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1942年上旬,蘇軍發動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這一次戰役僅差一步達成目標,卻在最後功虧一簣,損失慘重。通常的史料認為,在戰役發起前,蘇軍統帥部對戰役前景並不看好。而鐵木辛哥元帥,設法說服了斯大林發動此次戰役,因此鐵木辛哥元帥對失敗負有難辭其咎的責任。可是這次戰役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意義?它到底是斯大林發動的還是鐵木辛哥元帥發動的呢?

一、1941年末烏克蘭南部的局勢


大家都知道,小鬍子希特勒在1941年,發動了浩浩蕩蕩的巴巴羅薩行動。那些德國的坦克小子們和飛行小子們,在德軍三元帥的帶領下。漢斯們在41年6月22日的月光下,胖揍了蘇聯裝甲兵大將巴甫洛夫,並一舉擊潰了蘇聯苦心經營的西部軍區。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而在同年的7月到9月,德軍對基輔發動了圍攻,這座烏克蘭西部的重要文化與工業中心,同時也是鐵路和水路與航空交通命脈的城市。奪取了基輔,也就意味著德軍控制了烏克蘭半數的交通。對德軍而言,通過基輔這座重要的交通樞紐,可以把物資和兵力源源不斷的,向整個烏克蘭的地區投送,從而大大降低後勤運輸的壓力。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而對蘇軍而言,死守基輔是有一定道理的。基輔如果失守,蘇軍不但要面臨上述局面。而且蘇軍在烏克蘭地區的軍事平衡將會被徹底打破。本來在戰爭初期就已經遭到重創,並缺乏兵力的烏克蘭蘇軍部隊,在這一段時間裡,一直在試圖組織第聶伯河組織防禦,只要在這裡拖住德軍,那麼蘇軍就有能力重新組織部署,並鞏固莫斯科方向的防禦。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當然,基輔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蘇軍沿著第聶伯河的防禦被德軍徹底的攻破。尼古拉耶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扎波羅熱,克勒曼楚,切爾尼戈夫,等等一系列沿第聶伯河的重要交通樞紐相繼失守。由於蘇軍在這一系列的防禦戰中,被德軍圍殲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因此蘇軍在烏克蘭的軍事平衡徹底被打破。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同時,德軍自9月起開始進攻克裡米亞半島,假如德軍奪取了克里米亞半島上的蘇聯紅海軍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那麼德軍的僕從,羅馬尼亞也就可以通過水路,將戰略物資運送到第聶伯河,再轉鐵路向烏克蘭東部地區投送。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而蘇軍在烏克蘭最後能夠控制的區域,也就被壓縮在了哈爾科夫和頓涅茨克,

假如說這裡失守,那麼德軍南方集群就可以一路向東,殺進伏爾加河畔。同時高加索工業區的門戶也會大開,如果德軍衝進高加索,奪取了高加索的燃油基地,也就可以就地為德軍的坦克獲取燃料。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哈爾科夫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也是連接莫斯科以西地區的重要鐵路樞紐。假如這裡失守,德軍就可以用這裡的鐵路,加強對莫斯科南部地區的攻勢。

不過蘇軍此時並沒有餘力繼續固守哈爾科夫,因此蘇軍統帥部此時的計劃是,在哈爾科夫實施一次防禦性的作戰,爭取將人口和工業設備轉移到大後方,只有這樣才能留存實力,繼續抵抗德軍的進攻。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受命領導哈爾科夫防禦戰的,是蘇軍頭號光頭猛將—鐵木辛哥元帥。在這次防禦戰中,儘管蘇軍成功轉移走了大部分的工業設備和人口,但是在哈爾科夫淪陷前,

這裡的坦克工廠仍然有一些設備沒有來得及轉移和銷燬,並且城市中尚有超過60萬人滯留。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當然僅僅是這樣尚且不足以讓蘇軍,在1942年發動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而在1941年接近年末的時候,蘇軍在鐵木辛哥元帥的帶領下,成功的在羅斯托夫取得了衛國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大捷,德軍的克萊斯勒裝甲集群遭到了重創,從而蘇軍暫時在亞述海沿岸地區建立起了一座支點。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另一方面,蘇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成功的頂住了德軍的進攻。只要克里米亞不徹底失守,蘇軍黑海艦隊就可以起到連接黑海與亞述海的作用,這樣一來塞瓦斯托波爾和羅斯托夫,就能夠威脅到德軍南方軍群的側翼,從減緩德軍向伏爾加河和高加索方向的進攻勢頭。


二、1942年初烏克蘭南部的局勢


由於蘇軍在41年11月到12月,成功的減緩了德軍在烏克蘭西南方向的攻勢。同時處於烏克蘭方向的戰略需求,蘇軍必須加強克里米亞半島的防禦。假如克里米亞半島淪陷,蘇聯紅旗黑海艦隊,在黑海的航行將會受到極大的阻礙。而德軍也就通過刻赤海峽,對高加索地區發動進攻,羅斯托夫也會陷入團團重圍。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在這一時期,儘管德軍依然佔有優勢,但是蘇聯在整個戰場的局勢,正在逐漸的轉入相對平穩的態勢。在莫斯科方向,德軍的進攻受阻。而列寧格勒方向,德軍也沒有達成奪取列寧格勒,佔領蘇聯北部工業區和交通樞紐的目標。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基於趨勢正在轉入穩定,德軍的攻勢延緩,

因此朱可夫向斯大林提議發動全線反擊,徹底解除德軍的軍事威脅。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很多人會認為,朱可夫的反擊指的就是,那場並不算成功的莫斯科反擊戰。事實上,這一次反擊的規模非常的大,從蘇聯的北部波羅的海方向,到烏克蘭的黑海方向,蘇軍發動了一次全線大反擊。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這些戰役其中包括了蘇聯北部地區的霍爾姆反擊戰,沃爾霍夫反擊戰,德米揚斯克反擊戰,柳班反擊戰,季赫溫反擊戰等……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中部地區的圖拉反擊戰,加里寧反擊戰,科林斯科反擊戰,卡盧加反擊戰,沃洛科拉姆斯克反擊戰,科留科沃反擊戰,福明斯克反擊戰,布良斯克反擊戰等……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南部地區的奧博伊揚斯克反擊戰,別爾哥羅德反擊戰,普羅霍夫卡反擊戰,希奇洛夫斯基反擊戰,刻赤反擊戰等……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這些戰役構成了一整條反擊作戰行動,蘇軍統帥部和反擊戰的提議人朱可夫,都寄希望於在德軍疲憊之時,通過一次浩大的反擊,將德軍儘可能的推回到第聶伯河以西地區。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儘管這次反擊戰並不算很成功,蘇軍並沒有達成迫使德軍大幅度後退的目的。但是總體上來說,蘇軍還是取得了一些戰果,他們重創了不少德軍部隊,不過總體戰局並非對德軍不利,實際上德軍依然掌握著戰爭主動權。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而此時烏克蘭戰場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蘇軍在克里米亞依然控制著塞瓦斯托波爾,同時刻赤反擊戰也小有成效,德軍在克里米亞的局勢並不樂觀。

而在烏克蘭東部地區,蘇軍部隊在此前的反擊中,已經截斷了哈爾科夫與北部的別爾哥羅德的鐵路聯繫。而連同哈爾科夫南部鐵路樞紐的洛佐瓦亞也被蘇軍截斷,同時也威脅佩列謝皮諾鐵路線。此時駐守在哈爾科夫的德軍部隊,主要後勤物資只能依靠波爾塔瓦鐵路線來運輸。


三、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究竟因何而起?


駐守哈爾科夫的德軍部隊,本身在哈爾科夫囤積的戰略物資就不足以支撐長時間作戰。同時由於後勤線遭到了嚴重削弱,只能瘋狂的收刮城市裡的物資,從而導致了哈爾科夫出現了大批居民餓死的情況。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蘇軍烏克蘭方向的鐵木辛哥元帥,敏銳的察覺到了哈爾科夫的情況。如果此時蘇軍繼續在烏克蘭方向發動一次反擊,切斷波爾塔瓦鐵路線,那麼就能吃下德軍第六集團軍。

如果吃下了德軍的第六集團軍,那麼德軍就必須進行後撤重整戰線,同時從中央軍群抽調部隊來填補缺口。這樣一來德軍的軍事態勢就會被破壞,蘇軍將在烏克蘭方向上獲取戰爭主動權,同時大幅度降低莫斯科方向的壓力。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即使蘇軍無法吃下第六集團軍,在哈爾科夫發動進攻,也可以分散德軍對高加索方向和克里米亞方向產生的軍事壓力。

因為此時的克里米亞已經搖搖欲墜了,由於刻赤方面軍指揮官—科茲洛夫刻為人過於謹小慎微,導致蘇軍在赤反擊戰出現了一系列的錯誤,並失去了數次將德軍趕出克里米亞的機會。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而此前的幾次作戰均表明,如果在蘇軍烏克蘭方向給德軍造成足夠的軍事壓力,那麼德軍只能抽調正在克里米亞啃要塞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軍的兵力去堵漏洞。因此在哈爾科夫方向發動攻擊,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只是唯一的最大問題是蘇軍自己,由於之前的大反擊存在眾多的失誤,導致蘇軍此時也沒比德軍好到哪裡去,很多部隊已經疲憊不堪。而來自烏拉爾和哈薩克的後勤物資也相當遙遠,即使是來自高加索方向的物資,也是要一路冒著遭到德軍襲擊的風險。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因此,此時蘇軍和德軍在烏克蘭的總體態勢,更像是誰先坑不住,耗不下去,並不是十分的適合發動進攻。但是此時德軍又有了一些新的動向,似乎小鬍子希特勒並不滿足,中央軍群穩住戰線的成果,德軍南方軍群在進行一些細節化的調動,他們似乎打算從南方軍群抽調兵力,加強中央軍群的戰鬥力,因此德軍急於試圖恢復連接哈爾科夫的交通線。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德軍打算恢復交通線,並使用南方軍群來加強中央軍群的力量。那麼蘇軍是同樣抽調兵力,加強中央戰場蘇軍的力量,還是阻止德軍的計劃呢?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答案顯然是斯大林不能接受讓德軍加強中央集群的力量,而鐵木辛哥元帥提出的在哈爾科夫方向,發動一次反擊,吃下德軍第六集團軍,收復哈爾科夫,並且佔據哈爾科夫的鐵路和航空樞紐,就可以對德軍北方軍群的側翼形成威脅。

這一切看起來都是可以操作的,如果運氣好,不但可以解除克里米亞的威脅,還可以戰線恢復到波爾塔瓦到扎波羅熱一帶。即使沒有達成戰略目標,通過殘酷的消耗戰,也可以阻斷德軍的意圖,防止德軍利用南方軍群加強中央軍群。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意義何在?斯大林為何同意鐵木辛哥冒險?

因此斯大林才會給予鐵木辛哥元帥足夠的支持,允許其發動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這一次戰役實際上僅僅差一步就達成了戰略目標,然而蘇軍在閉合包圍圈前,之前被蘇軍暴打的克萊斯勒和那個令人討厭的霍特一起跳了出來,給了蘇軍當頭一棒。使得蘇軍的包圍圈無法形成,反而被德軍分割圍殲了大量兵力。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德軍也無法利用南方軍群加強北方軍群了。但糟糕的是,由於克里米亞的失守,蘇軍已經失去了固守羅斯托夫的意義,因而無法對德軍南方軍群的側翼形成牽制,導致高加索的門戶大開。

結語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是一次大膽的軍事計劃,它的戰略目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在設計階段,並沒有考慮過蘇軍自身的實際情況。因此鐵木辛哥元帥對戰役的失敗,負有難辭其咎的責任。但是朱可夫和斯大林,還有其他統帥部的高級將軍們,同樣應該承擔部分責任。從冬季大反攻開始,蘇軍就一直在樂觀而盲目的反擊,而哈爾科夫戰役恰恰是這些反擊戰的尾聲。


參考文獻:

《戰鬥中的哈爾科夫》

《燃燒的哈爾科夫》

《1941年哈爾科夫:雷雨的邊緣》

《1940年蘇聯的南方鐵路》

《德軍佔領時期的哈爾科夫》

《戰爭中的哈爾科夫》

《莫斯科戰役》

《加里寧反擊戰》

《卡盧加反擊戰》

《科林斯科保衛戰》

《奧博伊揚斯科反擊戰》

《季赫溫反擊戰》

《羅斯托夫反擊戰》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圖拉反擊戰》

《1942年:柳班反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