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汉朝的李广英雄?在与匈奴的作战中为何多次全军覆没甚至被俘?

福建比美特集团


汉朝李广为将忠勇确实无可否认,但从李广一生的战绩来看,平平无奇。比起卫青、霍去病这些后起之将,作为“老资格”之将在对匈奴作战中过于墨守成规,而无法建功封候是主要原因。与其实说李广因为过于墨守成规的惨败经历,不如对比一下李广为什么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这两位俊后生好些,看看李广为什么不如他们。



卫青、霍去病为什么能快速建功抢在老将李广面前?原因在于卫青、霍去病打匈奴一改过去作战方式,而善于出奇兵。而这种以骑兵来无影去无踪的出奇战法恰恰是对付匈奴游骑兵的有效战法。与匈奴人作战跟传统的攻城拔寨不同,匈奴人无城无踪善于游走机动,且战术灵活。卫青、霍去病就善于运动歼敌,卫青利用骑兵快速迁回战术包抄匈奴骑兵收复河塑;霍去病则运用骑兵闪击匈奴人打通河西走廊。这两次作战对汉朝至关重要,既是汉朝占据战争主动权解决威胁的有力保证;也是战争史上两次战法的创新。



首先是卫青骑兵军团大迂回收复河朔解决长安危机并建立稳固军事桥头堡。马邑之围后,匈奴单于险些身陷汉军重围之中,退回草原之后,单于决定对汉朝发起报复行动,命令匈奴军队在渔阳和上谷地区分别进攻汉朝,匈奴两万人攻占辽西杀死辽西太守,攻陷渔阳和上谷迫使韩安国退守右北平之后,再向右北平发起猛攻继续向汉朝施加军事压力。此时,匈奴人猛攻东部实则是想利用东部的攻势让汉军把全部主力调往东线支援,然后趁汉军主力都调上东线战场转移汉朝对长安的注意力同时,另一支匈奴大军从河朔地区直击长安,一举夺取汉朝的都城长安。



得知匈奴单于真实作战意图后,卫青率汉军骑兵主力作佯动支援东线,兵出北郡,东下西河,突然转折回河朔方向,大纵深分路迂回,由五原渡过黄河形成对匈奴中路的大包围态势,聚歼匈奴企图攻击长安的部分,一举收复了河朔地区。

解决河朔之敌后,为了使韩安国部守住右北平,汉武帝召回李广赶去右北平增援韩安国一同指挥对匈奴作战,守住了右北平挡住了匈奴人由东线南侵。 收复河朔守住右北平后,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从此扭转了汉朝对匈奴被动的军事态势,战争开始对汉朝有利。汉朝与匈奴南北对峙匈奴王庭也面向长安夺回河朔地区成为汉军塞外的重要依托,匈奴王庭所在地也暴露无遗,汉朝开始掌握对匈奴战争的全局主动权。



卫青此次大胆运用了佯装增援中途迂回包抄的战法可谓奇思妙想的同时也敢于冒险了,匈奴人深知汉军作战需要辎重殿后,行动远不如匈奴人自身无辎重的骑兵运动快,故利用汉军主力支援东线,匈奴人要在驰援东线路上设伏歼灭汉军主力,然后匈奴人主力必定向河套迂回伺机从中部突破汉军防线,直捣长安。

匈奴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卫青这支汉军主力是一支专门针对匈奴人作战特点而改制过来的“新式骑兵",其特点就是行动迅速,机动能力强。“钩”在右北平,“饵”却在河朔。卫青的新式主力军中途千里折返回头吃掉了“饵”,也让汉军的老式守军咬住了“钩”。



河朔之战是卫青为将的首战,此战也体现了作为年轻的汉朝将领与李广等老将的根本区别在于:善于出奇谋,有奇思妙想。而霍去病的闪击战法,更是奇谋中的奇谋,这是当时汉朝“中规中矩”的老将们难以想象的,索性连辎重和后方都不要,数千人轻装上阵如同草原上的野狼,突袭后迅速撤离一段距离又返回来反复袭击,结果是本来善于偷袭打完就跑的匈奴人无力招架。霍去病一战打通河西走廊并成功打垮匈奴混邪王部和休屠王部,得益于他的新战法成功的应用。

再看李广的一生,从汉文帝时束发从军至汉武帝时期,大大小小战争经历七十余数,可谓久经沙场。其忠勇值得称道,战绩不如这两位后生突出,但是,其忠勇依然受后人景仰;就如关云长,失荆州走麦城那样,并不影响人们景仰他的忠义。


海马论史析理


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出塞》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的龙城飞将就是指的西汉时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华夏族,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害怕他,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在前两个帝王时奉行和亲的政策,虽然匈奴人也时常南下抢掠,但都规模不大。经历汉初的“文景之治",汉朝恢复了经济增加了人口,国家实力大增。


汉武帝不愿汉朝受制于匈奴,于是从公元前119年起,发起了对匈奴人的大反攻,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汉朝军队攻入匈奴人的腹地,杀死了众多匈奴人。匈奴人最后分裂成南北二部分,南匈奴归附大汉,北匈奴远循漠北蛮荒之地。

到汉武帝大举反攻匈奴人之时,李广已“廉颇老矣"。因此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两军去充当汉军主力,李广部去押运粮草或当佯攻之师。在李广参与的最后一次战役中,李广擅自调动自己的部队去追击敌军,中途不幸迷路。而其行动惊动了已成"惊弓之鸟"的匈奴人,匈奴单于率领残部远跳到漠北,脱离与汉朝的接触。李广的行动导致了全歼匈奴的计划落空,李广羞愧之下自杀身亡。

李广的悲剧还在延续,其幼子李敢因李广之死迁怒于卫青,并将卫青击伤,霍去病愤而击杀了李敢。

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一名汉朝名将,匈奴人也十分惧怕李陵。李陵后在率领五千骑被八万匈奴人包围,奋战多日后弹尽粮绝,为了残余的士兵生命,李陵被迫投降了匈奴单于。由于谣传李陵为匈奴培训军队(实为李绪),汉武帝诛杀了李陵全家。

李广手下封侯者无数,唯独其一生未尝封候,最后落得个自刎而死,这不得不令人无限伤感!



行云流水1437995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就觉的“李广”年龄大了,该退休了,就没有得到重用,在加上出了卫青、霍去病俩名将,李广受到排挤,因迷路打次败仗也不足为怪,如果说李广多次全军覆没,道也说不上。


夏有凉风61


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英雄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主题。李广就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西汉时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寓他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身教重于言传,为人诚恳,就会深得人心,就能感动别人。

唐时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的“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

宋时吕蒙正评价“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就连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也追认李广、李敢为家族先祖。

李广出生于将门世家,其先祖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秦军大胜燕国太子丹,由于祖传弓法技艺,李广自幼勤学苦练,成为射箭高手,射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李广英勇善战,才华横溢,令敌人畏惧,让军民爱戴,是位叱咤风云的大英雄,至于与匈奴作战败多胜少,成为一个不称职的将领,这与他的行事方式有关。李广武艺、射艺超群,英勇过人,却容易冲动,爱逞匹夫之勇,加之谋略不足,所以,李广在多次战役中能凭借自身的好武艺和好箭法击退敌人,但几乎看不到他统领军队集体作战的描述,作战被俘也是身先士卒、单刀赴敌,与部队失散独自拼杀,因其为名将,匈奴也会如临大敌,加倍重视,导致其身陷重围。这也习惯成自然,他射杀敌人常常要在数十步之内发箭,所以每发必中,箭一离弦敌人应声倒地。

可战场上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表现个人的武艺,而忘记自己是统军将帅,做为军事指挥官,应该有沉着冷静的心态,优秀的指挥才能,丰富的战场经验,全面的战略部署,整体的作战能力,可惜的是在这些方面李广的表现确实是乏善可言。而且,李广治军方面也有不足,行无部伍,人人自便,缺乏纪律约束,没有严格的管理和章法,往往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缺乏应变能力,导致失败。

相传,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李广向卫青请命与匈奴正面作战,并说出:‘臣愿居前,先死单于’的豪言壮语,卫青没有同意,李广一气之下拔营而走,结果在进军途中迷路,错失会战良机,然后引咎自刎,就这样,英勇征战的飞将军悲壮殒命,闻此噩耗,士兵痛哭流涕,百姓感叹痛惜。

而李广死时,也给后代带来麻烦,他的幼子李敢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任意调离李广,因此打伤卫青。卫青息事宁人,隐藏了李敢的打人不法行为,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后来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后世诸葛亮的将诫有:故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


德厚致远


李广是汉朝英雄这一点是肯定,但总的来说有勇无谋,说无谋也并非完全不懂,基本上算是懂得一些皮毛见解还是有。

李广祖先李信也是秦国大将军,其子李敢、其孙李陵都是汉朝名将,李广自幼懂得骑射术,他射箭穿石的典故也甚为出名,他也曾带几百人到匈奴兵老窝打得鸡飞狗跳,当地匈奴人都丧风丧胆,也称李广为“飞将”,在个人骑射、打斗武艺堪称一流,没什么可挑剔的。

但在带兵打仗、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等战略部署上就缺乏很多经验,而且自已性格松散,毫无组织纪律性,治军不严,在战场上忘记了自己身为先锋官,应有指挥能力,而不是单独行动把后边的士兵给忘了,所以他并没起着将军的作用,充其量只是一名普通士兵,用现代的话说:“便是喜欢表现个人主义精神”。

汉朝的四次大规模塞北之战都有李广参加,三次迷路乱打,结果几乎全军覆没,仅有一次用了四千人的性命打死了三千匈奴兵,不知道是胜是败!

其实汉武帝是知道李广的冲锋陷阵“牛劲”但缺乏理性战略思维,所以都有派卫青、霍去病等前往指挥,才确保汉军大胜,李广是英雄但更需要正确运用,所以卫青、霍去病等都能封侯加爵,而李广也只能是先锋官、中郎将。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李广呢?说他无能,却能经历70余次战争不死,打得匈奴人心惊肉跳般称他为“飞将”。说他厉害,又全军覆没,剩下自已一个“光棍司令”回来。所以李广只能是一名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古人称之为:有勇无谋,虽是将才,难成帅才!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也应肯定李广是个英雄人物,有他的冲劲,其他士兵也就不怕死了。

最后让我们品味着王昌龄送给李广的最好礼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是李广最贵重的千古名句。


知足常乐6144539457


在经历前期数十年的韬光养晦,汉武帝决意反击匈奴。汉朝的对外战争就此打响。 而根据汉武帝时期的分封条件必须要有切实的军功才能够名列侯爵之位,而汉武帝时期,边疆的著名将领李广征战了一生都没有被封侯。不仅使得司马迁,也使得后世为李广抱不平。为何在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侯爵之位? 很多人说,因为卫青和霍去病是汉武帝所宠幸的外戚。而西汉建立以来,刘邦便明确提出非议异姓不得封王的分封制度,这固然也有一定道理。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汉武帝并不昏庸。分封是奖励和激励成效的手段,汉武帝也没有将一些成不了气候的宗族子弟位列侯爵。整体而言,封侯依然是以军功为主。真的是李广的军功不如卫青,霍去病吗?这主要就看观察者究竟站在什么角度想。其实李广的成名要远远早于两人,也共同参加过讨伐匈奴的战争,但是两人的表现却出乎意料,在当时李广已经是名满天下在匈奴也有一定的名气,而当时的卫青除了是汉武帝外戚集团的身份之外,并没有太多被人知晓的条件。



因此即便当时双方都是主力,无论是己方人员还是匈奴,都认为李广应该是之中的主力军。可能也正因如此,虽然两人都同率了1万骑兵进攻匈奴,结果李广全军覆没,本人受伤被俘虏。经历多次辗转才逃回汉朝,而卫青所率领的军队,直入匈奴境内。取得了第一次战果,这一场战争结束之后,李广被罢官,而卫青则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虽然此次杀伤不大,但是这一次的意义重大。这应该是自刘邦主动攻击匈奴以来,获得的第一次主动性的战胜。之后的多次战争,卫青都成为进攻匈奴的主力,并且取得大大小小的胜利,而这时的李广依然没能立下显赫军功。



这让汉武帝对这个边疆名将十分不满意。又由于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先进大将,个个战力非凡,因此上了年纪的李广就被皇帝所冷落。直到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漠北大战爆发之后,李广才再次请求出征,勉强做了卫青的下属,但是这一次,李广又不争气了,他竟然迷路了,使得匈奴在这个缺口逃了出去。李广再也无缘封侯之位。而此时的卫青如日中天,连战连胜,斩杀匈奴数千人。可以说,李广在汉武帝决定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两场战斗当中,都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而受到冷落,无法封侯,而李广的儿子敢,在北方作战当中英勇绝伦。



反而得到侯爵。李广当然是一代名将,其在边疆的驻守让匈奴,闻之而丧胆,在其戍守的边疆地区,匈奴不敢随意进犯南下掳掠保一方百姓之太平。但是这更多的是符合老百姓和儒家文人的心态。守成有余,而攻略不足是李广的缺陷。并不一定说李广不适合做进攻型的将领,而是事实如此。每当国家主动进攻匈奴时,李广都没能把握战机。相反,卫青和霍去病除了深受汉武帝宠爱之外,自己也确实有领军才能。每一次对匈奴作战都能大获全胜,甚至攻入匈奴王庭,此外李广更是一个儒将,保一方百姓安康太平,十分符合儒家的期盼。



相反,卫青,尤其是霍去病为了达到军争胜利的结果丝毫不在乎己方将士的损失,之以军功论输赢。霍去病体恤下属,是下属抛弃性命达到军事上的胜利,卫青也基本如此,但李广总是计划着以更小的伤亡换取更大的战果。这在战场上也显得畏首畏尾。当然这只是相比于卫青和霍去病而言。若非汉武帝时期,整个国家经济稳中向好。国家有了进攻匈奴的资本。卫青和霍去病才有此等用武之地。


世界史图鉴


历史上关于李广的典故有"冯唐已老,李广难封",描写他的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李广一生和匈奴军队交战七十余次,深得部卒信赖,至于他在于匈奴的交战中,多次全军覆没甚至被俘,最后因在漠北之战中迷失方向,贻误军机,引咎自刎,实在让人痛惜不已!痛定思痛,我们在向老将军抱打不平的同时,必须看到,李广多次全军覆没甚至被俘,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是兵力太过悬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汉朝还没有对匈奴正式宣战,战争只限于防御和小规模游击作战,而相对于匈奴人的大规模侵略和骚扰,汉朝军队完全是边防军在和匈奴军队对抗,兵力和规模上都不及匈奴军队强大,这就是李广在与匈奴人的对抗中多次出现全军覆没和被覆的主要原因。

二是时运不济。李广作为军人,一生大部时间在和匈奴人小打小闹,可谓将军无用武之地,等到了汉武帝向匈奴人正式宣战之时,李广已是六十开外之人,马邑之战,因大单于闻到风声急忙撤退,李广无功而返,河南、河西之战因年龄关系没有得到重用而默默无闻,漠北之战李广向汉武帝请命被封为前将军,在此次战役中率军执行迂回穿插作战任务,却因迷失方向而引咎自杀,李广虽然和匈奴人打了一生交道,但真正到了用武之时,却已冯唐易老,可谓时运不济也。

三是李广不适应新的作战方法。换句话说,李广自个儿单打独斗尚可,在战略战术和用兵用谋上还欠火候,他之所以多次全军覆没甚至被浮,就是因为李广对匈奴人运动作战没有更深更细的研究,面对匈奴军队新的作战方式缺乏更好、更多的应对措施,不象卫青和霍去病,智勇双全,善于用兵,以快制快,灵活机制,开创了大迂回侧翼和后方突然袭击敌人作战的先河,为汉军彻底打败匈奴军队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才是李广难封并多次全军覆没的真正原因。

当然,李广多次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李广一生却无愧于汉朝,他是名垂千古的忠良之将。谢谢!


知未是也


李广作为一名勇将,可以说实至名归,但是作为一名大将,却受到时代和个性的双重限制,导致用武很多,大功很少,所以人人都说他是“命数奇”,其实带着必然性。李广一生和匈奴多次交战,杀得匈奴胆战心惊,公孙昆邪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但是李广就是不能封侯。这就像NBA的麦迪,天纵奇才,就是拿不了一个总冠军。


李广在匈奴作战中的多次受伤,士兵尽没,甚至有一次被俘,都是和李广的个人勇武,才气有关系。李广自负其才,打仗只是一味勇猛作战,而忽略了军队整体的战术讲究,所以打胜了无法扩大战果,打败了就几乎全军覆没。举个例子,李广和张骞共一万多人出右北平,分路行军,李广军路上遇到单于四万匈奴主力。当时,只有四千人的汉军都害怕了,但是李敢率几十骑突入匈奴大军,又杀出来报告李广,说这支匈奴好打。于是李广结成环行阵,来安定军心,结果匈奴一阵骑射,汉军就死伤过半了,随后因为李广的英勇和张骞的支援,汉军才解围。战后,李广的部下几乎都阵亡了。所以,李广的勇武毫无疑问,但似乎只有血勇,而少于谋略,至少等张骞兵马会合,再与匈奴军决战呀。当然,张骞也有贻误军机之嫌,不过这只是李广用兵的一个例子而已。




这和李广打猎如出一辙,李广射杀猛虎或者敌军,不喜欢远距离射箭,一定要进入李广几十步内,有把握的射程之下,李广就能百发百中。但是,往往正是这样,李广在打猎也好,对阵也好,都因此常常受伤,主将都受伤了,周边护卫的士兵损失自然也不小。上文的公孙昆邪就是说完那句“天下无双”后,又哭着对景帝说:“李广常常和匈奴肉搏,恐亡之呀”,于是汉景帝把李广从上谷调到上郡。作为一个令敌人胆战心惊的大将,如果阵亡在敌军中,恐怕会打击了汉军的士气,让匈奴更加“有恃无恐”了。而李广,在汉景帝和汉武帝初期,就是这样如此“尴尬”的存在。

(汉军步兵的协同作战)

造成李广“尴尬”的,还有时代的因素。汉武帝初期之前,面对机动能力,骑射能力超强的匈奴骑兵,汉军一贯采取比较保守的作战方式。随着汉武帝设置了“屯兵八校尉”,用于研究和训练对付匈奴骑兵的方法。此时,“马政政策”和国家综合实力都见到成效,汉军的步兵协同对抗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也逐渐成熟,汉军开始化被动为主动了。而李广正好处在新旧两种军事思想的转变的时代,自然不像卫青,霍去病新崛起的将领那么熟悉新的作战方式,所以,李广只能被时代淘汰了。


大飞熊骑士


当年读《滕王阁序》,很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感到不解。后来读《史记》,才渐渐明白其中的不幸和悲凉。


冯唐是文帝时的边将,治军很能干,只是建功于和平年代,就一个"慢"了得,守边让时间流失,变成九十岁的老将了。这是没办法的事,连文帝都为他感到不遇时:若在高祖时,万户侯举手可得。但错失了。


而李广将军遇时,碰上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加上他李家的武艺,封侯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没有,这就让英雄悲伤,后人扼腕了。


大家知道,汉武帝是个"案牍"主子,什么事都喜欢亲力躬行。对于他一手发动的逐灭匈奴的战争,他更象一个大元帅,每次都细心过问。同样,在作战过程之中的行军,战斗详情,失败或胜利经过,均要让随军将领及时汇报。不仅战时是这样,平日训练驻防也得及时报告。这恰恰是李广的短板。李广将军本来就是"讷于言,敏于行″的人。不象其他人,会说会互粉,会找门路钻空子。但李广不行。与他同样一级的程不识将军,照样治军,一丁半点小事都让参军写下来,准时向上级乃至皇上报告。军也治了,成绩也上去了,官阶也跟着上去了。而李广一军,也是在踏实地埋头苦干,但没报告上去,有关部门怎么知道,又怎么评职称?


李将军不在乎"刀笔吏",而"刀笔吏"很在乎,因为他们是以此吃饭的。沒资料他就不会给你办,这点官僚机构向来如此。

至于军功,爱战士,疏财仗义,英勇作战,身先士卒,艺高大胆,这里就不叙述了。


总而言之,缺乏沟通,不善处理与上级的关系,使李广将军的运气越走越差。若以伐匈所立的功劳而言,他早就封侯了。

也许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罢。


劉一千五


李广,西汉名将,甘肃天水人,其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李广一生经历文帝、景帝、武帝,可谓三朝元老,在文帝时,就崭露头角,因击匈奴有功,颇受文帝青睐,景帝时,又因平定七国之乱,战功显赫,受到景帝的重视。可惜的是,文景两朝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军事上一直处于防守,李广的军事才能很难得到发挥,同时李广也形成了善守不善攻的打法。

到汉武帝时,风水轮流转,汉朝对强大匈奴采取前所未有的大反攻。这时的卫青是初出茅庐,名气远不如李广。公元前129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几路大军,主动出击匈奴。此时李广任骁骑将军,带领一万多兵马出雁门关北击匈奴。因为李广的名气太大,匈奴派重兵对付李广。因为众寡悬殊,李广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负伤被俘,最后,装死才逃回汉朝。

这是汉武帝给李广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同时也寄托汉武帝对他莫大的期望,李广本可因此一战成名,但面对几倍于己匈奴骑兵,李广本领再大,也无力回天。这也许就是命也,运也,时也。相比较李广的全军覆没,卫青率军千里奔袭匈奴祭天圣地龙城,俘敌700的战果,就显得尤为辉煌。

公元前119年,汉匈展开一场决定生死的漠北大决战。已经年迈的李广主动请缨,跟随大将军卫青再次出击匈奴。李广本欲带兵直击匈奴主力,无奈汉武帝曾交代卫青,李广年老,不可是其独当一面,这既是汉武帝的好意,也是对李广的不放心,毕竟这是决定汉朝命运的决战,汉武帝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李广被卫青派去侧翼迂回包抄匈奴主力,卫青则亲率大军与匈奴单于在大漠展开了决战。李广因为迷路,未能参战,使匈奴单于得以逃脱。李广也因此愤愧自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后人对李广的遭遇都深表惋惜。李广一生不可谓不辉煌,但始终没被封侯,一方面是他运气不好,另一方面在于他的才能所致。李广是个善于守城的名将,但在进攻方面比卫青、霍去病就差许多,再加上他年龄又大,所以,在同匈奴作战中,李广就很难建功立业,不被封侯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