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串聯蕉嶺好風光 築起壽鄉發展路

<table> 串聯蕉嶺好風光 築起壽鄉發展路

得益於“四好農村路”的暢通無阻,位於蕉嶺縣龍安村的廣東(蕉嶺)鄉建館迎來一批批遊客。

/<table><table> 串聯蕉嶺好風光 築起壽鄉發展路

X045縣道南磜鎮段。

/<table><table> 串聯蕉嶺好風光 築起壽鄉發展路

962縣道沿線綠化提升。

/<table><table> 串聯蕉嶺好風光 築起壽鄉發展路

公交班車不間斷往返於城鄉之間,大大方便了群眾出行。

/<table><table> 串聯蕉嶺好風光 築起壽鄉發展路

擾民垃圾坑蝶變鄉村振興創業第一站。

/<table>

全縣共投入資金10.3億元,8個鎮97個行政村通硬化路,縣鄉道升級改造7條56公里,鄉村道路硬化67條82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寬建設24條77公里,全縣行政村農村公路爭取今年年底實現路面寬5米以上……

2017年以來,梅州蕉嶺縣把建設“四好農村路”作為民生工程紮實推進。一連串數字背後,是蕉嶺縣幹群建設“四好農村路”,實現縣鄉公路“好、通、順”的幹事熱潮,成為點綴鄉村振興的重要元素。

蕉嶺縣是世界第七個、全國第四個“世界長壽鄉”。如何通過建設“四好農村路”打通發展道路,把良好的生態發展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真正把農村路建設成‘產業扶貧路’‘生態旅遊路’‘致富幸福路’,逐步實現‘農村公路建得好,人民群眾意見少,幸福指數高’的發展局面。”蕉嶺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黃志權介紹,蕉嶺縣當前正疏通農村道路“毛細血管”,讓民生“短板”變發展“潛力板”,助力世界壽鄉·富美蕉嶺的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廣東省“四好農村路”全省示範縣創建評定工作中,蕉嶺縣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同時是廣東省向交通部推薦的“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之一。

聚焦民生 連民心美鄉村

清晨七點,南磜鎮左槐村支書陳柏靈在主村道上來回行走,查看村道建設的進度,現場與工作人員進行討論。“現在我們主要進行村道的擴建工程以及優化,著力把村道建設成群眾滿意、群眾支持的民生工程,為接下來的鄉村產業發展鋪好道路。”陳柏靈充滿期望地說。

一直以來,左槐村的村道狹小,飽受群眾詬病。經常往返蕉嶺縣城和左槐村的村民陳勇康對此深有體會。“每個月都會回老家看望父親,老人家喜歡住在村裡,但是每次回家都折騰,經常堵在家門口。”

路不好,群眾生活生產又怎麼能好呢?意識到這一點,在縣、鎮的幫助下,左槐村群眾自籌部分資金,開始有計劃擴寬村道,將原來會車難的點疏通,通車難的點打通。“周邊的鄉村都搞得漂漂亮亮的,我們村裡怎麼可以落後呢?”村幹部陳亮華介紹,現在回鄉發展的人越來越多了,村裡也不再是“空心村”了。

堅持科學規劃、堅持多元籌資、堅持突出重點、堅持統一標準,作為典型的山區縣、貧困縣,蕉嶺縣在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過程中,注重調動幹群的積極性,鋪設“幹群同心路”。

“群眾有這個共建意識,我們的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就更加好推進,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群眾還主動讓出土地,拿出資金,參與到公路建設當中。”黃志權說,在幹群同心同向的基礎上,蕉嶺縣結合城鄉環境大整治活動,按照“整齊、整潔、整治”的要求,突出抓好農村公路、車站碼頭等重點部位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具備條件的農村公路逐步實現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打造暢安舒美的通行環境。

與此同時,蕉嶺縣編制了《梅州市蕉嶺縣鄉村振興農村公路發展規劃》(2018—2022年)。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通過對沿線綠化提升、節點改造、步道增設、細節優化、文化植入、部分建築立面改造等措施,打造特色突出的美麗鄉村公路。

“當時村幹部跟我們開會,說要修好村裡的道路,我是舉雙手贊成的。”藍坊鎮峰口村76歲的村民林家春回憶說,過去的村道由於歷史原因,狹小而且難通車,朋友都不願到家裡做客。

民生無小事。藍坊鎮峰口村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路修好。“可以說這條路建設是非常有速度的,不到半個月就把土地平整好,幾個月就全面鋪設完畢,現在小車開到家門口不再是難題。”峰口村黨支部書記李高城說,這些都得益於群眾的支持。

共建共養共享,蕉嶺縣建立了“政府負責、部門執法、群眾參與、綜合治理”的網格化管理體系,落實縣、鄉、村分級管理責任,切實提高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能力,促進管養工作規範化。同時,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交通專項資金為輔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籌措機制。

2017年以來,蕉嶺縣共組織縣鄉公路建設驗收項目、新農村公路建設驗收項目共23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100%。在新改建農村公路的同時,同步建設交通安全、排水、生命安全防護設施和候車亭,改造危橋,確保“建成一條、達標一條”。

精準發力 旺產業富鄉村

“各位學員,這是我們的廣育村,整潔的村道是因為該村推行保潔員機制……”隨著蕉嶺縣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蕉嶺鄉村變得越來越有魅力,吸引不少團隊過來參觀學習、考察蕉嶺的美麗鄉村建設。

“其中讓他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我們的農村道路建設,一是乾淨,二是連接產業,這是鄉村振興培訓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廣東(蕉嶺)美麗鄉村培訓學院培訓教師劉玉招告訴筆者,全縣已經開發了東嶺村、廣育村等鄉村培訓路線。

9月25日,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評選結果正式揭曉,蕉嶺縣三圳鎮九嶺村等十個村落獲得“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一路連鄉村,一路盡是美景,讓不少遊客成為三圳鎮九嶺村的“回頭客”。“這裡的鄉村文化濃厚,配套設置也完善,交通便利,值得帶小孩週末來走一走。”來自深圳的吳小姐評價。

數據顯示,僅在國慶長假期間,九嶺村就接待了遊客7000多人次,收入18.82萬元,拉動當地特色農產品總銷量300多萬元,為每戶村民帶來5000多元收益。“村民們收穫的番薯、花生、玉米等農作物被搶購,有些村民一個月農產品的銷售額近3萬元!”說到這,三圳鎮九嶺村黨總支書記徐文堅臉上掛著微笑。

近年來,蕉嶺縣依託四通八達、交叉相連的農村公路,因地制宜,大膽探索“農村公路+”現代農業、觀光旅遊、美麗鄉村的新模式,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提升農村宜居宜業宜遊的水平。

只有打通農村道路的進出線,才能把鄉村好的資源輸出去,把外面的優質資源引進來。在距離蕉嶺縣城10多公里的南磜鎮和藍坊鎮交界處的龍潭村,竹海綿延,一條條新建的農村公路彎彎曲曲分佈在其中,沿路行駛,彷彿置身在翠綠的海洋之中。路修好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已成為當地的歷史,毛竹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前來一睹“十里竹海”風采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優先考慮企業、景區、林區、美麗鄉村及較大自然村等‘最後一公里’道路建設,助推經濟社會發展。”黃志權說。

俯瞰今日蕉嶺,藉助農村公路的提檔升級,文福鎮羊岃村利用環境優美、人才輩出的優勢打造“院士之村”;三圳鎮東嶺村通過整合閒置校舍資源,挖掘提升紅色文化,設立東嶺村黨群服務中心和革命歷史紀念館,打造具有革命傳統體驗、紅色精神傳承、鄉村旅遊等功能的綜合性、生態化“紅色村”;隨著縣道X046、X972改造提升和穿村公路的建設,長潭鎮旅遊經濟迅猛發展,李黃山登山公園、長潭旅遊度假村、閩粵釋迦文化中心、一線天、高臺庵、上合花海等10多個景點,每年接待遊客達數十萬人次……

全面推進 描藍圖興鄉村

穿行在鋪有柏油路的鄉村小道,蕉嶺縣新晉網紅打卡點廣東(蕉嶺)鄉建館顯得“土味”十足,不少遊客正在拍照片編輯文字發朋友圈。

11月15-17日,來自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的10餘位院士及90多位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出席“世界長壽鄉生物與大健康高峰論壇”,為梅州蕉嶺的大健康產業發展獻智出力。其間,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年會在廣東(蕉嶺)鄉建館舉辦。得益於暢通無阻的道路設施,此次盛會成功向與會來賓展現了石窟河壽鄉畫廊的沿線風光及客韻田園魅力。

蕉嶺縣蕉城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蕉嶺)鄉建館作為廣東省首家鄉愁藝術示範交流基地,以打造蕉嶺鄉村振興新名片新亮點為總目標,使之成為新型鄉村工匠的孵化工場、講述蕉嶺鄉建故事的綜合載體以及揭示未來鄉建發展的智能場館。“接下來,廣東(蕉嶺)鄉建館將與龍安村濱水公園、慢行系統綠道、絲苗米良種繁育和種植示範推廣基地等節點‘串珠成鏈’,將形成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線路,全面展示客家農業、農村、農民的古風新貌,帶動鄉村發展。”

道興則業興,路達則福達。實現路暢通、經濟活、旅遊旺、文化興的有機統一,真正讓四好農村路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通道,縮小城鄉距離。

“嘀,老人卡。”每天,往返鄉鎮和蕉城的老人已經成為公交車的常客。“路況良好,出行方便,免費乘坐,是娛樂、觀光的最佳出行方式,也方便學生上下學。”蕉嶺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公交科負責人宋貴全說,從早上6點到下午5點40分,公交班車都會不間斷往返各大鄉鎮,成為群眾出行的便捷選擇。

自2017年9月開通城鄉公交以來,蕉嶺縣堅持“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客貨並舉”的總體思路,全力推進發展城鄉公交一體化,採用圩日班車、早晚班車、節假日班車、區間駐點循環班車等更加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打造適宜農村地區出行的“定製客運”,滿足不同時段、不同區域農村群眾出行需求。

當前,蕉嶺城鄉公交路線(包含延伸路線)達23條,運營車輛56輛,其中新購置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42輛,候車站、站牌站亭123個,全縣具備通車條件的95個行政村已全部實現通客車。

“上午在家,下午去隔壁鎮找老朋友喝喝茶,敘敘舊,公交車來回方便,子女又放心。”家住蕉城的李大叔說,蕉嶺的農村道路變化是看得見、享受得到的。

同時,蕉嶺縣實行公交惠民政策,全縣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殘疾人、享受國家定期撫卹補助的優撫對象和現役軍人可免費乘坐公交車,學生憑學生公交卡優惠乘坐蕉嶺公交車,2017年9月至今,完成公交惠民額度923.63萬元。

長潭鎮白馬村農家樂附近,一排排整齊的公共自行車,備受歡迎。“從蕉城騎共享自行車過來這裡,不到半個小時,這裡的村道整潔又安全,運動鍛鍊之餘又可以欣賞鄉村的美景。”從深圳回蕉嶺經營農家樂的鄉賢謝增禮認為,四好農村路正把城鄉串起來,聯動發展。

■一線實踐

蕉嶺新鋪:

填坑修路修出創新發展路

過去無人問津的地方,如今卻成為鄉村創業的香餑餑;過去擾民的垃圾大坑,如今卻成為群眾休閒的好去處;過去群眾都要繞著走的道路,如今成為鄉村道路建設範本……

蕉嶺(新鋪)鄉村振興創業第一站的一系列改變源於“四好農村路”建設的紮實推進。

說起蕉嶺(新鋪)鄉村振興創業第一站所在的位置,不少村民對建造前的環境直搖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群眾告訴筆者,由於歷史原因,此處位置成了周邊群眾的垃圾場,一路過就會聞到一股垃圾臭味。“以前這裡就是一個大坑,路就在橢圓形大坑的兩邊,大家都把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堆放在大坑裡,說白了就是一個垃圾場。”

大坑旁的道路,是群眾出行的主要道路之一,連接蕉嶺縣城,村民對其卻避而遠之。一條路都修不好、管不好,怎麼帶動全鎮發展,推動城鄉融合?

在鄉村環境整治過程中,新鋪鎮因地制宜,把垃圾大坑改造為公園,經過與群眾商討,徵集各方意見,最終確定建立蕉嶺(新鋪)鄉村振興創業第一站,同時重新建設該道路。“這樣一調整,道路就變成筆直的了,你看一頭連著的是蕉城,一頭連著的是我們的鄉村,方便快捷。”新鋪鎮黨委書記王裕勝告訴筆者。

路好,路通,才有發展的基礎。建成後的蕉嶺(新鋪)鄉村振興創業第一站租給蕉嶺縣新鋪商會,用於解決村級“無錢辦事”的問題,是新鋪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按照計劃,鄉村振興創業第一站將會依託蕉嶺縣新鋪商會、新鋪鎮關愛協會、新鋪鎮教育促進會等社會團體和眾多鄉賢企業家力量,採取場館平臺展示和對外連接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形成一個展廳、一系列產品、一個網上平臺、一組專業人員等“N個一”工作方式,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產品、服務等資源聚集優勢,推動實現集體經濟增利共贏、農旅服務齊聚共建、對外商貿互通共拓、文化傳播互促共榮、大眾創業互融共生,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增速提質。

撰文:黃培強 祝銀清 林劍湧 汪敬淼 廖靜宜 攝影:汪敬淼 編輯統籌:甘韻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