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诗词」王维含蓄而富有韵味唐诗,洒脱超然,引人深省

「诗词」王维含蓄而富有韵味唐诗,洒脱超然,引人深省

庚子年二月十二(惊蛰),每日经典

《酬张少府》这首诗是王维在半官半隐时期创作的,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也是王维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酬张少府,就是酬答一位张姓县尉的诗。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张少府曾写诗给王维,问询“穷通”之理,王维写了这首诗作答。至于这位张少府给王维说了什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从全诗来看,他是在劝诗人留心世务,诗人只好作诗解答。这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卷。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①少府:县尉的别称。

②长策:治国之道。

③穷通理:命运穷困与通达的原理。

【诗意】

我到了晚年只是图个清静,万事都不大关心。

自知不能献良策,还不如返回旧居的山林。

从松林来的风吹动了我的束带,在山涧明月的照耀下抚琴吟唱。

你问我穷困和通达的道理,还不如进入河浦的深处听那高唱的渔歌声。

「诗词」王维含蓄而富有韵味唐诗,洒脱超然,引人深省

赏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开篇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先说自己已到晚年,除了喜欢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这首先是一种谦虚的姿态,意谓我什么都不关心,对你的问题可能也答复不了。但细一推敲,这两句普通的话语里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思。“好静”可以理解,人老了嘛,喜欢清静一点,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惟”字就大有文章,为什么除此之外,什么事情都不再关心了呢?只有心如死灰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诗人受了什么样的打击,才导致这样的心态呢?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从这两句看来,作者仍然是在谦虚:我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能力和才能,所以只知道隐居不问世事。那么问题又来了,作者真的是没有什么本事和能力的人吗?当然不是。王维青年时期意气风发,曾经是一个仗剑走天下的追风少年。入仕之后,他也几经努力,对现实充满希望。但是随着被贬济州遭遇第一次挫折,张九龄罢相受到牵连第二次受挫,尤其是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之后,王维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也即破灭,思想随即转入空门。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松树、明月都有高洁的意味,诗人与这两个意象相伴,体现了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实际上想表示,世事已经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样,退隐山林,以捕鱼垂钓为乐吧。

「诗词」王维含蓄而富有韵味唐诗,洒脱超然,引人深省

诗的首联直述自己的性情、心态:晚年自己只喜欢宁静,对世上的人事再也不留意了。为什么?因为诗人认为自己没有经国之策,只能返归以前住过的山林。王维本是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但他的才华表现在艺术上,官场上的勾心斗角非他所长。几个回合下来,王维厌倦了在仕途上的奔波,而决意归隐。归隐与他的心态是很相契合的:松林中的清风吹拂着他的衣襟,深山中的明月陪伴他弹琴长啸。这种生活无忧无虑,且使诗人风神散朗,是诗人所希望的。因此张少府问穷通之理,王维无以解答,他欣赏的是“渔歌入浦深”的清幽境界。

「诗词」王维含蓄而富有韵味唐诗,洒脱超然,引人深省

不论古今,命运的规律总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处事能让命运通达,如何处事能避免运势的乖戾,自然就能趋利避害,过上事事顺心的生活。这首诗赠予的对象是张少府,说明他曾经向王维提问过,希望这位过来人能够将这种“穷通理”传授给自己。

不过王维并没有直接回答张少府的问题,而是描写了一番自己晚年生活的状态:放弃一切经世济国的梦想,抛下一切杂务和俗事,放空心灵,每天在宁谧的环境中安居静养。世界上一切对命运的担忧和焦虑,都是因为欲望而起,而在王维诗中这样没有欲望、没有诉求、“万事不关心”的状态下,遇到任何命运都能安然处之,自然也就不需要追寻什么穷通之理了。因此,这虽然不算是对问题的回应,但张少府在看到这首诗后,应该也能心有所悟,满意而归。

「诗词」王维含蓄而富有韵味唐诗,洒脱超然,引人深省

全诗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引人深省。


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每日品读中华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