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对于教师轮岗交流,你怎么看?

听雨152079243


这种"县管校聘"制下的"教师轮岗交流"措施,网友们已有诸多评议。前几天,得到学校通知,"三味"终于已被列入到2018--2019学年度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名单之中。通过对本县"教师轮岗交流"方案的认真阅读,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轮岗交流"究竟是什么东西?

“教师轮岗交流”是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师资配置和结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实行县域内校与校间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

通俗点讲就是:相同类别义务教育学校(初中或小学)之间,每年必须相互间“交换”一定数量的教师(实质上已不局限于县镇学校向乡下学校流动)。

二、"教师轮岗交流"究竟能不能平衡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

“教师轮岗交流”的指导思想是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从我县实行2年来的实际效果看,应该是没什么效果。当然,“三味”没资格怀疑这项制度,关键是学校在具体操作它时,与“方案”偏离太远。学校基本保持保守态度,极少能将本校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

以我校2018年秋季学期“轮岗交流”在列名单看,绝大多数是年龄已接近50岁的老教师,当然也就很难保证教师的“优秀和骨干”性。

至于校长或行政领导,已习惯性被排除在“轮岗交流”的范围之外。

显然,对被交流学校而言,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优秀”、“骨干”、“年轻”师资。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打乱了原来正常的教学安排。

三、"教师轮岗交流"为何存在"自愿"与"不愿"?

为了鼓励“轮岗交流”,上级在方案制定时,也充分考虑了它的“激励”措施。


从这些“激励”措施看,一个最为明显的“诱惑”就是职称的评与聘条件放宽。

因此,对于那些希望解决“职称评聘”问题的老师而言,基本上还是愿意去“轮岗交流”的,而对于那些已经解决“职称评聘”问题的老师(多数为年龄偏大的),鉴于工作精力不足和生活不便的原因,基本不太乐意去“轮岗交流”。



四、"教师轮岗交流"究竟能走多远?

“教师轮岗交流”制究竟能走多远,关键在于它“均衡教育资源”的实效如何?作为交流主体的教师认同度怎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些学校或领导将“教师轮岗交流”演变为“末位交流”、“绩劣避难”、“异己排除”等手段,可想而知,将会给农村薄弱学校带来“毁灭性”打击。

“三味”认为:要想让“教师轮岗交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越走越远,最根本的,还是要切实加大对交流教师的奖励和优待力度,让更多更优秀的教师自愿加入到“交流”的洪流中去,自愿为农村薄弱学校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三味聊教育


“教师轮岗交流”在我们这叫“支教”,城里老师到乡下去任教,中心学校到小学去,中心小学到教学点去任教,都叫“支教”。



【文轩阁】认为,“支教”是做“想当然的好事”,实际变成了一场“折腾”。

“支教”的指导思想是源于“教育均衡”,变相的意思就是城里教师水平高,中心学校老师水平高,中心小学老师水平高。让水平高的老师到相对薄弱的地方去,从而起到“支援”和带动作用。

不知道为什么,笔者听到“支教”一词,总感觉很不舒服,有点叫花子讨饭——求施舍的感觉。来支教的老师高,那么自然而然那就是上头认为乡村教师低人一等了,很多乡村学校教师不论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都不比城里的和中心学校的差,为什么会被看的低人一等呢?这很不公平。

有人或许会说,你太小题大作了,太敏感了。但事实就在那摆着,不能不由人从这方面想。比如城里老师到乡村来支教,国家一年补助两万块钱,农村老师也要派人但城里交流,一分钱补助没有。这就是明显的对于农村老师的歧视,似乎只有城里老师是人,而农村老师就是后娘养的。



乡村学校的老师之所以没进城,大多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源于没关系或者机遇,而他们的同学很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进了城,一晃过了几年,倒成了受到特殊优待的“支教老师”,心理的不公的感觉时常有。

笔者原来一熟人,民师转正,原来在乡镇这一直是教小学,之后通过关系进了城,还教中学,去年听说也去另一个乡镇中学支教,周一去赶午饭,周四晚上回城里,俨然是专家待遇。想想真的好笑。

当然进城老师有很多进入城里后,在学校的逼迫下,成长了不少,再回到乡村学校的确能起到引领作用。但这并不是全部,只是部分老师,有一部分支教老师依然素质平平。



即便是优秀的支教老师到了乡村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1、支教老师没有主人翁感觉。往往来的是一年,工资关系等都在原单位,他们来时临时的,有点象客人,没有主人翁的感觉。

2、支教老师带动作用有限。现在的乡村学校老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要么年龄大思维固化学不进,要么是年轻的没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不愿意学。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支教交流”不是均衡教育的好办法,其想法是一厢情愿,其作用有点象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方式很简单。大力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同时,越是艰苦的别人不愿去的地方越是待遇高,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均衡问题。大家说呢?


文轩阁


开学在即,学校对轮岗教师安排又在进行中。

对这教师轮岗制度我有话想说。

一、为什么要教师轮岗呢?

目的是为加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做法是城乡学校之间、优质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与管理干部相互交流、岗位互换。


二、现在多数学校的做法是怎样的?

好的学校去差的学校叫支教。教育部门为鼓励老师去支教,每年给这些轮岗的老师一笔补贴,对城乡老师聘高级职称必须有多少的支教年限要求,或强制性要求考核成绩尾巴几名的老师去支教,也有的是安排不了老师去支教就按进校时间先后轮流去。

然后差的学校老师到好的学校叫跟岗。意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一年也给补贴一定的金额。


三、实际作用怎样?

我是从农村学校经过选调考试进的城。曾经在乡下学校看到了城里、乡里来支教的老师,进城后也看到了乡下来城里跟岗的老师。看到他们是怎样呢?这轮岗制度有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体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吗?

1、首先是城里来的老师非常不情愿呆乡下,各种嫌弃,教学水平在城里也可能还行吧!但是对付农村的教学可能比这村里的老师好不到哪里去,然后就各种抱怨,你们这学生素质差呀!不好教呀!说个不停。有的老师买部车早出晚归的,来去匆匆。这就教一年不管教好坏,下学年不是他们教了,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成绩不见好。再加他们在乡下支教就一年,离开有盼头,学年快结束时就在那里倒计时。你们说这给本校的农村老师造成心理阴影面积多大?



2、说的乡下到城里跟岗的,都叫跟岗了,意思就是来学习的,教不好又怎样呢?你说这来一年水平就高了吗?即使有学些东西,回校后真就可以用到农村教学中吗?就会带动他们乡下的学校老师改进教学了吗?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实搞来搞去,像是在瞎折腾。


采山时光碎片


教师轮岗源出欧美国家,为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实行的吧,在欧美是成功的好办法。

但是,西方的好方法,一拍脑门子,照抄照搬,不结合中国国情,落实到基层,都会走样!

1.我们是人情社会,这点与欧美不一样,极易把轮岗运作成惩罚。

2.让我说发达国家教师轮岗还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做教师的门槛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高,做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要求是一样的,不进行中师、专科、本科等级区分,都是本科毕业,再修3年教育教学课程,相当于硕士,才有做老师的基本条件。入职后有《教师公务员法》做保障,再去谈教师轮岗。而我国一直是‘穷国办大教育’,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当现在也才刚过4%,实行教师轮岗的国家,哪个的学校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专心研究教学!有了这个大前提,再有其它配套,轮岗才可能成功。

3.我们在校生多,他们少,班额也小,师生比高

4.生存压力,急功近利,社会整体焦虑感上升,人越来越浮躁,拍脑门推行,试图用老师轮岗,达到教育资源平衡目的,就是缘木求鱼🐠,也太天真了


听雨145070731


不谈轮岗的好与坏,从现实情况来看。

每个人都有家庭,突然被派到离家几十公里外去上班,为了职称自愿去的还好,如果是不愿意去被强行安排的,怎么可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另一方面每个学校的课时费,班主任费,津贴都不一样(这种情况现实存在,当然专家看不见)。

从市区到县上去轮岗支教,离家远收入低,心里都会有抵触情绪。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一是要给基层的老师晋升的渠道,一定要让认真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有机会晋升职称和调到条件更好学校的机会。

二是要经费要向基层倾斜,不但教学楼要建的好,也要给每周回一次家的老师建好宿舍,饭堂。

三是要增加基层教师的补贴,收入上不能让人寒心。


理智的思考



教师轮岗交流,是教师队伍管理上的创新之举,在没有提出教师‘’县管校聘‘’之前,多地已经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教师轮岗交流的形式,包括本区域内(城区或乡镇区域)校际间的交流、乡镇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的交流和城区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的交流等。轮岗交流的时间,从一个学期到一年、两年不等。


以上几种形式的轮岗交流,各有优势,但共同特点是: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同点在于:乡镇教师交流到城区学校任教,更能开阔视野,接触到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也能了解城市孩子的学习情况。所谓一级有一级的水平。城区教师交流到乡村学校任教,更多的是接触到农村孩子的实际,了解环境条件的艰苦,体会乡村教师的艰辛和不易,更容易激发自己在城区教学的满足感,从而激发教学工作的热情。

总之,教师轮岗交流是个好办法,长期看,能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弥补乡镇教师短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差的短板。应尽快规范,形成制度,大力推广推进。


鹰眼看社会


教师交流轮岗是发达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制度。但实施这一制度,有其他制度做支撑,一是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二是教师同行评价制度。我国目前这两项制度都不具备,因此,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在一些地方变为对“不听话”、“不合格”的教师的“处罚”,让教师轮岗的权力掌握在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手中,变为一项新的权力。这是推进交流轮岗的变异。

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对推进交流轮换很重要。教师作为国家教育公务员,因此按公务员享有相应的待遇与权利,与之对应履行相应的责任。而且,在薄弱地区学校,教师的待遇应该更高。我国目前的问题是,把教师作为公务员对待,可是没有享有公务员的待遇,却要求履行公务员的责任,包括不得有偿兼职,要按要求交流轮换等。这是权责不对等。只有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才能理顺权责关系。

实行教师同行评价,则是对教师按教育标准考核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从本质上说,实行教师交流轮换的目的,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因此不能搞成是对教师的折腾,教师在交流轮换中,应发挥更好的作用。为此,必须改革以行政为主导的教师管理、评价体系,实行教师同行评价。

基础教育的每一项制度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不能只是单项改革,不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不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就要求教师交流轮换,并期待交流轮换起到好的效果,这高估了行政指令的效力。


熊丙奇看教育


老师轮岗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但是要给老师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及支持才能开展好此项工作,在日本为了保障全国的教育水平都能达到一个相当平均的水平,教师的轮岗是例行工作,而且时间都是比较长,3-5年,政府也提供相当的资金及物力的支持,教师的轮岗就安排教师全家的搬家及安置,不会因为轮岗而产生子女,夫妻分离等情况,在日本都是全职太太等情况,所以该项工作开展起来都是有优势的,但是针对我国的国情,事实上轮岗带来的负面效应会大于正面效应,轮岗意味着工作地点的变化,特别是异地轮岗,导致轮岗人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点,中国话说:“家和万事兴”,如果每个人的小家庭不安稳,是没法安定为国家社会做奉献,所以在发达国家里,国家提出的概念是:“有家才有国”,非常重视家庭,维护家庭,家庭教育会放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第一位。在中国因为轮岗的交流无法真正内化,只能把工作停留在表现,上级下级都不会真正的配合轮岗工作,总是觉得轮岗人会走,不会踏实干,而轮岗人心系家里,也没法踏实干,上下都没有真正的配合,轮岗制的极大的作用都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所以轮岗成为了没有灵魂的躯壳。在中国,轮岗就是舍大取小,看似省钱一张调令就引进人才,但是大的配套没有跟上,这个人才在新岗位上变成了废材。


无忧精英网


轮岗交流?没有听说过,可能是跨校交流吧。干部可以(只要不涉及专业)轮岗交流,教师不可能。

跨校交流应该值得提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不公的问题,也可以论证学校教育结果的质量究竟与老师有关还是与教育对象的素质有关。

还可以考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一个老师在甲校教学非常棒,而到了乙校怎么就教不好了呢?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应该“因才施教”,我们的教学对象变了,教学方法必须改变,这就是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考验。

跨校交流更能让老师们体会不同的学生来源,教育,教学工作量确实不一样,体会什么叫备教材,备学生,对老师业务提高有好处。

我比较赞成老师实行跨校交流。


一个中学教师


对于教师行业的轮岗交流,我作为一名在乡下执教的老师有话要说,所谓“轮岗”,不过是有关系的教师走进县城的一个跳板而已。或轮岗一年,或借调一年,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县城学校。根本不需要什么教学成绩或者工作实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