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李鴻章去世之後,清政府如何對待他的家人?

我們都知道,近代史是我們的屈辱史,也算是一個亂世之秋,在這個時期,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導致封建社會徹底走向了滅亡,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更加嚴峻的外國侵略,隨著清政府對外封鎖的大門關閉,不僅阻礙了世界貿易的大門,也讓清朝在科學技術上的發展,滯後於西方列強國家,所以清政府面臨的是外國列強對自己的接二連三的侵略,但是不管是在制度,還是技術上,都要落後於西方的清政府註定被人宰割。

所以清政府和列強之間的對話,就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對話,這對於清政府來說,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也就是必然的事情,當然要簽約,肯定需要人去籤,所以這時候的李鴻章就走進了歷史的舞臺,也註定其一生在國弱的打擊中度過。李鴻章被很多的外國曆史學家所讚頌,很多人都說,如果李鴻章要是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家,那他可以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也只有李鴻章能夠從洋人的手中,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之下,可以做到討價還價,要不然根本沒有人會搭理他。

對於很多人來說,李鴻章也被冠上很多的惡名,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也有人說他是漢奸等等,但是對於當時的國際社會來說,特別是在當時的西方列強中,李鴻章的地位和當時的著名宰相俾斯曼同名,也被稱為十九世紀的世界偉人之一。對於清朝時期而言,李鴻章可謂是殫精竭慮為自己的國家著想,用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國已經亡了,自己拼盡全力也改變不了這事實,所以李鴻章在簽完《辛丑條約》之後與世長辭,結束了自己一生,確切地說是為清政府操勞的一生。

那李鴻章的後人們,又都是什麼請況了?雖然李鴻章晚年簽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是大家,但是李鴻章的自己的小家,以及他的家人們情況又如何?我們都知道,李鴻章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是自己從弟弟那裡過繼來的,所以確切地說,李鴻章一生只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情況之下,李鴻章為 了能夠讓自己的親人,過得更好些,所以在過繼了這個兒子,同時三妻四妾在當時也還存在,所以李鴻章總共有兩位夫人和兩個小妾,這樣的家庭也算是比較美滿了。

首先來說一下李鴻章的女兒情況,首先是李鴻章的長女,關於李鴻章的長女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但是一說起張愛玲,可能很多人也就想起了是誰,不錯,李鴻章的長女就是張愛玲的姥姥,當時李鴻章長女不顧家人的反對,同時在西方進步思想的影響之下,追隨婚姻自由的腳步,嫁給了比自己大二十歲的張愛玲姥爺,可惜的是,張愛玲的姥爺在自己姥姥38歲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這就導致自己的姥姥很早就守寡了,這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來說,特別是大戶家庭來說,這樣的事情是很影響自家門面的。李鴻章的二女兒則和很多人一樣,過著很簡單的生活,一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算得上是一個平淡無奇的一生,但二女兒一輩子都被自己的丈夫嫌棄老,僅僅比自己的丈夫小六歲,這對於李鴻章家族來說,也是一件比較影響光面的事情。

接下來就是李鴻章的兒子們了,首先要說的是李鴻章的大兒子,因為在李鴻章沒有生育的時候,很想身邊有一個孩子,所以從六弟過繼了這個孩子,而過繼過來的這個兒子,也得到了李鴻章的重視,後來還被李鴻章送到國外去留學,這一留學就學到了一些關於西方的先進的思想,後來還擔任了英國的大使,到清朝來訪,後來被李鴻章知道之後,就對這個大兒子嚴加管束,認為他自己忘記了根本,因為當時的李鴻章,還在被封建社會思想所佔據主導,對那些洋人的思想,當然是反對的,所以這個長子很快就不適應李鴻章的管束,於是就辭官下海經商了,後來在李鴻章死後,在外經商的他,就回到了上海,之後想把西方先進的思想在清王朝傳播,所以支持了當時的先進思想運動,後來失敗了定居大連,最後再病逝於1934年9月的大連。

接下來的這兩個兒子,都是李鴻章的親生兒子,二兒子是一個非常有才氣的詩人,跟隨著李鴻章走訪很多的國家,所以閱歷也是相當豐富的,在李鴻章的身邊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不管是做人還是為官,都深受到自己父親的影響,後來因為李鴻章的去世,對自己的影響和打擊很大,李鴻章去世之後,整天鬱鬱寡歡,不久就病逝了,但在李鴻章的最後時間,這個二兒子一直照顧李鴻章,因為孝心而被後人所敬仰,病逝的時候才年僅38歲。

李鴻章的三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這個兒子,在李鴻章所有的兒子中,應該是一個比較有出息的,其擅長理財,也擅長學習和思考,同時也敢於嘗試新事物,早年跟隨自己的父親李鴻章,萌發了為官的念頭,後來如願以償,成為當時清政府的一位外交官,後來因為辛亥革命到上海當起了寓公。這個三兒子善於學習,因為是外交官的身份,所以能夠說出一口流利的外文,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理財,自己的資產迅速增加,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富翁,但是在其36歲的時候病逝於上海。

現如今李鴻章的後人有的很墜落,散盡了家財,也有的成為當地的富翁,成為家財萬貫的名人,現如今李鴻章的家人也分部在世界的各地,據說現如今的他們,每年還會聚集在一起,紀念自己的祖先,同時聯絡感情,不能忘記自己是李鴻章的後人,這可能也是他們的一種家族文化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