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你的深度思考力,正在被低智綁架

你的深度思考力,正在被低智綁架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的力量》

“人們對手機和互聯網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當代年輕人只關心自己周圍3米以內的事情”

“電視上盡是一些猜謎和笑話之類的綜藝”

“節目上有人說’納豆對減肥有幫助’,大眾便會不假思索地去將超市裡的納豆搶購一空”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裡,列舉了大量日本正步入低智社會的“證據”,更是發出了哀嘆:

“在日本,放棄使用大腦的人,也就是不進行思考的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這難道僅僅只是日本嗎?

審視周遭,你會發現,中國也正在陷入“低智商社會”的危機之中。

娛樂、熱搜、遊戲、情緒煽動……

這些與你的生活無關的信息大量充斥著,消耗你的大量時間和精力。

搜索、複製、粘貼……

愈來愈依賴搜索引擎和現成的答案,急功近利的追捧著各種各樣“內容簡單”、“即可見效”的“暢銷書”和“速成指南”。

不得不承認,當我們越來越沉迷於碎片化娛樂、依賴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時,我們正在一步一步的喪失思考能力。

你的深度思考力,正在被低智綁架

1、如果思考成為一種奢侈,速食快樂將代替咀嚼價值

你的身邊,有多少人每天都在刷短視頻?

“123,愛就像藍天白雲晴空萬里……”

“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

……

這些所謂的“神曲”總能在大腦空閒的時候,如蛀蟲一般在腦海裡反覆遊蕩。

隱藏了時間的界面,輕鬆獲取新視頻的操作方式,不需等待即可獲得的滿足……

回想一下,有多少人收藏著大量的“乾貨文”,朋友圈裡曬著各種讀書打卡。

網絡的便捷,搜索引擎的強大,讓我們不知不覺產生了錯覺,勤奮的收集這些信息,大致閱讀過書籍,就認為“自己最近進步很大”……

通過輕觸獲取無需等待的滿足,連原本需要通過自身感受獲取的“感動”,也可以通過精心編輯的拆書、細心編排的視頻而輕鬆地從別人那裡獲得。

追求生活樂趣的人們,卻在不知不覺放棄了思考。

帕斯卡留給世人一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棵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

“思考始於懷疑”,能保持懷疑的態度,放棄享樂和安逸,的確很難。

如果思考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奢侈,人們速食快樂代替咀嚼價值。

你的深度思考力,正在被低智綁架

2、隨大流——低智的表現之一

的確,沒人會拒絕快樂,但思考和娛樂也完全不矛盾,只是有思考力的人絕對不會讓碎片化的娛樂掌控人生。

注重深度思考的人,或許普通人難以感知的長線收益,深陷碎片化信息中的人,更容易只看到娛樂帶來的短暫歡愉。

思考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社會對低智變得格外寬容,連製造爛片的人都敢叫囂辱罵“主要怪觀眾”,故意把作品拍得中二來博取話題。

大前研一提到低智的另一個表現之一,就是隨大流

人云亦云,被別人引導著思考什麼,選擇什麼,但卻以為這些完全是自己的判斷。

最近被爆出日本某祛疤膏實際上就是慶大黴素,但是經過代購、知名博主、購物分享平臺的背書,大言不慚地推薦給孕婦、小孩使用,甚至還能言之灼灼的保證祛疤效果,引起一波哄搶浪潮。

作為處方藥的慶大黴素,其副作用嚴重者會導致腎衰竭與耳鳴失聰。但此刻,所有人都遺忘了平時都知道是藥三分毒,購買處方藥更是要謹遵醫囑的常識了。

群體聚集時,往往不是放大智慧,而是放大愚蠢。

“中國式過馬路”、“砸日本車”,這些社會事件都一再以事實告誡,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大前研一也曾說過,或許每個日本人作為獨立個體時都是精英,然而一旦群聚在一起,就會表現得低智。

從眾其實是披著外衣的愚蠢。

你的深度思考力,正在被低智綁架

3、擺脫低智,你需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思考力決定競爭力。但泛泛的思考遠遠不夠,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深度思考。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說:“要想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應當給他們一種工具,通過使用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模式”。

思維導圖就是這樣一種工具,能夠幫助人們開發大腦的無限潛能,它是一種有助於人們高效思考的可視化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可以在人類認識和使用大腦的過程中,提煉出大腦工作的本質,剖析其在記憶、閱讀和創造性思維方面的工作原理,告訴我們如何駕馭大腦的操作引擎。

人腦的左右半球有各自獨立的意識活動。左腦傾向於語言思維,負責邏輯理解、記憶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等特點;右腦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等,思維方式特點包括有序性、跳躍性、直覺性。

思維導圖通過文字、線條、顏色、圖像、結構,運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充分使用並開發左右腦功能,被稱為“全腦思維工具”。

水平思考有利於人們想出新的點子,為解決事情提供更多的選擇,提高效率;垂直思考則有利於對水平思考所迸發出來的點子進行進一步的延展,提高水平思考的能力。這兩種方式的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有條理、有邏輯地捕捉思考脈絡,呈現思考內容。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受限於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很難有新思路、新想法。如何拆掉我們思維的牆呢?“3相、4到、5感、6帽、7何”這些常用的思考方法可以鍛鍊思考力,幫助我們衝破思維的侷限。

這是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Edward de Bono)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這種思維方式強調的是“能夠成為什麼”,而非 “本身是什麼”,即尋求一條向前發展的路,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運用德博諾的六頂思考帽,會使混亂的思考變得更清晰,使團體中無意義的爭論變成集思廣益的創造,提升每位成員的創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