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關鍵時刻 他們衝鋒在前

<table> 關鍵時刻 他們衝鋒在前

黎家塘村宣傳勸導隊深入村頭巷尾進行疫情防控宣傳勸導工作。受訪者供圖

/<table><table> 關鍵時刻 他們衝鋒在前

李美平。受訪者供圖

/<table><table> 關鍵時刻 他們衝鋒在前

洪燕芳在照顧笑笑小朋友。

受訪者供圖

/<table>

全市市直單位、市管企業和各區區直單位共成立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先鋒隊)6081支,累計開展活動10.01萬次。

全市在職黨員(不含鎮街在職黨員)參與疫情防控工作18.7萬名,其中下沉鎮(街)、村(社區)黨員11.9萬名,參與鎮(街)、村(社區)疫情防控125.7萬人次。

這是截至2月24日,廣州廣大黨員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數據。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與疫情競速的阻擊戰中,共產黨員成為衝鋒在前、頑強拼搏,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很好地發揮了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共同構築起一道道堅固的防線。

黨旗飄揚的地方,就有希望和力量。

他們,讓黨旗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村裡的“老黃牛”,走了

一大早,黎家塘村的宣傳勸導隊騎著車、繞著村,開始了新一天的動員,隊員們上門走訪、宣傳勸導……一上午下來,村裡與往常無恙。不同的是,那個總是騎著一輛老式電單車帶領他們一道巡村的人不在了。

再過幾天,村民口中熟悉的“李書記”離開就一個月了。2月7日,是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黎家塘村第七經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李耀洪連續奮戰在防疫一線的第12天。當天晚上,李耀洪突發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殉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生命定格在64歲。

“年齡最大卻衝在最前”

上午,走訪排查村裡重點人員;下午,騎著自行車帶領村裡的宣傳勸導隊穿梭巡村;傍晚,將全部收齊的經濟社2月份黨費交予村委後,騎車歸家路途中,仍不忘對值崗的同事叮囑一番……這是李耀洪最後的工作軌跡。

從1月27日起,李耀洪的工作始終處於“飽和”狀態,時間和身影都留在了村裡的防疫一線。

“疫情就是命令!”大年初三,李耀洪拋下這句話就匆匆出了家門,緊急從鎮裡回村參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署工作會議。

疫情兇猛,而村裡大部分都是老人,防範意識十分淡薄。“當天,洪叔第一個趕回村委,立馬拿了400多份宣傳單就挨戶上門發放了。”黎家塘村第七經濟合作社社長李燦均說。

原本村裡規定60歲以上的老黨員可不用值守,可李耀洪卻不幹。看到值守表上沒有自己的名字,他就主動跑到村防疫第一線,參加進村出入口防控值守。

“年齡最長卻衝在最前。”黎家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志桓提起李耀洪,幾度哽咽:上門宣傳、蹲守卡點、走訪摸排,他都要求上,乾的活跟年輕人一樣。

黎家塘村緊鄰廣從公路,總面積4.3平方公里,總戶數960戶,有3家工廠。在大家的合力守護下,村裡目前暫未發現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亦沒有居家隔離人員。

“村裡的事就是分內的事”

“在疫情時期,絕不能有絲毫放鬆,必須為村裡把好這道關,打贏這場阻擊戰,讓大家過上安心的日子。”這是12天來李耀洪常掛在嘴邊的話,也被村裡的年輕黨員李錦輝銘記於心,“他是一個把心思放在集體上的人。”

2017年,黎家塘村換屆選舉。由於李耀洪從2011年就開始擔任經濟社黨小組組長,在群眾中擁有很高的威信,順利當選經濟社黨支部書記。

李耀洪的兒子李偉標坦言,當時李耀洪已年過六十,剛做完手術,身體尚處於恢復期。“且經濟社黨支部書記只是一個義務崗位。他卻堅持說,這是幫村裡人,做的是村裡事。”

作為老書記,村裡人最信任的就是他。疫情期間,村內曾有部分老人不聽勸阻,仍然進行聚集活動,年輕黨員無法說服。李耀洪去了,老人們都逐漸理解配合。

這12天,一臺摩托車、一輛電單車,分別是李耀洪往返鎮村和在村裡巡守的工具,一天下來,騎車的時間不少於4個小時。

村裡許多人都曾勸李耀洪不要這麼辛苦。“但洪叔總是說村裡的事就是分內的事,作為書記還要第一個做,他的的確確用行動做到了這一點。”李燦均感慨道。

“像老黃牛一樣認真地做著平凡的事”

大高個、白頭髮、風衣制服,話少做事多,這是村民們對李耀洪的印象。“李耀洪像老黃牛一樣認真地做著平凡的事,一旦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李志桓說。

去年,藉著鎮裡開展合同清理工作的契機,李耀洪清理起本社的問題合同。第七經濟合作社舊村塘地塊多年被無償佔用,經他調解、協商,不僅讓承包人主動交了拖欠的承包款,還提高了承包費,合計為生產社每年增收1750元。

“村裡的事大部分都是小事,但洪叔一直教導我們要認真盡責,無論大小都要不折不扣完成好,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做事從不推諉。”李錦輝這樣評價說。

好幾次,李耀洪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許多事力不從心,提出讓能力強的年輕人接班當書記。“其實,村裡已商量計劃在今年5月進行調整,這次疫情也是他站的最後一班崗了。”李志桓不禁嘆息。

李耀洪的辦公桌前,貼著黨旗和入黨誓詞:“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他日日面對誓詞,用自己的一生兌現了這份承諾。

南方日報記者 周甫琦

七旬老黨員動員兒孫齊戰疫

寒冷的街頭,一對父子穿著厚厚的外套,戴著口罩和手套,在派發一次性口罩。近日,一段暖心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視頻中,父親胸前掛著一個裝滿一次性口罩的箱子,上面寫著“口罩,免費派送”,兒子就站在身旁,向路過的街坊、村民和路人派發“特殊”的春節禮物——口罩。

“就是想為抗擊疫情儘自己一份綿力,沒想到卻成了半個‘網紅’。”視頻中的父子,父親叫禤寶仲,兒子叫禤振明,是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米埗村人。談到自己一家的善舉被廣泛傳播,禤寶仲直言“受之有愧,就是想幫助一下街坊鄰里”。

上街免費派送口罩的念頭誕生在除夕夜。禤寶仲和家人一起在大哥家裡吃團年飯。“我大哥家裡是開超市的,那天晚上來的客人幾乎都是來買口罩的。”村民告訴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勢嚴峻,大家都想備點口罩做好防護,附近藥店都斷貨了。

禤寶仲想起有兩個朋友是做口罩批發生意的,可以及時進貨,告訴家裡人準備去多進一些貨。這時,禤寶仲的父親禤光材聽了就提議把口罩免費派發給村民,大家互相幫助對抗疫情。

74歲的禤光材是米埗村的老黨員,平常善良熱心、樂於助人。“我入黨已經有40多年了。最近我瞭解到疫情後很擔心,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想為人民群眾盡一點力。”他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年紀較大,行動不方便,就讓兒子和孫子到街上免費派發口罩,一家人為防控疫情齊出力。

在老黨員父親的動員及一家人的支持下,禤寶仲趕在除夕進貨5萬多個醫用口罩,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帶著兒子出發向路人免費派發。到了下午,禤寶仲又帶著8歲的兒子和3個朋友一起開車到從化區街口街人流較多的商業旺地附近免費派發,這一幕被路過的網友拍下,於是就出現了朋友圈裡流傳的暖心畫面。

為了能讓更多有需要的人領到口罩,禤寶仲和朋友事先在各大微信群中發出免費派送口罩的地點和時間。“很多時候,我們還沒到指定地點,就看到有人在排隊了。”從年初一到年初四,從早上到晚上,從良口到街口,禤寶仲兩父子和3位朋友連續4天免費為街坊、村民和路人免費派發口罩。

“希望通過我們一家的小小善心,影響到身邊的每一個人。我的父親是一名黨員,平時他就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和教育著我,作為黨員家庭的一員,我也應該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為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禤寶仲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們已經派送口罩近5萬個,現在他的大哥又進貨了1萬多個口罩,打算繼續免費向市民派發,全民合力早日戰勝疫情。

在廣州從化的廣大鄉村,全區各級黨組織、全體黨員積極擔當“戰疫”先鋒,做到防疫防控全覆蓋。目前,全區221個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部動員起來,精準掌握每一條村、每一個返鄉村民、外地進村人員的信息,實施健康服務管理,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由村幹部、小組長和若干名黨員組成1988個戰鬥隊,實現防疫防控農村全覆蓋。

南方日報記者 朱偉良 賓紅霞 通訊員 陳寶怡

樣本

一線“班長”的十種角色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作為指揮社區一線戰鬥的“班長”,天河區220名社區黨組織書記衝鋒在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促復工復產,在兩線作戰中出色扮演從指揮員到輔導員等十種不同角色,牢牢守住社區這個陣地。

角色一——指揮員 “我們社區共有孕產婦9戶,空巢獨居高齡老人15戶,殘疾人34戶,困境兒童4戶……”走進林和街雅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黨委書記尹燕正在和同事們分析研究“防控作戰圖”。在這場看不到硝煙的戰爭中,他們把每一棟樓、每一個重點環節都標註在“防控作戰圖”上,對實時數據進行實時研判,實現了“掛圖指揮作戰”。

角色二——信息員 “一天下來打了60多個電話,和打仗一樣”,元崗街南興社區黨支部書記熊朝霞說,“但是,收集了這麼多信息覺得很有收穫,頓時不覺得苦和累了”。為準確掌握轄區內湖北籍特別是武漢籍來穗人員的情況,熊朝霞把社區工作人員分成8個工作小組,以電話問、上門核等方式,對社區2751戶5185名居民反覆核查,形成了社區疫情防控的“大數據”。

角色三——宣傳員 疫情發生以來,各社區黨組織書記都變成了宣傳員。他們通過張貼通告和海報、懸掛宣傳橫幅、設置電子屏等方式,把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政策要求宣傳到千家萬戶、千廠萬企,做到防控每推進一步、宣傳就跟進一步。

角色四——安全員 守好社區安全的大門,社區黨組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他們在居民小區防控卡口上嚴守據點,做好小區居民掃碼登記、體溫檢測、信息登記等工作。

角色五——衛生員 為規範做好廢棄口罩的收集和銷燬,各社區黨組織書記紛紛在居民小區中設立廢棄口罩專用區域和專用垃圾桶,通過各小區業主住戶微信群、宣傳欄進行廣泛宣傳。

角色六——速遞員 為了保障居家隔離人員的日常生活物資供應,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奇為隔離人員建立便民服務微信群,在群裡接受居家隔離人員“下單”,由“送溫暖服務小組”代為購買,自己充當“快遞小哥”送到隔離人員家門口,做到隔離病毒不隔愛。

角色七——服務員 “東仔,我是九叔,來給你測體溫了。”這天一早,被居民群眾親切稱為“九叔”的長興街長湴西社區黨支部書記梁坤明,一口氣爬了7層樓,來到正在居家隔離的居民東仔家門口。該社區有湖北籍來穗人員超過300人、接受居家隔離的近50戶,梁坤明每天都要和社區“三人小組”一起,挨家挨戶上門瞭解居家隔離居民的情況。

角色八——組織員 在興華街僑源閣社區,有的居民小區沒有物管服務,疫情發生後,區黨總支部書記許海城第一時間組織黨員突擊隊員參與小區防控,臨時搭建簡易卡口,守住小區防線。

角色九——聯絡員 各社區黨組織書記主動聯絡轄內機團、企事業單位,把各方資源統籌起來,把各種力量凝聚起來,形成雙線作戰的“聯合陣線”。

角色十——輔導員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居民群眾“宅不住”、買不到平價菜這樣的小問題,都可能積累成為影響穩定的隱患。社區黨組織書記們注意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的“暖心”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疏導負面情緒。有的社區黨組織書記為居家隔離家庭送去元宵節湯圓、生日蛋糕等小禮物,構建起一道暖心“防疫堤”。

南方日報記者 郭蘇瑩 通訊員 田竹

疫線筆記

穿越千里的思想彙報:

增援武漢,義無反顧

李美平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埔院區消化內科的一名護士。1月25日凌晨1時40分,李美平跟隨廣東醫療隊趕到武漢,是黃埔區首個增援武漢的“白衣戰士”。

“當時也沒多想就向醫院報名請戰,就是覺得疫情緊急,病人需要我,何況我還是一名黨員。”李美平說,一天8—10個小時的緊張忙碌,讓她來不及喝水和上廁所。“雖然每天很累,但看到病人得到了及時護理,痛苦減少了一點,覺得很值。”

她將近日的所思所感以思想彙報的形式從武漢發回廣州,以下為她的思想彙報原文:

敬愛的黨組織:

您好!我是李美平,是中山一院(東院)的一名護士,也是一名黨員,這次來到武漢漢口醫院支援,我終於可以為武漢人民做點什麼了。

回想起這幾天的經歷,雖然我在病房沒有做什麼太感人的事情,但是護士每天真的不容易。我們每天堅守崗位,除了輸液、採血、採集咽拭子及其他標本,安慰病人等一系列護理工作以外,我們每天都會將每份飯派到每位病人的手中。

飯冷了,我們給他們熱好並送到他們病房,沒有家屬的病人我們需要給他們倒床倒尿,病人出院了我們要清理消毒床單,新收病例我們要鋪床。醫生開了藥我們要去取藥,隨時隨地處理病房的生活垃圾以及我們的醫療垃圾。

下班脫去隔離衣前,我們需要先處理完全部工作人員脫下的隔離服後,才能脫我們自己的。因為我們這裡除了醫生就只有護士,我們必須幹完除了護理工作之外的所有工作……

即使這樣,我們仍沒有退縮,只要前線需要,我們依然義無反顧地向前衝!雖然很害怕也很累,但是我們都覺得值得,因為我們每天看到病人對我們豎起大拇指,聽到他們口中不停地說“謝謝”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我們每個人都在堅持,都在努力,因為我們知道,勝利終將屬於我們,我們一定會勝利的!加油!整理:吳雨倫

90後未婚護士:

因為愛,我主動報名做“媽媽”

我叫洪燕芳,是天河區婦幼保健院的一名90後護士。得知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我就很想去儘自己的一份力。2月2日15時15分,我正準備去上班,看到一則通知:“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有無人照顧的幼兒,急需志願者積極報名。”看到這則信息,一想到孩子沒人照護,我想都沒想就報了名。

在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點,我一邊穿好防護裝備,一邊聽護士介紹情況,“你要照顧的兩個孩子,一個1歲(笑笑),一個8歲(歡歡)。孩子們的媽媽剛剛確診,馬上要送到市八治療。”我心裡咯噔一下,1歲的小寶寶沒有媽媽在身邊,我能照顧好嗎?心裡不禁打起鼓來。

我和同事梁護士兩人負責24小時照顧歡歡和笑笑。笑笑是個十足的小吃貨,一日三餐都吃得很多。為照顧好這兩個小朋友,我們長時間不能進食、喝水、入廁、休息,既要忍耐防護服的悶熱,又要管孩子們的吃、穿、玩、拉、撒、睡。

剛開始孩子怎麼也不願意我們帶她睡,後來跟媽媽討教,每次要睡覺的時候,我們就把房間的窗簾拉起來,燈全都關上,把屋子弄得黑黑的。輕輕地摸她的背,不一會她就睡著了。雖然她還不會說很多話,但會對著我們“咿咿呀呀”地用手勢表達自己的需求。時間長了,我沒在的時候,她會主動找我;一看到我來了,她就笑得好開心。有時她還會摸摸我的口罩,主動對我說:“媽媽,抱抱。”

歡歡是小學生,很多事情都能獨立完成,還時常幫著我們一起照顧妹妹。歡歡說我們穿著防護服的樣子很像是《超能陸戰隊》裡的大白,所以她調皮地叫我們“大白媽媽”。

從孩子們對我身著防護服的恐懼到一點點慢慢接受我的照料,我感到很溫暖。她們第一次跟我打招呼,第一次主動擁抱我,第一次跟著我走,第一次因為找不到我而著急,這些點點滴滴的事情,都讓我倍感親切。

在照顧她們的過程中,我也在尋找一種當“媽媽”的感覺。為了讓她們的爸爸媽媽安心治療,我們每天會讓她們和父母視頻通話一到兩次,看到孩子們在這裡開心快樂的樣子,他們也放心多了。萬幸的是,孩子們隔離期滿,經檢測都未被感染。他們的父母已經痊癒出院,我也感到很欣慰。

整理:郭蘇瑩 劉珉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