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家裡有糧食就能封官拜爵?不光如此,犯罪了都能免除

“入粟拜爵”,是中國古代用穀物粟來換取爵位的一項制度,有罪者也可以用“粟”來減免刑罰。晁錯《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史記·平準書》:“(桑)弘羊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嵌漢書·食貨志》:“今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除罪。”

後世也用“入粟拜爵”指交納一定數量的錢財捐取功名。

家裡有糧食就能封官拜爵?不光如此,犯罪了都能免除

話說,西漢初年之時,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相爭,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國家貧困不堪,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甚至,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死去的人數超過了一半。

劉邦和功臣大將們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一點王公貴族的模樣也沒有。天子出行,居然連毛色相同的四匹馬拉的馬車都坐不到,文武官員出行連馬車都沒有,只能坐牛車。朝廷官員都這麼苦,更何談平民百姓了。可以說,劉邦初定天下,民窮財盡,毫無積蓄,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片荒涼殘敗的景象。

家裡有糧食就能封官拜爵?不光如此,犯罪了都能免除

好一點的是,自劉邦以後的幾代皇帝,都秉承著“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他們對社會的發展不做過多幹涉,任其自然發展,重視農業,鼓勵農民生產,還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使得西漢經濟在短短數十年內,就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百姓衣食富足,國家糧倉豐滿,文景二帝之時,甚至,還出現了繁榮盛世的景象,西漢社會在朝著繁榮富強的方向發展著。

當然了,西漢社會經濟能夠得到持續穩步的發展,更多的原因是統治者採取了有效的經濟措施:減輕賦稅,減免田租,免除徭役,獎勵農桑,提倡節儉......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西漢社會經濟朝著正確的方向在發展。諸多舉措中,漢文帝實施的“入粟拜爵”之策收效最為明顯,不僅解決了邊關糧食匱乏的問題,還為漢朝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使得社會的經濟得到了大幅增長。

家裡有糧食就能封官拜爵?不光如此,犯罪了都能免除

文帝初期,為了抵禦北部匈奴的侵擾,朝廷在邊境設防,佈置了大量的兵力,一度造成邊關糧食的匱乏,於是,籌集糧食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再加上,軍費開支越來越大,朝廷積蓄已難抵開支。在這一籌莫展之際,大臣晁錯向文帝提了一個建議,建議讓天下人自發的往邊關運送糧食,根據其運送糧食的多少來授予他爵位,或者減輕他因犯罪而受到的刑罰,這就是所謂的“入粟拜爵”制。

晁錯把當時二十級軍功爵位中的一到十八級都明確標註了價格,捐粟600石就可以得到一個二級爵位,4000石就可以得到一個九級爵位,12000石就可以得到一個十八級爵位。就這樣,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邊關的糧食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並且,糧食還非常充足。漢文帝從中受益不淺,於是,就把這個制度推廣到全國,不管是誰,只要你捐出相應的糧食就能獲得爵位,亦或是可以減免你的刑罰。

不過,漢文帝賣出去的爵位都是虛爵,沒有實權,而且,還規定:老百姓和商人只能買一到八級的爵位,官吏才能買到九到十八級的爵位,十九和二十級兩個重要的爵位是根本不會賣的。這樣的舉措不僅使漢文帝能夠獲得鉅額財富,並且,基本不會對西漢的政權與社會造成太大影響,對於皇帝來說是最為划算的事情了。

家裡有糧食就能封官拜爵?不光如此,犯罪了都能免除

爵位皇帝隨口就能編造出來,而糧食卻要農民辛辛苦苦才能種出來,所以,這根本就不能算作是等價交換,皇帝不需要付出成本就大大的賺了。“入粟拜爵”的實施讓朝廷獲得了大量的糧食,西漢國庫充盈,之後,漢文帝還減免了全國的田賦,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

漢文帝的“入粟拜爵”,不僅用來解決邊關糧食短缺、國家財政匱乏等問題,還被用來賑災。對那些受災地區,朝廷用糧食來安撫災民,使災民不會因饑荒而發起動亂。災民有了糧食吃,就又想的用糧食去購買爵位,於是,便會努力地耕作,這樣災區的經濟很快就會得到恢復和發展。

但凡一般人,對爵位都有一種渴望,儘管賣出去的爵位沒有實權,但每一級爵位還是有它相應的優待條件的。比如:就商人來說,漢高祖初期規定商人不能穿絲綢衣服,出門不準騎馬坐車,而現在,若花一些糧食買上相應身份的爵位,那麼,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穿絲綢衣服,騎馬坐車出行。

所以,爵位對於人們來說,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

家裡有糧食就能封官拜爵?不光如此,犯罪了都能免除

晁錯正是利用了人們對爵位渴望的心裡,來為朝廷積累了鉅額財富,當人們聽到用糧食能購爵位的消息後非常興奮,紛紛拿出糧食來購買爵位。一般百姓經過努力也能購得個二級爵位,富商們更是拿出大量的糧食來購買更高的爵位,朝廷就是利用這些虛爵位,為自己賺到了無盡的財富。

所以,“入粟拜爵”對於文帝朝廷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文帝對爵位的買賣是有嚴格控制的,他賣出的都是虛爵,那些有實權的爵位他是堅持不賣,因而也不會給朝廷帶來威脅。但是,到了漢武帝時,由於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為了快速獲得財富,漢武帝就開始賣實權官職。

到了東漢靈帝時更甚,再高的官也賣,買賣官爵變了味,那些散盡家財買到高官的人,為了撈回財富拼命的搜刮民脂民膏,終導,致官場腐敗,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

【《論貴粟疏》、《史記·平準書》、《嵌漢書·食貨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