載了,載在了乾隆皇帝手裡。話說張廷玉七十多了,就天天琢磨,我這一輩子服侍大清皇帝,伴君如伴虎,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好在沒有什麼汙點,不如急流勇退,早點掛冠回家養老去吧。張廷玉這樣一想,就主動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回家的想法。沒想到乾隆聽了張廷玉的請求,勃然大怒。為什麼乾隆皇帝很不高興呢?原來,張廷玉是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就是死後可以供奉一塊靈位牌子,放在太廟裡面,那裡面都是一等一的大清功臣,配享太廟是不得了的榮譽。乾隆皇帝一想到這一點,他就不高興。

第一個,張廷玉是漢人,以一個漢人的身份配享太廟,乾隆不高興。乾隆一直對滿漢身份很注意區分,就是不接受滿漢平等,在他看來,讓一個漢人配享太廟,那真是侮辱了滿人。滿人皇族以後要是去太廟祭祖,不是要一同祭拜漢人了嗎?這可真是彆扭啊!

第二個,在乾隆看來,既然配享太廟是先皇下令的,朕也不能違背先皇的意思,但你張廷玉這個漢人居然不識抬舉,想著退休,真是豈有此理!配享太廟,就得為我大清服務一輩子,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工作死在任上的勞模,才有資格配享太廟。你張廷玉享受如此榮譽,居然敢還沒有嚥氣就打算開溜,你真是有負浩蕩皇恩!

乾隆帝越想越氣,從此就對張廷玉有了看法。張廷玉也就此走上一條被反覆打壓侮辱的灰暗之路,後來又因為一些事情,被特別喜歡找茬的乾隆帝剝奪了配享資格。一個漢人大臣,地位再高,也不過是皇帝眼中的一條狗而已。


懷疑探索者


人與人之間,關鍵是對脾氣。張廷玉雖然身為康、雍、乾三朝元老,但他仕途的巔峰,是在雍正年間。也就是說,與他最對脾氣的,是雍正皇帝。

而乾隆皇帝與他的老爹雍正皇帝,其實並不對脾氣。所以,乾隆皇帝與張廷玉也不對脾氣。

乾隆皇帝和誰對脾氣呢?和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康熙這個人,比較博大,能夠與大部分臣工對脾氣,或者說,即便不對脾氣,他也能很好地使用這個人。

乾隆雖然處處模仿康熙,但骨子裡達不到康熙的境界。乾隆只能使用自己喜歡的人——也就是對脾氣的人。比如和珅。

張廷玉第一次惹惱乾隆,是他乞求告老還鄉。

其實這完全可以理解。一個七十多歲的老臣,為你們愛新覺羅家忙活了大半輩子,現在想告老還鄉,安享晚年,過分嗎?一點都不過分。

可乾隆感覺很生氣。他的邏輯是這樣的:你伺候了我爺爺,又伺候了我爹,都伺候得挺好,現在輪到你伺候我了,你就告老還鄉,怎麼著,我不配嗎?難道我比不上我爺爺和我爹啊?

事實上,他就是比不上。他既沒康熙的仁,也沒雍正的正。

張廷玉第二次惹惱乾隆,是關於他配享太廟的事情。

這個事情,是雍正皇帝生前許諾的。作為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這事兒在張廷玉看來是極其重要的。所以,他就提醒乾隆:先帝許諾我死後配享太廟,你可不能違背先帝遺願哦。

乾隆又生氣了:怎麼著,你不提醒我我還能忘了啊?你這是不信任我啊,我有這麼刻薄寡恩嗎?我的人品有這麼差嗎?

反正,張廷玉無論做啥,乾隆都覺得很生氣。而此前,張廷玉無論做啥,雍正都覺得很高興。

怎麼解釋呢?只能說張廷玉和雍正對脾氣,和乾隆不對脾氣。

反過來,你如果把乾隆的寵臣和珅放到雍正面前,我敢打賭,雍正早就把他殺了。無他,也是不對脾氣。

這世間最不需要解釋的,就是不對脾氣。


趣談國史


首先,不管是二月河老師的小說還是《清實錄》,都有兩個記載。一是雍正上位,張廷玉居功甚偉,這裡面搞不好有些不為人知的骯髒交易。二是乾隆與張廷玉尿不到一塊去。

怎麼說呢?

乾隆和張廷玉那些愛恨情仇還得從他老子雍正那說起。最開始,張廷玉在康熙時就行走尚書房,常伴康熙左右,引為股肱。等到康熙快一命嗚呼的時候,又那麼恰巧他在身邊,雍正值班侍衛內大臣,很多人都覺得雍正到底是不是持證上崗,單從他上位後和張廷玉的曖昧看,這裡面就有貓膩味兒。
(雍正)


即使謠言止於智者,架不住張廷玉肯定是對雍正上位有大功的,不然雍正費不著如此器重他,將他一個漢人,欽賜死後配享太廟,那真的是皇恩浩蕩啊!

這邊張廷玉聽著能夠配享太廟,這輩子也就足了,又繼續為雍正鞠躬盡瘁。到了雍正嚥氣後,也不知怎麼著,乾隆像是忘了一樣,一句沒提。

另一邊,張廷玉三朝老臣,眼看黃土是埋到了脖子根的人了,加上乾隆模稜兩可,朝內輿論紛紛,耐不住性子就去問乾隆要承諾了。

乾隆可不是康熙和雍正,講究什麼滿漢一家親,他可對漢臣不太感冒。突然間,他就收到了張廷玉奏摺,滿滿寫的都是配享太廟的事,搬出了先帝,有股子要挾的味道。


(乾隆)

乾隆也是暴脾氣,氣的差點就要提天子劍砍了他!但是回過神來,張廷玉所書也合情合理,自己沒有理由推翻先帝遺旨,寒了天下漢臣之心,於是按耐住暴脾氣書面允諾。

另一邊,張廷玉老來昏了頭,收到回旨,想著打鐵趁熱,就要求乾隆寫一份書面保證書。乾隆那個怒火中燒,下定決心要好好治一治這老雜毛,還是耐著性子寫了。

保證書到了,張廷玉又託大,不親自去改派他兒子代他去謝恩。乾隆心裡有了思量。

乾隆十五年,乾隆長子永璜去世,張廷玉為其老師,見人去樓空,於是想著見好就收,頤養天年,上書告老還鄉。

乾隆一聽,逮到機會了,大罵道“你張廷玉曾為永璜老師,如今他死,你怎麼就沒半點緬懷之心?!你為人師表的良心何在?!你為官時,老來昏庸,毫無建樹,哪裡來的憑仗在我這拿捏作態?若是先帝還在,見你今日如此不仁不義,不恭不臣,肯定也會收回你配享太廟的成命!”

所謂光說不做假把式,乾隆暴怒後就把張廷玉一應爵位給摟了,最要命的是收回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成命。



(張廷玉)

到頭來,張廷玉竹籃打水,滿腔憤懣離開京都,在鄉野鬱悶了又六年,乾隆二十年,終於把自己鬱悶死了,享年83歲。

死訊傳到京都乾隆耳裡,乾隆有點後悔自己對三朝元老的所作所為,還是不動聲色讓他配享太廟。


不書


張廷玉是清朝配享太廟裡唯一的漢臣,而清代配享太廟一共才二十六位,分為東西兩殿,東殿為十三名愛新覺羅宗室,比如十三爺允祥,多爾袞,代善,奕訢等王爺,再加上蒙古王爺僧格林沁,一共十四個王爺。

西殿是對清朝有大功的大臣,除了張廷玉,其他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有鄂爾泰,傅恆,福安康,阿桂,一共有十二名,另外本來和珅的弟弟和琳也在配享之類,但是因為和珅的原因,在嘉慶年間被移出太廟。

張廷玉被封為三等伯,而在之前,清朝是沒有文臣被封侯的前例,因為要被封爵都得需要靠軍功。

張廷玉的父親是張英,張英在康熙年間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廷玉因為父親的原因,所以一入仕之後,也倍受康熙的器重,在康熙四十三的時候就入值南書房,之後先後擔任禮部、刑部、吏部的左侍郎。

雍正一繼位之後,對張廷玉格外器重,幾乎所有的詔書,聖諭都是出自張廷玉之手,張廷玉先後擔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

雍正七年的時候,雍正設立了軍機處,而軍機處的很多規章制度就是由張廷玉建立的,他也和怡親王、蔣廷錫成為軍機處軍機大臣。

雍正十三年,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鄂爾泰成為顧命大臣,雍正並且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另外,明史的主編官也是張廷玉。

乾隆繼位的時候已是二十六歲,而雍正給乾隆留下來的三個顧命大臣,對乾隆來說,感覺總是不會那麼舒服,所以莊親王允祿在乾隆四年的時候,因為受到廢太子胤礽長子理親王弘皙的影響,被停掉了親王雙俸,免除了都統之職。

而鄂爾泰在乾隆十年的時候,也病逝了,在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因為他的侄子鄂昌的原因,被撤出賢良祠。

而張廷玉呢,在乾隆繼位的時候已經是六十五歲了,乾隆前幾年還是比較尊重張廷玉的,畢竟是雍正留下來的顧命大臣,但是隨著張廷玉的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固執,容易激動,就這樣都老臣與新皇帝之間就存在了隔閡。

張廷玉與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兩人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深,張廷玉經常不分場合的挖苦和諷刺鄂爾泰,而在鄂爾泰死後,由訥親接替,乾隆卻讓資歷,威望遠不如張廷玉的訥親的內閣次在張廷玉之前。

總的來說,乾隆對張廷玉的百般膈應,就是因為老重臣與新皇帝之間的矛盾導致的,乾隆雖然一度免除了張廷玉的配享資格和爵位,不過在張廷玉死後(終年八十四歲),還是依雍正遺詔讓他配享太廟,恢復了爵位。


歷史簡單說


張廷玉,做官生涯跨越康、雍、乾的漢臣,清朝時宣揚滿、漢平等,因此滿、漢官員可以同朝而仕,張廷玉在乾隆初期,更是官至總理大臣。按理說這樣的老臣應該是德高望重,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應該被新皇所欣賞,可是晚年的張廷玉卻令乾隆十分討厭,由以下這件事可以看出其中端倪。


晚年的張廷玉由於年老多病,向乾隆請求告老還鄉,乾隆認為作為人臣就應該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因為年邁就請辭,證明你不想為國家全心全意服務,而且有了請辭的想法那麼你肯定在之前的工作中疏於政務,敷衍了事,惹得乾隆很是惱火。

又過了兩年,乾隆下旨張廷玉的內閣首輔由訥親擔任,張廷玉看出乾隆是不再想用自己了,於是再次告老還鄉,這次乾隆恩准了。可是張廷玉並沒有老老實實的走,而是跑到皇上那裡,對皇上說:“先皇曾恩准我死後配享太廟,請皇上為我寫個保證。”身為臣子竟然向皇上去要保證書,膽子實在太大了。乾隆自然是很生氣,可是還是寫了。


這回事情總該結束了吧,然而張廷玉又惹出新的禍端,皇上寫保證書的第二天,張廷玉讓他的兒子代替他去向皇上謝恩。乾隆認為保證書我都給你寫了,你就算病的再重,就算是爬著來也應該親自來謝恩。乾隆的這些怨言被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偷偷的傳遞了出去,次日張廷玉就親自來謝恩了,乾隆見此更為惱火,心裡想:“好你個張廷玉,黨羽遍佈朝野,都安插在我身邊來了。”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就算你是三朝老臣對新皇也必須是畢恭畢敬,然而張廷玉在乾隆心中的形象卻是倚老賣老,藐視皇權,培植黨羽,乾隆自然是不會喜歡他了。


四馬奔程


張廷玉作為“康雍乾”三朝員工,被雍正帝稱為公司“第一宣力”(第一盡力做事的人),又賜其退休後享受最高待遇的極盡殊榮。按說這樣一位經歷過大風浪的“老油條”,在乾隆當老總時更容易得到賞識,為何卻偏偏不受待見呢?

文史肆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康熙和雍正當老總時,張廷玉可是他們眼裡的最佳員工,更被老總雍正評為開創公司以來最傑出的十大員工之一。隨著兩代老總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張廷玉,在乾隆當老總時,說實話從心裡是小看他的。就好像詩中說的那樣:經歷過無比深廣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見過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就都黯然失色了。



有了這第一個原因,便有這第二個了:張廷玉對皇帝的不信任

作為員工,張廷玉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再做也不可能超越現在了,而且當時他已年近古稀,本早就應該退休,奈何他多次向老總提及,老總都不同意,在退休待遇這塊也是隻字不提。雖然上一任老總曾許諾張廷玉享受最高退休待遇,但一直未落實到書面上,想來剛繼位的這位毛頭小老總也早已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吧。

終於張廷玉忍不住開口了,他來到乾隆辦公室表達了自己想退休的強烈訴求,並希望乾隆能跟他簽訂合同以確保他的退休待遇。

乾隆本就知道這個老傢伙小看自己,聽他說完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心想給你最高待遇,你就要為公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你即想要高待遇,又不想幹活,還這樣當面問我,你是有多麼不信任我,真是莫大的羞辱呀。

想到這裡,乾隆再也不想看這個老傢伙一眼,摔門而出,從此兩位算是結下了樑子。

第三個原因:張廷玉想為自己活一次

上次和乾隆訂合同風波發生後,張廷玉回來認真想了一下,心裡感到悲涼,他突然覺得自己一輩子白活了,謹小慎微伺候了三任老總幾十年,為公司事業操勞一生,整天過著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到頭來卻不被領導待見,真是失敗,他要為自己活一次。

他褪去了穿在身上幾十年的偽裝,不刻意不迎合,做真實的自己,對老總交代的工作消極怠工,平時也不請領導喝酒,心想愛咋地咋地吧,大不了砍了我呀,於是一遍又一遍的遞交退休申請。

乾隆也是越看他越不順眼,終於在他的退休申請上寫了幾個大字“有多遠給我滾多遠”。接到同意退休的消息,張廷玉真是一日都不想多待,甚至連公司少東家死了這樣的事,也絲毫阻止不了他回家的步伐。

承受喪子之痛的乾隆心想,好你個張廷玉,你好歹做過我孩子的老師,如今他去了,你不聞不問,真是無情至極,我讓你不得好走。於是就在張廷玉收拾行李準備登車時,被乾隆派人來吊銷了各種證書(類似駕車證、退休官員證、大學士證、七十歲以上老人照顧證等等),看你以後怎麼活。

其實我覺得最基本的原因還是一個字“老”,這些事如果發生在張廷玉年輕時,絕對會是另一個結果,他也絕對會在乾隆一朝混的風生水起。


翻滾吧腦洞君


第一, 張廷玉是三朝老臣,生性涼薄的雍正卻異常器重張廷玉,甚至到了一種“前無古人“的地步,而這在乾隆看來可能有點不可理喻的。在整個清朝,一共又26個人配享太廟,非宗室皇族的只有12人,一個皇帝平均才輪到一個“名額”。而雍正就把這個名額給到了張廷玉,讓張廷玉成為了有清兩百多年中,唯一配享太廟的漢人。

乾隆未必有多麼“不喜歡”張廷玉,但他顯然認為張廷玉是配不上這樣的“殊榮”的,他雖然不方便推翻父皇的決定,但將此種不滿一直放在心中。而後來導致張廷玉直接和乾隆交惡的觸發點,恰恰就是張廷玉退休前要乾隆承諾幫他“落實”這份殊榮,這種“不信任”與“雞賊”徹底惹怒了本就對此不滿的乾隆。


第二, 張廷玉雖然是一個政治經驗豐富,非常懂得做官的官場老手,但到了乾隆朝時,張廷玉的年紀已老,對於乾隆的政治價值已經沒有那麼大。乾隆剛登基時,尚且要借重張廷玉的輔政能力,但過了幾年,一方面政治天才乾隆自身成長速度很快,不再那麼需要張廷玉,另外一方面張廷玉賴以成名的記憶力等“政治能力”隨著年老已逐漸衰退,這更讓乾隆感覺張廷玉的“名不符實”,不如乾隆本人提拔的那些年輕人。


第三, 乾隆對“朋黨”深惡痛絕,鄂爾泰集團和張廷玉集團都是他的眼中釘。退一萬步說,即使乾隆如雍正一樣器重張廷玉,他的“反朋黨”政治立場也會驅使他打壓張廷玉。更何況,如上所說,乾隆對張廷玉並無特別感情。


張明揚不說話


張廷玉是滿清時期的漢臣,而且是整個滿清中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諡號文和,可以說是極盡尊榮的。


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康熙年間擔任刑部左侍郎,後來在雍正時期頗受到雍正的重用,先後擔任了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後來升任保和殿大學士(即內閣首輔),再後來開始接觸軍機事務,任首席軍機大臣。可以說張廷玉是滿清中期極為重要的大臣。在雍正去世後,遺詔令張廷玉死後可配享太廟。

而在乾隆登基之後,張廷玉已經是花甲之年,剛開始乾隆剛剛親政,一應事務都掌握在雍正留下的顧命大臣手上。而且據說當時張廷玉的家族中人和門生故舊遍佈朝堂,對剛剛親政的乾隆是個不小的威脅。等到乾隆逐步掌握了朝政之後,開始想方設法清除張廷玉的勢力。先是以年老體弱為由讓他在天氣不好的時候不需要上朝,間接奪權。



張廷玉知道乾隆容不下他以後開始請辭回鄉。但是耿直的張廷玉怕乾隆不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便讓乾隆寫了一個證明給他(估計也是知道乾隆這人薄情寡義),乾隆心中雖然不高興,但是還是答應了他。後來張廷玉讓自己的兒子來謝恩,這下就把乾隆撩出了火氣,便讓張廷玉回奏。可是詔書還沒有下發到張廷玉那裡,張廷玉第二天就來謝恩了,這讓乾隆非常不高興,因為知道自己身邊有人洩了密,也就是大學士汪由敦。於是氣憤的乾隆廢了張廷玉的伯爵,也廢了配享太廟的資格。



後來張廷玉八十多歲去世後,乾隆念在老臣和一代重臣的身份又恢復了張廷玉的配享太廟的資格。

一言以蔽之,伴君如伴虎,特別是薄情寡義的皇帝,興廢榮辱皆在皇帝一念之間。


夜月下鳴蟬


張廷玉康熙朝45歲就做到了副部長,到了雍正時期更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還說過“一天都離不開他”,還許諾在死後配享太廟。請大家記住這個配享太廟,可怕他給坑死了。其實乾隆並不光是不喜歡張廷玉,在皇后死後對待那些個按禮法本不能剃頭而剃了的官員的態度就知道了。那就是全部殺掉,後來實在是因為人數太多才放了他們一馬,在這裡就能看出不管是不是張廷玉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只是想打壓打壓這個大臣了,他知道用儒家那一套仁義道德是行不通了,必須要用法家那天也就是延續了雍正的治國風格。就張廷玉對乾隆說也不是一天就不喜歡的,具體來說主要還是有以下幾點。

一、鄂爾泰死後,在乾隆眼裡,權臣就只有張廷玉一個了,身居高位幾十年一點問題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乾隆先是不讓張廷玉上早朝,核心要務也不讓他參與了,慢慢的張廷玉就被邊緣化了。他可能是深知權臣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吧!就找了個機會向乾隆辭職,乾隆不答應啊!想著老歸老了必定還有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做個顧問也好。可是張廷玉卻說“朱元璋當年就放劉伯溫告老還鄉的。”意思就是尼瑪這難道要過河拆橋?這可就把乾隆氣到了,我靠?你把我比喻為朱元璋,那你也得有劉伯溫的政績功勞才行啊!乾隆也說“你別比劉伯溫,你怎麼不學一下諸葛亮鞠躬盡瘁。”

二、過了幾年,張廷玉是真想走了,又提出辭職,乾隆卻回覆他我不忍心你離開我啊!要走要留你自己看著辦?這就可把張廷玉為難死了,說要走吧!又顯得跟乾隆沒有那麼深的感情,留下吧!又怕出問題,結果他還是說要走。你說他要走就走吧!他還想著配享太廟這事兒,怕走了乾隆不認了,居然提出要乾隆給他寫個保證書。乾隆心想我給你的是我恩賜於你,不給你還想伸手拿,你幾個意思?乾隆不過看在雍正遺願的份兒上還是寫了。

張廷玉拿著“保證書”高高興興就走了,居然沒有謝恩,你可又把乾隆給氣的,大罵張廷玉。這時候一個眼線告訴了張廷玉乾隆皇帝雷霆大怒的事兒,張廷玉居然去負荊請罪。這可就讓乾隆找到辦他的理由了,在皇帝身邊安插眼線,你活膩歪了吧!

回答不精,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