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中華經典之《左傳》解析第十五講:桓公·桓公五年

本篇《桓公五年》,主要描述的是魯桓公五年發生的故事。主要記述了四件事,一是赴陳國奔喪之事,之所以記載兩個日子,是因為陳國先報告甲戍日,其後又報告己丑日,原因是陳國已發生動亂,先是太子免發來訃告,後是文公之子佗發來訃告,所以兩次派使奔喪。另外記述了周桓王率領諸侯征伐鄭國之事。第三記述了魯桓公舉行雩祭之事。第四則記述了淳于公去曹國之事。

中華經典之《左傳》解析第十五講:桓公·桓公五年

【經】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夏,齊侯鄭伯如紀。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葬陳桓公。城祝丘。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大雩。螽。冬,州公如曹。

【傳】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再赴也。於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

夏,齊侯、鄭伯朝於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

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鬥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祭、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從之。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仍叔之子,弱也。

秋,大雩,書,不時也。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過則書。

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

中華經典之《左傳》解析第十五講:桓公·桓公五年

譯文

五年春季,正月,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今年正月初六,陳侯鮑逝世。《春秋》所以記載兩個日子,是由於發了兩次訃告而日期不同。當時陳國發生動亂,文公的兒子佗殺了太子免而取代他。陳侯病危的時候動亂髮生,國內臣民紛紛離散,因此發了兩次訃告

夏季,齊僖公、鄭莊公去紀國訪問,想要乘機襲擊紀國。紀國人發覺了。周桓王奪去了鄭莊公的政權,鄭莊公不再朝覲。

秋季,周桓王帶領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出兵抵禦。周桓王率領中軍;虢公林父率領右軍,蔡軍、衛軍隸屬於右軍;周公黑肩率左軍,陳軍隸屬於左軍。鄭國的子元建議用左方陣來對付蔡軍和衛軍,用右方陣來對付陳軍,說:“陳國動亂,百姓都缺乏戰鬥意志,如果先攻擊陳軍,他們必定奔逃。周天子的軍隊看到這種情形,又一定會發生混亂。蔡國和衛國的軍隊支撐不住,也一定會爭先奔逃。這時我們可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中軍,我們就可以獲得成功。”鄭莊公聽從了。曼伯擔任右方陣的指揮,祭仲足擔任左方陣的指揮,原繁、高渠彌帶領中軍護衛鄭莊公,擺開了叫做魚麗的陣勢,前有偏,後有伍,伍彌補偏的空隙。在繻葛雙方交戰。鄭莊公命令左右兩邊方陣說:“大旗一揮,就擊鼓進軍。”鄭國的軍隊發起進攻,蔡、衛、陳軍一起奔逃,周軍因此混亂。鄭國的軍隊從兩邊合攏來進攻,周軍終於大敗。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王還能指揮軍隊。祝聃請求前去追趕。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裡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國家免於危亡,這就足夠了。”夜間,鄭莊公派遣祭仲足去慰問周桓王,同時也問候他的左右隨從。仍叔的兒子前來聘問。《春秋》所以記為“仍叔之子”而不記他的名字,是由於他年輕。

秋季,為求雨而舉行大雩祭。《春秋》記載這件事,是由於這不是按時的祭祀。凡是祭祀,昆蟲驚動舉行郊祭,蒼龍角亢二宿出現舉行雩祭,秋天寒氣降臨舉行嘗祭,昆蟲蟄伏舉行烝祭。如果過了規定的時間舉行祭禮,就要記載。

冬季,淳于公到曹國。自己估計他的國家將發生危難,因此沒有再回國了。

中華經典之《左傳》解析第十五講:桓公·桓公五年

註釋

1.陳侯鮑:陳桓公,他是陳文公兒子,承襲陳文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44年—前707年,共在位38年。 陳 桓公二十六年(前719)衛公子州籲弒殺國君衛桓公自立,陳桓公協助衛眾大夫殺死州籲。

2.紀:國名,是位於商朝東方的諸侯國,國祚延續到西周到春秋時代。國君為姜姓。國都紀,位於山東半島中北部,渤海萊州灣的西南岸的今壽光市。壽光、萊陽和煙臺等地有出土紀國銅器。

3.祝丘:魯國邑名,魯桓公五年(前707)建,故治在今山東臨沂東南。

4.雩: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一種祭祀:~祭。~禳(出雨消災)。

5.螽:音為zhōng,蟲名,身體綠色或褐色,善跳躍,對農作物有害。

6.州公:州國名,州國,古代諸侯國名。一個為姜姓州國(今山東),一個為偃姓州國(今湖北)。

7.虢公林父:西虢國國君,虢仲後裔。魯桓公十年(周桓王十八年,前702年),虢公林父向周桓王說大夫詹父的壞話。詹父率領王師伐虢國。當年夏天,虢公出奔虞國。

8.周公黑肩:周公姬旦的後裔,周莊王時黑肩企圖殺死周莊王而立其弟王子克,辛伯向周莊王告發,王殺黑肩。不過據說黑肩是有先王遺命的,當年周桓王快死的時候,招周公黑肩入臥室託付說:“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長子姬佗為太子。 但是,我所鍾愛的卻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將姬克託付給你,日後如果姬佗壽終,就兄終弟及,讓姬克繼位。你要盡力辦好這件大事。”

9.祭仲足:祭(zhài)足(?—前682年),字仲,又稱祭仲,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大夫,政治家、謀略家。

10.高渠彌:生卒年不詳,是春秋時代是鄭國著名的大將,立下過赫赫戰功。後因謀權弒殺鄭昭公而被齊襄公以此為藉口車裂。

11.魚麗之陳:亦作“ 魚麗陳 ”。古代戰陣名。《左傳·桓公五年》“為魚麗之陳” 晉 杜預 注:“《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陳法。”

12.繻葛:鄭國邑名,今河南省長葛市北。

13.旝:古代作戰時指揮用的旗子。

14.啟蟄:氣名。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啟蟄",今稱"驚蟄"。

15.閉蟄:楊伯峻 注:“閉蟄謂昆蟲蟄伏,於時當建亥之月,夏正之孟冬十月。”《東周列國志》第二一回:“隆冬閉蟄,毒蛇不出。”

16.烝:古代特指冬天的祭祀:“冬祭白~”;古代指與母輩淫亂。

17.淳于公:淳于,出自姜姓,以國名命姓,是炎帝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淳于姓的“淳”字“純”字同音,遂在避諱之列,乃去淳為于姓。五代以後,有于姓恢復祖姓,仍復姓淳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