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還記得綜藝節目《一年級》中的馬皓軒嗎?相信他給很多觀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節目中,當他覺得自己受了委屈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語速很急迫,但是磕磕巴巴的並沒有把話說清楚,顛三倒四思維混亂,有的時候因為著急和表達不清楚表達不出來,他還會變得暴躁,動手打人。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馬皓軒出現的這些問題在同齡的孩子中並不少見,究其根本,還是孩子的語言表達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我的孩子說話前言不搭後語?

為什麼我的孩子說話總喜歡帶口頭禪?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不肯跟人說話?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愛用尖叫表達自己?

……

話會說,卻說不好,就是我們常說的語言表達能力差。

為什麼有的小孩講半天,別人都不知其雲?而換個孩子,三言兩語就能清楚表達內容的觀點。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不是內容有差異,而是他們排列內容的方式不同——而這種排列內容方式就是“表達的思維邏輯”。

而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是否具有邏輯性就成為了表達是否順暢的關鍵。

連貫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有什麼意義?

擁有豐富的社會工作與交往經驗的家長們都明白:只會幹,不會說,已經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

機會是均等的,而那些善於表達和與人溝通的人更容易抓住機會,在第一時間內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幹。

世界上80%的財富和權勢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這20%的人都是善於表達和溝通的人。這無不體現著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中,更多的家長開始尋求各種方法來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源自美國教育演說家卡耐基的教學理念證明:如果從小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對孩子的前途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孩子說話不連貫?聰明的媽媽選擇這樣做

兒童早期教育,邏輯思維啟蒙是可以從和孩子日常互動中進行的。

1. 表達邏輯

想一想公司每次開會,我們在表達之前,是不是在心裡有提前準備?我在說之前都會問自己,“我主要的觀點是什麼?這個主要的觀點下面有哪幾個次要觀點”,羅列一下,然後會使用一些條理性詞語,比如,“首先......其次......第三,總結一下,我的觀點是......”

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同樣重要,語言啟蒙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會說話了,會叫人了,我們更需要重視語言的質量,這其中之一就是引入條理性詞語

,比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讓孩子可以有條理地、有順序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1)做事有邏輯

做事有邏輯有條理是最常見的思維邏輯性的體現,很多父母們自己就是一遇到事情就亂成一團,這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幾步走,這也是我們需要示範給孩子看的。

比如出門前15分鐘提醒孩子,“我們馬上要去公園了,首先我們一起把遊戲墊上的玩具收拾了;然後我們一起穿襪子和鞋子;最後我們背上小書包出門”,這樣的說法不僅耳濡目染地讓孩子學會如何條理做事,而且效果一定比你一個勁在叫,“快點快點,來不及”要好得多。

同樣的,運用到讓小松做事時,我也會使用條理性語言。3歲時,我教小松自己穿襪子:

首先,把兩個大拇指放進襪子裡

然後,用力拉開

接著,把腳抬起來,伸進襪子裡

最後,用力往上拉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你這樣跟孩子說,效果一定比說:“你看,就是這樣這樣,就好了。”要好得多。

而這樣的耳濡目染,孩子慢慢也就會形成這樣的思考方式。

還有,帶孩子讀完繪本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這個故事中講述某件事情的順序是怎樣的?來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了。

首先,巫婆丟失了她的帽子;接著她又丟了她的蝴蝶結;然後她丟了她的手杖”。

(2)教育重因果

在給孩子講道理時,不能只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更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不僅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我們也是在和孩子展示邏輯思維。

比如,因為現在是冬天太冷了,所以我們不吃冰淇淋;因為今天我們沒穿雨靴,所以我們不能踩水塘。

所謂有邏輯,最關鍵的就是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而這些看似簡單的“因果關係”,卻是最核心的“聯繫”之一。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用這樣的思維和孩子對話,慢慢的孩子也就建立了這樣的邏輯思維。

之後也可以慢慢和孩子進行一些討論,讓孩子更好地活學活用。比如我們日常的對話可以這樣進行:

- 媽媽,為什麼我不能出去玩?

- 因為外面正在下雨啊。

- 為什麼下雨不能出去玩?

- 因為衣服會被淋溼,溼噠噠的會不舒服的。

- 為什麼會不舒服?

- 因為你的衣服會溼噠噠的。

- 為什麼呢?

- 因為外面正在下雨啊。

- ……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可見只要我們有心,隨時隨地就能幫助孩子理解“因果關係”,打好邏輯思維的基礎。

2. 思考邏輯

我想各位爸爸媽媽一定用過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就是各種信息之間的“聯繫”,這樣我們的結論不僅僅只是一個結論,而是有一步一步可循的支持觀點。

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同樣重要,學齡前的孩子需要了解一些最基礎的“聯繫”,這樣的孩子就不會容易簡單地跳到結論:“我不會!”“反正就是這樣的”。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1)學會歸類

知道事物之間可以按照某個“聯繫”(特徵)而聚集在一起,這就是歸類。

學齡前的孩子對於信息、觀點的歸類還太過抽象,但是他們可以學習對於物體歸類。

疊衣服時,讓孩子根據上衣、褲子和襪子進行歸類;整理玩具時,讓孩子根據汽車、積木、玩偶這些類別放好;看家庭相冊時,可以根據“男的、女的”歸類;拿一本雜誌,可以和孩子一起剪下廣告照片,根據“吃的、用的”歸類。

▼ 比如可以用利用玩具來帶領孩子學會歸類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拿一點生活中有的物體,根據某些特徵進行歸類,比如按照顏色(或者形狀)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歸類是個特別重要的思維能力,也是很多地區幼升小必考的一個核心能力。下面哪個數字不屬於同一類?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2)瞭解規律

規律是指可以通過理解事物之間是按照怎樣的邏輯出現的,可以根據這樣的邏輯來預測接下來出現的是什麼。

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我們可以進行啟蒙的規律一般有以下這些:顏色、形狀、大小、數字、字母、數列、物體(下圖的海報按此順序一一舉例了)。

要讓孩子認識規律的前提一定是孩子先了解關於這個規律的概念,比如顏色、數字、形狀的啟蒙要先做到位。

一開始可以先從孩子熟悉的主題入手,比如利用色彩積木進行規律啟蒙,像下面這樣擺放,然後說,“黃色、綠色,黃色、綠色,黃色、綠色‘’,和這樣的排列相同的排列是下面的哪一組呢?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當孩子熟悉了“規律”的概念後,就可以引導他進行預測規律,大家一定不陌生,讓孩子填上缺失的那塊,歸根到底就是在測試孩子能否發現規律和預測規律。

會說話的孩子,是練出來的

很多成年人的語言表達都缺乏連貫性,都缺乏邏輯思維,這在與人溝通交流和工作後處理事情上表現的非常明顯,這也源於我們從小就對邏輯思維缺乏鍛鍊。

所以,引導孩子連貫講述自己的觀點的關鍵在於對孩子邏輯思維的訓練,要從小抓起,從日常做起。

想看更多好文,請關注 青松育兒服務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