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2018年上半年,銀行界發生了哪些大事?看這一篇就夠了!

2018年上半年,銀行界發生了哪些大事?看這一篇就夠了!

還有兩天,2018年上半年就結束了。

這半年,銀行界發生了哪些大事?今天,小編將跟您一起細細盤點。

1

嚴監管持續,銀行領鉅額罰單

2018年年初以來,銀監繫統已累計公佈1000多張罰單,罰沒金額累計逾10億元。數量之多、金額之巨達到近幾年之最。

具體而言,在千餘張罰單中,處罰案由最多的是信貸業務違規、違反審慎經營原則以及票據業務違規。其中,信貸業務違規行為高達400多次,這主要是因為信貸業務是銀行的傳統業務。違反審慎經營原則在罰單中出現200多次,這意味著銀行在風險控制方面仍需加強,確保以穩妥的方式開展業務。其次,票據業務也是銀監繫統的處罰重點,在所有罰單中共出現60多次。

除以上常規處罰案由外,千餘張罰單中也包含其他形形色色的處罰案由如,管理不盡職、存在損害客戶利益的行為、遺失金融許可證以及違規任職等各類違規案由,其中,管理不盡職佔較大比例。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2018年上半年的監管態勢來看,嚴監管仍將持續。

2

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

2018年4月27日,央行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標誌著資管新規正式落地。

《意見》明確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有業內人士表示,資管新規對於銀行業影響很大,因為銀行業目前管理有22萬億級別的銀行理財產品。按照新規的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必須打破剛兌、淨值化管理,並且確定了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並要求其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跟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分開,這是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徹底變革。雖然短期難免陣痛,但這有助於資管行業迴歸業務本源,有利於資管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如今,資管新規對銀行業的影響已經顯現。資管新規正式落地2個月,保本理財的佔比逐漸減少,淨值化轉型加速。

值得關注的是,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隨著保本理財逐步退出,疊加存款總量稀缺,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央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9.26萬億元,同比增長 53.9%,增速較去年同期高42.9%;5月末結構性存款餘額較2017年末增長了2.31萬億元。

3

繼四大行之後,11家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聯姻

繼4大行後,眾多銀行紛紛與金融科技公司聯姻,加強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合作。

如,1月,興業銀行與微軟中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月,民生銀行與華為、天津銀行與浪潮集團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5月,浦發銀行與螞蟻金服、光大銀行與螞蟻金服、華夏銀行與螞蟻金服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6月,中信銀行與螞蟻金服、中國農業銀行與騰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騰訊、天津銀行與螞蟻金服、浦發銀行與騰訊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據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與金融科技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銀行已達11家。

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從競爭關係轉變為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科技公司將會賦予銀行科技系統新能量,而金融科技公司也會從銀行的風控、牌照和龐大客群優勢中收益,有利於促進雙方共贏發展。

4

對標互金巨頭 銀行紛紛設立科技子公司

“近些年來傳統銀行一直備受金融科技公司的折磨,現在我們可以說,老銀行也要顛覆它們了。”建行董事長田國立3月份在建行2017年業績發佈會上曾笑言。

如今,面對新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逐漸領跑,“老銀行們”的正面反擊如約而至。4月18日,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5月15日,中國民生銀行發起成立的科技公司——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

2015年底至今,除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外,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早已陸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達6家。

值得關注的是,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業務路徑,大多遵循著由內到外的軌跡,即成立初期以服務本行集團及其子公司為主,隨後逐漸擴展到服務同業,實現技術輸出。

有別於傳統的IBM等IT服務商與BATJ互聯網金融巨頭,同樣是銀行出身,銀行系科技金融子公司輸出的產品本身便帶有濃厚的銀行基因,這被認為是銀行系科技子公司更受銀行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同行更懂同行。從銀行系金融子公司的輸出效果和市場反饋來看,這些優勢似乎也確實得到了認可。

業內人士表示,面對金融科技的崛起,銀行業已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進攻,預計後續將會有更多中資銀行跟進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5

校園貸正規軍入場,銀行重返校園爭奪大學生市場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2695.8萬人,大學生消費市場總規模超過6000億元。伴隨著大學生群體消費需求的增長,在經歷了不合規的“校園貸”退出之後,銀行“正規軍”在闊別大學生借貸市場數年後再度回到校園,走進大學生的生活。

2018年上半年,包括工農中建在內的國有大行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爭相推出學生信用卡,發力學生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相關卡種達近百種,而且各有特色。

以建行為例,除了與國內知名高校推出建行龍卡名校卡,還有針對女性大學生群體推出的芭比美麗信用卡、Line Friends粉絲信用卡;針對男性大學生群體推出的龍卡JOY信用卡、變形金剛5主題信用卡等。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銀行信用卡業務在大學校園深入開展,各大銀行爭相“進場”,以便捷的金融服務增加客戶體驗,培養未來龐大的潛在客戶。銀行之間學生市場爭奪戰將愈演愈烈。

6

銀行業進軍住房租賃市場,住房租賃金融雛形初現

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這一既定政策導向下,上半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已在加速佈局住房租賃市場。

從參與內容來看,銀行多將重點放在為住房租賃供求雙方提供融資授信業務上,提供金融支持是主流方向。如中國銀行計劃為八家房地產企業提供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的住房租賃領域融資;中國工商銀行計劃未來五年為廣州市住房租賃市場參與主體提供5000億元授信資金;中國農業銀行擬提供2000億元信貸資金用於支持北京市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開發等。

商業銀行為什麼這麼熱衷於住房租賃市場建設呢?有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銀行介入住房租賃市場建設,更多的是提供資金支持,合作方是政府和開放商,其資金投入有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部分銀行開始涉足提供住房租賃服務。如中國建設銀行搭建了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平臺主要包括監管服務、企業租賃、共享應用、公租房監測分析等五大系統,整合供房、承租、撮合、融資、服務等流程,服務監管機構、房地產企業、專業化住房租賃機構、房地產中介、個人等五類主體。

7

網點轉型提速,銀行進入“無人銀行”時代

今年4月,建設銀行開放了國內首家“無人銀行”,客戶辦理業務全程無需櫃員操作,僅需要和智能設備互動便可以完成業務全過程;4月,農業銀行在重慶推出國內首家自己動手、自己做主的DIY智慧銀行,除金融產品和服務外,客戶可通過智能櫥窗查詢周邊商圈地圖信息、重慶特色餐飲名單,以及周邊商圈和農行各類優惠活動以及目的地二維碼導航服務。

當前,大力發展金融科技,探索智能化轉型已成為銀行業共識,隨著機器人、智慧櫃員機等智能機具不斷鋪開,銀行網點正在被重新定義。

目前,各家銀行已在網點智能化轉型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但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稱,目前銀行智能化發展還不成熟,一大原因是數據維度不夠豐富,各類數據並沒打通,無法實現有效交互,大數據分析不夠成熟,實時提供智能服務的能力不強,故仍需人工做補充。如果技術成熟,一些常規性、基礎化的動作會交給機器,未來人工很可能是提供創新性、個性化服務。

波士頓諮詢近日的一份報告稱,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網點的升級轉型,到2027年,銀行業將削減104萬工作崗位,降幅22%。

8

銀行衝時點攬儲迎來“最強監管”

曾經幾乎全行業呈現的衝時點攬儲,在2018年遭遇了“最強監管”。

6月8日,銀保監會和央行聯合發佈《關於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18〕48號),通知強調,商業銀行應進一步規範吸收存款行為,不得采取以下七種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一)違規返利吸存。通過返還現金或有價證券、贈送實物等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

(二)通過第三方中介吸存。通過個人或機構等第三方資金中介吸收存款;

(三)延遲支付吸存。通過設定不合理的取款用款限制、關閉網上銀行、壓票退票等方式拖延、拒絕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

(四)以貸轉存吸存。強制設定條款或協商約定將貸款資金轉為存款;以存款作為審批和發放貸款的前提條件;向“空戶”虛假放貸、虛假增存;

(五)以貸開票吸存。將貸款資金作為保證金循環開立銀行承兌匯票並貼現,虛增存貸款;

(六)通過理財產品倒存。理財產品期限結構設計不合理,發行和到期時間集中於每月下旬,於月末、季末等關鍵時點將理財資金轉為存款;

(七)通過同業業務倒存。將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科目核算;將財務公司等同業存放資金於月末、季末等關鍵時點臨時調作一般對公存款,虛假增加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48號文”調整了存款偏離度定量考核方法:一方面簡化計算方法,將季末月份與非季末月份採用相同的指標計算標準(原計算方法對每季最後一月“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計入金額進行了限制);另一方面將監管指標值由原來的3%調整至4%。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修訂有利於規範銀行吸收存款行為、督促銀行強化合規經營,以穩定存款市場,提高存款的穩定性,有助於規範銀行更為合理地開展存款業務,進而增強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9

社區銀行規模縮減,半年關停超100家

從2013年6月全國首家社區支行——興業銀行福州聯邦廣場社區支行開業算起,社區支行已經走過了近五年的歷程。然而,進入2018年,社區銀行發展勢頭明顯減緩,且出現關停潮。

數據顯示,從今年年初至今,超100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其中,京滬以及廣東地區(包含深圳地區)共有67家社區支行獲得了終止營業的批覆。

社區銀行從開始建設到如今,始終充斥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支持者有之、懷疑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

社區銀行以後是否會徹底消失?“社區銀行減少只是部分城市或部分銀行擴展太快而產生的必然現象,”某業內人士分析,“起碼就目前的市場來看,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缺一不可,在變化中不斷進行調整,社區銀行的存在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成功的。”

10

區塊鏈風生水起,銀行加速推進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

相較半年前停留在理論探索階段,上半年,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正在加速推進,包括五大行、郵儲銀行、興業、招商、光大、中信、浙商、民生、微眾、江蘇銀行、贛州銀行、貴陽銀行、上海銀行等在內,不同規模的銀行都已開始佈局區塊鏈。

如,工行在2017年5月建設了業界首個服務於精準扶貧的區塊鏈平臺,實現扶貧項目及用款審批的透明運作,保障扶貧資金的封閉運行管理;建行則探索“區塊鏈+貿易金融”技術,在雄安新區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租賃住房平臺上;農行在國內銀行業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商供應鏈金融領域,上線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產品“e鏈貸”,,並推進金融數字積分系統建設,打造區塊鏈積分體系;中行推出貿易融資區塊鏈應用,推出指紋、指靜脈及聲紋認證等生物認證科技應用;招行也宣佈實現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現金管理領域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這三大場景;等等。

業內專家表示,從實踐進展來看,區塊鏈技術在整個銀行體系中的應用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的觀望和實驗狀態,想要將區塊鏈技術完全應用到實際的銀行運營系統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張哲宇的建議是:銀行當前應合力部署區塊鏈技術應用。一是主動擁抱國際國內現有的區塊鏈聯盟,優先選擇具有官方背景的聯盟組織,以便在行業標準制定過程中確立自身話語權;二是充分匯聚銀行的集團內部力量,包括銀行部門及非銀部門(如租賃、基金、信託、保險等),合力組建區塊鏈的研究和實踐團隊,避免出現“單個部門單點作戰”的低效率佈局模式。

近期本網熱文

2018年上半年,银行界发生了哪些大事?看这一篇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