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導讀:司馬師必須死!李豐對自己的謀劃充滿了信心,因為他做夠了牆頭草,即使此舉會將家族、將朋友、將一切都輸得徹底,他也會露出他這顆牆頭草僅剩的獠牙。

白衣李豐金盆洗手了!

身為衛尉李義的兒子,李豐的生活有著太多的限制。品評天下英豪,做一個像許子將一般的人物,是十七八歲的李豐最大的夢想。然而由於父親的阻撓,他只能將夢想扔到旮旯拐角、金盆洗手,開啟他的另類人生。

牆頭草,李豐的生存之道

沒了夢想,人就成了鹹魚。

只是,鹹魚也有鹹魚的活法。之前對人物的品評,已經給了李豐足夠的名聲。所以在當魏明帝詢問東吳降臣聽說過大魏國哪些明星的大名時,東吳降臣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李安國”這個在東吳火的一塌糊塗的名字。

李安國是誰?正是李豐!

豐字安國,故衛尉李義之子也!——摘自《三國志•魏略》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東吳降臣一開口,魏明帝就坐不住了。如此蜚聲國內外的魏國大才,自己竟然沒聽說過。於是他連忙問左右的小跟班兒,李安國姓甚名誰。

於是乎李豐就這麼進入了當朝天子的視線,並且一路高升,做了騎都尉、給事中、甚至是三公九卿之一的太僕。

但是升了官的李豐卻並沒有一番風順,他大多時候都是不受重用的。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怪不上老天爺,更怪不到大佛祖。而完完全全是他自己的原因:

首先,名過其實。李豐少年時候就有清名,但是其真才實學卻從未被證實過,以至於《魏略》中說李豐名過其實。而名氣大實力差,就像當今社會的流量明星一般,一到動真刀真槍的時候就會尷尬得要命。

其次,不負責任。名過其實其實不太要緊,只要讓別人看到你在認真幹事也是會給人留下不錯的印象的。但是李豐這小子自從丟了夢想化身鹹魚後,就轉變了性子。他在當官的時候總是藉口請病假窩在家裡過逍遙日子,什麼公文案件都是一概不理的。

最後,愛鑽空子。李豐愛鑽空子的小心思,從他請病假這事兒就體現得淋漓盡致。《魏略》記載,當時曹魏對於官員帶薪休病假是有規定的,如果連續請病假滿一百天就會被朝廷解僱。但李豐這小子每次請病假都是休息幾十天,快到百日期限時他的病就忽然好了。如此往復,朝廷的俸祿就被李豐坑蒙拐騙、鑽空子鑽走了好幾年的缺口。

名過其實、不負責任再加上愛鑽空子,這樣的人自然上不了大臺面,更別提會被別人重用了。但在三國時期這樣一個亂世之中,李豐會鑽空子這一點卻成了他賴以生存的保命絕技,畢竟,

牆頭草就是在鑽風的空子

李豐當牆頭草,當得很膽大!當時魏帝曹芳的兩個顧命大臣——曹爽和司馬懿在玩了命地死掐,滿朝文武大多數都被逼站隊。

而李豐卻像一道遊光一般,一會兒在曹爽的碗裡扒飯吃,過一會兒又去司馬懿的灶上舀湯喝。更關鍵的是,李豐如此做法不但沒有引起曹爽或是司馬懿任何一人的反感,反而兩邊都吃香。由此就可以看出李豐這道遊光當牆頭草的心得有多麼出類拔萃。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但是無論李豐在曹爽與司馬懿間周旋、搖擺的有多麼閒庭信步,牆頭草終歸是牆頭草,總會讓世人不恥。所以《魏略》中就記載了當時世人編排李豐的段子:

曹爽專政,豐依違二公間,無有適莫,故於時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遊光。”——摘自《魏略》

古人還是比較隱晦的,罵人也不帶髒字,只暗諷李豐像遊光一般表面光明磊落,實則內心有鬼。

世人的評價,李豐估計也聽到了風聲。所以在曹爽於高平陵被司馬懿弄殘之後,李豐便安安心心地做起了司馬師的心腹。

司馬師繼承了其父親司馬懿的衣缽,但他比司馬懿更加強勢,魏帝在他眼中就如無物。這一切,李豐都看在眼裡。

所以好朋友夏侯玄的一封信,於瞬間激起了李豐這顆牆頭草心裡最後的一絲堅持——名士情懷。

所以在這忽然之間,李豐做了一個倉促而又大膽的決定——他要幹掉司馬師,擁護夏侯玄當輔國大臣。

搖擺後,李豐為何要反戈司馬師

身為一手遮天的權臣司馬師的心腹之一,搖擺不定的李豐能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有些違揹他一直以來的生存之道。

不過李豐既然選擇如此做法,就必然有他自己不得不做的理由。想來想去,這理由也不外乎以下幾點:

1、為了朋友之誼。李豐和夏侯玄是多年好友,而夏侯玄做為曹爽一方的大人物,在高平陵政變後雖然僥倖保得性命,但其處境並不好。況且夏侯玄乃是比最初的李豐更加名動天下的名士,一旦其被刻意打壓不得施展自身抱負之時,容易鬱鬱而終。所以當從信中得知夏侯玄心情鬱郁後,李豐有些不忍。所以他動了誅殺司馬師、扶持夏侯玄的念頭。

就從這一點來說,李豐也算是至情至性之人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2、為了人臣之忠。李豐至情至性,但要僅僅因為好友夏侯玄不得志的緣故,就冒著身死族滅的危險去算計司馬師,這理由就太過牽強。所以,身為曹魏之人,自己一家人都是吃著曹魏的俸祿過活的。當李豐親眼看到司馬師如何欺凌魏帝曹芳之時,難免會勾起他內心深處做為人臣的那份不忍與忠貞。所以,

為了儘自己的人臣之忠,也是促使李豐舉事的一大原因

3、為了個人之利。戰國張儀曾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朋友之誼與人臣之忠固然能讓李豐起心起念,但最終促使他下定決心剷除司馬師的原因還是因為這樣做他能獲得最大的利益。這利益有三個層面:其一,重情重義之名;其二,不畏權貴之望;其三,匡扶社稷之功。有名就能千古傳誦,有功就能高官厚祿一展抱負。所以這一點才是李豐下決心除掉司馬師的最大原因。

但,有決心是一回事,有沒有實力資本去實現自己的謀劃又是另一回事

露獠牙,李豐敢殺司馬師的資本

最起碼在李豐看來,他是擁有誅殺司馬師的資本的。他之所以會如此認為,是因為以下幾點給了他勇氣

1、自身有權勢。

李豐在謀劃誅殺司馬師之時,身處官職是中書令。中書令最早是漢武帝設置的用於掌管詔書之類的官職,到了漢元帝時期中書令石顯甚至一手遮天,權勢秒殺丞相。東漢廢除,但到了魏明帝時期又重新設立,此時的中書令不但掌管機要還可以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所以身為中書令的李豐有一定的權勢,再加上他兒子李韜娶了長公主,也算皇親國戚。故而他自己是有一定的資本的。

2、弟弟有兵馬。李豐的弟弟李翼是兗州刺使,手底下有兵馬。而且李翼還和楊駿有著姻親關係,他是一個實權人物。其實力非同小可。所以只要弟弟可以幫忙,李豐的勝算就多上幾分。

3、同伴有威望。夏侯玄做為夏侯淵的親孫子,其身出名門不說,自身也有才氣有骨氣,在當時的曹魏天下名望非常高。當初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之後饒過夏侯玄一命縱有姻親關係在內,但夏侯玄的威望也是其逃過一劫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夏侯玄在,李豐相信會有更多人登上自己這條危險的破船。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4、皇帝有想法。要想剷除當朝大將軍,沒有皇帝的默許風險極高。而當時的魏帝曹芳,在司馬師的強勢震懾之下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所以,一旦有機會能夠剷除司馬師,魏帝曹芳必定會怦然心動。有了皇帝的默許,事成之後,李豐自然沒有後顧之憂。所以魏帝曹芳也是李豐敢舉事的一大倚仗。

磨獠牙,李豐為殺司馬師做的準備

誅殺司馬師的心思一起,李豐又權衡了自己的實力之後,他就開始了他的行動。要想成事,自然需要做諸多準備。所以李豐有條不紊地幹了下面的事情:

1、暗通張緝。張緝和李豐是當今陝西大荔縣的老鄉,更是魏帝曹芳的老丈人。但是身為皇親國戚的張緝卻被司馬師排擠,一個人在家中生悶氣,所以張緝內心對於司馬師也是恨不得扒皮挫骨。張緝有地位,還和自己是老鄉,李豐就將張緝當成了助他成事的關鍵人物。於是他派兒子李韜接著探望張緝病情的由頭將自己的謀劃全盤托出,希望將張緝和自己綁在一起。而

張緝也夠意思,沉思了一會兒就賭上了自己全家上下的性命。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2、聯手太初。李豐想要誅殺司馬師的目的就是為了扶持夏侯玄上位。所以若要起事,夏侯玄自然就是李豐最好的幫手。所以在拉攏了張緝以後,李豐又派兒子李韜當說客,勸說夏侯玄一起幹大事。而夏侯玄也不磨嘰,只說了一句“宜詳之耳”

就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了。

3、兄弟同心。外人都已拉攏,那掌有重兵的弟弟李翼,自然也逃不過李豐的軟磨硬泡。畢竟要殺司馬師這可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活計,一旦李豐事敗,李翼自然也是秋後的螞蚱難逃一死。所以,既然如此,李翼也別無選擇,只能和這個二桿子哥哥共同進退。

4、統一戰線。起事的骨幹成員均已就位,但是還差一些敲邊鼓跑腿的小嘍囉。於是李豐親自出馬,找了像黃門監蘇鑠、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賢等有小辮子抓在司馬師手裡的人來給自己搖旗吶喊。這些人經不住李豐許諾的高官厚祿的誘惑,也乾脆心一橫,跟著李豐一條道往黑走

5、制定計劃。籌備齊了人手,李豐等人就一起謀劃準備在司馬師覲見魏帝的時候,在門後埋伏重兵對司馬師進行一場斬首行動。而且為了以防萬一,他們還想了B計劃——一旦魏帝臨場退縮,直接就勢擄劫司馬師來個先斬後奏,

先把米給煮熟了再說

人有了,計劃也已謀劃妥當,李豐就等著司馬師覲見魏帝時成就他匡扶社稷的大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算,李豐在萬事俱備之時,卻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牙崩裂,李豐為何會失敗

當時李豐一個人在街上溜達,卻不小心被司馬師手下的高手王羨迎頭碰上了。李豐一見王羨就直皺眉頭,但王羨卻是有備而來,威逼脅迫將李豐帶到了司馬師的大本營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司馬師一見李豐這小子就一肚子火,他也懶得囉嗦,直接開門見山問李豐為何準備設計謀害自己。李豐一聽司馬師如此直接,頓時有點慌,於是信口胡鄒為自己辯解。

但司馬師卻是有大智慧的人,李豐的胡言亂語自然瞞不過他的眼睛。李豐一看事情敗露,也懶得再裝傻充愣,而直接破口大罵司馬家族圖謀不軌,自己恨不得將司馬家族剝皮喝血。

司馬師哪裡會忍下這口惡氣,直接讓手下用刀環將李豐活活砸死。砸死了始作俑者李豐之後,司馬師趁勢又將夏侯玄、張緝等人滿門抄斬。

就此,李豐誅殺司馬師的計劃還未施行就已夭折,不但沒動得了司馬師的一根毫毛,反而搭進去了大量人命

。然而回頭看看,李豐的計劃看似周密,卻也有著千瘡百孔的漏洞。他之所以會失敗,有著下面幾個原因:

1、保密不到位。想要發動一次政變,保密工作尤為重要。而李豐等人卻沒能將自己的大秘密捂的嚴嚴實實,竟然被司馬師聽在了耳裡。《三國志》對於此事的記載就只有簡簡單單的“大將軍微聞其謀”幾個字,但是對於智計深沉的司馬師而言,微聞就夠了。所以他果決地快刀斬亂麻,將李豐斬殺,讓這場針對自己的政變胎死腹中。所以,保密工作不到位是導致李豐等人圖謀失敗的重要原因。

2、心理太脆弱。在司馬師和自己當面對質的時候,李豐先是用信口胡鄒來為自己辯解,而後看形勢不對轉而對司馬師破口大罵。在這種情勢下,大罵司馬家族妄圖謀反,只能是火上澆油以求速死的做法。但更為關鍵的是李豐這種有著明顯破罐子破摔意味在內的舉動,無異於給了司馬師誅殺自己和同伴最好的藉口。所以,遇事不夠冷靜,而後心裡崩潰是導致李豐滿盤皆輸的關鍵因素。

3、低估司馬師。

在李豐綢繆對付司馬師的時候,他只算計了自己這方面的勢力,而對於身為大將軍且一手遮天的司馬師大大的低估了。這低估,有兩方面:其一,低估了司馬師的對於朝局的掌控能力;其二,低估了司馬師行事的果決與狠辣。這兩方面前者導致計劃洩密,後者更是導致李豐出師未捷身先死。

4、眼光不夠遠。李豐舉事失敗原因眾多,但最為關鍵的還是李豐自己實力不足。這種實力不足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 對於政變的理解過於簡單。他以為剷除了司馬師就可以匡扶社稷,將夏侯玄扶上位,但這顯然不可能。因為除了司馬師之外,司馬家族還有司馬昭坐鎮。即使司馬師身死道消,司馬昭一樣有能力行司馬師之事。這從後來司馬師突然暴斃,司馬昭接任大將軍後的行事上可以得到印證。
  • 李豐的臨場應變能力太差。當司馬師得知李豐的計劃後,其手下的王羨都能分析並提出他在脅迫李豐時可能遇到的幾種情況。而李豐在事發時卻只能坐以待斃,這中應變能力不足以統攬全局。
  • 李豐沒有洞察時局的能力。李豐在起事之時其實已經做好了舉族覆滅的準備。但是他沒考慮,如果他一旦失敗,影響的絕不是他們同謀起事的幾個人的身家性命,而是會對天下大勢、對曹魏政權產生不可挽回的巨大影響的。
牆頭草也有堅持!三國名臣做了牆頭草,卻在搖擺之後露出獠牙!

俗話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對天下局勢沒有整體把控就貿然行事,也就註定了李豐誅殺司馬師的行動會以失敗告終。

結語

李豐死了,但是他的謀劃失敗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他是永遠也無法知道了。只是做為後來人,我們有必要說道說道李豐舉事失敗後對幾方面重大影響:

1、對自己。首先對於李豐自己和其家族而言,被滅族是可以預想之事。只是他弟弟李翼聰明,主動負荊請罪,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他兒子的性命。但其家族的其他人則已與覆滅無異。

2、對同伴。一著不慎,李豐所送掉的性命不僅僅是李氏一族。夏侯玄、張緝、蘇鑠等人皆被夷滅三族。甚至連張緝身為皇后的女兒都在事後被廢黜皇后之位。這種影響不可謂不大。

3、對司馬師。李豐的舉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也給司馬師和日後的司馬昭提了個醒,那就是天下還不是司馬家族的。這一提醒勢必會讓司馬家族有一些緊迫感,從而會加速他們嬗代曹魏的步伐。

4、對魏帝。原本魏帝曹芳在此之前雖是個傀儡皇帝,但其帝位還算相對穩固。但是經過此事之後,司馬師認為是魏帝曹芳在背後授權的。所以在事後,司馬師隨便找了個理由將曹芳廢為了齊王。

5、對天下。由於李豐舉事失敗,讓包括夏侯玄在內的眾多本身忠於曹魏的人慘遭滅門。這種悽慘結局勢必會讓之後想為曹魏安邦定國的眾多有識之士望而卻步。而沒有人再敢挺身而出,曹魏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就順理成章。

所以,李豐就是一隻扇著翅膀的蝴蝶,在他身死後掀起了一場狂風暴雨,加速了歷史改朝換代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