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葉志超在朝鮮戰場上奔逃五百里,敗軍之將下場如何?

一支軍隊的潰敗,無非有兩點,一是軍隊實力不如人,二是主將昏庸怕死,按照當時中日甲午兩軍在朝鮮戰場上實情來看,軍隊實力可能還比日軍稍強,而且給養充足,那問題肯定是出在主帥葉志超身上了。

狂奔五百里,朝鮮戰場上的敗軍之將,這就是葉志超在我頭腦中的印象。按照現在主流意識及我們原來所受的教育,他就是一名貪生怕死的庸才,在同日本軍隊作戰時,好像是一觸即潰,然後扔下部將和輜重不顧,棄城而逃,連夜狂奔五百里,逃回中國境內,把朝鮮拱手讓給了日本。

不過時至今日,不同觀點和新資料的出現,持反對意見的翻案論點也常現於各報端和不同媒體,孰是孰非令人莫衷一是。

葉志超,淮軍將領,字曙青,安徽合肥人。早年跟隨劉銘傳鎮壓捻軍,從一名士卒積功至總兵。賜號額圖渾巴圖魯,並得李鴻章賞識,留北洋。光緒初,擢直隸提督。後鎮壓熱河金丹道教,被清廷賞穿黃馬褂。中日甲午朝鮮戰事起,奉命帶兵入朝參戰,敗退回國,清廷下令奪葉志超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不許。械送京師,下刑部審訊,定斬監候。後赦歸家鄉。1900年獲釋,次年去世。葬黃老郢。


葉志超在朝鮮戰場上奔逃五百里,敗軍之將下場如何?

葉志超狂奔五百里回國,源自《清史稿》中對葉志超的描述:“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僅這一鐵板釘釘之句便將其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後來的史家一直沿襲這一說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近現代史》中寫道:“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棄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國境內”。這就是我們頭腦中葉志超印象的來源。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有意裁撤湘軍,淮軍趁勢崛起,相比較來說,淮軍將領沒有經過如湘軍將領那樣的激戰死戰,他們的對手除前期一些對太平軍的戰鬥外,最強的就是對手就是捻軍了,至於對那些各地叛亂的鎮壓,應該都不稱其為戰鬥。中間這二三十年的太平時日,對這些淮軍將領意志上的消磨那是比較大的。

葉志超在淮軍中並不是扛鼎之人,他出身貧寒,早年給人放牛,但從軍後還是一拼死敢戰之人。他驍勇善戰、有勇有謀,很快脫穎而出,成為淮軍的重要將領和李鴻章倚重的心腹。葉志超能成為淮軍高級將領,雖然有李鴻章提拔的因素,但主要還是靠他一路摸爬滾打敢玩命換來的。

及至甲午之時,這些將領們大都年近花甲,沒幾人願意還去經戰陣冒死命了,或者是如劉銘傳那樣,看清了形勢,儘管被排斥在家,也多次拒絕朝廷召命,不願去冒此風險。於是,李鴻章只能將這百般不願去的葉志超趕著上陣去了。

葉志超在朝鮮戰場上奔逃五百里,敗軍之將下場如何?

至於戰爭的過程就不細述了,一是史書多有記載;二是出入較大,如我等之人是根本分辨不出真實情況的。只是從當時的情況看,無論從軍力還是後勤補給,中國都不在日軍之下。唯一缺乏的就是軍心和鬥志,這兩者相較可謂是天上地下。

明治維新,日本全國上下一心,“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是當時日本所有國民的努力方向。他們節衣縮食,捐錢購艦,以我們現在不可想象的狂熱支持政府的國策;而反觀當時之中國,儘管有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和陸軍,但在觀念上,打贏打敗是皇家之事,是淮湘之爭,是帝后間的黨爭搏弈,與民何干。從後來劉公島丁汝昌被困近兩個月的時間內,無一援兵前來相救就很能說明問題。

日本想吞併朝鮮並以此作為跳板繼而侵略中國,這個是肯定的。其狼子野心路人盡知。但作為決策層,明知這點卻心存僥倖,以為日本在甲午之戰還如上次一樣,最多派幾百兵丁去保護他們的使館,對日本出兵規模等重要信息一無所知。以至於上陣時盡顯倉促之態而不敵,從而遭致失敗,可以說,這場戰爭從一開始便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葉志超在朝鮮戰場上奔逃五百里,敗軍之將下場如何?

我們一直在說是日本是不宣而戰,其實,如果要認真起來,還真不能這麼說,中國出兵朝鮮之時,按《天津條約》規定:“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對這重大的條款,怕是朝中沒幾人能記得或重視。所以,日本出兵朝鮮也並非是沒有依據的,怪只怪當時簽訂這條約之時,沒人想到會埋下禍根,從而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至於兩軍會在朝鮮兵戎相見,開打前是否還應該通知對方,那就真是好笑了,因為去,肯定是要戰的。

葉志超作為朝鮮戰場的陸軍前敵主帥,對朝鮮戰爭的失敗肯定是要有不可推卸責任的。首先他就不是報著必死報國之心去的,而是被逼無奈才去應個景兒的,在戰前便三番五次電告李鴻章要求回國,請李鴻章換將,只是中堂大人不肯。他只有勉為其難,然此時的他早已不是當年的淮軍悍將了,而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加上年事已高,一心只想著如何能早點回國。在這樣統帥帶領下的清軍,一戰即潰的結果是很容易想到的。

但,軍心渙散,人盡思跑卻是當時的實際情況,除少數如左寶貴這樣的忠勇之人外,絕大部分人是不願意效命抗敵的,所以,要把這責任全部推在葉志超的頭上,怕也有點不是太合適。

現在為葉志超翻案的文章重點是在於這“如何跑”,他們指出這“狂奔五百里”是不實之言,葉志超並沒有過鴨綠江,而是邊退邊防,先是退到安州北部防守,然後又防守於義州。跨過鴨綠江回國是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回國也不是修整,而同樣要在九連城防守。當然,還有其它更多不同的說法,以說明葉志超是被冤枉的。

葉志超在朝鮮戰場上奔逃五百里,敗軍之將下場如何?

其實我覺得,敗就是敗了,跑就是跑了,至於如何敗,如何跑這都不重要,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只是採信的史料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罷了。至於還有一種是為李鴻章保存實力,免遭步僧格林沁後塵的說法,我覺得那真是想多了。

關鍵是敗了總要有個人出來擔責任,海軍自有丁汝昌擔,陸軍當然就應該由他葉志超來擔了,除非你如左將軍一樣的戰死殉國。就如同當年崇禎殺熊廷弼一樣,命令是你發佈的,大家都是遵照你的命令撤退的,你不擔責任誰擔?至於後來一大堆的盆子扣在你頭上,那也是你活該。

這其中有個張冠李戴的故事,不妨叫作“葉冠衛戴”。葉志超到朝鮮後曾收夫人的來信,囑咐他“勿身先士卒”。不幸的是這信落到了日軍手中,被日人寫進教科書廣為宣傳,以說明中國軍隊就是由這樣一幫將領所統帥,其貪生怕死之狀,一堪一擊云云。搞笑的是他們弄錯了對象,將這安在了衛汝貴的頭上,以至於衛汝貴留下了這“勿當前敵”的段子,最終還頂了葉志超的缸,被朝廷處斬,成為陸軍被處斬的最高將領。

葉志超是幸運的,儘管他被判為“斬監候”,畢竟是沒有“斬立決”,這就如同今天的死緩同立即執行一樣,有本質的區別。最終朝廷還是要倚重李鴻章去馬關簽約,看在李中堂的面子上,葉志超在蹲了幾年小牢後被赦回家,最終在家鄉病逝。至於他狂奔五百里之事,怕是萬世也說不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