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貧窮非我願

貧窮非我願,

富貴我不稀;

生在貧苦家,

自小多努力。

而今車馬行,

回首感慨兮:

多謝少時貧,

百味皆嚐盡。

讓我懂感恩,

進步每欣喜;

善解他人意,

春風伴我行。

貧窮非我願

寫下這幾句,源於近日聽聞的兩則故事。

一則,是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的高分被北京大學錄取,家庭貧困的她撰文“感謝貧窮”,感動了許多人。

另外一則,是幾乎隔兩年就得發生,而今再次發生在興國的青春悲劇。

先說後一則。

在剛剛過去的一週裡,興國有兩個家庭,同時陷入“一場歡喜一場悲”。

七月將盡,高考學子大學錄取通知如期而至。本故事中的阿依家獲得喜訊:阿依以高考590多分的好成績,被某名牌大學錄取。

與此同時,本故事另一家庭也接到喜訊:俊秀的獨子阿阿,以630多分的優異成績,被國內某名牌大學錄取。

看似不相關的兩個家庭,因為都有孩子今年高考,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秀,高考之後,便都對家庭的美好之未來,充滿了無限遐想!

如若孩子品學兼優,德智可贊,美好未來對於這些家庭自是指日可待。

然而,他們都忽略了孩子的立志、孩子的人生方向問題。

他們甚至根本不知,各自的孩子,都已陷入了愛河。

在學習之餘,阿依和阿阿相互愛戀,並明確了戀人關係。

2018年暑假,高考後,兩個高中畢業生北上江浙,來到魚米之鄉尋工,並在同一座城市落腳,成了暑假打工一族。

貧窮非我願

仲夏夜茫,七月未央,躁動的季節,青春夢不斷,異彩紛呈,夜夜不同。當獲知自己被名牌大學錄取的消息,阿依突然向阿阿提出分手。

一同考取了名牌大學,且都一起出來了在同一城市打工,怎麼,怎麼就無端地提出分手呢?

這是阿阿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他堅決不同意。

經電話、微信多次溝通,數日後,阿阿提出要見阿依最後一面,期待她能夠回心轉意。

約定時間是晚7點,見面地點某河邊。那是個楊柳依依的美麗去處。

一同出來打工、同宿舍女同學說,阿依,我們同你一起去吧,今晚情況特殊,我們充當一下電燈泡,這樣對你好。

不必了,沒事的,萬一有事,都有手機,阿依說。

出事的女孩,大都因為單純,以為手機是救命的神器,只要手機在手,就可以萬事大吉了。

多麼幼稚的想法。

多麼熟悉的畫面,曾經,又何止一次兩次上演?當今少年,怎麼就從不引起警惕?

同學們在宿舍一直等到九點也不見阿依回來,撥她電話,卻沒有人接。便結伴而急急忙忙到阿依說的約會河邊尋找,可是,悲劇早已經發生。

不知道生前的阿依有沒有想過撥電話求救?或根本就容不得她撥動手機?總之,阿依死了,在河裡;曾經的戀人阿阿也死了,在另一處。

樂極生悲,晴天霹靂。當兩個不同的家庭接到這同一條消息,真不知年輕的父母們,承受得起承受不起?

貧窮非我願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貧窮,將貧窮當成寶貝,而是因為,貧窮與生俱來,我們別無選擇。因此上,感謝貧窮,這不是成功者成功後的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不,絕不!

每一個從貧窮中掙扎、奮鬥出來的人,不論是否歸屬於“成功”,都會有深深的感觸、體悟:感謝生命!感謝這一片土地和命運給的貧窮!

貧窮,它只是一塊磨刀石。意志堅強者,默默接受命運安排的磨試,每一次磨熬,只當作是鋒利自己的歷練。

一些人被磨鈍,不再有用;一些人被磨滅,行屍走肉,直至消散無蹤。

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將貧窮當作是上蒼給予的一份禮物,一次次的錘鍊自己,堅定自己的人生意志與信念,並最終在忍辱負重中爆發能量,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沒有最後的絢爛與耀眼,貧窮只是貧窮本身,苦難的孿生兄弟而已。

只有在貧窮這塊廢墟上走過來,貧窮才有了昇華的意義。

是的,只有明白生活的不易,方能自力更生,積極進取,努力奮鬥。

只有真切地感受到被歧視,直面貧窮給我們造成的各種困難,各種無奈,各種艱辛,如此,我們才最能夠接收到人間的溫暖,也最懂得感恩與回報。

王心儀就是這樣的代表,出生在農家,媽媽體弱多病,還常年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家中有倆弟弟,大弟弟即將升入高三,小弟弟還沒有上小學,一家六口全靠家中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指的就是這一類家庭裡走出來的踏實、聰明、優秀的孩子。

他們,或者她們,幾乎其貌不揚。那是因為勞動的重壓,生活的貧窮。

但他們或她們,卻志存高遠。王心儀的班主任這樣評價心儀: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格局很大。

這三句話,是對一個從貧窮中走出來的孩子最高的評價!

踏踏實實於貧苦的家庭,不抱怨,不自暴自棄,心能夠站在高處俯覽生命,王心儀從小學起就主動幫助爸爸媽媽承擔家務,餵雞割草,放羊耕地,倒水喂藥照顧照顧媽媽,無微不至關愛弟弟。

窮人家孩子各有不同,但只有有韌性的貧窮人家孩子,才能最終勝出。

貧窮非我願

與王心儀這般的孩子不同,今天,大多數的孩子通過父母的努力,早已經走出了貧窮,走向了富裕。

貧窮不是我們願意要的,富裕之後我們的精神、知識、心智、格局也要跟上。

而今天,許多人擺脫了經濟的貧窮,卻依然停留在精神、知識、心智和格局等等方面的貧窮階段。

其中教育子女體現得最為搶眼。

為了早日擺脫物質的貧窮,今天的中青年一代,將全部的身心撲在掙錢上而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丟在腦後,拋至九霄雲外。

孩子唸書越讀越差,這是許多家長最不願意看到的。

即使成績不錯,但心智發育跟不上趟;

或有的過分“懂事”,社會上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懂,也很令父母擔憂。

猶記得我們70、80生兩代人,少年時都被父母好好管教著,多好!

貧窮非我願

前幾天,幾個朋友聊起年幼時,父母對我們說得最多的是:好好吃飯,少吃菜多吃飯;出門看路,與人和氣,多交朋友少鬥鬧。

哈哈,少鬥鬧,至今聽來依然親切!

只是,到了我們的孩子這一代,他們最大的缺失,不是別的,而是父母的諄諄教誨,言傳身教,以及那份絮絮叨叨的關愛!

因此上,當孩子面對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他們和她們,沒有建立起來正確的人生覌、社會覌,他們的選擇是偏激的。

偏激的孩子行為,就如本文故事中的阿阿。而千萬個阿阿,其實隱藏在我們許許多多的家庭。

問題沒有暴露出來的時候,人們都在嘻嘻哈哈;問題暴露出來之後,人們只會愕然,卻不會深入思考,為自己敲響警鐘。

貧窮非我願,富貴我不稀,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珍惜身邊的致愛親人,不要讓親者痛,或許,便是本文所要的基本,甚至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