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作家肖復興散文:年味兒

  

作家肖復興散文:年味兒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臨了。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過得越來越富裕,過年的年味卻越來越淡,最後濃縮為一頓豪華的吃喝、一臺電視臺的晚會,乃至化繁為簡為一個趙本山的小品,讓大家樂呵樂呵,已經是一種不爭的事實。  

作為全球華人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醒目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親情、倫理、對未來生活的企盼和理想的文化意義,這是其他任何一個節日都無法比擬的。如今過年年味的趨淡,春節內涵的薄弱,重要的正在於我們對於春節這樣的文化意義認識的不足。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可以做到的,就是增加年的儀式感,增加過年的年味。  

當然,節日的儀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不會一成不變,但是,其核心儀式不能夠沒有,我國的春節,最講究的儀式,各地不盡相同,且名目繁多,但其中有這樣幾種大概是共有而不可缺少———  

一是要擊鼓撞鐘和燃放鞭炮,年的聲音,從來都是粗葫蘆大嗓門。我們對年的祭祀,和西方跪拜在神像或神父之前在心裡默拜不一樣,而是要大聲呼喊出來,甚至藉助於外力讓聲響得驚天動地,讓神聽得震耳欲聾。我想,這和我們國家長期處於農業社會有關,我們的神和節日更世俗化。臘月二十三的鼓點咚咚,表示新年到來的腳步聲。古時稱之為“臘鼓”,又稱“年鼓”,老北京以前叫做太平鼓。老北京的太平鼓和除夕夜十二點在大鐘寺、潭柘寺裡撞鐘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對年的一種敬畏和欣喜。除夕之夜,鞭炮聲徹夜不息,更是不可缺少的年的儀式。其原始意義,在於驅趕鬼魅,以後年的歡快熱鬧,也靠它來體現。  

一是貼春聯剪窗花。年的色彩,從來都是鮮紅鮮紅的。窗花可以在外面買,但春聯是必須自己或請別人用毛筆親筆寫,貼在各家門上不能都是一個詞兒,像現在買副現成的印刷體,千人一腔,千人一面。我們春節的世俗化,正在每個人的參與,缺少親自動手的參與,年的味道自然就淡。  

再一是年夜飯,更能夠體會到每人的參與和年的意義的相關性和重要性,這大概可以稱之為年的味道。不管窮人家,還是富人家,豐簡由人,卻都要自己動手。也就是說,年夜飯,不僅是不能夠如現在一樣到外面飯店包飯,而必須要是在各自家裡吃,而且是必須要每個人都自己動手的。年的儀式感、年的氣氛和過年的心情以及對團圓渴望期盼的心願,也都體現在這樣的儀式之中了。  

從臘月二十三之後到年卅的日子裡,每一天都不能夠閒著,都安排好了關於年夜飯的密密麻麻的節目單。各家都忙忙乎乎,紅紅火火。準備了那麼多日子的各種美食,如同生旦淨末醜一起隆重登場,而其中的餃子,是必須要在鞭炮齊鳴中最後亮相的,那是年夜飯這出大戲裡梅蘭芳的壓軸戲。當然,最後再吃幾個素餡餃子(裡面必須包一個銅錢餃子以求吉利),這是年夜飯的尾聲,甩出的最後一抹高腔的餘音嫋嫋。然後去守夜、祭祖、團拜、迎神,這個年才算是真正地拉開了大門,迎接我們一步邁進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