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王朝》菜市口觀斬,雍正是真的粗心張廷玉的存在了嗎?張廷玉當時是什麼感受?

青燈問史


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因為在恩科考試的時候利用主考的身份幫弘時搞夾帶,被李紱發現舉報,雍正大怒。

這時候,作為張廷璐的兄長張廷玉,因為是上書房首席大臣,他的態度就尤為重要了。這不僅僅是一個夾帶的問題,同時還是一個政治問題,老八集團意圖通過保張廷璐來陷雍正於不義之境地,而朝中以孫嘉誠為代表的清流集團則想以此為契機大張風氣綱紀。

按照常理,張廷玉只需迴避就可。但是雍正卻有自己的打算,在群臣都以不同的聲音要求處置張廷璐的時候,他要等待張廷玉的態度,以此來考驗張廷玉的忠心。

對於張廷玉來說,這無疑是殘酷的。如果上表大義滅親,自己將陷入無情無義之境地,如果上表力保,則陷入無君無父之境地,無論他怎麼決策,都難以兩全。孫嘉誠此時則幫張廷玉寫了一份奏摺上呈了雍正,這是孫嘉誠的聰明之處,因為他知道,這份奏摺,張廷玉雖貴為宰相,也難書寫。

但是孫嘉誠摸清了張廷玉的秉性,就因為古往今來的一句話:先有君父,然後才有自我和兄弟。

跟皇帝君父永遠站在一起,這才是張廷玉屹立三朝不倒的根本所在。這一次,概莫能外。

雍正的反腐手段很厲害,很特別,就是現今,也為人所稱道,這一招,就是號令百官到菜市口觀斬。血淋淋的現實,讓那些坐在官位上的大小官員從心理上受到震懾,從而縮回伸向腐敗的雙手。

張廷璐被押往菜市口了,就要砍頭了。可是雍正還要叫上這位大義滅親的兄長張廷玉,他真的是粗心,忘記了張廷玉是張廷璐的親哥哥了嗎?

從等待張廷玉奏摺一個晚上就說明雍正根本就沒有忘,而且記得比誰都真切。可是他為什麼非要將張廷玉帶過來呢?

因為雍正要樹立皇帝天子的權威。因為諾敏和張廷璐案子,雍正登基之初的兩件事情都辦砸了,這正好給那些發對雍正的人以藉口,比如老八集團,隆科多等大做文章,來陷雍正於無能不義之境地。

迫於政局還不夠穩固,雍正還需要時日來樹立他的絕對權威,而這是需要有人來配合的。恰逢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犯了法,對於雍正來說,這也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既可以考驗張廷玉的態度,也可以為自己樹立起威信。如果張廷玉此時不配合他的舉動,那麼雍正也會收拾張廷玉,這也就是雍正為什麼要等待張廷玉的奏摺的原因。而到菜市口觀斬,少了張廷玉這個主要配合對象,也就少了那種浩浩皇威的氣氛。

所以,不是雍正粗心,根本就是別有用心,故意的。

作為臣子,張廷玉做到了先有君父的責任和義務。但是作為兄長,他失去了親情,必將陷入無情無義之境地。

所以,可想而知,他的內心是痛苦萬分的。我想,張廷玉當時的內心是這樣的:

一是悔恨。悔恨當初看見他與弘時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多關心多提醒張廷璐,不要再科舉的事情上栽跟頭,要樹立正氣。因為無論是誰舞弊,他張廷璐這個主考都逃脫不了責任。

二是自恨。張廷玉作為上書房首席大臣,萬人之上,一人之下,卻要大義滅親,而束手無策,莫說是拯救張廷璐,就是為自己親親的兄長說一句話,都會陷入無窮無盡的政治漩渦中去。他張廷玉這個宰相,當得何其悲哀,何其痛苦。

三是痛恨。如果說他面子上必須與雍正保持一致,那麼內心只怕對雍正這種無情無義之舉動也是深深痛恨的。就算是張廷璐犯法了,他可以迴避,但是卻非要拉上他為皇帝樹威,被皇帝利用,內心只怕想死的心的都有。

只是張廷玉能混跡於三代王朝,早就練就了一身泰山崩於前而我自巋然不動的不露聲色的本領,就算是痛恨萬分,也要保存忠君之思想。既難兩全,也就只能保全一邊,畢竟,未來的日子還要過。


青燈問史


首先我們要揭露一個秘密,科場舞弊這件事,張廷玉一開始就被八爺集團套路了。

第22集,雍正即位,頭幾件事之一就是開恩科。

上書房幾個大臣和雍正一起商議主考官人選,在場的分別是隆科多,張廷玉兩個中堂,八爺,十三爺兩個王爺。而八爺推薦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

按理說自己親人被舉賢,應該高興,至少也應該是個馬屁精樣子,比如在旁邊趨炎附勢的隆科多——

然而,張廷玉是這個表情——

沒有學過戲劇的觀眾可能不會去解讀一個表情的內涵,但是就算是普通人,也應該看得出來,這表情絕對不是酸爽的意思,而是——驚訝,謹慎,甚至帶有一點點焦慮。

此時張相爺內心的臺詞是:

1. 黃鼠狼給雞拜年,你們幾個小樣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2. 我這個不省心的弟娃兒什麼時候和黃鼠狼混到一起了,藥丸!

3. 我現在該怎麼應變?

果然,張廷玉看到大家都同意自己弟弟出任主考,自己反對已經不可能,於是馬上做出了應變措施——

推薦了清流領袖李紱出任副主考。

張廷玉這個時候推薦李紱作為副主考,其實想的就是找個靠譜點的人監督提醒著自己的弟弟,怕他翻車,而後來李紱確實也提醒了張廷璐,無奈張廷璐實在是太笨,反應不過來,做了替罪羊。

張廷璐本人並不是八爺黨,他的哥哥張廷玉貴為中堂,本人舉賢要避親,不能提攜弟弟,而八爺這麼提攜一下,張廷璐必然感恩戴德。

提攜對方手下這套路是八爺經常用的——追繳戶部欠款,雍正失利被罰,八爺就趕緊舉薦年羹堯,年羹堯後來感謝得屁顛屁顛的。也就是一句話,就把對方陣營瓦解,把人拉攏了。

在剛剛舉薦張廷璐這件事上,八爺可能也沒想那麼多,就是搞搞關係。但是弘時利用科考賣題賺錢,那麼被牽連的必然就是主考官張廷璐,就算查出來是弘時犯案,雍正也不可能殺弘時,也只能找替罪羊張廷璐背鍋。

所以就這樣,八爺表面上是在巴結張廷玉,拉攏張廷璐,實際上最後既成事實是挖了一個巨大的坑,等著張廷玉滅一門親人血脈,斷一條骨肉胳膊。

當然如果遇到雍正殺弘時那就更有好戲看了——你皇帝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自己都無情無義,還有什麼臉統治天下人?這個時候八爺只要出來幫雍正擦屁股,就算是抓著了他的把柄,有了要挾的條件。

內心如此毒辣,表面如此溫柔,道理還如此高大——舉賢不避親。

事發以後,先說張廷玉的感受。

肯定是千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啊——

我老張家幾代清明,千辛萬苦,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就壞到你幾爺子手上了。

作為幾代為相的桐城望族,名節比什麼都重要,因為貪腐,死在了科舉這種大事上,而且更何況是人都知道張廷璐只夾帶了幾個學生,並沒有貪腐,做的是替罪羊。

這屬於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對於張廷玉更大的麻煩就是陷入了矛盾——忠孝不能兩全。

殺弟弟,那麼就是不孝。不殺,就是不忠。

這時候人們會覺得張廷玉肯定是重親情,陷入了矛盾,捨不得殺自己弟弟。但是要知道政治人物是不會用感情來衡量利益,左右自己的選擇的——他不是不忍心殺,而是不能親自表態。

如果他自己說出來殺,那麼有人會說他不孝,他說不殺,那麼輿論就評價他不忠,總之不能兩全。

所以這時候孫家誠出來了,

25集,張廷玉說,我也想大義滅親,無奈心亂如麻。

於是孫家誠——


等的就是這個代筆——反正不是我寫的,我沒表態。以後別bb我!

孫家誠這摺子一寫,張廷玉立馬就給雍正交差了,這樣他就兩全了。

再來說監斬,雍正和張廷玉是互相需要。

雍正拉張廷玉去,就是要昭告天下——你們張相爺是秉公執法,大義滅親的一等一的忠臣,他就代表我,我就代表他!當然同時也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結盟——張兄以後你除了我,跟不了別人了。第二個,支持——人家殺弟弟都願意支持我,其他人還有比這個更大的理由嗎?

反過來,張廷玉被雍正拉去,自然就是讓雍正欠他一個巨大的人情——為了你,我弟弟也死了,我也成了不孝冷血之人,你可要對我好呀。

然後果然雍正就表白了——

還順道牽了個手——

人頭落地鮮血飛濺之間,基情四射,就這樣完成了一次政治結盟,從此張廷玉扶搖青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以上都是根據電視劇劇情和表演的分析,其實真實歷史上張廷璐屬於為娛樂背鍋了。從清初大學士張英開始,老張家的後代個打個都是猛人,這個張廷璐也是歷任康雍乾三朝,乾隆九年(1745年),順利退休,第二年病逝。諡文端,贈太子太傅。


HannibalLecter


雍正剛剛繼位,正準備勵精圖治,推行新政。不料,剛被表彰為“天下第一巡撫”的山西巡撫諾敏便因借銀充庫,欺瞞朝廷,被田文鏡揭穿從而大白於天下。與此同時,京城又發生了駭人聽聞的科場舞弊大案,恩科考題外洩,罪魁禍首正是擔任主考官的張廷璐。


為此,雍正令老八、老十三會同都察院、大理寺、刑部三法司會審,三日內審明定罪,押赴菜市口行刑。雍正還下令在京四品以上官員共同觀刑,一律不準告假。

科場舞弊案的主犯張廷璐是上書房大臣張廷玉的弟弟,雍正下令百官觀刑的聖旨對張廷玉來說實在是過於殘忍——試問有誰願意眼睜睜的看著親兄弟踏上刑場伏法。

原著小說中對於諾敏和張廷璐的最終判決有著細緻的描述,原本二人被判處斬立決,可雍正卻改為腰斬,這是比斬首更加殘忍的處決方式,僅次於凌遲。一般來說,皇帝對於待處決的犯人只會減輕,不會加重,以體現上天有好生之德,叫做“恩出於上。”可雍正卻加重二人刑罰,可見他對二人是痛恨至極。

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一來這兩個人給雍正臉上抹黑,這讓最看重面子的雍正丟盡了臉面,堪稱奇恥大辱;二來自獲罪以來,各地督撫和在京官員紛紛上奏替他們求請,理由是二人清廉自守,徇私舞弊並不是為了貪贓枉法,實在是情有可原。

實際上,這都是因為八爺黨在下頭煽風點火,鼓動官員上奏替諾敏和張廷璐求情。因為諾敏是雍正親手賜匾,表彰為“天下第一巡撫”之人。替諾敏求情,既保住了皇帝的顏面,也為追討國庫欠款一事埋下伏筆。張廷璐是張廷玉的弟弟,又是老八親自舉薦的主考官,替張廷璐求情,既買了張廷玉的面子,又響應了老八的號召。

老八就是希望通過諾敏和張廷璐二人讓滿腔抱負的雍正皇帝丟人現眼,如果雍正為了保全顏面,放過二人,那他一心想要推行的雍正新政就將化為泡影。如果雍正不顧顏面,則會寒了張廷玉及百官之心。

可老八沒有想到,雍正以向天下認錯的方式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以一番義憤填膺,有理有節的說辭贏得了百官之心。有錯則改,有過必究,有功則賞,有罪必罰,這樣硬核的帝王風範,誠心令百官們折服。

諾敏和張廷璐受刑時,老八和隆科多以病告假,雍正知道後說了一句:“他們是有心病吧!”老十三提醒雍正,一旁的張廷玉正極度隱忍著內心的傷痛,雍正讓侍衛圖裡琛把張廷玉的座位往裡靠,並走到面前對他說道:“是朕粗心了。”雍正親口承認自己的失誤,又親手牽著瑟瑟發抖的張廷玉到後面觀刑,使內心悲痛不已的張廷玉感到一絲寬慰……


歷史茶坊


張廷玉其人

先說一下張廷玉本人,他給人的印象就是:謹小慎微、勤奮嚴謹、任勞任怨且有著卓越的辦事能力。另外,他還能摸清皇帝的心思,在凡事上懂得放棄和犧牲,能夠全心全意地為皇上效忠。

而在這場科舉舞弊案裡,就充分表現出了張廷玉的識大體、顧大局,他為了雍正能夠整肅綱紀、嚴明官風,不惜大義滅親,甚至可以說是他親手將自己的弟弟張廷璐“送”上了斷頭臺。

科舉舞弊案

雍正繼位之後,下定決心勵精圖治,推行新政,開始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好建立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而科舉考試便是其一。

雍正在胤禩的舉薦下,任命了張廷璐來擔任此次的主考官。而對於此次科舉雍正是給予厚望的,他希望通過這次科考能夠挑選出優秀的人才,從而使他的新政能夠得到更好的推進。

但是,考題卻被提前洩露,這讓雍正失望至極。雖然經過徹查發現張廷璐與考題洩露並無關聯,但身為主考官的張廷璐為怕牽連自己卻知情不報,最後若不是李紱在李衛的幫助下勘破了此次案件,後果將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到最後,身為主考官的張廷璐只能承擔這次案件的全部責任。

朝堂之上

此事在朝堂之上引發熱議,大部分的人上書保下張廷璐,特別是八爺一黨的人。其實雍正心裡門清,他們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讓自己難堪,下不來臺。

另外,雍正剛剛登基,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和推行新政的艱阻,在朝臣當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以穩定局面是非常需要的。

那麼,殺人以立威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一來可以整肅朝綱,樹立自己的皇權威信;二來可以對八爺一黨的勢力進行打壓,警告其恪守君臣之道。

張廷玉的心理活動

在雍正登上皇位的前前後後,張廷玉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沒少出力。而對於這些事情,雍正是感激的。所以,在對待張廷璐一案上,雍正沒有立下斷案,就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意見。

而張廷玉對此也非常明白,但一面是血肉親情,一面是君臣之道,一時限於兩難抉擇的痛苦之中。

自己何曾不想上書,但是無奈不下筆,不能成文。

這是他對孫嘉誠說的一句話,可見其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與孫嘉誠一番談心之後,由孫嘉誠代其寫了一份奏摺呈交皇上,而上面所寫的便是參奏自己的弟弟張廷璐。

行刑現場

在行刑現場,劊子手對張廷璐行刑之前雍正主動來到張廷玉面前,把他的位子挪至後排並對他說:

是朕粗心了,原不應該叫你來的,你就坐在這兒吧。

隨即,又對張廷玉說到:

朕陪著你!

此兩舉動可以說給了張廷玉莫大的安慰!

雍正“粗心”之目的

在這裡,雍正其實並不是粗心,而是張廷玉必須來到現場,好做給眾人來看。

讓八阿哥胤禩受到警戒,好在日後能夠有所收斂;讓隆科多感到羞愧,日後能夠做到識人之明;讓群臣能夠更好的恪守君臣之道,做到一心為公。

同時也讓眾人清楚張廷玉的為人:他不是一個用自己弟弟的性命換取烏紗帽而沒有臉來面對自己弟弟之死的一個人。

而雍正的這幾句話也給張廷玉傳遞一個信息,張廷玉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而張廷玉懂得雍正的意思,在以後的日子裡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埋怨,依然忠心輔佐雍正,一心為公。


樾檬侃歷史


肯定不是,雍正那是在一直拉張廷玉入夥呢。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是一個十分忠於皇權的高級官僚。但在雍正繼位之後,張廷玉最初卻表現出了一絲遲疑和觀望。對於雍正的許多做法,張廷玉看出了問題,但卻沒有及時進諫陳明,而是遲疑半晌,又把話嚥了回去。

雍正是沒看出來嗎?不是。所以,他急需要做的就是拉這些有能力的臣子們入夥,搞幾個鐵桿為他辦事,把新政順利推進下去。



而恩科洩題案斬殺張廷璐,正是雍正藉以拉張廷玉入夥的契機。

雍正繼位之初搞了一場恩科考試,沒想到整出了洩題和夾帶的醜聞,而且主犯張廷璐竟然還是上書房張廷玉的弟弟,一時間輿論大譁。

這其中,八爺胤禩一直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最開始,是他首先舉薦張廷璐做主考官的,目的就是想搞點互相提攜的事,一來二去地就和張廷玉結成政治同盟了。

對此,雍正還問:“你說的是張廷玉的弟弟?”

胤禩假惺惺地回答:“臣說的是會試的主考,不是誰的弟弟。”

但張廷玉為官的風格是,他一直努力與各方勢力保持距離,以避免被誰所利用和綁定。所以他趕緊表態:“臣也推薦一人,此人……”

一通描述後,雍正笑了:“你說的是李紱。”

雍正笑的是,張廷玉你沒上老八的鉤,不錯。



但是光保證不被老八拉走還不行,雍正還必須想方設法把張廷玉拉入自己的陣營,為自己賣命。恩科洩題案發後,機會來了。

這時候老八胤禩又跳出來了,他到處聯絡百官保張廷璐,“刀下留人”的奏摺像雪片一樣飛到雍正的御案前。此時胤禩的目的,一是想通過保張廷璐,繼續試圖籠絡張廷玉,二是想通過輿論綁架雍正,讓他連想殺的人都殺不成。

不過,雍正可不是一個輕易能夠被輿論所控制的人。他之所以遲遲不下斬首的命令,是因為他想借這個機會籠絡張廷玉,他也一直在等張廷玉表態。

張廷玉呢?他自然明白張廷璐的命肯定是保不住了,但他自己又不想被這個把弟弟送上斷頭臺的鍋,所以他也在等,等有人能替他說出話來。

於是,這時孫嘉誠的神助攻來了。

他深夜探訪張廷玉,並表示能理解老張的心亂如麻,所以奏摺已經替你寫好寫好,你直接發個皇上就行。

當張廷玉的奏摺到了雍正的手上,他頓時有了底,下令將張廷璐處斬,這才有了觀斬時的那一幕。



雍正示意將張廷玉的椅子挪到後排,並跟他站到了一起,還手拉著手,說了一句:“朕陪著你。”

這番場面無疑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和暗示性。

第一,張廷玉秉公辦事,大義滅親,還親自出席觀斬,這六親不認的架勢以後誰還敢找他結盟?張廷玉就這樣活生生地被搞成了孤臣。

第二,沒人親近你沒關係啊,雍正不是說了“朕陪著你”嗎?還手拉著手站在一起。這是擺明了讓張廷玉只跟雍正一人結盟嗎?以後張廷玉就是雍正的人,只能給雍正賣命。

至於張廷玉的想法嘛,他還能想啥,皇上強拉著你,要讓你替他賣命,你只能照做了,還能怎樣呢?


達摩說


世上最可怕的文人,是將別人原來的面目隱藏起來。隱藏起來後,憑著一枝枝生花妙筆進行藝術加工。張廷玉的弟弟就是其中的一個。那麼,張廷玉的弟弟是否電視劇那樣情節?答案是否!!不要冤枉張廷玉的弟弟。真正的歷史是這樣:張廷玉以文才見長,因為長期在康熙身邊供職,有著豐富經驗。雍正即位不久,雍正元年,張廷玉升任為禮部常書。第二年,轉為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太子太保。在順天鄉試時,張廷玉任主考官。張廷玉的許多子弟也在參加這次鄉試的人裡,為了避嫌,張廷玉泰請雍正帝一體迴避,也正是因為這件事,雍正帝因為張廷玉在公事上小心謹慎的工作態度被授於嘉獎,將他封為太子少保。到了十月殿試,開始選閱卷官了,張廷玉以他的子弟都在應試之例,不列名。雍正沒有答應張廷玉的請求,仍讓他參加閱卷,張廷玉只好參加了這次閱卷。他與閱卷的大臣公正閱卷,按照卷子的好壞評出甲乙,並把排名靠前的前十名卷子拿給雍正閱覽。在雍正看到第五份的卷子時,大為讚賞,要點這個人為一甲。你猜猜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玉對雍正說:他本身就是這次的閱卷師,他的弟弟不能成為一甲。由於張廷玉懇辭不已,雍正只得點頭。點他的弟弟為二甲第一,但張廷玉的態度讓雍正讚賞不已。第二天,雍正就任命張廷玉的弟弟為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


茹叔敬


雍正繼位之後,有一件事情特別重要,那就是恩科考試,恩科考試也是科舉考試,只不過平時的科舉考試是三年一場,那麼額外的增加的科舉考試就是恩科考試,一般是新皇帝繼位,或者一些比較大的日子,比如皇太后六十歲大歲如此。

那麼主考官的人選就很重要了,八王爺就提了一個人選,那就是張廷璐,正是張廷玉的親弟弟。

按道理說,這個是一個好差事,張廷玉應該很高興,但是他一點也不高興起來,因為這個人選是由八王爺提出來的。

張廷玉很擔心一點,他擔心在雍正的眼中,八王爺怎麼與張廷玉關係這麼好了?還竟然保舉他的親弟弟?

雍正是一個擅長察言觀色之人,他看到張廷玉沒有透出竊喜的表情,就知道張廷玉也不知道這個事情,也知道張廷玉與八王爺沒有走到一起。

在這次恩科考試裡,有一些疑點並沒有說明,那就是到底是誰偷了這次考卷,張廷璐到底參與到什麼程度?八王爺為什麼會抓到弘時的把柄?

從整個過程的操作性來看,主考官們也是到要髮捲子的時候才知道考試的題目的,而且是三道題按順序發下去,那麼張廷璐可以排除,他也不知道卷子長啥樣。

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宮中雍正身邊的太監了,他被弘時收買之後,就去偷看那個卷子了,而且根據後面的調查,張廷璐並沒有參與這個賣試卷的事情,他只是給自己相熟的人行了一些方便,在各個環節上面。

但是,他肯定知道弘時洩露考卷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會給弘時打掩護,在試卷已經洩露的情況下,堅持考試繼續進行。

張廷璐的事情之後,大家都在等張廷玉的態度,包括雍正也是如此,一直到張廷玉大義滅親之後,而之後呢,在張廷璐行刑的時候,沒有提前通知張廷玉不要來,這個就是擺明了讓張廷玉加深這個印象,讓張廷玉不能參與到皇子皇儲的爭奪,他只能忠誠於皇帝一人。


歷史簡單說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繼承王位以後,就開始一系列的治理措施。首先就是開科考,沒成想這一次把張廷玉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這一次的科考因為科場舞弊,收受賄賂,雍正把主考官問斬了,而此次科考的主考官正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

那麼,雍正讓群臣在菜市口觀斬,張廷玉的感受會是怎樣呢?

一、科場這件事的始末——其實是老八給雍正和張廷玉挖的坑!

雍正登基以後,決定開恩科考,就和四位大臣一起商量,這幾個人事張廷玉、隆科多,老八和十三爺,結果老八就推薦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來當這個主考官,不是老八有多麼善良,主要是他有這兩點考慮。

一是挖雍正的牆角,張廷玉拉不到自己的陣營,那就把張廷玉的家人拉到自己這裡來。

二是如果這件事出了事,完全就是他們擔責,這個時候就要看一看雍正處理問題的態度,自己好下手要挾雍正。

二、張廷玉的心在滴血,也必須表現的大義凜然!

張廷玉當然知道自己的弟弟張廷璐這個主考官最後是用來背鍋了,事都是雍正的兒子弘時乾的,但是雍正發話了,主考官能沒有責任嗎?

自己當然不願意弟弟被問斬,可是,全天下的人都在看著,自己能有什麼辦法呢?皇帝的名聲必須維護,那就只能犧牲自己的弟弟了,而且自己還是朝中重臣,現在自己的選擇至關重要。

所以,張廷玉的心在滴血,還是在在問斬的現場表現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

三、雍正成全張廷玉的名聲,張廷玉死心塌地給皇帝幹活!

其實,雍正怎麼會不知道張廷玉也在問斬他弟弟的菜市口現場呢?這是他刻意安排的,雍正把“大義滅親”的高帽子給張廷玉帶上,以後肯定會重用他,就順勢把張廷玉牢牢抓在了自己的身邊。

而張廷玉看著處決自己的弟弟,心裡肯定是難過的,但是以後他就更沒有什麼選擇了,這個情形成就了自己的名聲,以後只能盡心盡力的跟著皇帝幹了!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後的“恩科”發生了舞弊案,作為科考的主考官張廷璐被判斬首示眾。

雍正皇帝要求所有的官員必須到菜市口觀斬,就是為了威懾群臣,說白了就是“殺雞給猴看”。

在觀斬的時候,雍正才突然對張廷玉說忘了考慮他了,是真的忘了嗎?

當然不是,其實雍正要的就是張廷玉去觀看自己的親弟弟張廷璐被斬首,一來是對張廷玉的敲打,二來其實是對張廷玉的責難。

為什麼是對張廷玉的責難呢?

因為作為當朝上書房的首輔大臣,發生科舉舞弊張廷玉也有責任,再一個是張廷璐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玉對自己的弟弟沒有盡到監督和教育的職責,張廷璐的死是張廷玉的責任。

張廷玉的心情是複雜的因為,斬首的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肯定是心疼不忍觀看的,但是皇上的命令又不敢不聽,否則就是抗旨。

張廷玉肯定也是非常的自責和愧疚,因為當初自己如果能夠及時的發現張廷璐的問題,就不會出現在這種事情了,張廷璐也不會白白葬送自己的性命。

第三點張廷玉也深深的感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感覺,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流露出一絲的不滿意,會給全家帶了抄家滅門之禍,所以就是對雍正有所怨恨也不敢表露出來。


逝去即歷史


一個是樓上觀斬的哥哥,一個是刑場上即將被問斬的弟弟,血濃於水的親情,必然痛徹心扉,心如刀絞。問斬張廷璐,雍正可是為了張廷玉等了很久,可以說就是一種變相逼迫的大義滅親,問斬當天雍正怎麼又會不知道張廷玉而突然疏忽,即雍正當朝唾罵百官,呵斥眾官是氣在頭上,但是稍稍一冷靜他也能想到,為何單單要在刑場上說這樣的話,說白了就是“場面話”。我們從當時情況來看

一,隆科多和八阿哥胤禩沒有來,雍正似乎早有預料。張廷璐是八阿哥胤禩舉薦的,諾敏是隆科多舉薦的,而且後來八阿哥保諾敏和張廷璐沒有成功,兩人自然心虛也存有芥蒂。雍正在聽到兩人稱病之後,一陣哼斥早有預料,既然他能想到老八和隆科多,自然也能夠想到張廷玉。

二,雍雍正讓張廷玉去觀斬的可能性有兩種,一種就是對張廷玉的臨場安慰和敲打。張廷玉在這件事上猶豫不決很久,才給出雍正結論,雍正擔心的可能就是這樣,一位兩朝元老的反水。另一方面雍正就是要當場表達對張廷玉的歉意,雖然可能歉意是無力的,但雍正起碼要讓張廷玉知道,雍正希望他張廷玉永遠站在一邊。

三,雍正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新朝剛剛成立,就發生了這麼多事情。自己重用的官員一個個打了自己的臉,胤禩全力要保下這兩個人,也是為了讓這兩個恥辱永遠的留在朝堂上,想讓天下的人明白,雍正親近的人就可以“肆意妄為”。顯然張廷玉就是雍正親近的人,這樣的關鍵時候,雍正一點把柄也不想漏給別人。所以他只能把苦給了張廷玉,這樣的事情後來也有發生,比如在整頓旗務的事情上,他當著眾位軍機大臣的面呵斥了張廷玉,事後又單獨的把張廷玉留下來道歉並商量對策。

所以張廷玉被派去菜市口觀斬,使雍正有意為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張廷玉觀斬心痛我們從他未上書之前和孫嘉誠的對話可以窺得一二,他說

自己何曾不想上書,但是無奈下筆,不能成文。

從張廷玉這樣痛心疾首的言辭來看,張廷玉和弟弟的情感自在不言中,現場觀斬可能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精神的摧殘。

一,他是心痛的,多少次對床夜雨,多少次子嗣環膝,多少次血肉親情,歡聚離合閃過目前。長兄如父,多少次尊尊教誨或許縈繞耳畔,而今卻要面臨天人兩隔,兄與弟永別矣的悲劇。多少血淚流淌心間,一個只能握拳低手默默不語,一人只能低跪刑場,抬頭望望那內心掙扎的哥哥,同樣的沉默。

二,他是後悔的。張廷玉和佛祖時候單單差了那麼一句話,一伸手。那天夜裡他明明看到弟弟和三皇子弘時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自己卻只是簡單叮嚀,為什麼不多做追問,為什麼不,或許張廷玉是後悔的。

三,張廷玉也是無奈的。父親是一代大儒,門生遍佈,臨終的教誨依然時刻湧上心頭,

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要“為先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要做一個忠臣”,“要照顧好弟弟”等等。

可是忠孝節義難能兩全,骨肉親情難能相聚。他有著大忠,有著敬仰,唯獨救不了自己的弟弟。他終究是個人,他只能苦苦掙扎又無奈,天下誰又能爭得過皇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