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么躲过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顺利继位的呢?

福垊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六月三日,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出发抵达北京,接受遗诏于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宣德。

关于朱瞻基的继位之路,很多古籍的记载都颇为惊心动魄,所有问题之症结所在就是他的那位时刻想着造反的二叔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靖难之役的功臣,多次领兵击溃南军,甚至还曾于危难之间救过朱棣的性命,朱高煦战功卓著,自然会受到朱棣的重视,所以对皇位暗生觊觎之心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朱高炽以太子之位监国十数年,使得天下承平已久,人心归附,加上朱棣的完全支持,朱高炽即位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朱高煦来讲,虽然朱高炽当了皇帝,但自己还是有机会的,因为,朱高炽身体不好,活不长。而事实也是如此,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便猝然驾崩,当时皇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而朱高煦在封地乐安(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滨州一带)。

汉王在山东,皇太子在南京,按照常理推之,北京的皇帝驾崩后,朱高煦一定比朱瞻基要早知道这件事,所以才有了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准备暗杀皇太子,然后自己回京继承大统的传言。

《明史朱高煦传》里是这么记载的,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朱高煦没能成功截杀朱瞻基,因而与皇位失之交臂。

那么面对二叔布下的天罗地网,朱瞻基是如何逃过一劫的呢?很简单,绕道小路回北京。

《明宣宗实录》里记载:

上(明宣宗)从间道行

间道即是小道,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实录》里并没有记载宣宗是为了躲避汉王朱高煦的埋伏而“从间道行”的,但《明实录》里的这段记载却令人感到非常的疑惑。

仁宗皇帝不豫,以玺书驰召上还,上即日就道时南京颇传言,仁宗上宾臣下未敢以闻,但言兹正戒严之时宜整兵卫而后行,或劝

按照《明实录》的说法是,朱高炽还没驾崩的时候,就已经下旨令朱瞻基回南京了,但是朱瞻基才刚动身北上,朱高炽就已经去世,当时南京的大臣不敢告诉朱瞻基,只是建议他最好领军北上一方不测,可是被朱瞻基拒绝了。

而朱瞻基拒绝的理由很直白

上(朱瞻基)曰:“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心,且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况”。

从朱瞻基所说的话我们可以得到三点至关重要的信息

一是当时朱瞻基确实不知道朱高炽已经离世,二是朱瞻基自认为从动身到回京所用时间会非常快,快到朝臣上下都根本想不到,三是朱瞻基从未觉得此次回京会遇到什么麻烦或者陷阱,召旨只是说皇帝生病,让他速回,并没有说皇帝已经去世要让他回京继承大统,也许朱瞻基曾想过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在没有亲眼证实之前,所有的猜测也仅仅只是猜测而已。

南京方面的大臣或许猜测到皇帝可能驾崩了,所以出于谨慎,希望朱瞻基统率军队北上,以防不测,毕竟历朝历代以来,皇位交接往往都很不太平,太子年轻可能没想那么多,但是臣子却必须要考虑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危机。

对于南京大臣们的建议,朱瞻基深不以为然,他拒绝带兵,还说了一句看似不起眼却非常值得考究的一句话,即“予始至遽还”,也就是说,他在出发前曾以为自己此去只是皇帝的日常召见,待处理北京事宜后还要回南京。

那么这里,我们就按照《明实录》的记载来理一下:

皇帝病危下旨召太子回京,但没有告诉太子自己病危的消息,也许只是提了一下自己身体抱恙,而个中原因就在于朱高煦一直意图谋反贼心不死,所以为了安全起见,皇帝隐瞒了事实的真相,以防朱高煦趁机再次起兵谋反。虽然南京的大臣么以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希望太子能以万全之策来应对此事,可是太子年轻,没想过这么多,仅仅希望尽早赶回北京,所以才会绕小路而回。

只不过,在下旨的第二天,皇帝没等到太子回来就驾崩了,而宫中为防止起变,秘不发丧就等朱瞻基回宫。

虽然《明史》里关于这段的记载没有《明实录》记载的详细,但是,《明史仁宗传》里的几句话也恰好印证了《明实录》的记载是相对可靠的: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这也说明了,皇帝是活着的时候下旨令太子回京,而皇帝死后一直都是秘不发丧,直到太子回宫。

所以说,仁宗皇帝从驾崩到太子回京这段时间,朱高煦和朱瞻基都不知情,既然都不知情,又何来朱高煦密谋暗害朱瞻基一说呢?


咸鱼闲聊


朱高煦的阴谋

公元1925年5月29日,刚刚当了10个月皇帝的朱高炽不小心崩了,消息传开后,这个老实人的死亡让很多人非常悲伤,除了他的亲弟弟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同志是个很有理想的中年大叔,丫从青年时代就一直想当皇帝。

可惜这孙子行伍出身,虽然和勋贵关系亲密,但一直和文人不对付。搞夺嫡这种娱乐活动大家都懂的,不止要皮厚心黑无下限,还得心眼儿够用。得罪了文人的汉王在夺嫡过程中一直表现的很智障,所以喜闻乐见的夺嫡失败,还被扔到了山东就藩。

然而世事就是这么无常,大哥朱高炽刚上去10个月就挂了,本来大哥挂了也轮不到他当皇帝,可偏偏这时候太子朱瞻基没在北京,被派到南京去出差。于是朱高煦先生的心里有了个计划。

已知条件为太子在南京,老子在山东,首都在北京,可得第一步推论为山东离北京近,南京离北京远,所以太子不可能比我早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进而可以得到第二步推论太子必然需要赶回北京继位,而他想回北京必然得经过山东;最终他得到了结论,老子只需要在山东蹲草丛挂掉太子,皇位依然是我的!计划通!

卡脸的现实

找到人生希望的朱高煦先生马上安排了大量人手,由自己亲自领队,在通往北京必经之路边的草丛里潜伏了下来,就等着大侄子骑马经过时大喊一声“德玛西亚”,然后手起刀落走上人生巅峰。

蹲在草丛里的朱高煦带着油腻中年之微笑一直遥望着南方,他等啊,等啊,等啊,一直等到6月下旬,身上都长虱子的草丛煦终于等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太子朱瞻基于6月18日抵达北京良乡(现在房山区),人家祭天登基了!

浑浊的泪水从朱高煦颤抖的脸庞滴落在地上,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无功而返,无数次满怀希望的奋起,无数次被残酷的现实镇压,命运何其不公!人生何其无奈!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千古的谜团

朱高煦先生惨烈的经历除了让他自己自暴自弃的造反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太子到底为什么没被他截住?所有已知条件都在那摆着,太子不可能比朱高煦更早得到消息,也没有秘不发丧一说,否则朱高煦也不会安排截杀,况且他在皇宫里有不少内线,根本瞒不住。


那么是朱高煦先生兴奋之下埋伏晚了或者出错了吗?显然可能性也不高,这家伙虽然很二,但毕竟行伍出身,打埋伏这种事情玩的还是很溜的,而且古代就那么几条路可以走,出错的几率很小。

百思无果的情况下后人开始出现阴谋论的想法,既然朱瞻基不可能躲过截杀,那么就剩下一个可能,他提前知道了父亲的死讯。事实证明朱瞻基不是半仙,没有掐算占卜的本事,真相就只剩下一个!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吐槽机的推测

吐槽机向来不是阴谋论的支持者,这次也不例外,从犯罪心理上将朱瞻基完全没有作案动机,那个位置早晚就是他的,他老爹身体一直不算好,他自己又很年轻,根本没必要冒那么大风险玩弑君杀父的勾当。

我个人的观点是真相其实就隐藏在史书中,关于这段历史《明史》是这么记载的: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翻译过来就是那年的四月朱瞻基被派到了南京,5月28日仁宗皇帝身体出现了问题,下诏让他回京,次日仁宗驾崩。6月18日朱瞻基回到了北京,接受遗诏,入宫给父亲发丧,之后登基。

这段内容里有两个很重要的信息,首先良乡是在北京的西南侧,而正常从南京返回北京应该在东南或者正南进入,走西侧绝对是绕远的。在国无君主的情况下,朱瞻基通常应该避免节外生枝,直线入京。

其次就是入京的时间问题,5月28日仁宗发信召回太子,这么紧急的事件一般会走600里加急(明朝应该没有800加急的条件),南京到北京距离大约2200里,那么至迟不会超过6月2日朱瞻基就应该可以收到诏书。

从2日到18日,他走了16天才到达北京,作为太子他是有驿站换马条件的。而普通马奔跑速度大约30里/小时,就算他每天只跑8小时,那也有240里。我们在把一切干扰因素都排除,他一天怎么也能跑出200里,也就是三分之一的送信速度。

按照这个速度他6月12日之前就能回北京,那么剩余那6天哪去了?或者说剩下的1200里哪去了?吐槽机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从南京出发奔开封,再经太原到保定,正好从良乡进京,全程约3200里,比直线回北京多了1000里路程......

所以吐槽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朱瞻基知道或者推测到走山东进京并不安全,所以选择了绕过汉王势力所在的地区,真相就是这么简单。


历史吐槽机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借着《大明风华》的热播,这几天来聊聊明朝的那些事儿,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朱高煦是朱高炽的弟弟,他们朱家人可真是活宝,当时,朱高炽才刚当时10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而此时的朱瞻基在南京修身养性,而他二叔闻知消息后,立马派人埋伏于回京的道路上,可是等了这么久,就是不见朱瞻基回京,直到几天后,朱瞻基即位,把他二叔朱高旭给气的要命。按正常的情况,朱瞻基是应该在南京,就算回去即位,朱瞻基不可能躲过朱高煦的追击。回去也应该能和他二叔碰面,可是却突然到京即位,让人匪夷所思。
(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


所以就让人难免产生疑问,朱瞻基怎么可能到的京城?明朝又不像有现代有飞机、火车、高铁,所以他到底是怎么到达的京城,这就是历史之谜,对于以下朱瞻基为什么能到京城而且也能躲到他二叔的刺杀有几下说法。
(大明风华中朱瞻基)

有很多人都认为朱瞻基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父亲将要驾崩,所以未雨绸缪提前从南京出发到达北京,可是实在是让人说的过意不去。或者是换一种解法,朱高炽是知道自己要死了,赶紧提前传圣旨让自己儿子进京,而二叔埋伏他时,朱高炽已经死了,埋伏他时,已经没有时间,来不及了。


(大明风华中朱高煦)

还一种比较腹黑的说法就是朱高炽是被他儿子杀死的,为了掩人耳目保守秘密,假装将自己贬到南京,实则其实自己就在北京,等到自己父亲一死,停尸几日后,假装并把消息散播出去,告诉天下诸战杰从南京已经到达北京即位,所以朱高煦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煦)

——有什么问题 亲们可以直接私信问我 我都会无条件的帮助大家的 喜欢我的话 请给我点个关注吧 我很需要你 用你那发财的小手给我点一点吧


鹏正


明仁宗朱高炽是五月份病危,在南京的朱瞻基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就赶回京城,六月就登基称帝,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路人皆知对皇位有野心的朱高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埋伏射杀朱瞻基,只是还没等到人,朱瞻基就回到京城了,一切谋算都落空了,这一个月时间里面,叔侄两人是如何斗智斗勇的,朱瞻基是如何躲避埋伏刺杀,这就是谜团了。



明史对这个事记载的很简单,就是说朱高煦仓促行动,朱瞻基不走正道,专抄小道乔装打扮躲过了埋伏,提前回到了京城继位。叔侄两人这番较量中,显然是侄子技高一筹,获得胜利了,但是过程远没有这么简单,朱瞻基是否真的是顺利继位的,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阴谋呢!朱高炽病危之时,马上密诏儿子回京,当时朱瞻基在南京,肯定需要时间赶路,朱高炽知道弟弟朱高煦死心不改,一直想谋反叛乱,所以秘密派人通知朱瞻基秘密回京。可是京城能有什么秘密呢,朱高煦的内应早就布满京城皇宫了,哥哥病重的消息朱高煦肯定比朱瞻基早获得消息了,毕竟朱高煦在山东就藩,按照距离上说,南京比山东远,自然是朱高煦首先得到消息。朱高煦得到消息,兴奋无比,他知道这次是篡夺皇位的绝佳时机,学习老爸朱棣靖难之役的榜样,叔叔半路设埋伏干掉回京的侄子,自己就可以压迫朝廷让他做皇帝了。所以朱高煦迅速找来武功高强的高手,设伏在朱瞻基有可能经过的地方,只是朱高煦左等右等就是没等到朱瞻基,反而收到了朱瞻基已经提前回京登基称帝啦,那一切都晚了。



朱瞻基怎么就提前知道老爸要死的消息呢,所以有人就猜测,可能是朱瞻基谋杀了自己老爸,那么要多提前就有多提前了!当朱瞻基知道老爸有病时,提前动身赶回京城,打了朱高煦一个措手不及,让朱高煦还没有来的及准备,朱瞻基就回到了京城,那你设埋伏当然逮不到人了,白欢喜一场!回到京城了朱瞻基,一不做二不休,反正老爸都病了,那就亲自送他上路吧,自己也早点当皇帝不是嘛!这个推测还是有点道理的,毕竟皇家没有亲情,为了皇权什么不可以做到呢!史书也没有明白写到底是怎样的,也许是被朱瞻基刻意掩盖也说不定呢!当然朱瞻基可以不杀老爸,也是能登基做皇帝的,毕竟老爸又胖又多病,迟早会完蛋自己耐心等些时间也就是啦,不过是当时朱瞻基是什么想法,就谁也不清楚了!



不管事情怎样,反正是朱瞻基获得胜利,登基做了皇帝,朱瞻基技高一筹笑到最后。朱高煦很爽啊,自己就这样糊里糊涂就输了,不甘心啊,于是他招兵买马真正直接起兵谋反,可是他还是输了,朱瞻基不用多长时间,轻轻松松都平定了叔叔的叛乱。朱高煦被贬为庶人圈禁,后来朱瞻基有空就去探望这个可怜又执着的叔叔,结果叔叔看着得意的侄子,很怨恨就出脚绊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找来一个大铜瓮,把朱高煦摁在里面,下面点上木柴,活活烤死了,朱高煦真的变成“烤猪”了,“朱”变“猪”,还真的挺讽刺的,朱高煦真可怜,当然也有可恨之处!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相信大家都知道,明宣宗朱瞻基继位的过程的确是有些坎坷的,那都是因为他的二叔在中作轨,那都这样了为何朱瞻基还是登上了皇位呢?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的分析分析一下吧。

明宣宗朱瞻基,汉族,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朱高煦,明朝皇族、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这样一来朱高煦就是朱瞻基的二叔了,但为何身为朱瞻基二叔的他还要想法设法的迫害朱瞻基来夺取皇位呢?这还真的让人看到了皇位的权利的确是人热都想得到的,所以朱高煦为了夺取这个皇位还真是花费了不少的劲的。

这个说法来自于《明史》,1425年四月份的时候,由于南京多次发生地震,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前去南京居守。五月,朱高炽病危,召朱瞻基回京;六月,朱瞻基回到北京登基。史书上的说法是,朱高煦想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杀,但由于时间仓促这就并未能成功。并且,那个时候,朱高煦还在皇宫里安排了很多线人,皇帝驾崩的消息如果从北京传出来,肯定是他先知道,他完全有时间准备暗杀事宜。另外,朱高煦早有反心,他肯定不止在皇宫安排线人,南京城也一定在他的监视之中,所以朱瞻基从南京出发回北京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不可能收不到任何消息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高煦为了争夺这个皇位真的是搞了非常大的动静,人尽皆知,要截杀朱瞻基这个消息,朱瞻基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即使朱瞻基在得到消息以后立即进京,他也会做一番乔装改扮,秘密进京。这样的话,朱高煦的人就会认不出来,认不出来,自然朱瞻基就能顺利进京了。具体是怎样的呢?大家都在猜测,没有定论。但是历史漫谈君觉得,在得到消息方面,朱瞻基肯定得到的时间比朱高煦要早一些。因为大家都知道朱高煦的司马昭之心,文武大臣都知道,甚至一般老百姓都知道。所以,对朱瞻父子忠心的人一定会帮着朱瞻基提前做计划,未雨绸缪的,于是到了后来朱瞻基自然是顺利继位,朱高煦没有法子了。

照这样看来,我们还真是看出了皇宫的险恶可不是我们能想象和预知的啊,所以啊,当个普通老百姓还是挺好的,不用去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洪熙元年,刚刚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突然去世,大明王朝再次陷入一段权力真空。朱高炽的继位过程本就艰难,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对皇位始终贼心不死,这时,朱高炽的去世又让他们看到机会。朱瞻基虽是太子,但继承之路也非一帆风顺。

朱高炽在位时,想将都城迁回南京,为此,他派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居守。当时,南京时常地震,根据天人感应之类的学说,这是对上天对皇帝的警告。朱高炽说,南京是大明的根本重地,上天一再警告,我本应立刻赶往南京,但因父亲刚刚去世,不忍心离去。他拒绝派重臣或亲王的建议,认为守南京非太子不可。但是,朱高炽没想到,朱瞻基刚到南京一个月,自己就驾鹤西去。

一年之内,两位帝王先后辞世,国中无主,形势不容乐观,朝野人心惶惶。当时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便是将朱高炽去世的消息,传达给南京的朱瞻基,并迎接他去北京继位。治丧和新君继位的事都由礼部办理,但礼部的官员都知道,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搞不好就有去无回,因此,大家都不愿意去南京报信。最后,吏部尚书点名让况钟去。于是,况钟马不停蹄,前往南京,迎接朱瞻基。

早就觊觎皇位的朱高煦,得知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后,也在暗中谋划,他准备在朱瞻基去京城的路上将其劫杀。但是,他的准备过于仓促,再加上运气不好,最终晚了一步。

原来,朱瞻基接到密报后,并没有按照太子出行的礼仪,而是立刻率轻骑回京。户部尚书夏原吉等人,赶至京西良乡迎驾,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做了准备。朱瞻基到达良乡后,朝臣在卢沟桥设立大帐,朱瞻基在此接受朱高炽的传位遗诏。

朱瞻基到京后,使朝廷上下的人心大为安定。当着大臣的面,朱瞻基镇定自若地说:“天下神器,非智力可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有异心!”当年六月,朱瞻基择黄道吉日正式即位,改次年为宣德元年。

朱瞻基虽然登上皇位,但朱高煦的“皇帝梦”从未破灭。他假装恭顺,多次试探这位侄儿皇帝的态度。仁宗去世时,他就对人说,大哥(朱高炽)的皇位我都敢争,侄儿的皇位更不用怕。可见,他是准备效仿朱棣抢侄儿的皇位了。

洪熙元年七月,朱高煦向朝廷上呈利国安民四事。朱瞻基以为这位叔叔已经改过自新,没有夺位之心,就采纳其意见,让臣子推行他的主张,并写信表示感谢。

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派人进京,向朱瞻基献元宵灯。有人向朱瞻基说,朱高煦派来的人,是为了打探朝廷之事。朱瞻基表示,要以诚意待汉王,并再次回信感谢。史载:

“高煦日有请及言朝政,宣德帝都会徇其意。索驼与之四十,索马与之百二十,索袍服又与之。”

朱高煦看到朱瞻基,对自己态度不错,以为这位侄儿皇帝软弱可欺。过了没多久,京城出现地震,朝野到处言传将要出现变故。朱高煦按耐不住心里对皇位的渴望,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起兵造反。

朱瞻基得知造反的消息后,认为朱高煦只是外强中干,于是御驾亲征。朱高煦这边,领兵将领听说皇帝来了,不敢轻易发兵。有人建议朱高煦,先取南京,以成大事,但因意见不统一也未付之行动。

就在朱高煦犹豫之际,朱瞻基带领的军队士气高昂,很快就兵临朱高煦老巢。朱瞻基眼看侄儿皇帝不好惹,只好投降,父子以及同谋皆被抓获。朱高煦有朱棣之志,却没有朱棣之命,从起兵到失败,一共二十三天。

朱高煦被押到京城后,朱瞻基将其安置于逍遥城,吃穿用度,悉仍旧无改。但朱高煦依旧不安分,甚至想弑君。朱瞻基大怒,将其处死,朱高煦的几个儿子后来也被处死。

朱瞻基摆平了朱高煦,又给赵王写信,劝其安分守己。赵王看到实力强劲的朱高煦,造反都被平定,也知道这位侄儿皇帝不敢欺负,于是,主动削减护卫,并上表输诚。

此后,朱瞻基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各藩王的势力,先后有七个藩王被废或削去护卫。至此,威胁帝王的地方藩王,再也无力对抗朝廷。

秋媚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朱瞻基在当太子以及刚继位时,显示出过人的才能,不过没多久,他就陷入“无为”的境地,开始追求个人爱好,最后落得一个“蟋蟀皇帝”的标签。


秋媚读史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太宗(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鞑靼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年六十五。

皇帝驾崩,六师在外,情势非常。幸好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等临危不乱,稳住局势,隐瞒成祖去世消息,并由杨荣火速返京,将消息禀报于皇太子朱高炽。而后,以成祖遗命,奉皇太子继位,即明仁宗。

之前,在整个永乐年间,大明储位之争交锋激烈。皇帝喜爱次子朱高煦,以为其深肖自己,又勇武有力,于“靖难之役”中功勋卓著,勇冠三军,所以曾经做出过传位暗示。

而长子朱高炽,皇帝还是燕王时,便被太祖亲封为燕世子,法理所在,伦序得正。虽然身体肥胖、不良于行,但是于政务处理、后勤安排,及维系人心上,都是极为出色。靖难中也曾经率万人击退南军五十万围城大军,保住燕军大营北平,同样有功。

所以,成祖在靖难成功、击败建文帝夺取皇位后,对于皇太子人选迟迟不能定下,犹豫不决。'

直到永乐二年(1404年),经过近两年的考虑,成祖才下定决心,遵从祖制,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稳固国本。同时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移封云南,安排兄弟俩远远隔开,以安定局面。

汉王朱高煦储君愿望落空,甚为恼怒,气愤不平:“我有什么罪,要被贬斥到万里之外!”据不就封,并向成祖求情,要留在京师。成祖也是念在次子劳苦功高,所以同意其所请,将其留在京师。

此后,在太子与汉王之间,为了皇储之位,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或明或暗争斗,而太子由于身体肥胖、行动迟缓,又亲近文臣,颇不为成祖喜欢,数次面临被废的地步。幸好朝臣坚决支持太子,拼死保护,所以勉强过关。

太子长子朱瞻基,少年英武、聪明敏捷,成祖很是看重,于永乐九年(1411年),册封为皇太孙,从而明确了大明皇统传承。太子地位能够始终不坠,皇太孙功不可没。

所以,在太子、太孙逐渐稳固地位后,汉王朱高煦无计可施,又因为自己骄横跋扈,多行不法,最终被成祖所厌恶,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将其改封乐安州(今山东惠民),远离京师,打消其夺储之心。

汉王朱高煦被驱离京师,失去正大光明继承权利,心里怨恨不已。对于成祖,他倒是不敢有反叛之心,只能心里抱怨罢了。但是对于大哥太子,汉王极度鄙视,认为一个半残废,文不成武不就,也能占据储位,根本不服气。而太孙朱瞻基,一个黄毛小儿,就更不在话下。所以汉王在藩地阴积力量,招纳不法,时时策划举兵之事,但等父皇驾崩,就立马起兵,重现“靖难”。

本来这一次成祖突然于外地驾崩,京师大局未定,是汉王最好的作乱机会。但是在随军文臣的临危举措下,太子朱高炽迅速掌握消息,从而第一时间就继承大位。汉王尚来不及发动,大哥已经继位,尘埃落定。他在乐安也无可奈何,只得暂时收起心思,蛰伏以待日后。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仁宗遣已经立为皇太子的朱瞻基前往凤阳,祭拜皇陵(太祖之父仁祖朱世珍陵),然后转道南京,巡视抚慰地方,安定民心。

四月十四,仁宗出京,前往昌平长陵,祭拜成祖,情况一切正常。而此时的皇太子,也正在前往凤阳的路上。

五月初十,仁宗突然发病,并迅速病危。这时,皇太子已经祭拜完皇陵,抵达南京。于是朝臣及仁宗张皇后立即派出內使,疾驰南下,飞报皇太子朱瞻基,令其火速回京。

五月十一,仁宗处于弥留状态,诸臣为了安全起见,封锁皇帝病危消息,以防他人(就是指汉王)借机生乱。

五月十二,仁宗驾崩。即使提前封锁消息,但是皇帝去世的消息怎么也封锁不了,所以这个惊天变化还是被汉王在京师的耳目所得知,并传递到乐安。

但是,飞报南京的使者,已经提前两天出发,为皇太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大约五月十四,汉王耳目传递出消息,五月十八左右,消息抵达乐安。而京师是初十传出消息,派往南京报信的又是太子的亲信宦官海涛,六百里加急南行,基本上五月十四,消息即已抵达南京。

在乐安的汉王,接到消息后,欣喜若狂(大哥死了,欣喜若狂),同时也知道皇太子尚在南京,距离京师二千里之遥,自己有充足时间可以准备。

于是汉王安排精骑,自乐安出发,沿庆云、乐陵一线,直驱德州,准备在太子北返必经的运河途中,一举将其击杀,而后趁混乱,举兵入京,夺取帝位。

自乐安(惠民)至德州不过区区三百里不到,汉王马队可以以逸待劳,守候在此,只等太子朱瞻基到来。(按照汉王日后不靠谱的造反过程来看,他行事磨蹭、犹犹豫豫,五月十八得知消息,起码要一两天准备,然后,再派出暗杀马队出发,路上至德州也要两天,五月二十二能够到德州,就算快了。

汉王没有想到的是,太子要比他要提前数天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然后立即舍舟乘马,不坐运河大船,而是率领近随骑马往京师北返,沿途不停换马,几乎日夜不停(太子朱瞻基自小被成祖悉心培养,弓马娴熟也曾亲自上阵作战,对于连续乘马,也是毫无问题,不是仁宗那样的羸弱身体可以比的。

这样,虽然太子远在南京,距离京师(北京)近二千里,而汉王的藩地乐安,是正位于南北两京中段偏东三百里,局面处于劣势。但是太子雷厉风行北返(

五月十五基本就得知消息,然后十六出发,每天基本不会低于三百里的行进,南京至德州不过一千里,四天即可越过,这样五月二十左右,太子的队伍便会抵达并通过德州),争分夺秒追赶时间,等到汉王的暗杀精骑到达德州后,太子的队伍早已通过,他们连太子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徒劳而无功。

越过德州后,太子朱瞻基仍不敢掉以轻心,继续高速前行,六月初三,抵达京师南郊良乡后,会合朝廷再次迎接的使臣,才放松下来,然后入京,主持仁宗丧礼,并正式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

在整个事件中,首先是京师朝臣及太后提前派出使者,疾驰南下,提前通知皇太子;然后汉王的消息又稍晚才得知,并在准备截击时,耽误了功夫;最重要的是太子朱瞻基行动迅速,抢在汉王动手前,越过埋伏,飞驰回京,使得汉王计划落空(这也是宣宗身手矫健、身体康健,如果是一年前,成祖驾崩时,仁宗在外,被汉王同样埋伏截击,以仁宗那样的肥胖身体、羸弱体质,是万万不可能二十天里赶二千里路的),从而完美躲过二叔的埋伏,顺利继位。

至于之后的事情发展,宣宗与汉王的交锋对峙,在我之前的问答文章里,已经详细叙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伯虎42


朱瞻基,朱棣最喜欢的孙子,说句不好听的话,朱高炽能上位,和他有朱瞻基这么一个好儿子有关。

朱高煦,朱瞻基的二叔,勇武过人,一心要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本来,朱高煦是想接自己老子朱棣的班,但很可惜,没有接上。对于这个智商并不高的儿子朱高煦,朱棣还是不放心的。

既然代替不了哥哥上位,朱高煦想学父亲,从侄子手中夺皇位。因此,朱高煦就把眼光放到了朱瞻基身上。如果朱高炽死了,朱高煦再把朱瞻基咔嚓了,皇位可能就到手了。朱高煦想的就是这么美。

当朱高炽病重时,朱高煦就开始留意了,一旦得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就计划开始堵截朱瞻基进京城,因为朱高煦在山东乐安,而朱瞻基在南京。朱瞻基进北京城,官道必须经过乐安的。

可是,朱高煦在皇帝哥哥死了后,埋伏了好多天,都没有等到朱瞻基,最后惊讶地得到了朱瞻基登基的消息,那么朱瞻基是如何得到消息的呢?

说法一:朱瞻基大概率提前进了北京城

(朱瞻基剧照)

按原则上来说,朱瞻基在南京,没有皇帝召见,不可以进宫的。

当朱高炽生病开始起,朱高煦就开始了监视,一路监视皇帝病情,一路人监朱瞻基。可笑的是,朱高煦的人没有发现朱瞻基提前离开。其后,朱高炽一死,朱高煦就开始安排人马埋伏。可惜,朱高煦的埋伏不成功。朱瞻基没有等到,等到的却是新皇登基的消息。

之前没有发现朱瞻基的离开,之后埋伏又不成功,朱瞻基难道插了翅膀不成?

朱瞻基是没有翅膀的,但他比自己叔叔聪明。

从《明史》看,朱高炽死了后,朱瞻基快速登基,从这可以判断出,朱瞻基提前进了京城,而且是在父亲还没死的时候就进了京城,只有这样,朱高炽一死,朱瞻基才能快速上位。

至于如何从南京出来,办法太多了,乔装打扮出去应该可以确定。毕竟,那个怀有异心的叔叔,朱瞻基是要防着的。

说法二:朱瞻基小概率可能绕道过去

(朱高煦剧照)

除了朱瞻基提前过去这种说法外,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朱瞻基得到丧报后,还是乔装打扮出了城,这让朱高煦的人失去了监督。

朱瞻基冒充百姓混了过去,或者走了个小道饶了过去,这两种可能也是有的。

在粗人朱高煦眼皮子底下混过关去,聪明小伙朱瞻基是可以做到的。

但,疑问是,如果朱瞻基得到丧报后过去的,那么登基的准备工作就无法快速完成了。

综合两种情况,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朱瞻基瞒过了朱高煦的耳目,提前到了京都。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朱瞻基在老爹死后,能快速上位。


蓝风破晓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大火,皇太孙朱瞻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朱高治驾崩后,朱瞻基迎来了华丽的转正时刻。



但是电视剧反应出来的历史总是比较片面的,其实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应该能够知道这段历史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朱瞻基有个野心勃勃的二叔朱高熙,在得知朱高治病危的情况之下,没理由就这样按兵不动,很多人说朱高治病危的消息是通过秘传的方式通知朱瞻基的,所以朱高熙起初并不知道。

但是我认为这个说法很牵强,当时的北京城里早已是布满了朱高熙的眼线,对于他来说京城之内哪有什么秘密可言。

而朱高熙在山东,朱瞻基在南京,消息同时从北京发出,最先得到消息的应该是朱高熙才对。

所以生性凶悍朱高熙,不会错过这次绝佳的暗杀机会,应该是早已布好了局,等着朱瞻基入瓮才对。

只是扑了个空,等到花儿都谢了,才知道朱瞻基已经登基称帝。

还有人说朱瞻基其实早已回京,为了能够尽早登基,亲手弑父。

对于这个说法我还是不太认同,虽然那个时代的明争暗斗的确是常事,但是弑父夺位这样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从正常的逻辑上来讲也完全的不合理。

当时朱瞻基已经是太子,未来皇帝的正式继承人,又何必要冒着大不为去做这样的事情呢?

要知道当年朱棣抢夺了侄子的江山,却用尽一生来粉饰自己的篡位行为,早已有了前车之鉴又何必急于一时,顺利选择继承大家认可的正统皇位才是合理的选择!


那么朱瞻基又是怎么躲过二叔朱高熙的埋伏顺利继位的呢?

我的观点很简单,其实当时朱高煦的确做好了埋伏,只是朱瞻基技高一筹,通过绕行的方式避开了二叔的埋伏。

史记上有过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宗仁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4月份的时候朱瞻基就被派往了南京,5月28日朱高治身体开始不适,让朱瞻基回京,第二天就死了。

而朱瞻基回京登基已经是6月18日的时间了。整整20天的时间,按照当时的速度,至少是晚了一周的时间。

所以朱瞻基一定不是从正常的路线回京的,应该是走了很多小路绕道而行。


看来朱瞻基是早已算好了二叔在途中的埋伏,他的筹谋技高一筹,因此躲过了暗杀,成功登基!


东方大史


导语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对皇位蓄谋已久的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在朱瞻基奔丧的路上设置埋伏,准备将其一举拿下,篡夺皇位,而此时的朱瞻基却在北平顺利继位了。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明史·朱高煦传》



对于朱瞻基是怎么躲过朱高煦的埋伏的这个问题很让人好奇,咱们就整体解说下。

朱高煦的谋逆之心天下皆知

朱高煦是朱棣的嫡二子,勇武过人,朱棣很喜欢他,常说他“类我”。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还曾多次救朱棣于危难,朱棣就有了“事成后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朱棣还对朱高煦说出这样的话:“好好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从此以后朱高煦就奔波在争夺世子位、太子位、皇帝位的路上。

但是他的对手朱高炽大哥非常有实力,虽然外表肥胖憨憨傻傻,但心地善良仁爱,爱读书,他的这种品德早就得到朱元璋的喜爱和一些大臣的称赞。

成祖即位后,和众臣商量立储之事,看到立朱高炽为太子是众望所归,最终立了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煦不甘心。


汉王要去云南就蕃,但他却赖在南京不走,说云南荒凉偏僻:“我何罪,处我荒徼”,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他又嫌嫌弃那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愤愤不平:“我何罪,处我瘠土”。无论怎样就不愿离开南京。朱棣宠爱他,又忙于国事还要北伐也就无心管他了,爱走不走。朱高煦开始作妖,他多次进谗言陷害朱高炽,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多次谋取太子之位,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私下募兵3000多人到处劫掠,还把组止他的兵马指挥徐野驴给杀了,朱高煦僣用乘舆器物,谋逆之心世人皆知。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北伐后回到南京,得知朱高煦的种种恶行,要把他废为庶民,朱高炽求情,朱棣强令朱高煦就藩乐安州,但他仍不悔改,在作死的路上一路飞奔。在封地,朱高煦继续紧锣密鼓策划谋反,为此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听。



1425年5月,朱高炽病倒了。肥胖多病的朱高炽面临驾崩,更换天子迫在眉睫。

当时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煦在乐安,朱瞻基要登基就得去北平。一直想当皇帝的朱高煦看到自己的地盘乐安正好是在南京通往北平的路上,他就利用地理优势计划派兵埋伏这里,目的就是仿效父亲来个“靖难之役”。他决定拦截并杀死奔丧的侄子朱瞻基,自己进京称帝。

结果,朱高煦在路上等啊等,没等到朱瞻基,却等到了朱瞻基在北平称帝的消息。



朱瞻基怎么躲过朱高煦的埋伏的?

朱瞻基的顺利继位在历史上是一个谜。

咱们根据史料分析下

  • 1、朱高煦打着招牌造反,朱瞻基早有防备。朱瞻基从小聪慧,他的爷爷朱棣给他请最好的老师教他治国之道,处理各种变故。从他15岁时,朱棣就亲自把他带在身边参加战役。朱棣带他数次北征蒙古,分析各种敌情,使他对行军打仗很有一手,应对事变不在话下。另外朱棣还带他去遥远的地方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他。据记载,朱瞻基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他的父亲能顺利登基,朱瞻基是立了大功的。与叔叔朱高煦相比,朱瞻基更胜一筹。


  • 这次朱瞻基的叔叔在路上设埋伏,他可能早就预料到了,或者提前得到内部人员提供的情报。朱瞻基有一种可能是在自己父亲还未病重时就提前进京了,也可能走小道,也可能乔装打扮秘密行军,反正就是还未等朱高煦设置好埋伏,他就平安抵达京城了。朱高煦自然会比叔叔先得到父亲病死的消息,于是登基很快很顺利。

  • 2、朱高煦虽然有设置埋伏的计划,但是没有机会行动。据《明史》记载,朱瞻基是接到丧报后才赶到京城的,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埋伏。也许是朱高煦准备晚了,错失了机会,朱瞻基顺利进京。
  • (1)有一种说法,“靖难之役”触目惊心,仁爱有才的朱高炽可不想让历史重演,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为免节外生枝,他会提前把儿子招到身边,让他顺利继位,朱高煦根本没有埋伏的机会。
  • (2)另外有一种可怕的说法,朱瞻基提前进京,还未等朱高炽病重,就提前下手杀了自己的父亲。所以,朱高煦根本就不知道朱高炽会死的如此仓促,他就没时间准备埋伏,于是朱瞻基就顺利继位了。

朱高煦的结局

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但朱高煦仍然不服就起兵造反,面对朱瞻基的亲征他无奈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他一脚绊倒,激怒宣宗。宣宗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扣住朱高煦,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朱高煦被烤死,他所有儿子皆被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