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互联网时代的”三段论“——从头条的崛起与微信的停滞说起

最近以来,随着腾讯二季报预期的调低,以及最终出炉的不尽如人意,对腾讯的反思文章比较多。当前,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用户时长很难再增长,移动互联网领域进入“白热化”的存量争夺阶段,白刃战、阵地战,空前激烈。可以说,腾讯多年经营的“只参不控”“只投资不参与”的联盟制防线现在处于全面防守阶段。而在腾讯用户时长减少的同时,另一个后起之秀今日头条的用户时长则在快速增加。此消彼长的背后,是否反映了什么?鸟叔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头条系的异军突起,其实代表了流量自身的进化规律。

互联网时代的”三段论“——从头条的崛起与微信的停滞说起


1 旧时代的信息传播

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也是一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储存与传播史。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媒介手段,要解决的都是人和信息的关系问题。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从草莎纸到活字印刷术,只有在语言文字先后诞生、书写工具与书写载体相继发明后,人类的知识与信息才得以跨越时空间隔进行传播和留存。从人与信息的关系角度区分,可以把人类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出现之前,可称为互联网史前时期/“流量0.0阶段”:

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

1920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开办世界第一座商业广播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式开播世界第一座电视台;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千余年演进里,人类信息传递从报纸到电台再到电视,传输内容从单一图文扩展到音视频多媒体,传输带宽越来越大,传输距离越来越远,传输即时性越来越强。然而无论如何演变,都有一个共同点:均是一对多的、单向传输的“广播”方式。


2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

而互联网出现后,任何两台联网的计算机或智能设备均能直接握手和双向信息交互,互联网世界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也就是说,在不考虑互联网里的根域名服务器等重要互联网节点的情况下,互联网是一个Peer to Peer(P2P)的去中心的世界。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那么为何在互联网出现后,人类社会的知识就很快从之前千年的线性增长变为指数型增长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互联网与PC相继而生,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对信息的生产速度、加工效率和存储密度都过低。例如,1772年,乾隆爷主持编纂《四库全书》,360多位官员学者参与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共7.9万卷,约8亿字,全国仅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脱离了计算机的帮助,即便在现代,如此巨著也难以广泛传播。

(2)受存储密度过低、传输带宽过低所限,人类所产生的信息分散于全世界,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和辐射范围相当有限,人类处于信息孤岛之中。

因此,具体对某个人而言,可接触和利用的信息只是人类信息的极小一部分,因此也不存在“知识大爆炸”的感慨。打个比方,当小青年只能接触到同村的姑娘然后挑一个谈恋爱时,他不会有挑花眼的感觉;而当他突然能接触到全国的姑娘时,那一定会有“姑娘大爆炸”的震撼。姑娘还是那么多,只是你的眼界不一样了而已。

(3)传播方式的变化加快了新信息产生的速度。在旧时代,一对多、单向的“中心辐射”式传播方式只足以传递信息,但不足以激起信息的快速交互、广泛碰撞;而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新时代,链接的数量变为2的n次方,信息双向即时传输,因此,信息快速交互、人脑往复碰撞,人与信息相叠加,形成原子裂变式的链式反应。

因此,新旧两个时代,人与信息的矛盾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旧时代,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与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们有限的知识与信息的需求和处理能力与海量信息供给的问题。


3、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三个阶段

互联网的一大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人与信息的矛盾问题。根据解决方式的不同,这又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人找信息的“流量1.0阶段”

1994年,雅虎成立;

1998年,Google成立,搜狐、新浪成立;

互联网的第一阶段,解决人与信息的思路仍旧沿用了旧时代的信息管理思路,去帮助人们找到需要的信息。可总结为“帮助人主动去找信息”,可称为“流量1.0阶段”。具体实现方式有两条路径:

A、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沿用的是图书馆管理思路,通过机器爬虫抓取并整理、存储网上信息,建立目录与索引,人在搜索引擎上主动搜索,搜索引擎筛选信息,然后由人肉眼匹配选取,最终获得信息。

B、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沿用的是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传播思路,在搜索引擎辅助下,通过网站小编人力筛选信息,并在门户网站分类列示,网民通过浏览器上网站浏览获取信息,或由网站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推送。

(2)人找信息的“流量2.0阶段”

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发展,网民对社交网络的停留时长占比越来越高,于是人找信息的方式进入第二阶段,从“中心化的机器过滤”变为“去中心化的人肉过滤”,可称为“流量2.0阶段”。这一阶段以人人网、微博、微信为代表,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结成社交网络,并在网络上分享和获取信息。“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相当于发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发掘和筛选信息的“群众运动”。毕竟社交网络通常反映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行业与地域、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因此可以通过社交圈的分享获得有效信息。

然而这一”人肉过滤和发掘信息“的办法逐渐暴露出很多不足:

一是一窝风现象严重,微信朋友圈诞生至今,已先后经过了鸡汤热、养生热、秀美食美景热、健身跑步热等几轮热潮;

二是信息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热点事件往往迅速霸屏,例如最近的疫苗事件期间,朋友圈很难看到其他信息;

三是网络节点增多后,往往噪音信息充斥,人肉过滤变成人肉干扰。

(3)信息找人的“流量3.0阶段”

第三阶段就是以今日头条为代表,是通过机器算法主动去适配人与信息,并根据个人偏好推送信息,这可称为”流量3.0阶段“。此阶段下,获取信息就发展为单纯的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再掺杂社交网络因素。这有以下优势:

一是适配程度更高效更精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机器算法对你的画像会越来越精准,而社交网络反而会渐渐水化和噪音化。

二是获取信息变得更纯粹,无需考虑社交因素,例如是否点赞,是否关注,是否屏蔽,等等。

三是符合了人们追求“懒”和便捷的诉求。微信的主要定位是社交工具,因此张小龙在微信功能设计中会有意识地限制公众号与朋友圈的功能,体现在使用中即是资讯获取的不够便捷和不方便。而头条则定位为信息分发平台,信息分发的精准度和便捷度都很高。


4、为何更看好头条系的发展

在《全面反思腾讯战略》这一雄文中,作者提出未来的时代是算法的时代,而头条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分发的算法,也是技术研发的主要方面,算法工程师达800名;而鹅厂则坐拥海量用户数据,但数据在部门间未打通,且对算法重视度不够,算法工程师寥寥无几。

为何说会更看好头条系的发展呢?

(1)时代趋势的必然。如前文所说,互联网进入“流量3.0阶段”,今日头条所走的以机器算法向人推送信息符合这一趋势。

(2)互联网企业的基因使然。正如阿里的基因是电商,做社交无功而返;腾讯的基因是社交,做电商不了了之一样,BAT各有其自身基因,并非全能。微信、QQ的社交工具定位,与信息分发平台存在冲突,换言之,鹅厂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没有出现强大的新势力时,还可以兼收并取,但头条杀出来后,则难以兼顾。

(3)象与狼的对决。鹅厂经过20年的发展,像一头大象,身躯如山令人望而生畏,但大企业病已经显现,动作缓慢;而头条系作为一个新势力,则像是一只头狼带领着一群小狼崽,快速成长,纵横四方。今日头条创立于2012年,从“内涵段子”起家,发仞于小镇青年之间,而近丙年来用户数量和信息质量都在快速提升,已成为与微信分庭抗礼的一大势力。

(4)头条的野望。无论70、80还是90、00后,现代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懒”,能够用一个APP解决的问题决不再打开第二个APP。所以微信支付为何能够后来居上,超越也是有庞大体系作支撑的支付宝?就是因为微信是大家随时开着、使用时长最长的APP。风水轮流转,头条也利用人们的这一特点,将触角向短文、小视频、问答、收费专栏等等延伸,先后推出微头条、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等,集成于一个APP之中。大家在一个APP平台解决各种资讯需求,何必再用相互隔绝的多个账号呢,所以,微博、知乎、快手危矣。


5 结语

展望未来,从人与信息关系角度,中国互联网可能由四大平台构成:鹅厂回归社交平台,流动的是社交信息;阿里是商品与数据平台,流动的是商品信息与数据信息(京东是商品平台);头条是资讯平台,流动的是资讯与知识;美团是服务平台,流动的是服务信息(58也可归于此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