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天子寨、小關、秦馳道,舒城縣舒茶鎮南三個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

小關馳道,互為依存,聞名於世,是公元前三世紀的遺址。

到了公元三世紀,國祚衰微,山河破碎,群雄逐鹿,生民惟艱,而關山險阻,長途漫漫,更增添歲月崢嶸。於是,亂世英雄粉墨登場。在那多災多難時代,曹操卻能華麗轉身,脫穎而出。

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多彩多姿,瑕瑜互見,卻又居功甚偉,從而在歷史的星空,放射出炫目的光輝。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天子寨(攝影 | 張為)

舒城小關的天子寨,便是他,魏武帝曹操的歷史豐碑。

由於資料不足,考察也不深入,本文談及的諸事,難免不失偏頗,萬望指正補失周全。

小關壁立鎖舒桐

龍眠山餘脈向東延伸,橫亙在舒城南邊,是舒城與桐城、廬江之間的界山。這座界山雖不甚高,可綿延不絕,就象一堵高大的城牆,把江淮大地分割成南北兩片,從而形成從語言到風俗都存在很大差異的兩個不同的地理區域。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龍眠山風光(攝影 | 張為)

這當然是高山阻絕的結果。

但是,阻絕的高山,也不是完全阻絕的。南北之間,城衝鄉南有一條華巖登山古道,舒茶鎮山埠村更有一道洞開的大石門,這就是小關。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舒茶鎮山埠村(來源 | 鄉村規劃與建設)

小關,是兩山夾峙、巨石壁立的關口。叫它“小關”,是人們口頭上的稱謂,說“小”,是針對關南不遠處的“大關”而言的:“小“,是“狹窄、險要”的意思;“大“,意思就相反了。群眾語言之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小關,這個狹窄險要的關口,古人一直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關隘,記載在史冊上。

秦漢三國時期,小關叫“夾石關“。顧名思義,“夾石”,表述小關是兩大塊巨石夾著的關口,極言狹窄、險要。這是名實相符的稱謂。

宋元明清時期,小關又被稱為“北硤關“。為什麼改稱此名呢?“北”,應該也是針對大關而言的;何謂“硤”呢?查遍手頭所有詞書,都只列舉帶有“硤“字的地名,而沒有釋義。求教《說文解字》,此書卻又沒收此字。最後,只好求自己:按“硤”字的結構,形義結合,是複合字,應該也是“夾石“的意思。在鬆口氣之餘,只好感嘆重題關名者聰明而又多事。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小關/北硤關(來源 | 1905《中外輿地全圖》)

綜上所述可知,小關,無論叫什麼名字,“夾石關”也好,“北硤關“也好,都跟群眾隨口叫的名字一樣,主要就表達這樣一個信息:這個關隘,是狹窄的關口,也是險要的關卡。

馳道漫漫通江淮

秦帝國時代,始皇帝一統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強化統治的政策。連接淮河長江、工程浩大的淮南馳道,就是這一政策的產物。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秦咸陽—九江郡馳道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淮南馳道,越過淮河,從北向南,縱向延伸,正好穿越舒縣小關而過,一直通向長江水道。

筆直悠長的漫漫馳道,穿越整個江淮大地,連接南北兩大水道,形成“工”字形交通經緯,脈動著小半個國家的心跳。

淮南馳道,兩千多年來,在國家機制裡,以及黎民百姓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是政府的馳道、運兵的通衢、南糧北調的陸路幹線,也是熙來攘往的商客、芸芸眾生出行的黃金大道。用時髦話說,它就是古代的“國道”。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秦直道(來源 | 圖蟲創意)

小關,就雄踞在馳道的中途。它究竟是秦人開鑿的,還是天然形成的,抑或是兩結合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關馳道,馳道小關,關道結合,渾然一體。

馳道漫漫,小關險要。險要的小關,扼守著漫漫的馳道。在冷兵器時代,這個狹窄、壁立的小關,險要如此,說它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不為過。

因此,險要的小關,是漫漫馳道的咽喉。和平時期,小關是南來北往人的通關的關口;非常時期,它就是檢驗行人、貨物的關卡,會亮出紅燈或綠燈的。

於是乎,在小關南北的馳道上,都建立起一系列行旅的輔助設施:桐城那邊有大關、呂亭驛、半埠,等等;舒城這邊則有軍埠、梅心驛、特別是山埠,等等。“山埠”者,“關埠”也,它就是守關者的崗棚、辦公室兼羈留所。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山埠村風光(攝影 | 張為)

桐城東邊的廬江,原本距離馳道還有十幾里路遠。為了搭上這條黃金大道,好送往迎來,官民們便從桐城人手裡購買一長條丘崗凹槽地,自己修建一條大道,正好在小關南關口,與馳道成“丁”字形銜接。於是,原是兩關口的小關,就又變成舒桐廬三縣的三關口了。

在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長途漫漫,關山險阻,送往迎來,也是人生大事,對於官員的升遷、卸職,就更顯得重要了。

可以想象,三關口小關,姑不論作為關卡如何行事,單就送往迎來的悲喜活劇,民辦的也好,官辦的也好,一年該要上演多少出?

張遼初定國界線

小關,是三縣的縣界,有時也是郡府的邊界。我們再來看看,在國家分裂時期,它又是怎麼變成國界的?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舒桐縣界殘碑(攝影 | 庫米先生)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軍閥混戰。赤壁之戰後,雖然初步形成三方勢力鼎立,但誰也不甘心,都想擴大地盤,恨不得三分歸一。

在這種情勢下,舒縣百姓可吃盡戰爭苦頭。因為江淮大地正是曹魏與孫吳兩大勢力進行拉鋸戰的戰場。

建安二十年(215),趁曹操北狩,內地兵力空虛之際,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從小關挺進合肥,企圖重新奪回江淮大地。

兩軍對陣,往往也可以不計兵力多寡,智勇者常常取勝。當時,曹魏駐肥猛將張遼,從七千守軍中,僅僅挑選800名敢死隊員,趁吳軍紮營未穩時,衝進吳軍核心,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殺進殺出、殺出殺進竟然無人可擋,在極少傷亡的情況下,殺得吳軍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孫權本人也驚慌敗退。當他退到逍遙津橋時,橋面已被他的龐大潰軍踐踏坍塌。當時,如果不是他的坐騎神勇,連退數步起勢,然後騰空越起,飛渡過逍遙津,差不多就被緊緊追上來的張遼生擒。

這就是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權飛馬渡津橋的著名的合肥大戰。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張遼威震逍遙津(攝影 | 束文傑)

張遼有膽有識,講究謀略,善於用兵。他是曹魏的五子良將第一,就象關羽是蜀漢的五虎上將第一一樣。他趁孫權畏懼之機,佔據舒縣小關,並在小關東側的東山上建立營寨,駐紮部隊,扼守小關,希望穩住江淮地區的局勢。

孫權吃一虧,長一智,對於竟然能讓小兒“止啼”的張遼,一直有所忌憚。張遼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江淮,孫權也就不曾再與他發生衝突。

就這樣,小關成了曹魏與孫吳的穩定的軍事分界線。不久,三國鼎立了,這個軍事分界線,又變成兩國的國界,直至三國歸於晉。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全國總人口由五千萬急速下降到七百萬的大災大難中,舒縣人早一點享受到和平安寧,誰不摸著心口,感謝實實在在的上蒼:張遼,以及他的上司曹操。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曹操(攝影 | 束文傑)

鄧艾巧開東山田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東巡。

曹操一行,在駐肥將軍張遼、屯田功曹鄧艾陪同下,首先巡視了逍遙津戰場。他賞識張遼的膽識,肯定他力戰的價值。

接著,他們一行便直接奔赴舒縣小關,檢查前線戍守情況。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小關——魏吳國界(來源 | 《中國歷史地圖集》)

曹操曾同孫權多次交鋒,總是敗多勝少,深知孫吳勢力不可輕視。他針對小關戍守問題,作了兩點指示:一是擴大軍營,立足長遠,謹防孫吳叩關:二是東山體大綿長,可建壩蓄水,可開山屯田,爭取多種糧食,解決當時普遍存在的糧食短缺問題。

自此,張遼的東山軍營,便正規化、規模化。這座正正規規的頗具規模的軍營,自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結束,一直都是曹魏戍守孫吳的邊防要塞。

建壙造田的事,就交給鄧艾了。鄧艾,他可是農業專家、軍事屯田主官。他遵照曹操指示,組織專業人員,檢查山體結構,規劃建壩修壙,安排開山造田。一場在東山之巔的規模化農田基本建設,就這樣,有板有眼的開展起來。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鄧艾(來源 | 今日頭條)

從此以後,一個人間奇蹟,在東山之上出現了。

東山上,不僅僅只有駐軍的正規軍營,也有了田園風光:山壙數畝,山田成片。山壙,壙連壙,壙壙相連,上下相通;山田,田連田,東西各成一大片,所謂:東八石,西八石,東山頂上可種田。(舒城計算土地面積古制:一石=四畝;潛山一石=五畝;長沙一石=六點三畝)。

這項農田基本建設,不只是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也必將惠及子孫後代。

數年後,曹操去世了。

他兒子曹丕代漢自立,做了魏國皇帝。依照歷史慣例,他也給自己老子上了帝號:魏武帝。這可是正正規規的天子尊號。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曹丕(來源 | 今日頭條)

舒縣官民,為感謝魏武帝在東山建立營寨,守護自己和平安寧日子,更感謝他在東山上建壩造田,造福子孫後代的不朽功勳,一致決定,把屹立在東山之巔的軍營,連同整個東山,正式命名叫“天子寨”,讓子子孫孫永遠紀念他。

天子寨裡說曹操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舒茶中學教書。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今日舒茶中學(來源 | 學校官網)

在我擔任那校最後一屆普高文科班主任時,班上有個學生叫陳同平的,家就住在天子寨。

在高考前夕,准考證都發下來了,陳同平同學卻不幸患上疾病,好象是胸膜炎,沒到校上課。於是,我便買了一本《新醫療手冊》作為禮品,在一位同事陪同下,登上天子寨,去做家訪。

該生陳同平,可是學霸。當年因病未考,次年考入安大,就讀歷史專業。要說“小關、天子寨”,他可比我更有發言權。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天子寨雪景(攝影 | 張為)

記得,當時我們是從寨北,也只能從寨北,登上山寨的。寨北山下,有條小河,趟過河去,又經過山腰上的一口小水庫,大約爬了一千多米的山坡,才登上寨頂。

寨頂,當年魏軍軍營已不復存在,替代它的,是一棟棟或高或低的瓦房、草屋組成的民居,組合成兩個相鄰的小村莊,二十多戶,一個生產小隊。

放眼東西,所謂“東八石、西八石”,依然如故,長滿鬱鬱蔥蔥的莊稼,一派田園風光;山壙,連環壙,也仍然碧水漣漣,沁人心脾。如果不是多了數百畝坡地茶園,時間彷彿就定格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天子寨風光(攝影 | 張為)

這裡的村民們,誰都知道,他們立足在小關天子寨上,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當年魏武帝提供的。他們現在能夠過上恬靜順心的日子,應當謝天、謝地、謝黨,也不會忘記說一聲:謝謝天子魏武帝。

安徽舒城:“天子寨·小關”瑣談——秦代馳道址,三國魏吳界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陳存選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