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现在荣成又到了麦收时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荣成小麦收割方式也历经了多次变革。

20世纪70年代末,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每到麦收季节,田地里到处都是顶着草帽握着镰刀的人,还有少数几个人忙着捆扎小麦。收割的人先是握住一把麦秸,用镰刀从下方割断,然后依次放在地上,几个人用麦秸秆搓成的绳子把小麦捆起来。再来几个人把捆好的小麦装到牛车或马车上。牛儿、马儿在地里“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赶车的人“啪”的一鞭子下去,牛马拖着整车的小麦吃力地朝前走着。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畜力车载着小麦来到麦场上,所谓的麦场,不过是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压实了一层厚厚的黄土。因为黄土比较黏稠细密,适于碾压,所以北方农村的麦场就是用黄土垫平晾晒小麦的场地。小麦运到麦场以后,要把麦捆解开,将麦穗对头铺平晾干。晾干以后,找几名年轻力壮的劳力拉着石碾子在上面重复碾压直至完全脱粒。接着把麦秸移开,把麦粒收集起来再晾晒一遍,如此反复。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脱粒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人们只需将小麦放进脱粒机就可以了。具体的情形是,在脱粒机麦秸入口处放一张和机器传送带持平的桌子,几个人把成捆的小麦拿到桌子上,再将麦子解捆放到传送带上;在机器的另一端安排一个人把麦粒接到袋子里,另一个人用木杈把机器吐出来的麦秆挑到一旁。再后来,小麦收割机的出现取代了人工收割,节省了不少人工和时间。麦收方式的转变逐渐从人工收割、脱粒到机器收割、脱粒,不仅将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虽然机器的出现解放了部分人力,麦收时节的忙碌氛围却依旧不减,老人们也不闲着,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家里麦收。老奶奶们迈着细碎的步子跟在收麦人后边捡拾遗落的麦穗;老爷爷坐在地头磨着镰刀,不时地用手指肚轻轻地刮一下刀刃,看看磨得锋不锋利。脱粒机旁边,几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光着膀子,肩头搭一块布垫着绳子,弓着身子拉着几十斤重的石碾子,大滴的汗珠子不断地滴到他们脚下的土地上。被风吹起的麦芒不时落到他们的头上、脸上、身上,小伙子停下来匆匆挠几下,减轻瘙痒的感觉,继续埋头拉着碾子。几位有经验的爷爷把麦粒收集好以后铺在场上晾着,每隔一段时间用木锨翻动一次,直至干透。麦粒脱下来晒干以后,里面还混杂着一些麦糠、麦秆,需要经过“扬场”这一步才能装袋保存。“扬场”可是个技术活儿,暖风起,木锨飞扬处,麦芒和尘土随风而去,金色的麦粒如雨落下。等麦粒干透,人们把所有的麦粒装袋库存、麦秸秆堆成草垛,收麦季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如果赶上阴雨天,雨水泡松了田里的土,没来得及收割的麦子会“头重脚轻”地倒伏在地面上,不仅增加了收割难度,而且经水浸泡,有些麦子就发芽了、麦秸容易腐烂。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现在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的出现,把农民们彻底解放出来。只需一个人拿着袋子等着机器收割完把麦粒装进袋子里,运回家晾晒就可以了。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改革的春风让农民家里有了余粮,不再愁吃愁喝。科技的进步又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闲时节,农民可以出去打工,增加收入,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这个好时代。

荣成记忆丨在麦香四溢的时节说说那些年的麦收场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