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看了標題,你一定覺得奇怪:中國的哪位皇帝有如此能耐?一聲令下,能讓亞歐兩大帝國激戰三年。此皇帝名叫蕭衍,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其國土面積不過262萬平方公里,文治武功亦遠不及漢唐諸君,還是分裂時期的小朝廷,為何會有如此能力呢?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梁武帝的傳奇

這是坊間流傳的一個傳奇故事:

話說公元519年,久居南京城的梁朝皇帝蕭衍,一日向北而望,忽然嚮往起北方的大好河山來,頓起北伐之念。當時,北方的北魏政權勢力強大,征服並不容易,蕭衍不管,他下令徵調全國船隻練兵、運兵和運糧。於是,大量的民用、商用船隻被徵為軍用,據說,佔到了當時全國船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這一舉措,極大的影響到了南朝的絲綢貿易業。南梁絲綢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由海上絲綢之路運往西亞和歐洲的絲綢每天絡繹不絕,很好的滿足了歐洲貴族們對於絲綢的大量需求。可是現在,大量商用船隻被徵用,絲綢貿易大為減少,據說,歐洲人頓時受不了了。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其時,歐洲的強國是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是個狂熱的絲綢愛好者。查士丁尼不知道絲綢減少的原因是中國水路不暢,他只知道歐洲的絲綢都是經由他們的鄰居波期帝國運過來的,以為是波斯帝國在搞鬼,於是與波斯帝國開戰了。時間是公元540年,一直打到公元543年,戰事慘烈,勝負難分。

這是一場由絲綢引發的戰爭,中國的絲綢對西方的影響真的有如此之大嗎?我們必須回到公元540年,去認真瞭解一下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的那場戰爭,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家住何方,有何過節?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公元395年建立,定都於今天西亞士耳其的君士坦丁堡;是以土耳其為中心,覆蓋了地中海東半部諸國的一個政權。東羅馬帝國的前身是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在位時,夢想著恢復古羅馬帝國的榮光,將地中海周邊所有國家都收入囊中。

波斯帝國在哪呢?簡單的說,他就是現在的西亞軍事強國伊朗。波斯帝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公元前550年,帝國就建立了,後來經歷了被滅、重建、再被滅、再重建的歷史過程。在東羅馬查士丁尼時期,波斯帝國的主宰者是伊朗的薩珊王朝,兩國從公元528年開始,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

那麼,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有什麼過節呢?有的,因為他們離得太近,都鄰著西亞,一山不能容二虎,成為了世仇、宿敵。早在公元231年,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就開戰了,一直打了一百多年,直打到羅馬帝國遭外族入侵,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才罷休。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後來,分裂後的為東羅馬帝國再度強大起來,大有恢復它的前身羅馬帝國的光榮之勢,波斯帝國坐不住了,他不能看著東羅馬強大起來,那樣的話,對它的威脅就太大了,所以波期帝國又主動發起了戰爭。

那麼,這兩個帝國,在540年,有沒有因為絲綢而打過仗呢?

公元540年那場戰爭,與絲綢無關

公元540年有沒有戰爭?

有的,那是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在位時,與波斯帝國的第二次戰爭,時間是540年至545年,一共5年,這與前面傳說中的時間540年到543年有出入,少了2年。

其實查士丁尼並不想與波斯帝國交戰,因為查士丁尼把主攻的方向放在了別處,只想與波斯帝國講和。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那就是公元532年,第一次波斯與東羅馬之戰,查士丁尼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卻與波斯講和了,還答應賠給波斯1000磅黃金。這不是很能說明問題麼?他不想與波斯打。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至於從540年開始的第二次戰爭,那是波斯單方面撕毀了和平協定,對東羅馬帝國採取的突然襲擊。史料記載,波斯帝國國王庫斯魯一世在540年率大軍對東羅馬帝國發動突襲,突襲地點為今天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一帶,當時東羅馬並無防備,以至於連失三城。波斯軍隊還對佔領的城池安條克城進行了屠城。

史料記載得如此清楚,證明了公元540年的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之戰,並非為了絲綢,而是為了爭地盤,並非東羅馬帝國主動,而是波斯帝國主動。那為什麼有人要杜撰這麼樣一個假故事,強調我國的絲綢可以引起別國的戰爭,梁武帝的一個舉動,可以讓別的國家大動干戈呢?不過是為了長自己志氣,滅他人威風罷了。

中國皇帝一聲令下,為何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大打出手三年不休?

結語:其實,梁武帝沒有那麼大能耐;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也不是頭腦簡單之人。相反,絲綢貿易的減少,倒是讓查士丁尼打開了腦洞,他的應對之法不是打仗,而是派出間諜到中國來偷學絲綢紡織技術。結果,這個梁武帝暈頭暈腦,幫助人家間諜學會了技術,並帶走了蠶種,以致養蠶織絲技術外洩,中國從此不再是唯一的絲綢供應國了。可嘆!可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