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中日甲午戰爭的伏筆——朝鮮壬午兵變與甲申政變

朝鮮半島因其地理環境與戰略地位的特殊性,在東北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唐時的白江口之戰、明時萬曆援朝戰爭、清末甲午戰爭,到解放後抗美援朝,朝鮮半島歷來是大國爭奪的焦點。本文主要通過甲午戰爭前朝鮮發生的壬午兵變與甲申政變來講述中日雙方在朝鮮半島的明爭暗鬥!

日本的野心

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海洋戰略家朱利安·斯泰福德·科貝特(1854-1922年)曾言:朝鮮半島對於日本的地位,就好似法蘭德斯地區對於英國的意義一樣(法蘭德斯地區是英法百年戰爭兩國對峙爭奪的重要地區)。透過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每當日本列島的勢力重新統一併強盛起來,而中國國力弱勢時,日本的“大陸政策”就會被提上國策。

德川幕府中後期,日本受到西方的思想衝擊,日本的蘭學家們通過對西方文明的學習,逐步認識到中國、日本在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落後,輕華蔑華的思想開始蔓延,同時清國由滿清入主中國,日本有一種“蠻族統治中國”,清王朝失去了中華資格,而我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從未斷絕,繼承了古代中華文明,就有資格成為中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日本突然發現旁邊的“龐然大物”居然是個紙老虎,一捅就破,野心逐漸增長!明治維新後,天皇明治睦仁發表了一封所謂的《御筆信》,更是公然叫囂:“開拓萬里波濤”、“國威佈於四方”。

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1809-1858):(中國)已病入膏肓,難已療治,殊至割地、乞和,則無藥可救!

《清國上海見聞錄》中提及幕府考察團有一覺峰潔的人到上海兵營見兵卒,兵卒敝衣、垢面、徒跣、露頭、無力,皆如乞食,未見一人有勇者,如此我一人可敵其五人。若率一萬騎兵而徵之,可縱橫清國

中日甲午戰爭的伏筆——朝鮮壬午兵變與甲申政變

壬午兵變

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實力迅速發展,但受限於國內市場的狹小和資源的短缺,日本急需擴張,而實力弱小的朝鮮就成為了日本的頭號目標,一時間“徵韓論”甚囂塵上!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臺灣,事後日本獲得了中國50萬兩白銀的賠款,在嚐到侵略甜頭的情況下,日本決心以武力打開朝鮮市場。

1874年12月,朝鮮王妃閔妃(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皇后,也就是明成皇后)發動宮廷政變,排擠先前的執政者興宣大院君(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的生父)而掌握政權。興宣大院君執政時實行鎖國政策,奉行“事大主義”,是保守派勢力。閔妃為了奪權,爭取了朝鮮開化黨的支持,而開化黨又與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明成皇后的奪權為日本干擾朝鮮獲得了機會。

1875年5月,日本學習西方列強的“炮艦外交”手段,派出雲陽號等三艘軍艦到朝鮮半島故意挑釁被朝鮮炮擊後,製造“雲陽號事件”,以武力威脅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通過該條約在國際上否定了中國與朝鮮的宗屬國關係,打開了朝鮮的國內市場,同時日本的政治勢力滲透入朝鮮。

明成皇后排擠興宣大院君後,採取了編練新軍等改革政策,在國家政策上一改以前興宣大院君的“事大主義”,引入日本勢力對抗清國勢力,這些政策引起了以興宣大院君為首的保守派的不滿,同時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激化了社會矛盾。

1882年7月23日,不滿於新軍待遇甚優而連續13個月沒有領到軍餉的上萬名武衛營和壯御營的士兵其眷屬集聚漢城郊外的東別營發生譁變,壬午兵變由此爆發。譁變士兵攻擊了日本駐朝使館和日本商人,並推舉興宣大院君復政,不甘於被奪權的明成皇后向清國求援出兵,同時日本也以朝鮮動亂殺害日本人為藉口出兵。清國派兵到朝鮮後逮捕了興宣大院君並押送到國內保定羈押,明成皇后重新掌權,而日本以朝鮮“壬午兵變”為契機,藉口日本人在朝鮮被殺,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了《濟物浦條約》,該條約不僅使日本獲得了朝鮮的鉅額賠款,更規定了日本在朝鮮的駐軍權,進一步擴大了日本的侵略勢力,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危機。

中日甲午戰爭的伏筆——朝鮮壬午兵變與甲申政變

甲申政變

壬午兵變後,清國出兵朝鮮幫助明成皇后重新掌權,明成皇后“感激”清國的幫助,和朝鮮“開化黨”離心,在政治上抱緊清國大腿。同時明成皇后的反攻倒算,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保守派勢力,文明開化開始在社會上大行其道,但朝鮮的統治者明成皇后傾向於清國,朝鮮的開化,也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表面功夫”,這給開化黨造成了阻礙。到1884年時,清國和明成皇后集團的關係發生變化。清廷發生“ 甲申政潮”,清朝恭親王奕訢被罷免,醇親王奕譞被起用輔政,醇親王是光緒帝的生父,而明成皇后集團認為這是清廷釋放高宗生父大院君的預兆,開始對清國離心。同時中法戰爭爆發,清國戰事不利,在朝鮮的威望降低。袁世凱曾在對李鴻章的報告上說:“朝鮮君臣為日人播弄,執迷不悟。每浸潤於王,王亦深被其惑,欲離中國,更思他圖。”在這種情況下,1884年12月4日,朝鮮開化黨發動政變囚禁了國王李熙和明成皇后,成立新政府,要求終止與清國的宗屬關係,建立資本主義立憲制國家。12月5日,明成皇后得知自己的族人被開化黨或殺害或成重傷,對開化黨恨之入骨,徹底倒向了清國,與此同時幫辦朝鮮軍務的袁世凱果斷派兵鎮壓,開化派發動甲申政變歷經三日失敗。

甲申政變後,日本於1885年1月同朝鮮簽訂了《漢城條約》,向朝鮮索取了鉅額賠款和增兵的權利。1885年4月,日本與清國訂立《天津會議專條》(《 中日天津條約》),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在事實上在朝鮮確立了同清朝對等的地位,為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了伏筆。

中日甲午戰爭的伏筆——朝鮮壬午兵變與甲申政變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